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士。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改卫尉少卿,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的意思,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意思不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针对皇帝的高等级的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高位兼掌低职曰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6.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3-09-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服除,召判流内铨,时在外十一年矣。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遇,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照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B.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C.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D.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倡和,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指以诗词相酬答。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C.翰林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件起草、图书编纂、侍读等。
D.嘉祐,北宋仁宗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仁宗”是他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颖悟超群,才学显著。他幼时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不久,出任西京推官。
B.欧阳修才德出众,深得皇帝赏识。仁宗曾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来嘉奖他的直言善谏,后又破例提拔他做要职。
C.欧阳修为人刚直,受到排挤。他曾因上奏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而遭到一些宦官的诋毁,被外放为同州知州。
D.欧阳修为文朴实,重视文风,他在主持礼部进士的考试时,极力排斥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2)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5.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时,做了哪些利民之事?请筒要概括。
2023-08-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会天阴晦/鄩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有接续、继承的意思,后也指家族继承人。
B.节度使,唐代官职名,主管屯田、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权力很大。
C.朔,月相纪日法,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
D.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苏武传》中苏武出使就有斥候同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然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为其解围。
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但同时父亲的死也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鄩营。
(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5.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8-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孟子》: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与《大学》《春秋》《论语》并列为“四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B.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C.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D.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糟糠,是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也比喻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文中指原宪生活清贫。
B.“人取我与”的“与”即给予,文中指出售,与《鸿门宴》中“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的“与”不尽相同。
C.万乘,即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此用“万乘”指天子、帝王。
D.仓廪,指储放粮食的仓库。“仓廪实”在文中专指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能保障百姓基本的物质生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扬天下固然有他个人的因素,但他最有钱的学生子贡处处辅助孔子,使得孔子更加有名。
B.白圭善于发现商机,运用智慧来经商致富,这是伊尹、吕尚、孙子、吴起和商鞅所不能比的。
C.汉朝刚刚兴建之际,开放关卡,取消禁令,鼓励经商,使富商通行天下,促进了货物的流通。
D.司马迁认为,担心贫穷、渴望富裕,这是人之常情,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概莫能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2)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5.从文本末段看,司马迁有怎样的财富观?
2023-08-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B.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C.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D.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B.“不然”与“曲罢悯然”(《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C.“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两句的文言句式相同。
D.“苟不得圣人”与“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果很有远见,他劝谏智宣子没有成功,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结果智氏被灭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
B.赵简子颇具智慧,他将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好,就通过两个儿子对写有日常训诫之言的两块竹简的态度确定了继承人。
C.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送了一处城邑给他,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
D.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瑶,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襄子,赵襄子秘密联合韩、魏两家,最终打败智瑶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2)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5.文末司马光认为应该怎样“取人”?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之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B.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C.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D.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人质的意思。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国家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B.孰与,意思是“与……相比,谁更”,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的含义相同。
C.“请因孺子”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D.币,古人指礼物、财物,“应具币”与《屈原列传》中“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认为自己要到燕国去,必然经过赵国,那时一定会被赵国捉住,所以他推辞了,这令文信侯不高兴。
B.武安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为秦国夺取了不计其数的城邑,但在是否攻打赵国上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就被绞杀在咸阳城外。
C.甘罗见到张唐,以武安君和张唐、应侯与文信侯作比较,让张唐认识到拒绝文信侯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张唐自己主动去文信侯处接受使命。
D.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是因为甘罗许诺割城后,秦国就会让燕太子回去,与燕断交,转而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②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5.文信侯与甘罗都要从赵国得到土地,但做法不同,请简要概述。
8 .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片段,回答问题。

【甲】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①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能辩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忭③于谮口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忭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①部使者:官名。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记事板子。③赵忭:人名。④谮口:说坏话,诬陷别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后有闻                 鲜:少B.乃手版归            委:舍弃,丢弃
C.能辨分宁狱者          是:这D.部使者赵忭于谮口   惑:疑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A.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B.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C.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 /不肯从
D.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华、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B.【甲】文“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者的鄙视。
C.【乙】文中周敦颐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反对杀人以媚人,辞官而去。
D.【乙】文中周敦颐担任南昌县令时,百姓十分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罪,而且又以玷污政治清廉为耻辱。
4.读了上面的几段文字,你觉得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3-02-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乃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或劝亮更发兵者,皆多于贼,而不破贼,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青龙二年,亮屯五丈原。秋八月,亮数挑战,懿不出。亮遣使者至懿军,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懿按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B.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C.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D.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的“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含义不同。
B.文公,指晋国国君重耳,“公”指爵位。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
C.上疏,指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臣子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提出建议等。
D.鸣鼓,即击鼓进军。古代有“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的说法,听鸣金号则收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
B.马谡领兵失误,被张邰打败,失了街亭,只得返回汉中。
C.司马懿从诸葛亮的使者口中得知,诸葛亮虽事情多吃得少,但他一定会活得很长久。
D.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反举旗帜擂响战鼓,假装向司马懿进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②于是考微劳,甄壮烈,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
(5)有人评价诸葛亮“精通治国之道”,请结合文章谈谈具体表现在哪里。
2023-01-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B.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C.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D.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轸之所以来者,事也”中的“事”是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不同。
B.“臣与燕赵故矣”中的“故”是故交,与注释中“故借称公孙衍”的“故”不同。
C.“王必无辞以止公”的“辞”是推辞,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辞”相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秦相继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C.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想趁机囚禁他,但陈珍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D.陈轸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让陈轸到宋国后称病不再前行,派人把魏国想要断绝齐楚联盟的图谋告诉齐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
(2)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
5.陈轸给公孙衍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让他可以得到天下的政事?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