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凡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刘秀论兵》,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示,古今异义,是“指出来给……看”的意思,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指示王”中的“指示”意思相同。
B.檄,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也指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即为后一种含义。
C.行,是古代用以表示暂时代理官职或者兼任官职的词语,这类词语还有“假”“权”“署”“转”“补”等。
D.士大夫,旧时军职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D.文章详细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2)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穀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B.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C.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D.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作三军”的“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与《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含义相同。
C.《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城,文中是实指,指曹国的城墙;现在则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与其他诸侯想要攻打宋国,面对宋国的求助,先轸认为晋国应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
B.赵衰推荐郤穀做元帅,认为晋国可以听取郤縠的意见,明确考察郤縠的政绩,因为郤穀喜爱礼、乐,熟悉蕴藏道义的《诗》《书》典籍。
C.晋文公想让百姓参与作战,但子犯认为应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能使用他们作战,成就霸业。
D.魏犨、颠颉不满于晋文公对僖负羁的报答,便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因魏犨受伤,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犨、颠颉的惩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2)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5.根据选段内容,简要谈一谈晋文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滂传

范晔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论曰: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母欢其义。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B.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C.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D.李膺振拔污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仪”,古代指官家的礼仪,这里指属下官员拜见上司的礼节。
B.“辟”,聘请,任用,这里指的是用为掾属。此处用法与“辟邪说”的“辟”不同。
C.“中常侍”,汉代宦官的一种官职,举行典礼时引导宫中事务,掌有实权。
D.“督邮”,郡守的重要属官,职务是督察属县邮政,兼司狱讼、捕亡等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立志除恶,能够震慑不法官员。冀州出现饥荒,动荡不宁,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弃官而逃。
B.范滂节操高洁,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范滂虽按下属常规的礼仪参拜陈蕃,但内心渴望陈藩阻止自己行礼;未获优礼后范滂愤而弃官。
C.范滂嫉恶如仇,对亲故亦不徇私情。范滂担任功曹时,唐衡请托太守宗资任用名声不佳的李颂为吏,范滂却极力阻止对外甥的任命。
D.范滂大义凛然,坦然接受灭顶之灾。面对奸党的迫害,范滂不愿牵累吴导,主动到监狱投案,也拒绝了县令郭揖一起逃亡的建议。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2)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5.文章如何体现传主的忠直与时势的恶浊之间的尖锐矛盾?试分点概括。
22-23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字而不名,陈蕃对周璆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C.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请,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是有名节之士。
B.陈蕃少有志向,颇为卓异。他认为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扫除天下,薛勤知道他有清扫天下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清扫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5.零陵、桂阳山贼为害时,陈蕃有什么看法?提出了怎样的具体措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

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先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侥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无惊动河南大开,使生他变之忧,十也。治湟狭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伸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既省,徭役预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诏采择。”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四·赵充国平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B.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C.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D.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状,“状”是一种文体,下级用来向上级直言进谏,并提出具体策略。与《出师表》的“表”意义相同。
B.邮亭,指古代传递公文的人沿途休息的地方,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在其间用接力的方式传递文书。
C.折冲,冲是一种战车,折冲指使敌军的战车后撤。折冲樽俎,意为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
D.金城,指金属般坚固的城池,和《过秦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中的“金城”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羌人的侵扰,赵充国不建议直接对抗,而是采用让己方军队休养生息的方式,促使敌人陷入困境。
B.羌人生活习惯与我们差异很大,不注重礼仪,但趋利避害、关爱家人、畏惧死亡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
C.赵充国建议让九个步兵指挥官和一万多士兵留下来屯田,同时积极备战,可以为军队节省大量开销。
D.赵充国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用十二个具体可行的建议,提醒冒险迅速作战会让国家受到损失。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2)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婴入言,上乃召盎。上问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壬子,上使中尉召错,给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B.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C.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D.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高帝:“高皇帝”的简称,开国皇帝的庙号之一。这里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C.大逆: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
D.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深受皇上重用,对汉朝忠心耿耿。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他主持变法,削弱诸侯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即使父亲劝告也不为所动。
B.晁错任御史大夫时,派人调查袁盎让其获罪去官;吴、楚反叛后,他怀疑袁盎徇私包庇,安排属下请求皇上审处袁盎,袁盎非常惶恐。
C.皇上错判形势听从袁盎之计,决定以牺牲晁错来换取诸侯退兵。晁错毫不知情,被骗应诏上朝,一代忠臣竟被诱杀,当时还穿着朝服。
D.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皇上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吴国谋反日久,清君侧只是叛乱借口,皇上听后悔恨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
(2)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年正月辛未,曹彬遣翰林副使郭守文奉捷报,以江南国主李煜及其子弟、官属等四十五人来献。上御明德门受献,煜等素服待罪,诏并释之,各赐冠带、器币、鞍勒马有差。时有司议献俘之礼应如刘鋹,上曰:“煜尝奉正朔,非鋹比也。”寝捷报不宣。煜初以拒命,颇怀忧恚,不欲生见上。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始安。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上曰:“忠臣也,事我如事李氏。”赐坐慰抚之。又责张洎曰:“汝教李煜不降,使至今日!”因出帛书示之,乃王师围城,洎所草召江上救兵蜡弹内书也。洎顿首请死曰:“实臣所为也。此其一耳,它尚多。今得死,臣之分也!”辞色不变。上初欲杀洎,及是奇之,谓曰:“卿大有胆,朕不罪卿。今事我,无替昔之忠也!”乙亥,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丙子,以煜司空、知左右内史事汤悦为太子少詹事,太子太保徐游、左内史侍郎徐铉为太子率更令,右内史舍人张洎、王克贞为太子中允。庚戌,以宣徽南院使、义成节度使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节度,步军都虞候刘遇领大同节度使,贺州刺史、判四方馆事田钦祚领汾州防御使,东上合门使梁迥领汾州团练使,西头供奉官李继隆为庄宅副使,赏江南之功也。彬归自江南,诣合门进榜子云:“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时人嘉其不伐。始彬之行,上许以使相为赏。及还,语彬曰:“今方隅尚有未服者,汝为使相,品位极矣,肯复力战耶?且徐之,更为我取太原。”因密赐钱五十万。彬怏怏而退。至家,见有钱满室,乃叹曰:“好官亦不过多得钱耳,何必使相也!”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收复江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B.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C.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D.徐铉从煜至京师上/召见铉/责以不早劝归朝/声色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而国灭亡/罪固当死/不当问其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献俘之礼,古代五礼之一,军队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帝王,向祖先禀明自己武功的仪式。
B.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故又称缯书。
C.司空,古代官名,自古便与司马、司徒一起专指“三公”。主管全国土木工程,主要任务是筑城。
D.合门,古代宫殿的侧门,设东西两合门,制置有区别,日常的奏章由东合门进入。文中代指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曹彬俘获李煜等人,皇帝赐他以冠带、币器等物品。有司认为应像刘鋹一样献俘,皇帝则以为不然。
B.皇帝斥责张洎,并拿出帛书给他看,张洎叩首请罪,语调和神情没有改变。皇帝感到惊异,并未怪罪。
C.李煜受降之后被封为违命侯,他的子侄都授予诸卫大将军。江南投降的臣子先后加封官职,受到恩赏。
D.皇帝许诺曹彬如果攻下南唐,许以宰相,然而事成之后又不兑现,仅赐钱五十万,曹彬却觉得很满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寝捷报不宣。煜初以拒命,颇怀忧恚,不欲生见上。
(2)进榜子云:“奉敕差往江南勾当公事回。”时人嘉其不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乙亥,庞勋引兵北渡濉水,逾山趣彭城。戊寅,勋召温庭皓,使草求节钺,庭皓曰:“此事甚大,非顷刻可成,请还家徐草之。”勋许之。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勋熟视,笑曰:“书生敢尔,不畏死邪!庞勋能取徐州,何患无人草表!”遂释之。

有周重者,为勋草表,称:“臣之一军,乃汉室兴王之地。顷因节度使刻削军府,刑赏失中,遂致迫逐。陛下夺其节制,翦灭一军,或死或流,冤横无数。今闻本道复欲诛夷,将士不胜痛愤,推臣权兵马留后,弹压十万之师,抚有四州之地。臣闻见利乘时,帝王之资也。臣见利不失,遇时不疑;伏乞圣慈,复赐旌节。不然,挥戈曳戟,诣阙非迟!”

勋遣旧将刘行及将千五百人屯濠州,李圆将二千人屯泗州,梁丕将千人屯宿州,自余要害县镇,悉缮完戍守。徐人谓旌节之至不过旬月,愿效力献策者远近辐凑,乃至光、蔡、淮、浙、兖、郓、沂、密群盗,皆倍道归之,阗溢郛郭,旬日间,米斗直钱二百。勋诈为崔彦曾请翦灭徐州表,其略曰:“一军暴卒,尽可翦除;五县愚民,各宜配隶。”又作诏书,依其所请,传布境内。徐人信之,皆归怨朝廷,曰:“微桂州将士回戈,吾徒悉为鱼肉矣!”

刘行及引兵至涡口,道路附从者增倍,濠州兵才数百,刺吏卢望回素不设备,不知所为,乃开门具牛酒迎之。行及入城,囚望回,自行刺史事。泗州史杜慆闻勋作乱,完守备以待之,且求救于江、淮。李圆遣精卒百人先入泗州,封府库,遣人迎劳,诱之入城,悉诛之。明日,圆至,即引兵围城,城上矢石雨下,贼死者数百,乃敛兵屯城西。勋以泗州当江、淮之冲,益发兵助圆攻,众至万余,终不能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一卷)


【注】①庞勋,唐成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月,领导桂州(今广西桂林)成兵(多为徐、泗地区人)发动反唐农民起义,他率领百人,历尽艰苦,由桂林、湖南等地,到达徐州。终败。②崔彦曾,徐泗观察使,一再食言背约,致使戌兵在桂林防守倍期,无还乡希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B.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C.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D.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文中指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
B.诣阙,文中指奉召觐见皇帝,接受朝廷的任命。
C.诏书,指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D.府库,古代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勋让温庭皓起草表文,请求徐州节度使的符节斧杖,温庭皓因为事关重大,不能立刻完成,所以果断拒绝其请求。
B.周重为庞勋起草上给朝廷的表文,表文中解释了军队事变的原因,表达了己方的目的诉求,也有赤裸裸的威胁。
C.庞勋进入徐州后,愿献策效力的人不问远近齐集而来,附近人也赶来归附,导致徐州城里人口增加,米价暴涨。
D.泗州刺史杜慆提前就做好了准备,完缮城内守备,并向江、淮地区的官军求救,庞军一万余人始终不能攻克泗州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见利乘时,帝王之资也。
(2)皆倍道归之,阗溢郛郭,旬日间,米斗直钱二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