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必先治身。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施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伯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于己身者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

材料二: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叟;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诗》曰:自求伊祜。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丹朱:尧之子,傲慢荒淫,后被放逐。②瞽叟:舜之父。③象:舜之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非丘闻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指事物的根本、基础的东西,与“舍本逐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B.反,指违反、违背,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反”词义不同。
C.拘,指逮捕、拘禁,与韩愈《师说》中“不拘于时”的“拘”词义不同。
D.之,用作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与《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如果弃君道于不顾,而是致力于追求机巧权谋、奸诈之术,攻战不止,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灭亡、自身受辱的处境。
B.夏启和有扈氏交战而不胜,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没有再次发动战争,而是注重多方面修身,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C.对于人们“治理国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可以了”这个观点,鲁哀公认为这是迂阔之言,而孔子则持有不同观点。
D.狐卷子用丹朱、瞽叟、象、管叔等人的事例回应了魏文侯怒气冲冲的质问,说明了人贵自立、勿恃他人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5.按照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二中的魏文侯能否被称为“圣明之君”?为什么?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太祖受禅,召彬归京师。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吴越人以轻舟追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窈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六月,年六十九。

(选自《宋史·曹彬传》,有删改)


[注]①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而有愧。②垂:将要。③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B.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C.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D.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越,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吴越”意思相同。
B.遗,赠送,与成语“路不拾遗”中“遗”的意思不同。
C.为,做、担任,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的“为”意思不同。
D.薨,古人常用来称诸侯、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一般人的死称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清正廉洁,把越人送的礼物登记清楚后拿回来,全部交给官府。
B.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只为公事登门拜访,很少参加宴会。
C.讨伐江南攻下城池的那天,将士没有乱杀一人,曹彬的病才逐渐好转。
D.曹彬率领几人在宫门外等候李煜,曹彬身边人私下认为李煜或许会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懿,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2)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5.太祖非常器重曹彬,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2024-01-1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诱人A之方B惟名与利C名近虚D而于教E为重F利近实G而于德H为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5.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十二年春二月,公(称曹操)自淳于还邺。丁酉,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及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皆为列侯A其余各以次B受C封D及复死E事之F孤G轻重H各有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文中是干支纪日,而《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年。
B.卒,文中是“死”之意,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不同。
C.更始:除旧布新;重新开始。古代常用来指封建帝王即位改元或者施行新政策。
D.引,文中是“率领”的意思,与《出师表》中“引喻失义”的“引”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打败,算不上一世英雄。
B.“客”解释所吹箫声之所以悲伤,主要因为感慨人生太短暂。
C.曹操认为自己十九年征讨没有不胜利的,都是贤士大夫之功。
D.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训练水军,同年做了丞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5.材料二中,孙权和刘备各有什么表现,请简要回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钱二百万葬          举贤自佐
B.惶恐饮药死           人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       为之未有
D.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河为池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2)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5.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学其术。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简练以为A揣摩B读书C欲睡D引锥自刺E其股F血流至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忌讳的意思,与成语“讳莫如深”中的“讳”意义不同。
B.然,表转折,然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訇然中开”的“然”意义不同。
C.谢,感谢,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谢”意义不同。
D.子,动词,当儿子,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子”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苏秦用连横说去游说秦惠王,说秦王贤能,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只要运用好兵法和谋略定然能统一天下,可秦惠王却认为条件不成熟,婉拒了他。
B.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因花光了所有的财物,不得不回老家,此时的他,面色憔悴回到家中,显得非常失意,亲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不搭理他。
C.苏秦从秦国回家后,潜心阅读《太公阴符》,揣摩成功,认为自己可以说服各国国君了,于是取道燕乌集阙,最终用连横说说服了赵王。
D.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相看,嫂子亦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苏秦不禁感慨万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2)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5.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要给苏秦列传?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巡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困厄归者,倾资振护无吝。巡长七尺,须髯每怒尽张,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每战,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令狐潮以贼众四万城,人大恐。巡设百楼,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合。远自以材不及巡,请禀军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辞,远专治军粮战具。巡欲击陈留,子琦闻,复围城。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正有死耳!巡、远亲鼓之,贼溃,追数十里。有大酋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乘城招巡。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使南霁云射,一发中左目,贼还。贼将李怀忠过城下,巡问:君事胡几何?曰:巡曰:君祖、父乎?曰:然。巡曰: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旦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怀忠掩涕去,俄率其党数十人降。巡前后说降贼将甚多,皆得其死力。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巡西向拜曰: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亦不肯降,乃遇害。巡年四十九。

(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改动)

[注]①麾帜:将帅的旗帜。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隍:没有水的城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B.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C.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D.巡欲射子琦/莫能辨/因削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琦/乃得其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以困厄归者”的“以”和《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以”意思相同。
②“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薄城”的“薄”是迫近、逼近的意思。
③“贼若复来”的“来”和《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意思相同。
④“追北数十里”的“北”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赢得仓皇北顾”的“北”意思不同。
⑤“二期”的“期”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⑥“君祖、父官乎”中的“官”与“君世受官”中的“官”意思相同。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外放做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很讲节义,带兵打仗时,虽不亲临一线作战,但依然亲自督战,鼓舞士气,很好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
B.张巡面对令狐潮带重兵侵犯时,想方设法坚守城池,历经大小百次战斗,最终击败贼兵,并且乘胜追击,几经挫折终于将令狐潮抓住。
C.张巡接受主持睢阳军事的重担,暗中埋伏勇士,抓获企图招降的贼兵头目,采用奇谋,射中尹子琦的左眼,迫使围城的贼兵退去。
D.张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为国效忠、为家尽孝等角度说服贼将李怀忠带兵前来投降;这样的事例很多,并且降将们都拼死效力。
4.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旦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简要说明敌人最终没有释放张巡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太宗射猛兽于苑内,四发殪四豕。有一雄豕直来马。吏部尚书唐俭下马搏之。太宗拔剑断豕,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耶?何惧之甚!俭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之,因命罢猎。

张玄素,贞观初,太宗闻其名,召见,访理道。玄素曰:臣观自古已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主,欲使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有五条不中者,何况万务乎?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缪既多,不亡何待?太宗深纳之。

太宗幸九成宫,还京,有宫人憩津川县官舍。俄而李靖、王珪至,县官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珪。太宗闻之,怒曰:威福岂由靖等?何为礼靖等而轻我宫人!即令按验津川官属。魏征谏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又靖等出外,官吏做阙庭法式朝觐,陛下问人间疾苦,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官吏亦不可不谒也。至于宫人,供养之外,不参承。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太宗曰:公言是。遂舍不问。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第二》,有删改)

文本二: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明蔽于骄妒之人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而洁士奉身伏罪于野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明暗第六》,有删改)

【注】上将:指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唐高祖曾封他为天策上将,位高于三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务A隐B藏C已D而E断F百G僚H隔I捐J疏K贱L而M信N赵高O是P以Q听R塞S于T贵重U之臣V明W蔽X于Y骄妒Z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来冲马”中的“冲”字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冲”字意思不同。
B.“顾而笑曰”中的“顾”字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字意思不同。
C.“访以理道”中的“以”字与《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D.“不合参承”中的“合”字与《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的“合”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俭怕公猪伤害唐太宗,唐太宗却以过去自己当天策工将时击贼的威风来笑问唐俭“何惧之甚”。
B.唐太宗对津川县官在处理宫女与李靖等大臣住宿问题时的做法非常不满,并欲按验津川县属官。
C.王符在论说时,援引尧舜时期和秦二世时期的例子,意在强调君主应该广泛听取采纳臣子的意见。
D.在王符看来,国君应该适当听取那些地位低贱之人的观点,这样那些权贵之臣就不容易被诬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
(2)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
5.文本二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但其实臣子的劝谏也很重要,请简要概括文本一中三个劝谏之人的劝谏技巧。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此之谓仁将;事无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将材》,有删改)

材料二:

冬吴侯等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左司马戌谓子常曰:“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既谋而行。武城黑谓子常曰:“吴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战。”史皇谓子常:“楚人恶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而入,是独克吴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子必死之,初罪必尽说。”

十一月庚午,二师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檗王请于阖庐曰:“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弗许。夫檗王曰:“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史皇以其乘广死。

(节选自《左传 ·吴楚柏举之战》,有删改)

【注】①瓦:即子常,名瓦,又称囊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冬A吴侯等B伐C楚D舍舟E于淮汭F自豫章G与楚H夹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劳苦”与“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苦”的含义相同。
B.“事无苟免”与“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两句中“苟”的含义不同。
C.左司马,古代官职名,参掌军政。春秋时期始置,战国时期楚、赵等国都有设立。
D.“阖庐之弟夫檗王晨请于阖庐曰”中的“晨”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在早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将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绩卓著又不骄傲自大,贤德又能谦让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B.大将能听取别人的进谏,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遇见贤者能努力学习。
C.左司马戌认为子常要先沿着汉水和楚军周旋,再把他们的船毁掉,最后回头堵塞大隧等隘口。
D.尽管夫檗王的进言没有被阖庐采纳,但他认为臣下合乎道义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便抢先攻击子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2)安求其事,难而逃之,将何所入?
5.请根据材料一,说说子常作为将领如何“不义”。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遗书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也。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主之迹者,臣之上计也。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注】①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至赵,齐国大破燕军。燕惠王写信给乐毅,乐毅用这封信来回答。②畜幸:宠信重用。③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顺左右之心”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B.“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南使臣于赵”与“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中的“南”含义不同。
D.“离毁辱之非”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中的“离”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被迫出逃后,燕国大败,燕惠王很后悔,且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机攻击燕国。乐毅希望通过回信表明自己的想法,借此打消燕惠王的顾虑。
B.燕昭王很欣赏乐毅,把他从宾客之中提拔出来,与族中长辈商议后,任命他为亚卿,位居群臣之上。乐毅因为燕昭王的宠信,接受了任命。
C.燕昭王为报国仇,问计于乐毅。乐毅认为齐国是“霸国”,提出要借助天下诸侯的力量来对付齐国的建议,得到了燕昭王的认可与支持。
D.乐毅给燕惠王的这篇回信,措辞委婉得体,体现了他长于谋划,精于用兵,善于保名的才能与智慧,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2)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