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画波浪线的句子必须断句的是(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A而不及今令B有功于国C一旦D山陵崩E长安君何以F自托于赵?

2.下列选项中,相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
D.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
3.下列选项中,有关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老,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连用语气助词,引发多重感叹,传达出他内心的满腹牢骚,让人倍感辛酸,也表现出自己不愿入仕的决心。
B.“君之所知”,一个“也”字表明烛之武尽可能以客观陈述的语气,让秦伯相信这一切是为了秦国着想。
C.“日食饮得无衰”,疑问语气词“乎”看似是平日里闲谈式的问候,恰恰为触龙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采用反问语气,是对已经意气渐平,能听人言的太后的一次助推,结果自然而然赢得了一声“然”。
4.翻译下列句子。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新发于硎。
2024-04-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王羲之字逸少,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数、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美之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羲之书为世所重。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年五十九卒。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文本二: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节选自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

王氏诸少并佳A然闻信B至咸自矜持惟一人C在东床坦腹食D独若不闻鉴E曰正此佳F婿邪访之乃G羲之也H遂以女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在癸丑”中“癸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中“丁丑”“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中“戊申”都是用干支纪日。
B.“茂林修竹”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项脊轩志》)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
C.“其致一也”与“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D.“使人耽之若是”与“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两句中的“耽”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小时候说话木讷,人们认为他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他长大后善于辩论,擅长隶书,为古今第一,深受堂伯王敦、王导器重。
B.王羲之不愿意留在京城,有终老浙江之意,曾经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兰亭聚会宴饮,亲自作序来申明心志。
C.王羲之在序中畅叙幽情,情感由乐转痛,他指出不同人虽然各有各的爱好,但是生命最终会消亡,不由痛感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D.王羲之已看淡生死,赞同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看法;他认为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兰亭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5.王羲之和孙绰的序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4-04-20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主以浩监秘书事,使与高允等共撰《国记》,曰:“务从实录。”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无不忿志,相与谮浩于帝,以为暴扬国恶。帝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

及崔浩被收,太子召九至东宫,因留宿。明旦,与俱入朝,至宫门,谓允曰:“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允曰:“为何等事也?”太子曰:“入自知之。”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帝召允,问曰:“《国书》皆浩所为乎?”对曰:“《太祖记》,前著作郎邓渊所为;《先帝记》及《今记》,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帝怒曰:“允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太子惧,曰:“天威严重,允小臣,迷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所为。”帝问允:“信如东宫所言乎?”对曰:“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帝顾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之 遂赦之。

他日,太子让允曰:“人亦当知机。吾欲为卿脱死,既开端绪;而卿终不从,激怒帝如此。每念之,使人心悸。”允曰:“夫史者,所以记人主善恶,为将来劝戒,故人主有所畏忌,慎其举措。崔浩事负圣恩,以私欲没其廉洁,爱憎蔽其公直,此浩之责也。至于书朝廷起居,言国家得失,此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臣与浩实同其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太子动容称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②指鲜卑人。

1.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帝顾太子A曰直哉B此人情C所难而允能为之D临死不易E辞信也F为臣G不欺君H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文中指主管部门的相关官吏。
B.灭族,古代酷刑,因一人犯死罪而株连整个家族被杀,但仅限于父族母族。
C.殿下,本义是殿阶之下,后为对太子或亲王等的尊称,现多用于外交场合。
D.起居,文中指皇帝言行,一般有专职官员负责记录,这些记录称作起居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浩和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记》,因为在书中大肆张扬祖先的过错和污点,令太武帝大怒。
B.太武帝认为高允的罪行比崔浩还要严重,不能赦免;但感慨于其诚实忠贞,最终赦免了他。
C.高允没有因为害怕获罪而将责任推给崔浩,坦承自己所撰比崔浩多,太子责备他不知变通。
D.高允认为史官就应该真实记载人主善恶,使之心存畏惧,不敢胡为,对后人亦有警示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
(2)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
5.高允对崔浩有什么评价?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4-04-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十四年夏旱,万里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会高宗崩,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纸上写上相应字母。
侍讲张栻A以论张说B出守C袁D万里抗疏E留栻F又遗允文书G以和同之H说规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意为“忧虑、忧愁”。其与曹操《短歌行》“忧思难忘”中的“忧”意义相同。
B.东宫,古代宫殿称谓。其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故又称为“储宫”。
C.属,通“嘱”。其与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义不同。
D.文节,谥号。据此可知,朝廷对杨万里的褒奖主要体现在文才与品德两个方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叛贼沈师进犯南粤时,杨万里亲自率军队前往平定叛乱。并向朝廷请求修筑城寨,在潮州修寨用来镇慑贼巢,在惠州修寨用来扼断贼路。
B.东宫缺少讲官,杨万里被皇帝提拔为太子侍读。东宫官员因为太子得正直之人侍读而感到高兴,杨万里也因为能尽职尽责而被太子敬重。
C.在发生夏旱后,朝廷迟迟不开言路,杨万里被迫勇敢进谏。他认为朝廷恩泽不能下及百姓,百姓苦情不能上达朝廷,以至于天地之气断绝。
D.洪迈没有经过讨论,就将吕颐浩列入配飨人选。杨万里对此上疏抨击了洪迈,并认为张浚当在配飨之列。他惹怒了孝宗,被贬为筠州知州。
4.宋孝宗曾以“仁者之勇”来评价杨万里。其“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5.把下面教材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024-01-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平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屈平           疏:疏远。
D.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宪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D.面对渔夫的劝说,屈原宁可投入大江,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2024-01-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弘文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建兴【注】初,务农训兵,内治国事;国事既定,北向致讨。军旅将发,拳拳之忧实在后主,拜表纳忠,反复曲折,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一篇之中,三四致意焉,而其终章尤为切至,侯之虑抑深且远矣!

(节选自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

材料二:

武侯曷为不能兼天下? 曰:遭时然也。夫时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也。圣与贤知时之不可违,则亦因之以制变,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

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故其说先主曰:“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犹区区矫励川蜀脆陋之民,屡窥秦川者,非不知魏与吴之势犹前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顾托,不计其死生、险易,唯义之存,示不负汉于天下也。故又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今奖率三军,定中原,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武侯一出汉中,张郃拒之,而马谡先败;再出散关,曹真拒之,粮尽而还;又出斜谷,司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战遗之巾帼宣王之不战计得也。武侯之粮屈势格,则将如之何?尚何责其将略非长欤? 此终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

夫以蜀不能取魏,犹魏不能取蜀,势然也。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者,时也。汤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纣,不能取商。武侯安能独兼天下乎? 然则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然其卒不能者,所遭之时然也哉!

(节选自郑獬《郧溪集·武侯论》)

【注】建兴(223—237):蜀汉后主刘禅年号。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武侯提A孤B兵以深入C宣王扼D其喉而不战E遗之F巾帼G宣王之曰不战计得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意,指表达真实的心意,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中的“致志”词义相近。
B.江东,长江在芜湖与南京间为西南往东北流向,此江段的南岸地区一般称为“江东”。
C.死生,偏义复词,文中指死亡,与“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意思不同。
D.北,指向北,《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指向东,二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发展农业,训练士卒,等到国内之事已经平定,于是征讨北方的魏国。在军队即将出发之际,他给后主写了一道《出师表》,献纳忠心。
B.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确定。曹操兵强马壮,又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难以与之争锋;孙权已长时间占据江东,也不可能谋取。
C.诸葛亮并非不知魏国、吴国的形势如同往日,但他不忘刘备的嘱托,努力磨炼川蜀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不负蜀汉。
D.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散关和斜谷,遭到了魏国大将张郃等人的抵御。蜀军或因将领战败,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
(2)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
5.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王忠肃公翱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语女曰:而翁长铨,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选自《洹词》,作者明朝崔铣)


注:①王翱,永乐进士,明代名臣,忠肃是其谥号。②后,后代,此指太监的继承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B.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C.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D.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迁:调动官职
B.昔先皇颁僧保所西洋珠于侍臣                 货:财物
C.皆应曰:“诺。”                                 阳:表面上
D.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识:标志、记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婿固不遣,恚语女             吾尝跂望矣
B.驾而宿朝房                       不拘时,学于余
C.今半别公                           忽魂悸魄动
D.伪为屋券                           今其智反不能及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连用“怒、取、击、驾、宿”等词,将王翱对女婿和夫人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
B.王翱拒绝夫人的请求,不调女婿进京任职,体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
C.在友人的两个侄子伪造买房子的契约后,王翱才不得不交出先前所接收的珠子。
D.本文在写作上:一是通过选取生活小事,二是通过白描手法来表现王翱的性格特征。
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2024-01-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摘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粮,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屡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人,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的字母填到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

臣A屡蒙B召对C皆延D数刻E屈万乘F之尊G接一介H之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勾结,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不相同。
B.“刑”同“型”,榜样,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词义相同。
C.申,告诫、申诫,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词义相同。
D.峻,增加、提高,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纶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
B.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日常生活写成歌谣来告诫教化百姓。
C.针对官府繁多、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作为当朝法典。
D.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他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
(2)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
5.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订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2024-01-1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帝建初二年,夏四月,上欲封爵诸舅,马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太后诏曰:“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夫外戚贵盛,鲜不倾覆。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注]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昔窦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言:‘高祖约,无军功不。’今马氏无功于国,岂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余资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子之未冠,由于父母,已冠成人,则行子之志。念帝,人君也;吾以未逾三年之故,自吾家族,故得专之。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上乃止。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卫尉,即马廖。后面“两校尉”,即马防、马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祭祀A则受太官B之赐C衣食D则蒙御府E余资F斯岂不可G足H而必当得一县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初,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凡,凡是,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词义不同。
C.不讳,一指不避讳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也指死的婉辞,文中是前一个意义。
D.侯,文中是名词作动词,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太后举外戚王氏家族五人同获封侯但未降祥瑞之例来反驳一些言官的不实言论,指出这些言官别有所图。
B.马太后谨遵先帝遗训,常常以此告诫自家亲属,但是仍然自觉说得不够周全,又耳目闭塞,导致他们还是多次违背制度。
C.窦太后要封王皇后之兄,被丞相条侯阻止,认为没有军功不能封侯。马太后也认为马氏无功于国,不能封爵。
D.马太后说自己性子刚急,受不得气,皇帝不应该违背母亲的心意,并强调凡事应由父母做主,皇帝只好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
(2)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
5.汉章帝再次向马太后请求封爵外戚,强调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01-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翱顿首:足下不以某卑贱无所可,先我以书。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陈其所闻。

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也。浩乎若江海,高乎若邱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如山有恒、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淮、济、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色黄白,不必均也。

《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庄周、屈原、孟子、荀况、贾谊、司马迁等,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

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古之人相接有等,轻重有仪。如师之于门人则名之,于朋友则字而不名。足下之书曰“韦君词、杨君潜”,足下之德,与二君未知先后也,而足下齿幼而位卑,而皆名之。韦践之与翱书,亟叙足下之善,故敢尽辞,以复足下之厚意。李翱顿首。

(选自李翱《答朱载言书》,有删改)

材料二:

李翱常谓史官纪事不得实,乃建言:“大氐人之行,非大善大恶暴于世者、皆访于人。人不周知,故取行状谥牒。然其为状者,皆故吏门生,苟言虚美,溺于文而忘其理。臣请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如言魏征,记其谏争语,足以为直言;段秀实,但记倒用司农印追逆兵,笏击朱泚,足以为忠烈。不者,愿敕考功、太常、史馆勿受。如此可以传信后世矣。”诏可。

(选自《新唐书·李翱传》,有删改)

[注]①大氐:大抵。②行状:事迹。③牒:书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所以A不协于时B而学古文者C悦古人之行D也E悦古人之行F者G爱古人H之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交际礼仪;也常用于书信中作为敬辞。文中指后者。
B.“明长幼”中“明”与“在明明德”(《大学之道》)中第一个“明”含义不同。
C.“皆不相师”中“师”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
D.“但记其谏争语”与“但使龙城飞将在”(《出塞》)两句中“但”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翱认为有的文章蕴含的道理深厚,说理也很恰当,但语言没有文采,便不能被称为好文章,也就不能够流传久远。
B.李翱主张尊古人之道,循古人之礼。他认为朱载言对韦君词、杨君潜直称其名的做法不合古礼,便批评了朱载言。
C.李翱建议史官纪事时,对不是人人皆知的事要访问他人,应根据事实记载功绩,千万不能从行状谥牒中寻找信息。
D.李翱认为段秀实倒持司农寺的印符追回了谋逆的士兵,用笏板打朱泚的记载,就足以说明段秀实为人忠诚刚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韦践之与翱书,亟叙足下之善,故敢尽辞,以复足下之厚意。
(2)不者,愿敕考功、太常、史馆勿受。如此可以传信后世矣。
5.作者在论证“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1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