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王忠肃公翱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语女曰:而翁长铨,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选自《洹词》,作者明朝崔铣)


注:①王翱,永乐进士,明代名臣,忠肃是其谥号。②后,后代,此指太监的继承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B.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C.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D.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迁:调动官职
B.昔先皇颁僧保所西洋珠于侍臣                 货:财物
C.皆应曰:“诺。”                                 阳:表面上
D.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识:标志、记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婿固不遣,恚语女             吾尝跂望矣
B.驾而宿朝房                       不拘时,学于余
C.今半别公                           忽魂悸魄动
D.伪为屋券                           今其智反不能及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连用“怒、取、击、驾、宿”等词,将王翱对女婿和夫人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
B.王翱拒绝夫人的请求,不调女婿进京任职,体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
C.在友人的两个侄子伪造买房子的契约后,王翱才不得不交出先前所接收的珠子。
D.本文在写作上:一是通过选取生活小事,二是通过白描手法来表现王翱的性格特征。
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2024-01-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帝建初二年,夏四月,上欲封爵诸舅,马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太后诏曰:“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夫外戚贵盛,鲜不倾覆。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注]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昔窦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条侯言:‘高祖约,无军功不。’今马氏无功于国,岂得与阴、郭中兴之后等邪?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余资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子之未冠,由于父母,已冠成人,则行子之志。念帝,人君也;吾以未逾三年之故,自吾家族,故得专之。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上乃止。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卫尉,即马廖。后面“两校尉”,即马防、马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祭祀A则受太官B之赐C衣食D则蒙御府E余资F斯岂不可G足H而必当得一县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初,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凡,凡是,与“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并序》)中的“凡”词义不同。
C.不讳,一指不避讳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也指死的婉辞,文中是前一个意义。
D.侯,文中是名词作动词,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太后举外戚王氏家族五人同获封侯但未降祥瑞之例来反驳一些言官的不实言论,指出这些言官别有所图。
B.马太后谨遵先帝遗训,常常以此告诫自家亲属,但是仍然自觉说得不够周全,又耳目闭塞,导致他们还是多次违背制度。
C.窦太后要封王皇后之兄,被丞相条侯阻止,认为没有军功不能封侯。马太后也认为马氏无功于国,不能封爵。
D.马太后说自己性子刚急,受不得气,皇帝不应该违背母亲的心意,并强调凡事应由父母做主,皇帝只好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有司请依旧典。
(2)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
5.汉章帝再次向马太后请求封爵外戚,强调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01-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1-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 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 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 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 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侂胄奸臣A专权BCD动兵EFGH危社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5.杨万里谥号“文节”,文中哪些事实体现了杨万里正直的气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科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监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高帝崩,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B.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C.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D.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文中指天子坐的车子。
B.爵,指爵位。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后代爵位制度不尽相同。
C.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D.始元,是西汉汉昭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以表明政权更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单于派李陵游说苏武,希望苏武能够听从老朋友的劝告而投降。
B.从李陵口中,苏武得知自己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女儿和儿子存亡未知,家里只剩下苏武的妹妹和弟弟两人。
C.苏武认为自己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就算蒙受极刑,牺牲自己,也心甘情愿。
D.匈奴一开始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听从常惠的计策,迫使匈奴单于说出实话,才让苏武能够回归汉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5.李陵第一次设酒招待苏武时,是如何劝说苏武投降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吾少孤”(《祭十二郎文》)中的“孤”意思相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中的“愚”意思不同。
C.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同。
D.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D.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5.燕王喜在给乐间的书信中,为什么要提到柳下惠?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文节。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墙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B.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C.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D.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门客”与“长跪而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孝宗不”与“俟其欣”(《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2)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5.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举例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①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②,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高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及得其状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巡曰:君祖、父乎?曰:然。巡曰:君世受,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
B.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围城的贼兵最终退去。
D.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长恨歌(并序)》)
5.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述传

景先,少有志行,随兄纯在江陵。纯遇害,述奉饨丧还都。行至西塞,值暴风,纯丧舫流漂,不知所在,述乘小船导求之。经纯妻庾舫过,庾遣人谓述曰:“丧舫存没,已应有在,风波如此,岂可小船所冒?小郎去必无及,宁可存亡俱尽邪?”述号泣答曰:“若安全至岸,当须营理。如其已致意外,述亦无心独存。”因冒浪而进,见纯丧舫几没,述号叫呼天,幸而获免,咸以为精诚所致也。高祖闻而嘉之,及临豫州,讽中正以述为主簿,甚被知器。

元嘉二年,征拜中书侍郎。明年,出为武陵太守,彭城王义康骠骑长史,南郡太中。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太祖与义康书曰:“今以谢述代曜。其才应详练,著于历职,故以佐汝。”莅官清约,私无宅舍。义康遇之甚厚。

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货太祖手诏酬纳焉述语子综曰:“主上矜邵夙诚,将加曲怒,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使综对前焚之。太祖后谓邵曰:“卿之获免,谢述有力焉”。

述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为吏民所怀。十二年,卒,时年四十六。十七年,刘湛诛,义康外镇,将行,叹曰:“谢述唯劝吾退,刘湛唯劝吾进,今述亡而湛存,吾所以得罪也。”太祖亦曰:“谢述若存,义康必不至此。”


[注]①纯妻庾:谢纯的妻子庾氏。②高祖:刘裕的庙号。下文“太祖”是刘裕儿子刘义隆的庙号。⑧中正:指甄别人才的官员。④先朝旧勋:刘裕朝开国功臣。⑤刘湛:彭城长史,他与谢述都是刘义康的佐臣。⑥外镇:被贬镇抚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B.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C.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D.雍州刺史张邵以黩货下廷尉/将致大辟述上表陈邵/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太祖手诏酬纳焉
2.下面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方便他人称调,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苏轼为苏子由。
B.太祖,是南朝宋刘义隆的庙号,庙号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高宗、玄宗等。
C.元嘉,南朝刘义隆的年号,封建社会除用干支纪年法外,也采用皇帝年号纪年。皇帝即位,都要改先,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领,文中表示兼任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语还有“兼”“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述从小跟随哥哥在江陵生活,哥哥去世后,他护送每哥的灵柩回京都安葬。
B.高祖刘裕听说了谢述的事迹,很是赞赏,亲自任命他为主簿,很是赏识器重他。
C.谢述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为官时清廉节俭,做义康长史时,甚至没有自己的住宅房舍。
D.谢述虑事长远,能护立周全,曾劝刘义康激流勇退,太祖认为谢述如果活着,刘义康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述从兄曜为义康长史,丧官,述代之。
(2)除吴郡太守,以疾不之官,病差,补吴兴太守,为吏民所怀。
5.请简析第③段中谢述让儿子谢综烧掉奏章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