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对曰: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为之。

(节选自《国语·越语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B.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C.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D.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而溢”与“虚者如彼”(《赤壁赋》)两句中的“盈”字含义相同。
B.“王行之”与“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C.“吾不子之言”与“心一也”(《劝学》)两句中的“用”字含义相同。
D.“四之内”与“又欲肆其西”(《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政事等方面劝谏,勾践不从。
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D.范蠡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2)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
5.勾践为什么“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2023-01-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接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己卯,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功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鲔为平狄将军。十月癸丑,入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具。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B.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C.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D.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朔,指农历每月初一,古代还有类似的纪日特定称谓,如“望”“既望”“晦”。
C.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长官。
D.癸丑,干支之一,古人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月日,文中用来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在各县起兵,自己在舂陵发动子弟起事。
B.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在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2)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5.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军公孙贺,义渠人,其先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坐法失侯。贺,武帝为太子时舍人。武帝立八岁,以太仆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以轻车将军出云中。后五岁,以骑将军从大将军有功,封为南窌侯。后一岁,以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无功。后四岁,以坐酎金失侯。后八岁,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余里,无功。后八岁,以太仆为丞相,封葛绎侯。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为巫蛊,族灭,无后。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一》)

材料二:

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元光中为轻车将军,军马邑。后四岁,出云中。后八岁,遂代石庆为丞相,封葛绎侯。时朝廷多事,督责大臣。自公孙弘后,丞相李蔡、严青翟、赵周三人比坐事死。石庆虽以谨得终,然数被谴。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去,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师大侠也,闻贺欲以赎子,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安世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有私,及使人巫祭祠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节选自《汉书·公孙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B.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C.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D.是时/诏捕阳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跟“蛮夷戎狄”一样,都是古代中原华夏族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在西汉时期,“胡”主要是指匈奴人。
B.平曲侯,是古代君主封赐给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一种爵位。各朝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一般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印绶是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一般,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
D.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贺深为君主宠信,虽屡次出兵都是无功而返,还曾因犯法失侯,但后来仍能高居相位。
B.公孙贺谨小慎微,诏命丞相之职不受,担心自己无法担任重职,从此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C.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骄奢枉法,最终因擅用军中钱饷而身陷囹圄。
D.公孙贺爱子心切,想通过追捕朱安世来将功赎罪,不料弄巧成拙,反被朱安世从狱中告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七为将军,出击匈奴无大功,而再侯,为丞相。
(2)下有司案验贺,穷治所犯,遂父子死狱中,家族。
5.公孙贺被族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兼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B.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C.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D.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曹操善于了解人才且知人善任,能够根据他们的才能委任官职加以任命并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
B.武王曹操赏罚分明,犒赏功臣不吝千金,而有人犯法需要加以惩处的不论如何求情也不会得到赦免。
C.武王曹操去世后,群臣要保密不办理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种事情不能保密,丧事才如期举行。
D.曹丕即位侯后,遵照王后的策命大赦天下,汉帝派遣御史大夫带着诏书授予他丞相官职和魏王封号。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5.太子曹丕能够顺利即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高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及得其状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巡曰:君祖、父乎?曰:然。巡曰:君世受,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
B.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
D.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长恨歌(并序)》)
5.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去楚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B.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C.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D.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与用法不同。
B.“仪不能与从事”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从事”含义相同。
C.“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忠尚见弃”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诬告陈轸经常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秦王因此对陈轸产生了怀疑,并召他来当面探问他的去向。
B.面对秦王的探问,陈轸知道如回答不愿去楚国,非但不能证明清白,反而还会给人以作贼心虚的印象。
C.陈轸向秦王讲述誂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惧怕秦国而拒绝他。
D.秦王听了陈轸的对答后认为他是杰出的辩士,所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消除了疑虑,并好好地对待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5.陈轸是如何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的?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飚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B.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C.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D.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为阼,践阼即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君王即位,登基。
B.太尉,秦汉时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统帅兵马大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D.谥,指古代皇帝、皇后及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济深通谋略。他用计使孙权主动撤兵,保全了合肥,又游说太祖,使计分化孙、刘联盟,保全了樊城。
B.蒋济敢于直言。他在朝为官时,文帝向他询问天下风教的状况,他直接作答,丝毫不惧文帝忿然的脸色。
C.蒋济淡泊名利。凭着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他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未答应。
D.蒋济忠诚奋发。他文韬武略,极尽节操,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能尽忠职守,任劳任怨,为人主所器重。
4.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文中“骨鲠之臣”的意思是什么?请概括明帝时蒋济“骨鲠”的具体表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述传

景先,少有志行,随兄纯在江陵。纯遇害,述奉饨丧还都。行至西塞,值暴风,纯丧舫流漂,不知所在,述乘小船导求之。经纯妻庾舫过,庾遣人谓述曰:“丧舫存没,已应有在,风波如此,岂可小船所冒?小郎去必无及,宁可存亡俱尽邪?”述号泣答曰:“若安全至岸,当须营理。如其已致意外,述亦无心独存。”因冒浪而进,见纯丧舫几没,述号叫呼天,幸而获免,咸以为精诚所致也。高祖闻而嘉之,及临豫州,讽中正以述为主簿,甚被知器。

元嘉二年,征拜中书侍郎。明年,出为武陵太守,彭城王义康骠骑长史,南郡太中。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太祖与义康书曰:“今以谢述代曜。其才应详练,著于历职,故以佐汝。”莅官清约,私无宅舍。义康遇之甚厚。

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货太祖手诏酬纳焉述语子综曰:“主上矜邵夙诚,将加曲怒,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使综对前焚之。太祖后谓邵曰:“卿之获免,谢述有力焉”。

述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为吏民所怀。十二年,卒,时年四十六。十七年,刘湛诛,义康外镇,将行,叹曰:“谢述唯劝吾退,刘湛唯劝吾进,今述亡而湛存,吾所以得罪也。”太祖亦曰:“谢述若存,义康必不至此。”


[注]①纯妻庾:谢纯的妻子庾氏。②高祖:刘裕的庙号。下文“太祖”是刘裕儿子刘义隆的庙号。⑧中正:指甄别人才的官员。④先朝旧勋:刘裕朝开国功臣。⑤刘湛:彭城长史,他与谢述都是刘义康的佐臣。⑥外镇:被贬镇抚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B.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C.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D.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2.下面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方便他人称调,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苏轼为苏子由。
B.太祖,是南朝宋刘义隆的庙号,庙号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高宗、玄宗等。
C.元嘉,南朝刘义隆的年号,封建社会除用干支纪年法外,也采用皇帝年号纪年。皇帝即位,都要改先,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领,文中表示兼任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述从小跟随哥哥在江陵生活,哥哥去世后,他护送每哥的灵柩回京都安葬。
B.高祖刘裕听说了谢述的事迹,很是赞赏,亲自任命他为主簿,很是赏识器重他。
C.谢述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为官时清廉节俭,做义康长史时,甚至没有自己的住宅房舍。
D.谢述虑事长远,能护立周全,曾劝刘义康激流勇退,太祖认为谢述如果活着,刘义康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
(2)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为吏民所怀。
5.请简析第③段中谢述让儿子谢综烧掉奏章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踟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跬踟科头: 趺踟,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裎: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崤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B.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C.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D.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是苏秦游说六国联合一起抗秦的策略。从,通“纵”,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B.带甲,文中指身着甲冑,与杜甫“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中的“带甲”意思不同。
C.南面,即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王临朝听政,面南而坐。现在指方向。
D.社稷,土谷之神。社为土神,载育万物;稷为谷神,养育民众。后被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极力渲染楚国的强大,指出楚国国力雄厚,有称霸天下的资本,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诸侯侍奉的对象。
B.苏秦分析了连横给楚国可能带来的弊端,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而那些主张连横的说客和大臣则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
C.苏秦指出秦国视楚国为最大对手,两国国力此消彼长,不能和平共处。连横后果严重,而合纵可以削弱各国,帮助楚国称霸。
D.苏秦极尽口舌之能事,使楚王深感单凭一己之力来对抗如同虎狼的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从而意识到其合纵策略的正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依照苏秦观点,若不“合从”会给楚国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2-10-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