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注]始遣使朝贡。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邻国皆宾伏之。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见德遐,大悦。十二年,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太宗遣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以击之。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进封宾王。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节选自《旧唐书·吐蕃传》)

[注]赞普,吐蕃王号;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B.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C.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D.弄赞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又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贡,又称进贡,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D.《诗》,即《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分风、雅、颂三部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勇武多智,邻国都臣服;贞观八年,弃宗弄赞开始派使者来唐朝,太宗也派外交官冯德遐去吐蕃抚慰弃宗弄赞,弄赞见了非常高兴。
B.弃宗弄赞为娶大唐公主,不惜以武力相逼,被太宗派遣的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的主力部队斩杀一千多人;受到震慑的弃宗弄赞退兵后,派遣使者来谢罪。
C.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弃宗弄赞,派礼部尚书李道宗主持婚礼并送公主入吐蕃;弃宗弄赞亲自到河源迎接公主,执子婿之礼,态度非常恭敬。
D.弃宗弄赞以娶得公主为荣,为公主建造了城邑并做出诸多改变;高宗即位后,先后被封为西海郡王、宾王,他向高宗请求蚕种及各种工匠也得到同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遣使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
5.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弃宗弄赞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
2023-06-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人②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子!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皮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文章:孔子所讲授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典籍。②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B.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C.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D.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根据死者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鲁哀公的“哀”为谥号。
B.在古代,尊卑有序也体现在称呼上。孔子自称名“丘”,弟子称其“仲尼”,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直呼学生之名。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D.《史记》中“世家”本是用来记诸侯之事,司马迁把孔子放入“世家”之列,足见对孔子的敬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有着广博高深的学识,而且对天道性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当时既受到子贡、颜渊等学生的敬仰,也被达巷党这地方的人称道。
B.孔子学识渊博,有人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一看就知道是瑞兽麒麟,并由见到麒麟发 出“吾道穷矣”的感叹。
C.孔子臧否人物,观点鲜明,他赞扬伯夷、叔齐,批评柳下惠、少连,认为虞仲、夷逸清高纯洁,能够灵活弃官应变。
D.孔子根据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尊奉周王室为正统,贬斥了自行称王的吴国、楚国的国君,因此受到后人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孔子编写《春秋)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2023-03-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空马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马空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B.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C.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D.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司空马之赵”与“民孰与之众”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而亲观其孰胜”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C.“而悉教以国事”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相同。
D.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马逃往赵国后,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正值秦国调动兵马进攻赵国,于是司空马前去劝说赵王,为他出谋划策。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熟悉秦国的情况,也知道赵国实力不及秦国,于是提出了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的应对策略。
C.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了赵王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认为赵国很快就要灭亡,果然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②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5.请简要陈述司空马想实行赂秦之策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寇。魏能、石普等率兵御之。能败其前锋,斩偏将。又攻北平寨,田敏等击走之。又东趣保州,振武小校孙密领十卒侦事,中路遇敌前锋,密等依林木,彀弓弩以待之,敌下马以短兵格斗,密等射杀十数人。

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敌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敌人颇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辞甚恳激。兴等言敌主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诫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于是普遣使赍其奏至。上发视之,即继忠状,具言:“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翌日,臣整众而前,邀其偏将。虽胜负且半,而策援不至,为北朝所擒。非唯王超等轻敌寡谋,亦臣之罪也。北朝以臣早事宫庭,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惟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上谓辅臣曰:“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好为利。朕初即位,吕端等建议,欲因太宗上仙,命使告讣;次则何承矩谓因转战之后,达意边臣。朕以为诚未交通,不可强致。念非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则犷悍之性,岂能柔服?此奏虽至,恐未可信也。”毕士安等曰:“近岁契丹归款者言:国中畏陛下神武,本朝雄富,常惧一旦举兵复幽州,故深入为寇。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其非妄。”上曰:“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财货,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整众,躬行讨击耳。”遂以手诏令石普付兴等,赐继忠曰:“朕丕承大宝,抚育群民,常思息战以安人,岂欲穷兵而黩武?今览封疏,深嘉恳诚。朕富有寰区,为人父母,傥谐偃革,亦协素怀。诏到日,卿可密达兹意,共议事宜。果有审实之状,即附边臣闻奏。”继忠欲朝廷先遣使命,上未许也。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B.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C.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D.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建契丹国。
B.阙,即宫阙,原指皇宫门口的门楼。阙下,借指京城或朝廷,也用来代指天子。
C.车帐,即兵车和营帐。古代北方民族于兵车上覆以帐幔,作为营地居处,称车帐。
D.朕,与寡人、孤、不谷在先秦时均被用做君主或诸侯的自称,但只有朕被一直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侵,在奔赴保州的途中,其前锋遭遇暗中侦查的孙密,被伏击射杀了十多人。
B.观察使王继忠在战败被俘投降后发现敌人有议和的想法,就趁机提出议和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C.王继忠为自己被俘作辩解,一是策应救援没有来,二是王超等人轻敌少谋,但也承认自己有罪过。
D.宋真宗让王继忠向契丹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商议和谈,但没有答应他先让朝廷派出使者的要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敌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
(2)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其非妄。
5.面对契丹此时提出的议和建议,宋真宗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用法相同。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征,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臣。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     
A.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B.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C.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D.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B.致仕,把官职交还给朝廷,即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司空,中国古代官名,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司空掌管军政和军赋。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官员之死为薨,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皇子公主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所记,本应不虚美不隐恶,然而太宗时期的史官对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太宗命令删去浮辞,如实记载。
B.房玄龄曾因衰老被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皇上不可轻易废弃几十年的功勋大臣,唐太宗最终听取了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C.房玄龄病情加重,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认为知而不言,死有余责,在临终之前仍上表劝谏。
D.房、杜二人不自矜功伐,为人谦虚,主动让贤,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归功于君主,史臣柳芳认为二人堪称“宗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
(2)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
5.萧瑀诬陷房玄龄,唐玄宗认为萧瑀之言太过分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10-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加刘裕北青冀二州刺史。

或谓裕曰:“张纲有巧思,若得纲使为攻具,广固必可拔也。”会纲自长安还,太山太守申宣执之送于裕。裕升纲于楼车,使周城呼曰:“刘勃勃大破秦军,无兵相救。”城中莫不失色。江南每发兵及遣使者至广固,裕辄潜遣兵夜迎之,明日,张旗鸣鼓而至,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围城益急。张华、封恺皆为裕所获。

秦王兴遣使谓裕曰:“慕容氏相与邻好,今晋攻之急,秦已遣铁骑十万屯洛阳;晋军不还,当长驱而进。”裕呼秦使者谓曰:“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刘穆之闻有秦使,驰入见裕,而秦使者已去。裕以所言告穆之。穆之尤之曰:“常日事无大小,必赐预谋,此宜善详,云何遽尔答之?此语不足以威敌,适足以怒之。若广固未下,羌寇奄至,不审何以待之?”裕笑曰:“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晋师不出,为日久矣。羌见伐齐,殆将内惧,自保不暇,何能救人邪!”

初,秦王兴遣卫将军姚强帅步骑一万随韩范往就姚绍于洛阳,并兵以救南燕,及为勃勃所败,追强兵还长安。韩范叹曰:“天灭燕矣!”南燕尚书张俊自长安还,降于刘裕,因说裕曰:“燕人所恃者,谓韩范必能致秦师也,今得范以示之,燕必降矣。”裕乃表范为散骑常侍,且以书招之。长水校尉王蒲劝范奔秦,范曰:“刘裕起布衣,灭桓玄,复晋室,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燕亡则秦为之次矣,吾不可以再辱。”遂降于裕。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B.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C.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D.此是兵机/非卿所解/故不相语耳/夫兵贵神速/彼若审能赴救/必畏我知/宁容先遣信命/逆设此言是/自张大之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B.周城的“周”是环绕的意思,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的“周”相同。
C.铁骑即披挂铁甲的战马,借指精锐的骑兵,又称重骑兵,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
D.布衣,原指古代老百姓穿的麻布衣服,后借指平民百姓。文中“布衣”是后一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对刘裕说如果得到张纲,让他制造攻战的器具,就能攻下广固,于是刘裕派太山太守申宣捉拿张纲。
B.刘裕让后秦使者回去告诉秦王,东晋军队攻克燕国后会休整三年,之后就要去攻打后秦,后秦如果想投降就早点来。
C.刘裕对刘穆之说东晋的军队不出国征战很久了,羌人看见他们大举讨伐三齐之地,心中会畏惧,也不会去援救别人。
D.刘裕听从了南燕尚书张俊的建议,上表朝廷请求封韩范为散骑常侍,并且写信招降韩范,韩范最终向刘裕投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日以千数,围城益急。
(2)今兴师伐燕,所向崩溃,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5.从刘裕处理后秦使者这件事上,能看出刘裕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绍兴元年,金兀术寇和尚原,吴玠及其弟璘大败之。玠与璘以散卒数千驻原上,朝问隔绝,人无固志,有谋劫玠之兄弟北降者。玠知之,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皆感泣,愿尽死力。金人自起海角,狂于常胜,及与玠战辄败,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玠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是所以保蜀也。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玠。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金人陷金州,撒离喝自商于直捣上津。攻金州时,王彦以三千人迎敌而败,焚积聚,退保石泉,撒离喝遂乘胜而进,长驱趋洋、汉。刘子羽闻王彦败,而遣人召吴玠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敌,曰:大军远来,聊用止渴。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尔来何速耶?遂悉力仰攻。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敌乃更募死士,由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玠后,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四川都转运使赵开罢。时,吴玠为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不问盈虚,一切以军期趣办于开,数以馈饷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求去,朝廷为之交解。玠与金人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故屡节浮费,益治屯田。帝以玠功高,因和议成,授玠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陕西、阶、成等州皆听节制。六月已巳,吴玠卒。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故西人思之,立祠以祀。其后胡世将为四川宣抚副使。世将至,谓诸将曰: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军事一无改吴宣抚之规,各推诚心,共济国事可也。诸将皆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吴玠兄弟保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B.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C.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D.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歃血盟:泛指发誓订盟。其中“歃血”指会盟时饮血或涂血在口旁,以示诚意。
B.保伍:宋朝人民以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C.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位。开府,指高级官员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的行为。
D.立祠:特指官员死后百姓为其建立祠庙来供奉祭祀,以此表达对其德政的感激。
3.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少年男女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叫总角。后用以指童年时代。
B.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另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吾妻来归”的“来归”指嫁到我家来。
C.《孔雀东南飞》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D.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玠驻守和尚原时,百姓感激他的恩惠,为其输送粮草,他用银帛抵补,百姓输送得更多了,金兵也不能制止。
B.吴玠和撒离喝对战时,弓弩齐发,酣战六日,但敌兵招募死士,从背后偷袭,吴玠难以抵挡,最终溃败。
C.吴玠担任宣抚副使,专注战事,不过问财务盈亏,一切委托赵开办理,赵开弹劾他年老无为,朝廷将吴玠调任。
D.在吴玠去世之后,胡世将依旧沿用吴阶制定的军规,激励将领诚心效力国事,这得到众多将领的信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玠与金人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故屡节浮费,益治屯田。
(2)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
2022-06-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少有令问,以荫为河南参军。裴延龄为德阳公主治第,欲徙弘靖先庙,上疏自言,德宗异之,监察御史。元和中,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总留务,宪宗欲诛之。弘靖请先遗使者吊赠,待不恭,乃加兵,诏可。武元衡遇害,贼未得,王承宗邸厮卒张晏被告,弘靖疑御史傅致晏罪,言之帝,不听,遂诛晏,并讨承宗。弘靖曰:戎事并兴,鲜有济,不如悉力淮西,已平,乃治河朔。议再迕,诏伐承宗。弘靖自以谏不听,思自效,请身讨贼。既王师无功,帝忆曩言,下诏褒美。弘靖亦遣使间道喻承宗,承宗款附。召徙节宣武,宣武承韩弘虐政,代以宽简,民便安之。长庆初,刘总举所部内属,请弘靖为代。始入幽州,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诏以钱百万缗赉将士,弘靖取二十万市府杂费,有怨言。会雍欲鞭小将,蓟人未尝受笞辱,不伏。是夕军乱,囚弘靖蓟门馆,执雍等杀之。判官张澈始就职,得不杀,与弘靖同被囚。会诏使至,澈谓弘靖曰:公无负此土人,今天子使至,可因见众辩,幸得脱归。即推门求出。众畏其谋,欲迁别馆。数日,吏卒稍自悔,诣馆谢弘靖,愿革心事之,三请,不对。诏朱克融主留后,贬弘靖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明年,出幽州,稍迁太子少师。简默自处,家聚书画,侔秘府。先第在东都思顺里,历五世无所增葺,时号三相张家云。卒,年六十五,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新唐书·张弘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B.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C.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D.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提拔官职。除此之外还有“升”“迁”“陟”“拜”均指升职。“左迁”指贬职。
B.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C.判官,封建社会时期官名,始于隋朝,至唐,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
D.东都,文中指的是洛阳。唐高宗李治颁布诏书《建东都诏》,于是建东都洛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宪宗想要诛杀吴元济,张弘靖上奏请求先派使者吊唁赠送财物,等到他不恭顺时再使用武力,皇帝下诏同意。
B.王承宗唆使府上的家兵张晏刺杀武元衡,后被人举报,张晏被朝廷抓获,宪宗皇帝非常气愤,下令诛杀张晏。
C.朝廷征调张弘靖管理宣武,他一改前任韩弘暴虐统治,代之以宽缓简约的管理方式,使百姓生活便利安定。
D.张弘靖简约沉静,祖宅被当时人称为“三相张家”,家中收集的书画数量很多,甚至可以与宫廷中书画相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夕军乱,囚弘靖蓟门馆,执雍等杀之。
(2)数日,吏卒稍自悔,诣馆谢弘靖,愿革心事之,三请,不对。
2022-04-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回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士奇曰/晏于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优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勍敌,强敌或有力的对手,多谓才艺相当的人。
B.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谕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
2022-04-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