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材料二: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材料三: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材料四: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            吊:讨伐
B.使诸葛亮诣权                      诣:前往拜见
C.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次:驻扎
D.可烧而走也                         走:击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B.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C.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D.权自率众围合肥/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憙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家著史常于细节之中见褒贬。魏、蜀、吴三家史书均称曹操为“公”而不称其名,体现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表现《三国志》作者奉曹魏为正统的情感取向。
B.史家写人善传其神。《吴书》记载孙权在曹操大军压境、力量悬殊、众臣畏惧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坚持与刘备联军抗曹,彰显其英勇果断的一代雄主风范。
C.史家纪事讲究详略。四则材料同记赤壁之战但详略有别,后两则材料都详细记述作战过程,记述了火攻奏效,曹军战船被孙刘联军全部焚毁,只能败逃的史实。
D.史家善于将观点隐于叙事之中。材料四记述黄盖诈降,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指点点,毫无防范,暗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非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
4.请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5.结合材料四,概括赤壁之战中曹军失利、伤亡惨重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出行五国,至楚,楚献象床。郢①之登徒②,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戍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五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五国英杰③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④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材料二: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郢:楚都。②登徒:复姓,楚官也。③英杰:才出万人曰“英”,千人曰“杰”。④文:孟尝君,姓田,名文。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戍A趋B而去C未出D至中E闺F君G召而返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中“直送之”与“象床之直千金”两句中加点的“直”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B.说,通“悦”,指高兴、喜悦,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中的“说”字,意义不同。
C.愿,希望,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中的“愿”字,意义相同。
D.当,对等、抵得上,与“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当”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的大臣登徒先生不愿承担运送象牙床给孟尝君的差事,原因有二:价值昂贵,担心损坏受责;预知孟尝君不会接受。
B.公孙戍认为楚国等五国君主听说孟尝君拥有在齐地振达贫穷、帮助诸侯存亡继绝的道义,仰慕其仁义廉洁的美德,因而委托以国事。
C.孟尝君吩咐公孙戍赶紧收下登徒先生允诺的祖传宝剑,在他看来,相较而言,门客帮他扬名阻止犯错事大,收人珍宝事小。
D.孟尝君对公孙戍与鲁连的话都用“善”字作了评价:前者是对公孙戍所言内容的肯定,后者是对鲁连之谏语的认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
(2)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5.公孙戍劝谏孟尝君不要接受楚王的馈赠、鲁连劝谏孟尝君不要驱逐自己不喜欢的舍人,都达到了劝谏的目的,但劝谏方法有别,请概括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拔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胥闻A越王勾B践服诚C行仁D听E谏F进G贤士H是人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再拜,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C.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不同。
D.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域,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文本二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害之,故其议遂寝。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伸舒对策宫: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节选自《汉书·志·礼乐志》)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这三处。
今废先王之德A教B独用执法之吏C治民D而欲德化E被四海F故G难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B.文本二“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中“属”的含义与“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含义不同。
C.岁功,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时序变化。
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但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
B.汉文帝时,贾谊提出要改变汉朝的风俗,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得到了天子的支持。但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大臣阻挠,这些制度没有继续推行下去。
C.董仲舒用“阴阳之说”来解释仁德和刑法的功用:阳是仁德,阴是刑法。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阴常处在隆冬,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可见上天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
D.汉得到天下以来,常常想治理好,但是到现在仍然不能使凶暴的人转化,是由于应当变更的时候没能变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5.秦汉统一天下后治国策略有何不同?汉为贯彻治国方略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加以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连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周,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熘。至于龙,吾不能知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申不害者,京人也。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贾A深藏若虚B君子C盛德容貌D若愚E去子之骄气F与多欲G态色H与淫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意思相同。
B.“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不同。
C.“子将隐矣”与白居易的“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的“隐”意思不相同。
D.“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既绌”的“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给他提了建议。孔子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B.李耳曾在都城任职,其间见过孔子;后来看到周王室衰微,他就离开了都城;路过函谷关,老子也因关令尹的强迫才写下《道德经》。
C.老子因为善于修道养生,所以活了一百多岁;又有记载,周太史儋曾经去拜见秦献公,他还对秦献公提出了将有王霸君主出现的预言。
D.老子推崇“道”,而“道”虚无缥缈,他主张人应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多是措辞微妙,让人难以理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2)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5.材料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记录老子的?请简要概括。
2024-01-02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柳州铁一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选自《汉书·魏相传》)

材料二:

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晋末,河间王颙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乂,方率众自函谷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奉帝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钝是常事,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乂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注】①②颙、乂:参与西晋八王之乱的河间王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退A壁于B十三里桥C人D情挫E衄F无复固志G多劝H方夜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指倚仗,与成语“恃才放旷”中的“恃”意思相同。
B.悉,指全部,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中的“悉”意思不同。
C.利,成功,与《劝学》“非利足也”中的“利”意思不同。
D.贵,指可贵,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项羽先后攻占城阳、濮阳东、定陶,项梁更加轻视秦军,宋义此时规劝项梁,让他不要骄傲。
B.宋义规劝项梁,项梁不听,宋义认为项梁必败,因此在出使齐国途中劝高陵君慢点去见项梁。
C.张方与司马乂对垒,见惠帝乘坐的车子,让军队稍微后退,可一退不可收拾,只得赶紧连夜逃走。
D.张方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可贵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转败为胜,他最后采用了出奇制胜的战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2)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
5.材料一提到“骄兵必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24-01-0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荀息〔1〕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2〕也。”公曰:“宫之奇焉。”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3〕为不道,入自颠柃〔4〕,伐溟〔5〕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6〕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7〕、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材料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8〕,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9〕,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0〕。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11〕,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1〕荀息:晋国大夫。屈产之乘:屈地所出的良马。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的玉璧。〔2〕外府:外库。〔3〕冀:诸侯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4〕颠柃:虞国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5〕溟:虞邑,亦在平陆县东北。〔6〕保:通“堡”,堡垒,碉楼。逆旅:客舍。〔7〕里克:晋国大夫。〔8〕大(同“太”)伯:太王长子。虞仲:太王次子。〔9〕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祖先,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周文王的弟弟。〔10〕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官府。〔11〕桓、庄:桓叔与庄伯。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晋献公的同族兄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少A长B于君C君昵D之E虽谏F将G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借、借助,与《劝学》“假舆马者”中的“假”词义相同。
B.存,指问候、探望,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词义相同。
C.表,有外表、外面之意,如“山河表里潼关路”,材料二中的“表”,指屏障。
D.《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与材料二中的“非人实亲”文言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次假道伐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献公心狠手毒,其一不惜以本国宝物为诱饵,其二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谋士在春秋战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晋献公因采纳了荀息的建议成功“假道于虞”,灭了虢、虞;而虞公未接受宫之奇的劝谏,最后导致灭国的悲剧,可见谋士是成败的关键。
C.当虞公被“同宗”的温情面纱蒙蔽时,宫之奇以历史事实和反问的形式反驳了虞公的错误观点。
D.当虞公抱着“享祀丰洁,神必据我”的幻想时,宫之奇引经据典,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
(2)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有人认为,假如让宫之奇和荀息互换主人,也会发生“假道伐虢”的结果。从虞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发。
2024-01-0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8 .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文段二:

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②,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摘编自《三国志·鲁肃传》,有删改)

【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在文中指周瑜的叔叔周尚。
B.“瑜往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两个“省”含义不同。
C.权,即孙权,孙策的弟弟,也即辛弃疾《永遇乐》词中的“孙仲谋”。
D.“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
B.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在吴国颇受重用,与一起张昭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C.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D.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了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5.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
2024-01-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城薛”指加固加高薛城的防御工事。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B.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C.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D.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意思不同。
B.“辍”指停止。“辍”与《种树郭橐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中的“辍”意思相同。
C.“薨”,死也。本义指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D.“而类”指你们这些人。其中的“类”与成语“有教无类”中“类”意思相同。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自己长子护卫他,朝夕侍候不懈。
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
(2)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2024-01-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醴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骛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浮游四方A尝乘月B与崔宗之C自采石D至金陵E著宫锦F坐舟中G旁若无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人用字,以表示尊敬。
B.“悦谢家青山,欲终焉”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况《劝学》)两句中的“焉”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C.“益骜放不自修”与“是故圣益圣”(韩愈《师说》)两句中的“益”字含义不相同。
D.“南入会稽,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白居易《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资聪颖,爱好广泛。他十岁就通晓诗书,喜欢纵横术、击剑,以侠义自任,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
B.李白才思敏捷,富有才华。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写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宴请他。他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李白仕途坎坷,人生不顺。他虽受玄宗赏识,但未得重用。李璘起兵失败后,他被贬夜郎。代宗即位后,召他做官,然而他已经逝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5.请结合文本分析,李白是如何得到皇帝接见并赐食,亲为调羹的?
2024-01-0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汨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