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古文观止》中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表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珠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锺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为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二: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罗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臣        强:极力。B.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辞别。
C.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不。D.君之所使之       恣:听凭。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触龙说赵太后》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亦无所害”等婉言相劝。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话题轻松,铺设情境,利于接受。
D.烛之武和触龙都善施攻心术。烛之武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之心,便将心比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月不雨                 弥:满
B.以属客而告之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C.而盗贼滋                    炽:猖獗
D.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虽:虽然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即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结合,且援引历史上三件事,说明有用喜事命名以示纪念的传统,为自己命名亭子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了老百姓盼雨的过程:愁雨不来,到盼来了雨然“未足”,到盼来了大雨,万民齐乐官民同欢。这一过程的描写使文章曲折有致。
C.文章第三段没有“水到渠成”地写以雨名亭,而是用设问的方式,从反面入手探讨喜雨,更加强化了这场雨的重要性,在对比中更觉雨之可喜。
D.文章的最后,巧借歌唱层层追“功”,作者觉得太守、天子、造物、太空都是没有功劳的,功劳应该归于正好建成的亭子,所以用“喜雨”名亭。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2)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2023-09-1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谒之G叔H请服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B.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
C.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5.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同敞传

张同敞,湖广江陵人,曾祖居正,相神宗有声。敞,崇祯间荫补中书舍人。至十七年,闯贼李自成陷北京,怀宗殉难,贼索朝官甚急,文武逼降者多。敞藏入宫牙牌匿民间,潜出城徒步南归。

及永历帝龙飞端州,敌陷粤东,上留大学士瞿式耜守粤西,驾幸武岗,趣敞入朝。丁亥八月,寇陷武岗,上狩粤西。敞为乱兵所掠,避入黔地。时黔、粤隔绝,人情汹扰,数月不闻行在消息。川、黔士绅议立荣、韩二藩。敞与钱邦芑及郑逢元、杨乔然力争其不可,众议乃沮。戊子,敞从间道赴行在,升詹事府正詹事。时寇数道攻粤,留守瞿式耜疏荐敞知兵,得士心。上命以兵部左侍郎,经略楚、粤兵马。时兵弱饷匮,敞身在行间,分甘苦,以忠义激励将士,人人自奋。每接战,敞即以死誓。及庚寅冬,敞督开国公赵印选、卫国公胡一青连营于桂林之小榕江。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见敞至,喜曰:我守臣不容他适,子军中总督,自宜行。天下事尚可为,子勉之!敞笑曰:公能为朝廷死,敞独不能乎?何相待之薄也!遂取酒共饮,坐而待之。次日,敌人入城,执敞与式耜见孔有德,两人不跪,敞尤大骂。有德命部下捶辱之,敞骂愈厉。有德命拘二人于城北一小室中,命左右说之降,劝谕百端,式耜但大哭,敞则毒骂。暇则两人赋诗自矢,并刺敌人。有德愤甚,命折敞右臂,仍谈笑赋诗不绝。两人幽囚唱和者四十余日,诗各数十章。敌见两人困愈久、苦愈甚,而志愈坚、气愈烈,知终不可辱。至闰十一月十八日,乃杀之。金堡时为僧,致书于孔有德,乃殓瞿、张两公尸,葬于白鹤山下。上闻敞死痛悼,累日不食,望而祭之,赠陵江伯。

(选自《明季南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
B.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
C.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
D.十一月初五日/敌兵大至/两营战败/敞率数骑/入桂林城时军民俱散/留守大学士朝服坐堂上/誓与城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补官员与其它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封建官僚队伍。
B.行在,文中以皇帝巡行所在地代指皇帝,与《过秦论》以“七庙”代指国家用法相同。
C.间道,文中指“偏僻的小路”,“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同。
D.自矢,文中指“自己拿出箭”,“矢”与《伶官传序》中“请其矢”的“矢”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同敞出身于官宦世家,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诸多朝臣被迫投降,张同敞隐藏身份潜逃南归,永历帝即位后要求他重新入朝为官。
B.皇帝巡行粤西,黔地消息隔绝,黔、川两地士绅商议独立设置两藩,在黔地躲避乱兵的张同敞与郑逢元等人据理力争,但无法阻止。
C.粤地军情紧急,留守瞿式耜向皇帝推荐张同敞,说他通晓军事且深得人心,于是张同敞从正詹事一职调任为兵部左侍郎,带兵打仗。
D.张同敞与瞿式耜共同被捕,在被孔有德拘禁期间,两人或骂或哭,相互赋诗唱和,四十余日后被杀害,僧人金堡出面安葬了两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守臣不容他适,子军中总督,自宜行。天下事尚可为,子勉之!
(2)上闻敞死痛悼,累日不食,望而祭之,赠陵江伯。
5.郭沫若在《赞张同敞》中用“江陵忠烈张”来评价张同敞,请简要概述张同敞的“忠烈”之处。
22-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晋篡唐

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帝与石敬瑭皆以勇力善斗,事明宗为左右,然心竞,素不相悦。帝即位,敬瑭不得已入朝。山陵既毕,不敢言归。时敬瑭久疾羸瘠,太后及魏国公主屡为之言;而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二年夏六月,河东节度使、北面总管石敬瑭既还镇,阴为自全之计,多于宾客前自称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忌。然秋七月乙巳,帝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将兵屯代州,以分石敬瑭之权。

清泰三年三月,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唐主夜与近臣从容语曰:“石郎于朕至亲,无可疑者,但流言不息,万一失欢,何以解之?”皆不对。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李崧退谓吕琦曰:“吾辈受恩深厚,岂得自同众人,一概观望邪!计将安出?”琦曰:“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母以赞华在中国,屡求和亲,但求荝剌未获,故和未成耳。今诚归荝剌等与之和,岁以礼币约直十余万遗之,彼必欢然承命。如此,则河东虽欲陆梁,无能为矣。”崧曰:“此吾志也,然钱谷皆出三司,宜更与张相谋之。”遂告张延朗。延朗曰:“如学士计,不惟可以制河东,亦省边费之什九,计无便于此者。若主上听从,但责办于老夫,请于库财之外捃拾以供之。”他夕,二人密言于帝,帝大喜,称其忠,二人私草遗丹书以俟命。久之,帝以其谋告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对曰:“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帝意遂变。一日,急召崧、琦至后楼,盛怒。自是群臣不敢复言和亲之策。丁已,以琦为御史中丞,盖疏之也。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帝与执政议从其请,移镇郓州。房暠、李崧、吕琦等皆力谏,以为不可,帝犹豫久之。后与薛文遇议。文遇曰:“兹事断自圣志,群臣各为身谋,安肯尽言!以臣观之,河东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图之。”先是,术者言国家今年应得贤佐,出奇谋,定天下,帝意文遇当之。闻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败吾决行之。”即为除目,付学士院使草制。辛卯,以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

敬瑭疑惧,谋于将佐曰:“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死于道路乎!”敬瑭遂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石晋篡唐》,有删改)


【注】①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936年),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契丹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②魏国公主:石敬瑭妻子。③陆梁:本指跳跃,此处引申为造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B.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C.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D.凤翔旧将佐多/劝帝留之/惟韩李二人以为/赵延寿在汴/不宜猜忌敬瑭/帝亦见其骨立/不以为虞/乃复以为河东节度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管是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后唐时为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B.缗是古代计量单位,即通常说的一贯钱或一吊钱,古人常用一千文为一缗。
C.术者或称术士,一般指以占卜、星相、堪舆(即风水术)等为职业的人。
D.除目指除授官吏的文书。皇帝亲自书写付外执行或经过宰相奏拟而执行的,都可以称作除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末帝李从珂与石敬瑭都是久历战阵的将领,但二人一直明争暗斗,互不服气,关系不融洽。
B.因为石敬瑭病弱、太后和石敬瑭妻子一再说情、韩李二人怂恿,李从珂放松了警惕,让石敬瑭回到了原来的藩镇。
C.张延朗认为后唐只要每年送给契丹大约十余万礼币,就可以扼制石敬瑭反叛,还能为朝廷节省十分之九的边境军费。
D.李从珂听从了大臣薛文遇的建议,下定决心,调石敬瑭移镇天平;石敬瑭不甘束手就擒,起兵反叛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
(2)初,石敬瑭欲尝唐主之意,累表自陈羸疾,乞解兵柄,移他镇。
5.“时之来也,雕虎可以生风;运之去也,应龙不免为醢。”北宋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如此评价李从珂。他认为李从珂最后自焚亡国属天命不祐。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06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茂贞传

欧阳修

李茂贞,深州博野人也。本姓宋,名文通,为博野军卒,戍凤翔。黄巢犯京师,郑畋以博野军击贼,茂贞以功自队长迁军校。

光启元年,朱玫反,僖宗出居兴元。玫遣王行瑜攻大散关,茂贞与保銮都将李鋋等败行瑜于大唐峰。明年,玫遂败死。茂贞以功自扈跸都头拜武定军节度使,赐以姓名。扈跸东归,至凤翔,风翔节度使李昌符与天威都头杨守立争道,以兵相攻,昌符不胜,走陇州。僖宗遣茂贞追击,杀昌符,以功拜凤翔陇右节度使。大顺元年,封陇西郡王。

二年,枢密使杨复恭得罪,奔于兴元,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复恭之养子也,纳之。茂贞乃上书言复恭父子罪皆当诛,因自请为山南招讨使。昭宗以宦者故,难之,未许。茂贞擅发兵攻破兴元,复恭父子见杀。

茂贞表其子继密权知兴元军府事,昭宗乃徙茂贞山南西道节度使,以宰相徐彦若镇风翔。茂贞不奉诏,上表自论曰: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羁,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弊。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昭宗以茂贞表辞不逊,不能忍,以问宰相杜让能,让能以谓:茂贞地大兵强,而唐力未可以致讨;凤翔又近京师,易以自危而难于后悔,它日虽欲诛晁错以谢诸侯,恐不能也。昭宗怒曰:吾不能孱孱坐受凌弱!让能治兵,而以覃王嗣周为京西招讨使。令下京师市人皆知不可相与聚承天门遮宰相请无举兵争投瓦石击宰相宰相下舆而走亡其堂印。人情大恐,昭宗意益坚。覃王率扈驾军五十四都战于盩厔,唐军败溃,茂贞遂犯京师,屯于三桥。昭宗御安福门,杀两枢密以茂贞,使罢兵。茂贞素与让能有隙,因曰:谋举兵者非两枢密,乃让能也。陈兵临皋驿,请杀让能。让能曰:臣故先言之矣,惟杀臣可以国难。昭宗泣下沾襟,贬让能雷州司户参军,赐死,茂贞乃罢兵。

明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卒,其诸子珂、珙争立。晋王李克用请立珂,茂贞与韩建、王行瑜请立珙,昭宗不许。茂贞等怒,率三镇兵犯京师,谋废昭宗,立吉王保。未果,而晋王亦举兵,茂贞惧,留其养子继鹏以兵二千宿卫而去。晋兵至河中,继鹏与行瑜弟行实等争劫昭宗出奔,京师大乱,昭宗出居于石门。茂贞以兵至鄠县,斩继鹏自赎。晋兵已破王行瑜,还军渭北,请击茂贞。昭宗以谓晋远而茂贞近,因欲庇之以为德,而冀缓急之可恃也。且茂贞已杀其子自赎矣,乃诏罢归晋军。克用叹曰:唐不诛茂贞,忧未已也!

庄宗已破梁,茂贞称岐王,上笺以季父行自处。及闻入洛,乃上表称臣,遣其子来朝。庄宗以其耆老,甚尊礼之,改封秦王,诏书不名。同光二年,以疾卒,年六十九,谥曰忠敬。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茂贞传》,有删减)


【注释】①甸服: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②播越:流亡不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孱孱坐受凌弱                           孱孱:怯弱
B.乃让能治兵                                        责:要求,责令
C.杀两枢密以茂贞                                 谢:拜谢
D.惟杀臣可以国难                                 纾:解除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下/京师市人皆知不可/相与聚承天门/遮宰相/请无举兵/争投瓦石击宰相/宰相下舆而走/亡其堂印/
B.令下京师/市人皆知不可/相与聚承天门/遮宰相/请无举兵争/投瓦石/击宰相/宰相下舆而走/亡其堂印/
C.令下/京师市人皆知/不可相与/聚承天门/遮宰相/请无举兵争/投瓦石/击宰相/宰相下舆而走/亡其堂印/
D.令下京师/市人皆知/不可相与/聚承天门/遮宰相/请无举兵/争投瓦石击宰相/宰相下舆而走/亡其堂印/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文中,“节度使”是指唐代总揽当地军政事务的官职,“枢密使”则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
B.“茂贞以功自队长迁军校”中的“迁”就是提升官职,“以功拜凤翔陇右节度使”中的“拜”就是授予官职,“茂贞表其子继密权知兴元军府事”中的“权知”就是兼任某官职。
C.文中的“光启元年”“大顺元年”“同光二年”都是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称元年。
D.“庄宗以其耆老”中的“耆老”,古代六十曰“耆”,七十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这里还有“受人尊重的老者”之意。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启元年,朱玫反叛。朱玫派王行瑜攻打大散关,第二年,朱玫战败被杀。李茂贞因功从扈跸都头升为武定军节度使。
B.李茂贞上书说按杨复恭父子的罪行都应当杀,因而自请当山南招讨使去讨伐,昭宗因为宦官的缘故,感到为难,没有答应。
C.李茂贞与韩建、王行瑜请求立王珙,昭宗不同意。李茂贞等想立吉王李保当皇帝。晋王发兵,茂贞害怕了,留下养子李继鹏,自己率二千士卒离开了。
D.李茂贞起初给庄宗上书时以叔父辈自居,后听说庄宗进了洛阳,才上表称臣。庄宗没有责怪他,改封他为秦王,诏书上不直呼他的名字,以示尊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羁,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弊。
(2)昭宗以谓晋远而茂贞近,因欲庇之以为德,而冀缓急之可恃也。
2022-02-2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准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B.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C.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D.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墨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列传是记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事迹。
B.古人把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淮阴,就是淮河的南岸区域。
C.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布衣出身”这些词语中的“布衣”均为此意。
D.寡人,古代帝王的自称。表示帝王自称的词语还有“朕”“孤”“不谷”。秦王嬴政称帝前,普通人皆可自称“朕”,嬴政称帝后,“朕”成为皇帝一人的专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离开;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离开。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任用贤才。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会合摧垮楚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2)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5.韩信见解独到、足智多谋,请结合文本谈谈他认为汉王怎样才能一举平定三秦?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B.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D.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2021-08-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师大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返校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行省辟之,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筑礼贤馆以基等,宠礼甚至。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基曰:“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宜先图之。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荧惑守心,请下罪己诏。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税粮,视宋制亩加五合。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中书省都事李彬贪纵抵罪,善长素昵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者也,宪则不然。”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省辟之,            谢:拒绝
B.筑礼贤馆以基等        处:安置
C.贪纵抵罪                  坐:犯罪
D.而己无者也               与:结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床,亦称“交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因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
B.罪己诏,是古代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国家遭受天灾或朝廷处于危难时,向皇帝请求责罚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文书。
C.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元时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始而得名。
D.祈雨,又叫求雨,是在很多地区常年干旱无雨时,人们烧香祷告,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雨救民的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严明法纪,守正不阿。刘基坚持整肃纲纪,下令依法惩治犯错之人;左丞相李善长请求从宽发落李彬,刘基不听,依律斩首。
B.刘基以德报怨,公私分明。刘基虽与李善长不睦,仍然为他说情;尽心为太祖分析宰相人选,太祖委以重任,坚决推辞不就。
C.刘基忠于职守,淡泊名利。刘基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期间,因上奏御史失职被弹劾两次,后弃官还乡;对于太祖的赏赐,一再谢绝。
D.刘基竭忠尽智,善于识人。刘基为太祖出谋划策,助其北伐中原,终成帝业;认为杨宪等人不能任职宰相,后他们均因事获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2)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5.刘基是如何辅助朱元璋彻底击败陈友谅的?
2021-05-25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得到提携,又受武帝重托。他由兄长去病带至长安,仕途上屡获升迁,直到侍奉皇上;武帝病重之际将少子托付给他。
B.霍光主持大局,得罪一干权贵。他秉公处事,拒绝权臣的无理要求,遭到怨恨,后来被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诬告。
C.霍光遭到陷害,昭帝主持公道。政敌想扳倒他,让人假托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放纵,昭帝却不予理会,表示霍光无罪。
D.霍光挫败政敌,威名天下传扬。昭帝力挺霍光,政敌再也不敢发声,于是转而暗中谋杀霍光,结果弄巧成拙,被一举铲除。
3.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六处)
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
(2)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2021-04-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瑞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