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于赵。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粟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于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有删改)

[注]①絜,同,洗刷。②商容不达,指殷纣时商容因谏被贬。达,显达。③祇(zhǐ),同。④民志不入,民心涣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A四B战C之D国E也F其G民H习I兵J伐K之L不M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意思相同。
B.卒。文中指死,与《与妻书》中“卒不忍独善其身”的“卒”字意思不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字意思相同。
D.丈人,古时对老年男人的尊称,现在用来称呼岳父,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拒绝了乐间的建议,坚持派兵攻打赵国,反被赵国的廉颇打败,大臣栗腹、乐乘也被擒获。
B.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打燕国,燕国只好割地求和。燕王非常痛恨乐间,乐间最终留在了赵国。
C.汉高帝非常看重乐毅,多年后经过原来赵国的属地,打探乐毅的后代,还把乐毅的孙子封为华成君。
D.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他的宗师是河上丈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
(2)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
5.燕王给乐间写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5.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且夫饥,代事也,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籴,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不仁不义,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籴,三年,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吴。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辞而。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辞,白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忠,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善听而已矣。”

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节选自《说苑·权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B.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C.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D.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因而攻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遂破吴”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字含义相同。
C.“固辞而去”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中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D.“中山与齐皆当此”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中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惧,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名声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
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国,两国不能并存,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攻打越国,否则悔之晚矣。
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
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最终取得了胜利,奖励功臣时却先奖励了雍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
(2)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
5.文中的晋文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说,字道济,永昌中,武后贤良方正,诏吏部尚书李景谌糊名较覆,说所对第一,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张易之诬陷魏元忠,援说为助。说廷对“元忠无不顺言”,忤后旨,流钦州。中宗立,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二侍郎,以母丧免。既期,诏起为黄门侍郎,固请终制。时礼俗衰薄,士以夺服为荣,而说独以礼终,天下高之。除丧,复为兵部,兼修文馆学士。睿宗即位,擢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谯王重福死,东都支党数百人,狱久不决,诏说往按,一昔而罪人得,乃诛张灵均、郑愔,余诖误悉原。玄宗为太子,说与褚无量侍读,尤见亲礼。逾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素与姚元崇不平,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说雅与苏瑰善,时瑰子颋为宰相,因作《五君咏》献颋。其一纪瑰也,候瑰忌日致之。颋览诗呜咽,未几,见帝陈说忠謇有勋,不宜弃外,遂迁荆州长史。俄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入朝以戎服见。帝大喜,授检校并州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修国史,敕赍稿即军中论撰。朔方军大使王睃诛河曲降虏阿布思也,九姓同罗、拔野固等皆疑惧。说持节从轻骑二十,直诣其部,宿帐下,召见酋豪慰安之。由是九姓遂安。时降胡康愿子反自为可汗掠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讨至木槃山禽之俘获三千以功赐实封三百户。说倡封禅议,受诏与诸儒草仪,多所裁正。东封还,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诏说撰《封禅坛颂》,刻之泰山,以夸成功。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师,谥曰文贞。

(节选自《新唐书·张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降胡康愿子反/自为可汗/掠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讨至木槃山/禽之/俘获三千/以功赐实封三百户
B.时降胡康愿子反/自为可汗/掠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讨/至木槃山禽之/俘获三千/以功赐实封三百户
C.时降胡康愿子反/自为可汗/掠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讨/至木槃山禽之/俘获三千/以功赐实/封三百户
D.时降胡康愿子反/自为可汗/掠牧马/西涉河出塞/说进讨至木槃山/禽之/俘获三千/以功赐实/封三百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汉代以后取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如《史记》中“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
B.廷对,文中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后汉书》中“(邳)彤廷对曰:‘议者之言皆非也。’”也指廷试。
C.夺服,按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如果官员守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就称为“夺服”。
D.封禅,是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只在泰山举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性情耿介,刚正不阿。张易之诬陷魏元忠,想要张说作伪证,张说仗义执言,为魏元忠辩护,因此违背武后旨意,被流放钦州。
B.张说明辨是非,手段凌厉。谯王李重福党羽众多,案件久未判决,张说受命审讯此案,很快就审理清楚,诛杀重犯,释放无辜之人。
C.张说极具文才,深受重用。他任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时,皇帝允许他带着书稿在军中修撰;他还受命作《封禅坛颂》。
D.张说智计超群,勇敢果断。在九姓同罗、拔野固等部落人心不稳之际,张说手持符节,只带二十轻骑,前去安抚慰勉,使九姓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狱久不决,诏说往按,一昔而罪人得。
②说雅与苏瑰善,时瑰子颋为宰相,因作《五君咏》献颋。
2023-02-1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曰: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李克曰: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可知矣,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矣。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李克出,过翟黄,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李克曰:季成子为相。翟黄作色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李克曰:子何遽失望于我,子之言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求大官哉?君问相于我,臣对曰:‘君不察故也,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也。’君曰:‘出矣,寡人之相定矣。’以知季成子为相。翟黄不说曰:触何遽不为相乎?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事内史,触所任也;王欲攻中山,吾进乐羊;无使治之臣,吾进先生;无使傅其子,吾进屈侯鲋。触何负于季成子?李克曰:不如季成子。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翟黄迮然而惭,曰:触失对于先生,请自修然后学。

(节选自《说苑·臣术》)


【注】①翟黄,即翟触。②迮(zé)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
B.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
C.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
D.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齐无管仲”与“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两句中的“然则”意义和用法相同。
B.“以是知季成子为相”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C.千钟,指优厚的俸禄。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也有以八斛或十斛为一钟的。
D.什九,“什”同“十”,文中指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跟现代汉语中的“十九”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向孔子请教当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孔子只列举以前齐国的鲍叔、郑国的子皮两人,然后给贤人确定的标准是能够引进贤人。
B.魏文侯准备选拔国相,就召来李克想听听他的看法,李克认为要考察被选者在显贵、富有、贫贱、不得志时的表现,魏文侯没有采纳这一建议。
C.李克出宫后前去拜访国相候选人之一的翟黄,翟黄因听说国君询问过李克,便打听谁将担任国相,听李克说是季成子,翟黄表示对李克很失望。
D.翟黄认为他也有资格担任国相,因为他向国君推荐了西河郡守、计事内史、攻打中山国的将领,还推荐了治理国家的大臣和辅导国君之子的老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
(2)触失对于先生,请自修然后学。
5.李克为什么认为翟黄比不上季成子?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可法,宪之,大兴籍,祥符人。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连败贼英山、六合,顺天王乞降。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大浚南河,漕政大厘。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因武备久弛,奏行更新八事。时自成既走陕西,犹未灭,可法请颁讨贼书,言:“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保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大变之初,黔黎洒泣,绅士悲哀,犹有朝气。今则兵骄饷绌,文恬武嬉,顿成暮气矣。河上之防,百未经理,人心不肃,威令不行。复仇之师不闻及关、陕,讨贼之诏不闻达燕、齐。君父之仇,置诸膜外。夫将所以能克敌者,气也;君所以能御将者,志也。庙堂志不奋,则行间气不鼓。夏少康不忘出实之辱,汉光武不忘蒸薪之时。臣愿陛下为少康、光武,不愿左右在位,仅以晋元、宋高之说进也。”可法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闻者无不感泣。时大兵已取山东、河南北,逼淮南。四月朔,史可法移军驻泗州,护祖陵。将行,左良玉称兵犯阙,召可法入援。渡江抵燕子矶,得功已败良玉军。可法乃趋天长,檄诸将救盱胎。俄报盱胎已降大清,泗州接将侯方严全军没。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讹传定国兵将至,歼高氏部曲。城中人悉斩关出,舟楫一空。可法檄各镇兵,无一至者。二十日,大清兵大至,屯斑竹园。明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中势益单。诸文武分陴拒守。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保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
B.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保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
C.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保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
D.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保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黔黎指贵州的百姓。潘岳《西征赋》、应劭《风俗通·怪神·城阳景王祠》等中都有记载。
C.诏书自秦朝开始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D.督师是明朝时期除皇帝以外最大的地方官员,掌有较大的兵权,统帅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可法闻名乡里,步入仕途。他从小因孝顺闻名;后考中崇桢元年进士,被任命为西安府推官,稍后升为户部主事,又做过员外郎、郎中等官职。
B.史可法身先士卒,以己服人。行军途中,士兵没有吃饱他不先吃,士兵衣服没发下他不先穿,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出力,他的军队多次打败敌人。
C.史可法整饬吏治,政绩卓著。任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时,他接替朱大典总管漕运,弹劾罢免了三个督粮道,增设漕储道一人,大力疏通南河。
D.史可法抗战到底,以死报国。清军大举而来,其他将士都投降清军,只有他亲自把守城门,写信交代母亲和妻子,死后把他安葬在高皇帝坟墓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因武备久弛,奏行更新八事。
(2)可法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闻者无不感泣。

7 .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面斥其             非:过错、错误
B.吕大防、刘挚之 患:厌恨
C.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D.人臣                 被: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A.臣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不染
B.知虎豹欲食肉                      句读不知,惑不解
C.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放白鹿青崖间
D.欲招而纳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所以坚决不能任用小人。
B.先帝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有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译文:
②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
译文:
2022-07-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勉,字玄卿。父择言,累为州刺史,以吏治称。张嘉贞为益州都督,性简贵,接部刺史倨甚,择言守汉州,独引同榻坐,讲绎政事,名重当时。勉少喜学,内沉雅,外清整。始调开封尉,迁司膳员外郎。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帝驰骑完宥,后归者日至。寻拜岭南节度使。番禺贼冯崇道负险为乱,残十余州。勉讨斩之,五岭平。勉居官清廉,未尝拉饰器用车服。后召归,至石门,尽搜家人所蓄犀珍投江中。部人叩请立碑颂德,代宗许之。进工部尚书。德宗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为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建中四年,叛贼李希烈围襄城,诏勉出兵救之。勉奏言:“贼以精兵攻襄城,而许必虚。令兵直捣许,则襄围解。”不待报,使其将唐汉臣袭许,未至数十里,有诏诘让,汉臣惧而还,次扈涧,为贼所乘,杀伤什五,辎械尽亡。汉臣走汴。希烈自将攻勉,勉气索,婴守累月,援莫至,以兵万人溃围出。兴元元年,勉固让都统,以检校司徒平章事召。既见帝,素服待罪,诏不许,勉内愧。贞元初,帝起卢杞为刺史。帝问勉曰:“众谓卢杞奸邪,朕顾不知,谓何?”勉曰:“天下皆知,而陛下独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时韪其对,然自是益见疏。居相二岁,辞位。卒,年七十二,赠太傅。勉少贫狭,客梁、宋,与诸生共逆旅。诸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之。”勉许诺。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后其家谒勉,共启墓出金付之。位将相,所得奉赐,悉遗亲旧。身没,无赢藏。其在朝廷,鲠亮廉介,为宗臣表。

(节选自《新唐书·李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B.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C.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D.关东献俘百/将即死/有叹者/勉过问/曰/被胁而官/非敢反/勉入见帝曰/寇乱之污半天下/其欲澡心自归无繇/如尽杀之/是驱以助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我国古代官职名称,掌管军事,如三国时的周瑜曾任东吴大都督。
B.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高楼,后用来借指朝廷、京城、宫殿等。
C.德宗,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根据皇帝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个评价性名号。
D.素服,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文中指穿素衣请求治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嘉贞性情高傲,对待属下官员非常傲慢,但唯独对李勉的父亲李择言礼遇有加,邀请他同坐一榻,谈论政事,张嘉贞因此声名大振。
B.李勉为官清廉,不追求豪华的生活,而且对家人要求严格,在从岭南节度使被召回的路途中,把家人所收藏的犀角珍宝全部扔入江中。
C.襄城被李希烈围攻,李勉采用袭许州而解襄城之围的计策,因皇帝下诏诘问,不但计策没有成功实施,自己的军队还遭受了重大损失。
D.回答关于卢杞奸邪的问题时,李勉认为大家皆知卢杞奸邪而唯独皇上不知,这正是其奸邪之处。时人肯定他的回答,但他从此更加被皇帝疏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烈自将攻勉,勉气索,婴守累月,援莫至,以兵万人溃围出。
(2)位将相,所得奉赐,悉遗亲旧。身没,无赢藏。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恭帝义宁元年春二月,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炀帝命留东都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留守官司觉之,始为守御之备,且驰表告江都[注]。密谓让曰:“事势如此,不可不发。兵法曰:‘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余,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预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纵彼能来,吾有备矣。然后檄召四方,引贤豪而资计策,选骁悍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让曰:“此英雄之略,非仆所堪。惟君之命,尽力从事,请君先发,仆为后殿。”庚寅,密、让将精兵七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浴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朝散大夫时德睿以尉氏应密,前宿城令祖君彦自昌平往归之。君彦,珽之子也,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炀帝即位,尤疾其名,依常调选东平书佐,检校宿城令。君彦自负其才,常郁郁思乱。密素闻其名,得之大喜,引为上客,军中书檄,悉以委之。

越王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帅步骑二万五千讨密。东都兵至,士卒未朝食,长恭等驱之渡洛水,陈于石子河西,南北十余里。密、让选骁雄分为十队,令四队伏横岭下,以六队陈于石子河东。长恭等见密兵少,轻之。密帅麾下横冲之。隋兵饥疲,遂大败,长恭等解衣潜窜得免,奔还东都。士卒死者什五六。密、让尽收其辎重器甲,威声大振。让于是推密为王,上密号为魏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有删改》


【注】此时隋炀帝正在巡游江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炀帝命留东都/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
B.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炀帝/命留东都/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
C.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炀帝/命留东都/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
D.李密说翟让曰/今东都空虚/兵不素练/越王冲幼/炀帝命留东都/留守诸官政令不壹/士民离心/若将军能用/仆计天下可指麾而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一般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
B.饥馑,文中指因饥荒而挨饿。古人以谷不熟为饥,蔬不装为馑。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士神和谷神,后用来代指国家。
D.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朝廷给予的褒义性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向翟让分析了东都的形势,劝说翟让攻取东都。后来留守东都的官员察觉到翟让有进攻东都的打算,开始加强防御。
B.老百姓当时正闹饥荒,洛口仓积蓄了很多米粮,李密很有卓见,他认为翟让可以进攻洛口仓,通过救济百姓来赢得民心。
C.祖君彦虽有才能,但得不到重用,最终在时德睿的劝说下归附了李密,李密待他为上宾,把军中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理。
D.越王派刘长恭率兵讨伐李密,刘长恭的士兵有一半多战死,这次讨伐以失败告终,李密因战胜隋军声威大振,被推为领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
(2)君彦,珽之子也,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武帝后元元年,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犹与久之。欲以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黄门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二年春二月,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光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昭帝始元二年春正月,封大将军光为博陆侯。元平元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无嗣。光与群臣议所立,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光以王行失道,不用。迎昌邑王贺诣长安邸,六月丙寅,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昌邑王即位,淫戏无度,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及昌邑王废,光遣宗正德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家,洗沐,赐御衣,太仆以軨车迎曾孙就斋宗正府。庚申,入未央宫,封阳武侯。已而群臣奏上玺绶,即皇帝位。宣帝地节二年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三月庚午,光。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霍氏骄侈纵横,及谋反,欲废天子而立霍禹,会事发觉,禹要斩,诸女昆弟皆弃市。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十家。

臣光曰: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B.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C.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D.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夏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儒学奠基人”。
B.昭帝,是汉帝刘弗陵的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谥号为昭的皇帝一般有好名声。
C.曾孙,孙子的儿子;或对曾孙以下的统称。《晋书·荀勖传》:“荀勖……汉司空爽曾孙也。”本文中意为前一种。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的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特别疼爱小皇子刘弗陵,以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暗示霍光,希望他将来辅佐刘弗陵。
B.汉昭帝死后,没有留下子嗣,霍光与大臣们商议确立昌邑王刘贺为新帝,不久,霍光等人又暗中合计将其废黜。
C.霍光深得汉宣帝器重,他病重时,宣帝亲自驾车登门慰问,并伤心落泪;霍光去世,宣帝和皇太后亲临其丧礼。
D.霍光的后世子孙骄奢跋扈,后来还图谋反叛,欲行废立之事,被灭族。还有几十家与霍氏家族相关被连坐诛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2)会事发觉,禹要斩,诸女昆弟皆弃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