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5.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5.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德宗贞元元年,陕虢都兵马使达奚抱晖杀节度使张劝,代总军务,邀求旌节,且阴召李怀光将达奚小俊为援。上谓李泌曰:若蒲、陕连衡,则猝不可制。且抱晖据陕,则水陆之运皆绝矣。不得不烦卿一往。辛丑,以泌为陕虢都防御水陆运使。上欲以神策军送泌之官,问:须几何人?对曰:陕城三面悬绝,攻之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以单骑入之。上曰:单骑如何可入?对曰:陕城之人,不贯逆命,此特抱晖为恶耳。若以大兵临之,彼闭壁定矣。臣今单骑抵其近郊,彼举在兵则非敌,若遣小校来杀臣,未必不更为臣用也。且今河东全军屯安邑,马燧入朝,愿敕燧与臣同辞皆行,使陕人欲加害于臣,则畏河东移军讨之,此亦一势也。上曰:虽然,朕方大用卿,宁失陕州,不可失卿,当更使他人往耳。对曰:他人必不能入。今事变之初,众心未定,故可出其不意,夺其奸谋。他人犹豫迁延,彼既成谋,则不得前矣。上许之。泌见陕州进奏官及将吏在长安者,语之曰:主上以陕、虢饥,故不授泌节而领运使,欲令督江、准米以赈之耳。陕州行营在夏县,若抱晖可用,当使将之。有功,则赐旌节矣。抱晖觇者驰告之,抱晖稍自安。庚戌,加泌陕虢观察使。出潼关。抱晖不使将佐出迎,惟侦者相继。泌宿曲沃,将佐不俟抱晖之命来迎,泌笑曰:吾事济矣!去城十五里,抱晖亦出谒。泌称其摄事保完城隍之功,曰:军中烦言,不足介意。公等职事皆按堵如故。抱晖出而喜。泌既入城视事宾佐有请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帅之际军中烦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贴矣不愿闻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明日,召抱晖至宅,语之曰:吾非爱汝而不诛,恐自今有危疑之地,朝廷所命将帅皆不能入,故丐汝余生。汝为我赍币祭前使,慎无入关,自择安处,潜来取家,保无它也。抱晖遂亡命,不知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卷四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泌既入城视事/宾佐有请/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帅之际军中烦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贴矣/不愿闻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B.泌既入城/视事宾佐/有请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帅之际/军中烦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贴矣/不愿闻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C.泌既入城/视事宾佐/有请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帅之际军中烦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贴矣/不愿闻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D.泌既入城视事/宾佐有请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帅之际/军中烦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贴矣/不愿闻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节,唐朝一般在节度使受命之日赐其双旌双节,后来也用旌节代指节度使这一官职。
B.连衡,一种外交策略,也称“连横”,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相对。
C.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主力,原为西北戍边军队,后入京城成为禁军。
D.行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文中指德宗率军出巡临时建的驻扎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奚抱晖杀害了张劝,又勾结李怀光手下的将领达奚小俊来作自己的后援,德宗对此感到担忧,决定派李泌处理此事。
B.李泌认为陕州的地势险峻峭绝,易守难攻,因此进城之人不宜多,并陈述了自己单独前往的理由,德宗最终答应了他。
C.李泌祕在陕州召见了从长安来的官吏,告诉他们如果达奚抱晖有才能,自会让他率领将士,达奚抱晖知道后,内心稍安。
D.李泌告诉达奚抱晖,让他在祭奠前任节度使后,不要再进入潼关,自己去找个安身之所,然后找机会暗中把家人接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朕方大用卿,宁失陕州,不可失卿,当更使他人往耳。
(2)泌宿曲沃,将佐不俟抱晖之命来迎,泌笑曰:“吾事济矣!”
2022-04-20更新 | 384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六月己未,李纲至行在。因奏曰:“臣以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度其可行者,赐之施行,臣乃敢受命。一曰议国是……四曰议僭逆,五曰议伪命……”翌日,班纲议于朝,惟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出。李纲以二事留中言于帝曰:“二事乃今日刑政之大者,张邦昌僭逆始末如此,臣请以春秋之法断之。”时执政中有异议不同者,帝召黄潜善等语之,潜善主邦昌甚力。因泣拜曰:“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帝颇感动,乃出纲奏。邦昌后伏诛。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夫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改弊法,省冗官,俟吾所以自治者,然后可以问罪金人,迎还二圣。”帝善其言。纲又立军法: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甲,百人为队,五百人为部,二千五百人为军。诏陕西、山东诸路帅臣,并依此法。诏诸路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用李纲之言也。时岳飞上书言:“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而击之。黄潜善、汪伯彦不能承圣意恢复,日谋南幸,恐不足系中原之望。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坐飞越职言事,夺官。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极言其不可,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吕中曰:“自纲之入相也,以修政攘夷为己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和守之议决而国是明,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草之谋定而人心安。”乙亥,李纲罢。凡在相位七十七日。纲罢而招抚、经制司废,车驾遂东幸,两河郡县相继沦陷。凡纲所规画军民之政,一切废罢。金兵益炽,关辅残毁,而中原盗蜂起矣。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李纲辅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B.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C.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D.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为每月初一,望为十五,既望十六。
B.行在也称作行在所,指天子所在之地,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车驾本来指马驾之车,也指帝王乘坐之车,借用作帝王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纲在任职之初就与宠臣黄潜善等人潜存着矛盾,在相位仅仅七十七天即被罢免。
B.李纲辅政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他恪尽职守,政绩卓著,然而奸臣当道,国事倾颓。
C.李纲采取了建立军法,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等内销盗贼的正确措施,来积极备战。
D.抗金将领岳飞适时进言,分析敌我形势利弊,希望皇帝亲自率师北伐,收复中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召黄潜善等语之,潜善主邦昌甚力。
(2)坐飞越职言事,夺官。
2022-03-11更新 | 298次组卷 | 8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平兴国六年,上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不须追捕而易决,无过三日。

四月,上亲躬听断,京城诸司狱有疑者,多临决之:是岁自春涉夏不雨,上意狱讼有冤滥。会归德节度使推官李承信市葱有烂者,笞园户,病创数日死。承信坐弃市。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江南西转运副使、左拾遗张齐贤上言:“刑狱繁简,乃治道弛张之本。州县胥吏皆欲多禁系人,或以根穷为名,恣行追扰,租税逋欠至少而禁系累日,遂至破家。请自今外县罪人五日一具禁放数白州。州狱别置,历委长吏检察,每月具奏,下刑部阅视,有禁入多者,即奏遣朝官驰往决遣。若事涉冤诬,故为淹滞,则降黜其本州官吏。或终岁狱无冤滞,则刑部给牒,得替日,较其课旌赏之。”

先是,开封府女子李击登闻鼓,自言无儿息,身且病,一旦死,家业无所付。诏本府随所欲裁置之。李无他亲属,独有父,有司系之。六月己丑,李又诣登闻,诉其父被系。上颇骇其事,谓宰相曰:“此事至小,岂当禁鞫?辇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广,安得无滥枉乎?朕恨不能亲决四方之狱,固不辞劳耳。”即日诏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两浙、西川、荆湖、岭南等道审问刑狱。

京城诸司系囚,多所原减,决事遂至日旰。近臣或谏以劳苦过甚,上曰:“不然。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桡,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因谓宰相曰:“中外臣僚若皆留心政务,天下安有不治者?古人宰一邑、守一郡,使飞蝗避境,猛虎渡河,况人君能惠养黎庶,申理冤滞,岂不感召和气乎?朕每自勤不怠,此志必无改易。或云百司细故,帝王不当亲决。朕意则异乎此。若以尊极自居,则下情不得上达矣!”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听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
B.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
C.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
D.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所在或寅缘细微/情可悯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官,宋朝时三司下各部设置的官职,主要负责案件审判,文中指辅助地方州县长官处理政事的属官。
B.路,创始于宋代,是当时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属于直辖于中央的一级监察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登闻鼓,北宋司法制度之一,朝廷在各州行政官署门前立鼓,接受百姓的上诉举告、请愿、建议等。
D.录,即“录囚”,亦称“虑囚”,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犯的情况进行审核,防止冤狱和积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不希望发生案件积压的情况,要求各级官员及时进行处理。他亲自审断案件,对殴打百姓至死的官员李承信公开施以极刑处罚。
B.张齐贤认为司法是治国的关键环节,他建议禁止外地的州县羁押罪犯超过五天,在州府另设狱司,根据官吏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惩。
C.开封李姓女子申诉没有子嗣且身体患病,家业无人托付,而父亲因小事被官府羁押,宋太宗因此受到震撼并立即分派官员到各地巡查。
D.宋太宗勤于政务,不辞辛劳。他认为古代贤臣在治理政务上十分出色,朝廷内外官员都应当尽力,而自己作为君王,也应该做出表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根穷为名,恣行追扰,租税逋欠至少而禁系累日,遂至破家。
(2)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桡,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于其子孙也。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申包胥,申包胥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日/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D.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私于其子孙也”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含义相同。
B.“子亡之,我存之”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申包胥辞口”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晋侯以为中军尉”与“家叔以余贫苦”(《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丢了弓却不让找回,理由是“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归根结底这弓还是楚人的。孔子认为楚王的格局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
B.申包胥救楚后,楚昭王返回国内,要封赏申包胥,申包胥却认为自己救楚只是凭借了自己的勇武之力,不应该接受赏赐。
C.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韩献子却杀掉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不仅不生气,还很高兴,这说明赵宣子善于识人,一心为公。
D.本文以申包胥,赵宣子,韩献子等为例,赞扬了他们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至公”精神,同时说明要想贯彻“仁”的政策,就要做到不偏私,不结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
(2)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年正月辛未,曹彬遣翰林副使郭守文奉捷报,以江南国主李煜及其子弟、官属等四十五人来献。上御明德门受献,煜等素服待罪,诏并释之,各赐冠带、器币、鞍勒马有差。时有司议献俘之礼应如刘鋹,上曰:“煜尝奉正朔,非鋹比也。”寝捷报不宣。煜初以拒命,颇怀忧恚,不欲生见上。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始安。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上曰:“忠臣也,事我如事李氏。”赐坐慰抚之。又责张洎曰:“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帛书示之,乃王师围城,洎所草召江上救兵蜡弹内书也。洎顿首请死曰:“实臣所为也。此其一耳,它尚多。今得死,臣之分也!”辞色不变。上初欲杀洎,及是奇之,谓曰:“卿大有胆,朕不罪卿。今事我,无替昔之忠也!”乙亥,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丙子,以煜司空、知左右内史事汤悦为太子少詹事,太子太保徐游、左内史侍郎徐铉为太子率更令,右内史舍人张洎、王克贞为太子中允。庚戌,以宣徽南院使、义成节度使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节度,步军都虞候刘遇领大同节度使,贺州刺史、判四方馆事田钦祚领汾州防御使,东上合门使梁迥领汾州团练使,西头供奉官李继隆为庄宅副使,赏江南之功也。彬归自江南,诣合门进榜子云:“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时人嘉其不伐。始彬之行,上许以使相为赏。及还,语彬曰:“今方隅尚有未服者,汝为使相,品位极矣,肯复力战耶?且徐之,更为我取太原。”因密赐钱五十万。彬怏怏而退。至家,见有钱满室,乃叹曰:“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何必使相也!”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收复江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B.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C.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D.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俘之礼,古代五礼之一,军队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帝王,向祖先禀明自己武功的仪式。
B.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故又称缯书。
C.司空,古代官名,自古便与司马、司徒一起专指“三公”。主管全国土木工程,主要任务是筑城。
D.合门,古代宫殿的侧门,设东西两合门,制置有区别,日常的奏章由东合门进入。文中代指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曹彬俘获李煜等人,皇帝赐他以冠带、币器等物品。有司认为应像刘鋹一样献俘,皇帝则以为不然。
B.皇帝斥责张洎,并拿出帛书给他看,张洎叩首请罪,语调和神情没有改变。皇帝感到惊异,并未怪罪。
C.李煜受降之后被封为违命侯,他的子侄都授予诸卫大将军。江南投降的臣子先后加封官职,受到恩赏。
D.皇帝许诺曹彬如果攻下南唐,许以宰相,然而事成之后又不兑现,仅赐钱五十万,曹彬却觉得很满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寝捷报不宣。煜初以拒命,颇怀忧恚,不欲生见上。
(2)进榜子云:“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时人嘉其不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太平兴国二年,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来见,赴太祖山陵。授太子少保,留京师。六年,赵普奉朝请累年,卢多逊益毁之,郁郁不得志。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潭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会如京使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召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复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遂大感悟,即留承宗京师。七年四月,赵普既复相,卢多逊益不自安。普屡讽多逊令引退,多逊贪权固位,不能自决。十一月丁卯,宴饯赵普,赐普诗。明日,谓近臣曰:“赵普于国家有大勋力,朕布素时与之游从,齿发衰矣,不欲烦以机务,因诗导意,普感激且泣,朕亦为之堕泪。”宋琪对曰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端拱元年二月,赵普为太保兼侍中。上谕普曰:“卿勿以位高自纵,勿以权势自骄。但能谨赏罚,举贤能,拜爱憎,何忧军国之不治?朕若有过,卿勿面从。古人耻其君不及尧舜,卿其念哉!”先是,普再入相,方立班宣制,工部侍郎雷德骧骤闻之,手不觉坠笏,遽上疏乞归田里。又请对,具呈所以。上勉谕良久,且曰:“卿第去,朕终保全卿,勿以为虑。”三月,枢密副使赵昌言责罢。普恶昌言刚戾难制,因是请加诛殛,上特宽宥。昌言既责,普又请行后命,上不许,乃止。淳化元年,赵普自去秋以病免朝谒,有大政则召对。及冬,病益甚,乃请告。车驾屡幸其第省问,赐予加等。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宗皇帝》)


【注】①昭宪顾命:昭宪皇太后的临终叮嘱。②自愬:同“自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
B.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
C.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
D.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陵,古代借指帝王的陵墓,也借指帝王、帝后,文中取后一个意思。
B.奉朝请是古代给予闲散官员的优待资格,可参加朝会,但无实权。
C.在古代,一般来讲,公主是帝女的封号,皇帝的姐妹加封长公主。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也多用来代指朝廷,归阙就是返回京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是开国功臣,早年就与太宗皇帝过从甚近,此番入京却常年受人排挤;自己的儿子新婚不久就被催着离京,更是让赵普气不过。
B.适逢秦王图谋不轨的消息传来,赵普趁此表达希望留在中枢观察的意愿,皇帝后又亲自验证赵普的密奏属实,终于明白了赵普过往的行事和用心。
C.赵普为政作风严苛,虽经皇帝提醒,但仍然把工部侍郎雷德骧吓得要辞职,甚至要对已被罢官的枢密副使再加严惩,以致圣上不得不出面干预。
D.赵普很受皇帝的倚重,君臣感情颇深,他生病以后虽然不用上朝,但涉及国家大事时仍然被皇帝召见,病重后蒙圣驾亲临探视优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普屡讽多逊令引退,多逊贪权固位,不能自决。
(2)朕若有过,卿勿面从。古人耻其君不及尧舜,卿其念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