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侧出,不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绳三丈许,系髻而,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注释】①侧出:妾所生。②擐(huàn)甲:穿着铠甲。③穰市:人很多的集市。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诣军大眼                  省:照顾B.其锋者,莫不摧拉        当:抵挡
C.之云“杨大眼至”        恐:吓唬D.系髻而                         走:跑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其宗亲顾待                                        君故
B.侧出                                                     人恒过,后能改
C.常作我蛮形射之                                     解忧
D.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获之                 恍惊起长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省略部分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用(杨大眼)为军主B.(王肃弟子)在南闻君之名
C.(荆蛮)遂不敢复为寇盗D.令作露布,皆(读书人)口授之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销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2024-01-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①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文德皇后兄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

注释:①秦府: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被封为秦王时所在的府邸。后文的前宫齐府分别指李世民的哥哥前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府邸。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人但问堪否               堪否:是否能够胜任
B.陛下若录其功               录其功:考虑他的功劳
C.便欲挠法                      挠法:破坏法律
D.必俟颜色                            颜色:梳妆打扮
2.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
B.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C.校尉不觉,(则)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D.令公主之礼有过(于)长公主,理恐不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秦府没得到官职的老部下,都抱怨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先于他们被安排了官职。
B.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如今无论他们能不能做到,却都让他们说出抱怨的话。
C.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
臣子对尊贵的帝王,犯了错不能辩称是失误。
D.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
现在听了他的谏言,竟然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国君和臣子靠百姓供养,百姓的财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要让朝廷的恩泽遍及民间。
B.长孙无忌误带刀入东上阁门,监门校尉失察,封德彝认为应严惩二人,戴胄则主张从宽处理。
C.按礼仪,皇帝的兄弟姐妹比皇帝的子女地位尊贵,皇帝给子女的封赏不能超过给兄弟姐妹的。
D.魏征对太宗敢于直言进谏,皇后非常赞赏他,特意请求太宗派人送五百匹帛到他家赏赐给他。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
6.本文取材于《贞观政要》“公平”篇。文中哪些事表现了太宗处事公平?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3-07-2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二十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成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朕尽忠力,何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赵高治之,贲斯与子由①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佘,不胜病,自诬服。

赵高使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逆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②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由:李由,秦朝时期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②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一作仲子,即次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        己:停止
B.二世以赵高治之               属:委托,交付
C.斯更以其实                                          对:认为……正确
D.大抵尽秦吏                                          畔:通“叛”,背叛
2.下列各组 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所以贵者                                                       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B.次不朕尽忠力                      谓鹿
C.何在位                                                                    或言马阿顺赵高
D.赵高使客十余辈诈为御史          莫敢言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戍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
B.辄使人复榜之。
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诽谤他。
C.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诬陷那些说是鹿的人。
D.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高向二世提出建议,使其住在深官之中,不再坐朝接见大臣,以此独断专权。
B.冯去疾等向皇帝进谏后,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为了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被迫含冤认罪。
D.李斯三族的人都被诛杀之后,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5.把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
6.苏轼曾说:“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苏轼这样评价的理由。
2023-07-2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二十中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者,不凝滞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取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

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1.根据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汉语单音词的词义,可以从记录它的汉字形体中来探求。”“词义的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一定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王宁《古代汉语》)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以上规律探求词义。
(1)“沐”,甲骨文字形为本义为洗头发,如“新沐者必弹冠”之“沐”;后引申为______之义,如“沐恩”之“沐”。“浴”,甲骨文字形为表示一个人在洗身,如“新浴者必振衣”之“浴”。“沐浴”连在一起,就当“洗澡”讲,也可以作为比喻义用,就是的意思。
(2)“益”,甲骨文字形是从中可看出器皿内有多个代表着水滴的小点,表示水满欲溢之势,后引申为______之义,如“益寿延年”的“益”;又引申为______,“武益愈”中的“益”即为此义。
(3)“膏”,甲骨文字形是字中的“”即“月”,由此推断字义应与______有关。“膏”指油脂,引申为“肥沃”;作动词时,解释为______,“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即为此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举世混浊我独清            掘野鼠去草实食之
B.不凝滞                      为降虏蛮夷
C.人又谁能以身察察        匈奴祸,从我始矣
D.作《怀沙》之赋            幽武置大窖中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的“圣人”和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的“圣人”,都具有兼济天下的美德。
B.“怀瑾握瑜”中的“瑾”和“瑜”本义指美玉,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C.卫律在威逼苏武失败后改为利诱,称他为“苏君”,以示亲近,而苏武却直呼卫律为“汝”,表达对其叛主背亲的蔑视。
D.选文(一)中屈原殉国明志,选文(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叙)事之中即见其指(旨)者”。请结合选文(一)或选文(二)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2-12-15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师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保足贵也!”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②(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近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击,大破之,斩首获生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③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彰读《诗》《书》          课:督促。
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        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            及:达到。
D.召彰行在所                  诣:前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太祖尝问诸子       故列叙时人,录其
B.尔戒之                    其志洁,故称物芳
C.虏退散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D.斩首获生千数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5.曹彰的哪些表现令父亲极为满意,有出乎意料的惊喜,以至见面时捋着儿子的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请依据语境加以分析说明。要有依据,有评价。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注释:①孺卿:苏武弟弟苏贤的字;祠:祀;后土:地神。②女弟:妹妹;两女一男:苏武的三个孩子。③保宫:汉代囚禁犯罪大臣及眷属的住处。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国主耳,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使匈奴                         使:出使
B.何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C.以虚死不如立节            诚:实在、确实
D.单于闻陵与子卿素        厚:丰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十余年                              众人之所过
B.久,单于使陵至海上             事父,远之事君。
C.报恩国主耳                           合抱之木,生毫末。
D.且汉厚诛陵不死                    有之为利,无之以为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交代了李陵和苏武感情“素厚”,对苏家的变故关心了解,为了劝降苏武,他不辞辛劳亲至北海上为他“置酒设乐”。
B.选文一李陵劝说苏武虽费尽口舌,但最终没能震动苏武的内心,苏武慨然以对,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的道理驳斥了李陵的劝降。
C.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D.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自认为“不死”是为报恩国主,并列举了范蠡、曹沫、勾践等人亲自报仇的例子,以此来说明这样做法自古有之,自己没有成功,痛苦地吐血悲伤。
4.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李陵是从哪些方面劝说苏武投降匈奴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成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鸣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力于衣食,以以教   长:抚养
B.不及吾姑   事:侍奉
C.此死   狱:案件
D.虽不克有于其   躬:鞠躬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余嘉能行古道
B.此吾知汝父必将有后也     不解
C.夫养不必丰,要     不拘
D.修泣志之不敢忘     蟹六跪二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文章中连续引用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
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                 志:心思
C.智伯不                       悛:悔改
D.晋不祀                       绝:灭亡
2.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伐四卿                              以:凭借
B.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子何知之                              以:依据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5.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2022-11-11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考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平宪王刘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苍少好经书,有智思,显宗甚爱重之。是时中兴三十余年,四方无虞,苍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览奏,即还宫。

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而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帝不。其后数陈乞,辞甚恳切。五年,乃许还国。

肃宗即位,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后帝欲为原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

六年冬,苍上疏求朝。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谒者赐貂裘,使大鸿胪窦固持节郊迎。帝乃亲自循行邸第,豫设帷床。苍以受恩过礼,上疏辞曰:“臣闻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惶怖战栗,诚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奏叹息,愈褒贵焉。

苍还国,疾病,帝驰遣名医,使者冠盖不绝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东平宫,帝追感念苍,谓其诸子曰:“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苍归国,骠骑时吏丁牧、周栩以苍敬贤下士,不忍去之,遂为王家大夫,数十年事祖及孙。帝闻,皆引见于前,既愍其淹滞,且欲扬苍德美,即皆擢拜议郎。

论曰: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若其辞至戚,去母后,岂欲苟立名行而忘亲遗义哉!盖位疑则隙生,累近则丧大,斯盖明哲之所为叹息。呜呼!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夫岂宪王之志!

(取材于《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注】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借指皇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天下化平                           以:认为
B.闻当遂校猎河内                    寻:不久
C.上疏归职,帝不                    听:允许
D.帝奏叹息,愈褒贵焉             省:反省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据礼法而采取的行动,不是用来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礼逾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肃宗)尊奉恩礼超过前代,历代帝王中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
从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难决的政事,总派人(前往)征求(刘苍的)意见
D.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皇后亲自(向臣)行拜礼,(臣所接受的)礼遇超越了常例的规定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苍作为皇亲被封王,但其影响大、有声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B.刘苍多次向帝王提意见,非但没有触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C.刘苍经历艰辛朝见君王,肃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对刘苍的尊重。
D.丁、周二位辅佐刘家几代人的事实,侧面显示出刘苍的魅力。
4.文中说:“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结合文意,概括东平宪王的“好礼”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作简要说明。
22-23高二上·北京西城·期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子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1]既没,文不在乎?天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②孔子适郑,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狗。”子贡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③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伐中牟。佛肸,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2]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能系而不食?”

④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1]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旦。曾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基础。[2]磷:磨薄,损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不在                                           兹:此,孔子自指
累累若丧家之狗                                 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
③佛肸                                               畔:通“叛”,反叛
④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轻易
⑤“拘五日”和“能系而不食”中,两个“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⑥“天将丧斯文”和“丧家狗”中,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⑦“弟子相失”和“鸟兽不可同群”中,两个“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⑧“然自要下”和“子贡实告孔子”中,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③⑤⑦D.②④⑥⑧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人其如予何
匡邑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B.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
他的额头像圣君唐尧,他的脖子像贤臣皋陶
C.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再怎么染也染不黑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还不如跟从开辟新世界的人呢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人把孔子误认成了曾欺凌自己的阳虎,围困了孔子师徒多天。
B.子路对孔子欲应召佛肸之事表达了不满,孔子对此进行了反驳。
C.长沮、桀溺认为孔子明知故问,因此不愿意告诉子路津在何方。
D.孔子屡遭困窘却从未妥协,司马迁于字里行间流露了崇敬之情。
4.某知名大学中文系立了一块大石,上刻“斯文在兹”。请解说该中文系刻此“斯文在兹”四字的丰富寓意。要求:写出两种不同的寓意。
5.第②段中,孔子对郑人评价的反应是“欣然笑”,这说明孔子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结合具体文本简要分析。
2022-11-09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