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材料二:

楚人伐宋救郑。宋公将战。太司马固谏曰: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注释】:①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②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③儳(chán 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巳朔,干支纪日的一种。古人常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
B.寡人,古代多用作国君的谦称。除“寡人”外还有“孤”“朕”等词也可作国君“谦称”。
C.材料一“公将鼓之”的“鼓”与材料二中“阻而鼓之”的“鼓”是同一个意思。
D.司马,指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琵琶行》中“江州司马”中的“司马”即是此意。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故/真无马邪
B.战长勺/宋公及楚人战
C.小大狱/天弃商久矣
D.可一战/楚人伐宋救郑
3.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材料二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未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B.两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及子鱼的论战写得详细,而对两场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C.材料一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D.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B.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C.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D.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2024-04-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生素养测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谓齐王曰:“齐、立为两帝,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王曰:“尊秦。”“释帝则天下爱齐乎?且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宋之利也?”王曰:“伐宋利。”对曰:“夫约与秦为帝,然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释帝,以就天下;倍约傧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虑之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材料二:

苏秦说齐王曰:“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名配天地不为尊,利制海内不为厚。故夫善为王业者,劳天下而自佚,乱天下而自安。……佚治在我,劳乱在天下,则王之道也。锐兵来则拒之,患至则避之,使诸侯无成谋,则其国无宿忧矣。”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两帝,齐称东帝,秦称西帝,齐、秦结盟约定,伐赵而分其地。②傧,同“摈”,摈弃。③梁门,大梁之门。④阖闾、吴起,春秋时,吴王阖闾善于用兵,故此处把他和名将吴起并举。⑤尊俎,尊以盛酒,俎以放肉,借指宴会。⑥倡优侏儒,指歌舞杂技艺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释帝B则天下C爱齐D而憎秦E伐赵不如F伐宋之利G故臣愿王H明释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建立了秦朝,自称“始皇帝”。
B.“燕、楚以形服”与“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服”含义不同。
C.“此汤、武之举也”与“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举”含义相同。
D.“故名配天地不为尊”与“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两句中的“故”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苏秦的询问,齐王认为:现在齐国和秦国都已称帝,天下诸侯会尊重秦国;如果齐国放弃帝号,那么天下诸侯会亲近齐国而痛恨秦国。
B.苏秦劝谏齐王,如果齐国放弃帝号,与秦国交好结盟而攻打宋国,那么齐国就可以名震天下诸侯,天下诸侯都不敢不听齐国的指挥。
C.苏秦游说齐王说,攻战之道不在于用兵,就算对方拥兵百万,也可败之于庙堂之上;而歌舞杂技艺人在堂前表演不断,诸侯也会归顺。
D.苏秦进一步游说齐王说,名配天地也不算尊贵,富甲天下也不算富有;强敌来攻就抵抗,祸患来了就避开,让诸侯不能对自己有所图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易尊者也!
(2)故夫善为王业者,劳天下而自佚,乱天下而自安。
5.两则材料都写苏秦劝谏齐王,但劝谏的主要内容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4-04-1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浑,字金才,穆第十子也。尉迟迥反邺,时穆在并州,高祖虑其为迥所诱,遣浑乘驿往布腹心。穆奉熨斗于高祖,曰: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高祖大悦。晋王广出藩,浑以骠骑领亲信,从往扬州。仁寿元年,从左仆射杨素为行军总管,破突厥阿勿俟斤于纳远川,斩首五百级。进位大将军,领太子宗卫率。

初,穆孙筠卒,高祖议立嗣,浑规欲绍之,谓其妻兄太子左卫率宇文述曰:若得袭封,当以国赋之半每岁奉公。述利之,因入白皇太子曰:立嗣以长,不则以贤。今申明公嗣,遍观其子孙,皆无赖,不足以当荣宠。唯金才有勋于国,谓非此人无可以袭封者。太子许之竟奏高祖封浑为申国公以奉穆嗣。大业六年,有诏追改穆封为郕国公,浑仍袭焉。二岁之后,不以俸物与述。述大恚之,曰:我竟为金才所卖,死且不忘!由是结隙。

有方士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述因诬构浑于帝曰:臣与金才夙亲,闻其情趣大异。常日数共李敏、善衡,日夜屏语,或终夕不寐。浑大臣也,家代隆盛,身捉禁兵,不宜如此。愿陛下察之。帝曰:公言是矣,可觅其事。述乃遣裴仁基表告浑反,即日发宿卫千余人付述,掩浑等家,遣左丞元文都、御史大夫裴蕴杂治之。案问数日,不得其反状,以实奏闻。帝不纳,更遣述穷治之。述入狱中,召出敏妻宇文氏谓之曰:夫人,帝甥也。李敏、金才,国家杀之,无可救也。夫人当自求全。敏妻曰:不知所出,惟尊长教之。述曰:可言李家谋反,金才尝告敏云:‘汝应图箓,当为天子。今主上好兵,劳扰百姓,此亦天亡隋时也,正当共汝取之。’令敏妻写表,述持入奏之,于是诛浑、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自余无少长,皆徙岭外。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许之A竟奏B高祖C封D浑E为申国F公G以奉H穆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迥反于邺”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于”的含义不同。
B.突厥,6世纪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名称。
C.“今申明公嗣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的含义相同。
D.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立的官职,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给高祖献上熨斗并表达对高祖平定天下的祝愿,这让高祖十分高兴。
B.宇文述认为李浑既最年长又有贤能,对国有功,只有他能够承袭申明公的爵位。
C.宇文述派裴仁基上表告李浑谋反,皇上派元文都、裴蕴一起审理李浑等人。
D.李敏的妻子贪生怕死,提供了伪证,造成李浑、李敏等李氏宗族三十二人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虑其为迥所诱,遣浑乘驿往布腹心。
(2)常日数共李敏、善衡,日夜屏语,或终夕不寐。
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高祖的人物形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薄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后征霸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同下文的“昭帝、宣帝”都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迁”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官职变动,文中的“迁”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意思一样。
C.“五凤”与“元和十年”“元嘉草草”中的“元和”“元嘉”一样,都是古代帝王的年号。
D.“建成侯”中的“侯”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一样,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之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持法公允,反对施加酷刑。宣帝秉政时期,身为廷尉正的黄霸温和仁厚,数次裁决疑难案件都被一致认为判得公平。
B.黄霸主政颍川,治为天下第一。在担任颍川太守八年的时间里,黄霸对颍川百姓施以教化,制定推行了各种利民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
C.黄霸用人有方,避免无谓更替。许县丞年老耳聋,名字为白的督邮想要赶他走,黄霸不同意,认为他很廉洁,还能应付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例行公事。
D.黄霸政绩突出,得到宣帝重用。由于在地方的治政成绩,汉宣帝将黄霸召入京师任职,先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御史大夫,最后官拜丞相,封建成侯。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
2024-03-0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注】掎摭:jǐ zhí指摘。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四月A宪宗策B试C制举人D应才识兼茂明E于体用科F策G入第四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指贬官降职。材料中的“谪”“拜”“贬”“授”均有此意。
B.闻,指传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词义不同。
C.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如电影《满江红》中岳飞遗言“鹏举绝笔,以明心迹”。
D.居,指居住,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居”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必先治身。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施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材料二: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叟;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诗》曰:自求伊祜。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丹朱:尧之子,傲慢荒淫,后被放逐。②瞽叟:舜之父。③象:舜之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非丘闻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指事物的根本、基础的东西,与“舍本逐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B.反,指违反、违背,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反”词义不同。
C.拘,指逮捕、拘禁,与韩愈《师说》中“不拘于时”的“拘”词义不同。
D.之,用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与《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如果弃君道于不顾,而是致力于追求机巧权谋、奸诈之术,攻战不止,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自身受辱的处境。
B.夏启和有扈氏交战而不胜,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再次发动战争,而是注重多方面修身,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C.对于人们“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可以了”这个观点,鲁哀公认为这是迂阔之言,而孔子则持有不同观点。
D.狐卷子用丹朱、瞽叟、象、管叔等人的事例回应了魏文侯怒气冲冲的质问,说明了人贵自立、勿恃他人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5.按照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中的魏文侯能否被称为“圣明之君”?为什么?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有删改)

材料二: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母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选自《新唐书·杨贵妃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A士B围C驿D上E闻F喧G哗H问I外J何K事L左M右N以O国P忠Q反R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用来纪日,其前一天是“乙未”。
B.“朕当自处之”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贵妃诚无罪”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诚”和“信”含义不同。
D.“而禄山母事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非常宠幸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一起西逃前往蜀地,在马嵬驿心怀怨恨愤怒的将士借故杨国忠谋反而杀死了杨国忠。
B.杀死杨国忠后,陈玄礼请求唐玄宗割断恩情并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还想保护杨贵妃,后在高力士的威胁下才命其处死她。
C.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安禄山把杨贵妃当作母亲侍奉,而在反叛时却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并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
D.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禅位”的想法遭到了杨家人的反对,在杨贵妃口衔土块以死相求下,唐玄宗改变了这个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2)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戊申,中书奏以“国用未充,请量留三省、寺、监官,余并停,俟见任者满二十五月,以次代之;其西班上将军以下,令枢密院准此”,从之。人颇咨怨。

丁巳,以光胤为中书侍郎,与说并同平章事。光胤,赵光逢之弟;说,韦岫之子;廷珪,薛逢之子也。光胤性轻率,喜自;说谨重守常而已。赵光逢自梁朝罢相杜门不交宾客光胤时往见之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高季兴在洛阳,帝左右伶宦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帝欲留季兴,郭崇韬谏曰:“陛下新得天下,诸侯不过遣子弟将佐入贡,惟高季兴身自入朝,当褒赏以劝来者。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乃遣之。季兴道而去,至许州,谓将佐曰:“新朝百战方得河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于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则他人皆无功矣,其谁不解体!又荒于禽色,何能久长!”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以是不行。逾年,伶人屡以为言,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五月,壬寅,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正月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节选自《尚书·大禹谟》)

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赵光逢A自梁朝B罢相C杜门D不交宾客E光胤时往F见之G语及政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五代至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后唐时以宦官任其最高长官枢密使,辅佐宰相。
B.倍,通“背”,“季兴倍道而去”中的“倍”与“背道而驰”中的“背”词性相同,语义相同。
C.矜,指夸耀,“喜自矜”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的意思不同。
D.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帝听从了中书省的谏言,裁撤官府机构以节省开支、充盈国库,官员们大多叹息埋怨。
B.后唐帝因伶人的一句言语封赏无功之人,却忽略了随其征战、军功累累的将士们,足见其对伶人的溺爱。
C.帝舜命令禹率军出征三苗,禹于是会见了各邦众人,对众人宣誓,请求众人齐心合力,讨伐逆贼,建立功勋。
D.禹接受益的建议,偃旗息鼓,大布恩德,是为了迷惑苗族,使其认为敌方强大,而主动归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羁留不遣,弃信亏义,沮四海之心,非计也。
(2)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5.材料二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材料一中的后唐皇帝不践行这个道理的表现有哪些?
2024-01-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遂行,蔺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相如闻,不肯与会。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赵括代廉颇,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燕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赵封廉颇为信平君,为相国。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节选自《史记·廉颇传》)

材料二:

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节选自李晚芳《读史管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观其A引避B廉颇C一段议论D只知E有国F不知G有己H深得I古人J公尔国尔之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以……为先,与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的“师”用法相同。
B.因,通过,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词义相同。
C.假,暂时代理,与《荀子·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的“假”意思不同。
D.社稷,代指国家,与《陈涉世家》中“复立楚国之社稷”的“社稷”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在渑池会前与赵王在边境诀别,并约定如果赵王不能如期返回,就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的妄想。
B.廉颇认为蔺相如地位卑贱,不满其凭口舌之劳位居己上,但当他得知蔺相如为国家不计私怨,便诚心改错。
C.秦赵交战,廉颇被赵括取代,导致长平之败;燕又发兵攻赵,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领兵大破燕军。
D.李晚芳认为人们只知廉颇善于行兵打仗,这是没有完全认识廉颇,其实廉颇还是个有大胆识、大忠勇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
5.廉颇“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可是他最后却没有被赵王召用,原因是什么?
2024-01-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王忠肃公翱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语女曰:而翁长铨,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选自《洹词》,作者明朝崔铣)


注:①王翱,永乐进士,明代名臣,忠肃是其谥号。②后,后代,此指太监的继承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B.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C.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D.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迁:调动官职
B.昔先皇颁僧保所西洋珠于侍臣                 货:财物
C.皆应曰:“诺。”                                 阳:表面上
D.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识:标志、记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婿固不遣,恚语女             吾尝跂望矣
B.驾而宿朝房                       不拘时,学于余
C.今半别公                           忽魂悸魄动
D.伪为屋券                           今其智反不能及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连用“怒、取、击、驾、宿”等词,将王翱对女婿和夫人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
B.王翱拒绝夫人的请求,不调女婿进京任职,体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
C.在友人的两个侄子伪造买房子的契约后,王翱才不得不交出先前所接收的珠子。
D.本文在写作上:一是通过选取生活小事,二是通过白描手法来表现王翱的性格特征。
5.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2)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2024-01-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