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国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价人维藩,大师为垣。”此之谓也。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注】①奭:人名,指邹爽。②禨祥:祈禳求福之事,也是指变异之事,是吉凶的先兆。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欲附A下一民B则莫若反之C政D欲修政E美俗F则莫G若H求其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指一类人或者物,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词义相同。
B.家,安家,居住,“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客”表示客居,两者用法相同。
C.所以,表示某种结果的原因,与现在所说的“因为……所以……”中“所以”意思不一样。
D.两者,是作者对君人者的要求,在文中就是指“爱民”与“好士”,爱护百姓,尊重人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邹衍“迂大而闳辩”、邹奭“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的学术特点,是为了衬托荀子的学术思想更有现实意义。
B.荀子认为儒家拘泥于琐碎礼节,道家狡猾多辩、败坏风俗,墨家装神弄鬼,都对“亡国乱君相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批判它们。
C.虽然天下的君主和天下的民众没有谁想要古代的政治原则,但是善于治国的人偏偏遵行它,而且他们不会因为遵行这些带来贫穷困厄而放弃初心。
D.善于治国者,君王若重用,可以统一天下,臣服诸侯;一般地任用,可以威慑邻国敌人;即使不被任用,本国也可以在他不离开时获得安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2)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5.用材料二中原文句子概括让君王的天下长治久安的两大要素。
2023-11-3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2-23高二上·北京西城·期中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子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1]既没,文不在乎?天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②孔子适郑,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狗。”子贡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③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伐中牟。佛肸,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2]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能系而不食?”

④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1]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旦。曾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基础。[2]磷:磨薄,损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不在                                           兹:此,孔子自指
累累若丧家之狗                                 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
③佛肸                                               畔:通“叛”,反叛
④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轻易
⑤“拘五日”和“能系而不食”中,两个“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⑥“天将丧斯文”和“丧家狗”中,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⑦“弟子相失”和“鸟兽不可同群”中,两个“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⑧“然自要下”和“子贡实告孔子”中,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③⑤⑦D.②④⑥⑧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人其如予何
匡邑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B.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
他的额头像圣君唐尧,他的脖子像贤臣皋陶
C.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不是说过洁白的东西,再怎么染也染不黑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还不如跟从开辟新世界的人呢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人把孔子误认成了曾欺凌自己的阳虎,围困了孔子师徒多天。
B.子路对孔子欲应召佛肸之事表达了不满,孔子对此进行了反驳。
C.长沮、桀溺认为孔子明知故问,因此不愿意告诉子路津在何方。
D.孔子屡遭困窘却从未妥协,司马迁于字里行间流露了崇敬之情。
4.某知名大学中文系立了一块大石,上刻“斯文在兹”。请解说该中文系刻此“斯文在兹”四字的丰富寓意。要求:写出两种不同的寓意。
5.第②段中,孔子对郑人评价的反应是“欣然笑”,这说明孔子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结合具体文本简要分析。
2022-11-09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实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处不胜魏不能守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时各方君主的统称,历代皆分为公、侯、伯、子四个等次。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在中国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称之为“一乘”。
C.魏兵罢弊的“罢弊”指疲劳乏困,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疲弊”相同。
D.闾巷,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平民居住区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
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
D.陈轸常奔走在秦、楚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5.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海王猛,少好学,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猛悠然自得,隐居华。闻桓温入关,披褐诣之,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温异之。署猛军谋祭酒。温与秦丞相苻雄等战于白鹿原,温兵不利,死者万余人。温军乏食。六月,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以王猛为高官督护,欲与俱还,猛辞不就。东海王苻坚,素有时誉,与故姚襄参军薛赞、权翼善。赞、翼密说坚曰:主上猜忍暴虐,中外离心,方今宜主秦祀者,非殿下而谁!愿早为计,勿使他姓得之!坚以问尚书吕婆楼,婆楼曰:仆,刀环上人耳,不足以办大事。仆里舍有王猛,其人谋略不世出,殿下宜请而咨之。坚因婆楼以招猛,一见如旧友。语及时事,坚大悦,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也。王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樊世,本氐豪,佐秦主苻健定关中。谓猛曰: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然,吾不处世!猛以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猛为相,坚端拱于上,百官总已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坚太子宏及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六月,秦清河武侯王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南、北郊及宗庙、社稷,分遣侍臣遍祷河、岳诸神。猛疾少瘳,为之赦天下。猛上疏曰: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王猛前秦为相》,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B.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C.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D.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我国古代常把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B.敕,古代政府衙署颁布制度、发布命令的文书。
C.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后常常用来代指国家。
D.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也泛指天地或宇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温入关后,王猛披着粗布衣服前去拜访桓温,一边摸着虱子一边和桓温谈论着当时的大事,旁若无人,桓温觉得他与众不同。
B.苻坚向吕婆楼请教,吕婆楼力荐王猛,苻坚依照吕婆楼的意思召来王猛,两人一见如故,在吕婆楼和王猛二人辅佐下前秦大治。
C.王猛病重,苻坚亲自到宗庙、社稷祭坛等为王猛祈祷,并派侍卫重臣前往黄河、华岳等地祈求诸神,在王猛稍好转后又大赦天下。
D.王猛上书提醒苻坚,那些古代的圣哲帝王深知建立功业的不易,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希望苻坚能够追随前代的圣哲帝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樊世,本氐豪,佐秦主符健定关中。
(2)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
5.王猛死前留下怎样的遗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2-05-0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辛卯,王彦引兵会吴玠于饶风关。金人长驱趋洋、汉,刘子羽闻王彦败,亟命田晟守饶风关,而遣人召吴玠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敌,曰:“大军远来,聊用止喝。”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尔来何速耶?”遂悉力仰攻。一人先登,二人拥后,先者既死,后者代攻。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敌乃更募死士,由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玠后,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敌入洋州玠邀子羽去子羽不可而留玠固守定军山玠难之遂退保兴元之西县子羽亦焚兴元退保大安之三泉县。己亥,撒离喝遂入兴元,至金牛镇,四川大震。子羽从兵不满三百,与士卒取草芽木甲食之,遗玠书诀别。玠得书,未有行意。其爱将杨政大呼军门曰:“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政辈亦舍节使去矣。”玠乃间道会子羽。子羽留玠等守三泉,玠曰:“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复往守仙人关。子羽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方成,而金人已至,距营十数里。子羽据胡床坐垒口,诸将泣告曰:“此非待制坐处。”子羽曰:“子羽今日死于此。”敌寻亦引去。金兵由斜谷北去,子羽谋邀之于武休,不及。撒离喝既回凤翔,遣十人持书招子羽,子羽皆斩之,而纵其一还,曰:“为我语敌,欲来即来,吾有死尔,何可招也。”初,子羽闻有金兵,预徙梁、洋之积。及金人深入,馈饷不继,杀马及两河所佥军士以食,而子羽、玠复腹背要击之,死伤十五、六,疫疠且作,乃引众还。子羽、玠因出师掩其后,金人堕溪涧死者不可胜计,尽弃辎重而走,余兵不能自拔者悉降,子羽遂还兴元。金人始谋,本谓玠在西边,故涉险东来,不虞玠驰至,虽入三州,而得不偿失。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吴玠兄弟保蜀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入洋州∕玠邀子羽去∕子羽不可∕而留玠固守定军山∕玠难之∕遂退保兴元之西县∕子羽亦焚兴元∕退保大安之三泉县∕
B.敌入洋州∕玠邀子羽去∕子羽不可∕而留玠固守定军山∕玠难之遂∕退保兴元之西县∕子羽亦焚兴元∕退保大安之三泉县∕
C.敌入洋州∕玠邀子羽去∕子羽不可而留∕玠固守定军山∕玠难之遂∕退保兴元之西县∕子羽亦焚兴元退∕保大安之三泉县∕
D.敌入洋州∕玠邀子羽去∕子羽不可而留∕玠固守定军山∕玠难之遂∕退保兴元之西县∕子羽亦焚兴元∕退保大安之三泉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士,指敢死的勇士,他们为荣华富贵或报恩,主要从事突击和暗杀任务。
B.己亥,天干第六位配地支末位,此处是干支纪年,同《己亥杂诗》之己亥。
C.胡床,古代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与马扎功能类似,东汉时期从西域传入。
D.辎重,原指外出时携载的物资,后来指随军运载的军用器械、粮草等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玠受刘子羽之邀,火速驰援田晟,共守饶风关。此前金兵击败王彦的“八字军”,长驱直入进逼洋州和汉州,军事形势吃紧。这是本次战役的背景。
B.吴玠日夜兼程,抵达饶风关。先把黄柑送给敌人,意在警告他们宋金宜和不宜战。金军统帅撒离喝完全没有预料到救援之快,吃惊到以杖击地的程度。
C.吴玠和刘子羽在饶风关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没能做好全面充分的防御。金军因此得以从小路登山,自祖溪关进兵,在吴玠等军队的后方发起突然进攻。
D.吴玠在初得刘子羽誓死抗敌的书信后,并没有立刻动身的意思。在这危急时刻,部下杨政挺身而出,力劝吴玠发兵。击败金军是吴刘二人合力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羽从兵不满三百,与士卒取草芽木甲食之,遗玠书诀别。
(2)子羽曰:“子羽今日死于此。”敌寻亦引去。
5.文中说到金人“得不偿失”,你赞同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2-02-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2月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严挺之贬洺州刺史。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相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监察御史周子谅弹牛仙客非才引谶书为证上怒甚命左右㩧于殿庭绝而复苏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蓝田而死李林甫言:“子谅,张九龄所荐也。”甲子,贬九龄荆州长史。上尝问林甫以“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时为绛州刺史。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挺之从之。林甫以其奏白上,云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医药”。上叹叱久之。以为詹事,于东京养疾。上从容谓高力士曰:“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对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上不悦。力士顿首自陈:“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周子谅/弹牛仙客非才/引谶书为证/上怒甚/命左右/㩧于殿庭绝/而复苏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蓝田而死/
B.监察御史周子谅弹牛仙客非才/引谶书为证/上怒甚/命左右㩧于殿庭/绝而复苏/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蓝田而死/
C.监察御史周子谅弹牛仙客非才/引谶书为证上/怒甚命左右/㩧于殿庭绝而复苏/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蓝田死/
D.监察御史周子谅弹牛仙客/非才引/谶书为证/上怒甚/命左右/㩧于殿庭绝而复苏/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蓝田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来纪年。
B.庙社,庙,指太庙;社,即土神。历朝历代必立庙社以祭祀祖先、土地神,故常用庙社代称王朝或国家。
C.户部侍郎,户部长官为侍郎,副官为尚书,掌管天下户口、田地、徭役、赋税、储存货物、经费核算等。
D.巡狩,指天子出行,中国领土辽阔,帝王常常到各地巡察,可以增进对民情的了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曾反对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对此,李林甫记恨在心,但表面上仍然曲意奉承张九龄。
B.严挺之认为李林甫引荐的萧炅是个不学无术之人,因此与李林甫结怨,导致自己被贬为洺州刺史。
C.唐玄宗想重新启用严挺之,却被李林甫暗算,使得严挺之只被授予散官的名号,打发到东都养病。
D.李林甫口蜜腹剑,阳奉阴违,祸乱朝廷:严挺之、张九龄、周子谅和高力士被贬都是他诬陷的结果。
4.把下列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5.文章写李林甫专政“无能逃其术者”,这个“术”是指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书,以为:“陛下爱魏王,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时人不以为可,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八月,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以魏征为太子太师。徵疾少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徵乃受诏。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魏征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 除祸乱之源也/
B.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C.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D.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文中指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皇族以此确认其成年人身份。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后来以此指称储君。
C.伏惟,意即趴在地上想,专用于古代臣子对君王上奏时,以表恭敬。
D.手诏,是皇帝亲笔写的诏令,不同于一般文书,得手诏者备感恩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听了褚遂良的建议后,认识到皇子也应遵从礼制,谦逊节俭。
B.太子得到用度不限的恩准,挥霍无度。张玄素直言太子有亏德才,演变下去会亡国。
C.张玄素认为太子骄奢无度致使正直之士远离,奸佞之徒阿附,提醒皇上认识到危机。
D.魏征因身体等原因不愿做太子太师,皇帝赐下手诏,态度恳切,魏征最终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
(2)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5.魏征评价杨遵彦“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实质上想说的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涿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常山赵云,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备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备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十九年夏五月,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破巴郡太守严颜,生获之。飞呵颜曰:“大军既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容止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备围城数十日,使从事中郎涿郡简雍入说刘璋。时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有删改)


【注】①城,这里指成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B.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C.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D.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称,秦朝实行郡县制,郡比县等级高。
B.汉室,汉朝。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C.孤,中国古代王侯自称为孤,也指幼年丧母,这里指前者。
D.戎,泛称中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这里即此意;还称兵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见到常山人赵云,认为他才能出众就真诚接纳他。赵云跟随刘备来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得到重用。
B.刘备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诸葛亮出谋划策,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
C.刘备和诸葛亮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刘备用鱼水的关系打比方,希望他们不要再说了,但关羽、张飞始终心怀抱怨。
D.刘备围困成都几十天,派涿郡人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当时,官吏和百姓都愿意死战到底,但刘璋为百姓着想,于是打开城门,投降了刘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备迁璋于公安,尽归其财物,佩振威将军印绶。
5.张飞为什么没有砍巴郡太守严颜的头而释放了他?请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仅同三司。以讨华轶功,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节、录尚书,中书监。会太山太守徐龛反,帝访可以镇抚河南者,导举太子左卫率羊鉴。既而鉴败,抵罪。导上疏曰:臣创议征讨,调举羊鉴。然鉴暗懦覆师,臣之责也。且臣总录机要,使三军挫北,忝为宰臣,乞自贬黜,以穆朝伦。诏不许。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淡如也。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

王敦之反也,刘隗劝帝悉诛王氏,论者为之危心。导稽首谢曰: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敦谓导曰:不从吾言,几致覆族。导犹执正议,敦无以能夺。初,帝爱琅琊王裒,将有夺嫡之议,以问导。导曰:夫立子以长,且绍又贤,不宜改革。帝犹疑之。导日夕陈谏,故太子卒定。及明帝即位,导受遗诏辅政,解扬州,迁司徒,一依陈群辅魏故事。帝崩,导复与庾亮等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是为成帝。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给布万匹,以供私费。导有羸疾,不堪朝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山陵。导以元帝眷同布衣,匪惟君臣而已,每一崇进,皆就拜,不胜哀戚。咸康五年薨,时年六十四,谥曰文献。

(选自《晋书·王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B.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C.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D.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古代官职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持节、假节、使持节、假使节等称号。
B.领,兼任,通常指高位兼低职。和“领”一样表示高位兼低职的词还有“行”、“判”、“权”、“摄”等。
C.稽首,古代的跪拜礼,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D.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导自幼有远见卓识,志向高远。十四岁时就被陈留高士张公称赞有将相之才。当知道天下大乱后,就一心拥戴琅琊王。
B.王导深受宠信,却不恃宠逾矩。元帝待王导亲密友善如同好友,即位时还有意邀请他登上御床同坐,但王导还是严词拒绝了。
C.王导平心持正,犯颜敢谏。元帝想改立偏爱的儿子司马哀,但王导始终坚持立嫡立长,元帝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听从了意见。
D.王导重情重义,感恩知遇。他感念元帝待他恩眷始终如一,从布衣时期到宰辅高位,超越了君臣之义,因而常去拜祭,非常哀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淡如也。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5.羊鉴讨逆兵败后,王导为什么自请贬降职位?
2021-07-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慎字佛护,好学,能属文,善草书。少与同郡裴叔逸、裴诹之、柳虬、范阳卢柔、陇西李璨并相友善。起家丞相府墨曹参军。太祖于行台省置学,取丞郎及府佐德行明敏者充生。悉令旦理公务,晚就讲习,先六经,后子史。又于诸生中简德行淳懿者,侍太祖读书。慎与李璨等十二人,并应其选。又以慎为学师,以知诸生课业。太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玄宗者一百人,于第内讲说。又命慎等十二人兼学佛义,使内外俱通。由是四方竞为大乘之学。数年,复以慎为宜都公侍读。转丞相府记室。魏东宫建,除太子舍人。迁庶子,仍领舍人。加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转礼部郎中。六官建,拜膳部下大夫。慎兄善又任工部。并居清显,时人荣之。孝闵帝践阼,除御正下大夫,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淮南县子,邑八百户。历师氏、御伯中大夫。保定初,出为湖州刺史。州界既杂蛮左,恒以劫掠为务。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一年之间,翕然从化。诸蛮乃相谓曰:今日始知刺史真民父母也。莫不欣悦。自是襁负而至者,千有余户。 蛮俗,婚娶之后,父母虽在,即与别居。慎谓守令曰:牧守令长是化民者也,岂有其子娶妻,便与父母离析。非唯氓俗之失,亦是牧守之罪。慎乃亲自诱导,示以孝慈,并遣守令各喻所部。有数户蛮,别居数年,遂还侍养,及行得果膳,归奉父母。慎感其从善之速,具以状闻。有诏蠲其赋役。于是风化大行,有同华俗。寻入为蕃部中大夫。以疾去职,卒于家。有文集,颇为世所传。薛善之以河东应李弼也,敬珍、敬祥亦率属县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B.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C.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D.慎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或须言事者/不限时节慎/每引见必殷勤/劝诫及赐酒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台,是指魏晋至金代尚书台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又称行尚书省或行台省。
B.子史,为“经史子集”中子部和史部书籍,按内容划分。“子”专门收录先秦诸子散文。
C.东宫,是古代宫殿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多为太子居处,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
D.藩部,官署名,西魏时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北周设中大夫,掌管诸侯朝觐礼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慎才能出众,求学庞杂精深。他被太祖选为行台省学校学生,不仅学习《六经》和子史,兼学佛经之义,从而内外兼通,成长为学业出类拔萃的人。
B.薛慎官运亨通,历任显达要职。他和兄长薛善都位居清要显达的官职,当时人都认为很荣耀;孝闵帝登基后,他再次得到晋升,体现了朝廷对他的器重。
C.薛慎移风易俗,促成民风大化。他执政有方,对蛮夷首领恩威并施,使其乐于携众归化;革除蛮人旧俗,让婚后的子女不与父母分居,以尽侍养孝道。
D.薛慎喜欢文学,留下懿德美名。他会写文章,创作的文集在世间广为流传;他因德行纯美和聪明机智,得以陪伴太子读书,进而在青史留下淳懿美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慎与李璨等十二人,并应其选。又以慎为学师,以知诸生课业。
(2)慎感其从善之速,具以状闻。有诏蠲其赋役。
5.薛慎治民有方,他出任湖州刺史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1-07-0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