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养于从父兄。念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国成诸贵,亦以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疏奏A宪宗B怒C甚D间E一日F出疏G以示宰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本义指少年时失去父亲,后泛指父母双亡,又引申为单独,在这里指丧父。
B.寻,不久的意思。 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的“寻”意思不同。
C.博士,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教授生徒的官职。
D.“罪愈太重”中的“罪”是惩罚之意,与“明烛天南”(《登泰山记》)中的“烛”用法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无需别人奖励督促。考中进士之后,先后受到董晋和张建封的赏识和任用。
B.韩愈曾上奏呈递数千言的奏章,皇上不采纳,并大为生气,把他贬为阳山县令,后酌情让他到江陵任职。
C.韩愈自认为有才华,公事烦累还遭受贬官,就作《进学解》开导自己,执政者看到此文,十分同情他。
D.韩愈看到皇帝迎佛骨于宫中供奉,王公百姓也争相奉佛,于是上疏劝谏,遭到皇帝忌恨,最终被贬潮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5.全文围绕韩愈的哪种精神展开记叙?请加以概括。
2024-03-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秦之胡亥,赵高作傅。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旋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惟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但经云:‘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太宗曰:善。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杜谗邪》)

材料二:

霍光,宇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禁闼二十余年,未尝有过,甚亲信。是时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光为人沉静详审,每出入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又引苏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而大将军长史敞亡功为搜粟都尉。明旦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金日碑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明旦A有诏B召C大将军D光入E免冠顿首F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傅,古代专门辅导和教谕君主以及太子的官员,这类官员被称为师傅、师保或保傅。
B.奉车,皇帝出行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与《苏武传》中“前长君为奉车”中的官职相同。
C.见,在“甚见亲信”中表示被动,该用法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中的“见”用法不同。
D.属,文中指的是托付、嘱托,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二十岁就开始结交柴绍等名士,但太宗认为他们还不具备孔子所说的“三益”标准。
B.汉武帝将周公背着成王接见诸侯的图画赐给霍光,希望霍光能像周公一样辅佐少帝。
C.霍光细致谨慎,资性端正。每次进入殿门前,都会停留在常常站立的地方,丝毫不差。
D.上官桀等人多次诋毁陷害霍光,又设计暗杀他,趁机废掉昭帝,迎立燕王,但未能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旋踵亦亡。
(2)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
5.材料二中,在与上官桀等人斗争的过程中,霍光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论李将军之死曰:知与不知,皆为流涕。论大将军曰:以柔媚于上。愚意李广之所为,青之所不愿,而非不足也。李敢[注]怨其父死,至击伤青,青为讳不言。不斩苏建,使归命天子,言之如不快人意,而其知时见远,皆中几会。

夫好名之士,常鼓舞于壮锐可喜之节,而不快于持重远见之士。广之所为,天下之乾勇者好之,其明者未必善也。后世论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者,未尝不子仪。夫善战而有谋,果敢而精锐,子仪皆苦其不及。其宽缓仁爱宜若鲁钝矣而卒过光弼者何也子仪之所长,光弼之所不能;光弼之所长,子仪或未必待。是故也。

(节选自《张右史文集·卫青论》)

材料二:

大将军卫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长史安曰:不然,建以数千卒当虏数万,力战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遂囚建诣行在,天子果赦不诛。卫青握兵数载,宠任无比,而上不疑,下不忌。狄青为枢密使,自恃有功,颇骄蹇,怙惜士卒,每得衣粮,皆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文潞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度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镇节,无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为然,向潞公述此语,且言狄青忠臣。潞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默然。青犹未知,到中书自辨,潞公直视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李敢:李广幼子,李敢怨忿大将军卫青使其父含恨而死,击伤了卫青。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宽A缓B仁爱C宜D若E鲁钝矣F而卒G过光弼者H何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汉代以右为尊,又有动词义,文中指与李光弼相较,后世没有人不尊崇郭子仪。
B.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诸侯所在之地或巡行所到之地,文中特指天子所在之地。
C.当国,指执政,担负国家事务的意思。类似的表述还有用政、用事、当政、秉政等。
D.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谏太宗十思疏》中“太宗”也是庙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青了解时势,见识高远。他不自行斩杀苏建;李敢怨恨前往击杀卫青,卫青秘而不宣。
B.苏建、赵信两军率领三千多骑兵,与单于的军队遭遇,交战一天,汉军消耗殆尽,赵信投降。
C.周霸认为苏建独自回营,应该斩杀他。长史安认为苏建有功,如果斩杀将无人抗敌。
D.文潞公建议让狄青离开朝廷,狄青自陈得到仁宗认可,文潞公借陈桥兵变说服了仁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之所为,天下之乾勇者好之,其明者未必善也。
(2)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者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5.卫青和狄青都位高权重但结局却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4-02-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诊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骑氏人也。祖琰,父衡,并无官宦。而衡性至孝,丧父,负土成坟,植柏方数十亩,朝夕号慕。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梁州刺史刘杀鬼以逊兼录事参军,仍举秀才。尚书案旧令,下州三载一举秀才,武定五年已贡开封人郑祖献,计至此年未合。尚书令高隆之曰:“虽逊才学优异,待明年仕非远。”梁州重表举逊为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但使帝德休明,自强不息,高悬王爵,唯能是与,管库靡遗,渔盐毕录。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又问刑罚宽猛,逊对曰:“臣闻惟王建国,刑以助礼,犹寒暑之赞阴阳,山川之通天地。爰自末叶,法令稍滋,秦篆无以穷书,楚竹不能尽载。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百姓。若复峻典深文,臣实未悟。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尚书擢第,以逊为当时第一。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即欲刊定,必藉众本。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等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八年,诏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左仆射杨情辟逊为其府佐。逊辞曰:“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情曰:“才高不依常例。”特奏用之。九年,有诏起除员外将军。天统初,病卒。

(选自《北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B.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C.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D.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指古代通过童生考试获取参加更高级别科举考试资格的生员,俗称秀才。
B.秦篆,秦国文字,这里代指书写工具,后面的“楚竹”与此用法相同。
C.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古代下级对上级陈述意见时的表敬之辞。
D.孩,意动用法,“把……当作自己的孩子”,这里可释为“养育”或“安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逊自幼孝顺,责任心强。父亲去世,他堆土成坟,早晚号哭;兄长对他照顾,他不愿意独自享受安逸,希望与兄长一起操持家业。
B.樊逊学识很高,受到重用。他多次被推举秀才,在选拔考试中被尚书判为第一,后又在策问中获得第一,还被破格提拔为员外将军。
C.樊逊策问应答,颇有见地。他在选拔贤才考查官吏方面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在刑罚宽严方面主张宽严并施,慎用严刑峻法。
D.樊逊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他在接受校定群书的任务后搜集了三千多卷其他版本来参校正误,所校书籍几乎没有缺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逊才学优异,待明年仕非远。
(2)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
5.根据原文,当时录用官员的“常例”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呜呼!幽、厉失德,下陵上替,诸侯专征,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B.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C.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D.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绵绵相属”的“属”,与《三峡》中的“属引凄异”的“属”意思不同。
B.“王章也”的“章”,与《捕蛇者说》中的“黑质而白章”的“章”意思不同。
C.大夫,是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士、大夫三级。
D.三晋,指韩、赵、燕三国,是春秋末期晋国分裂而成的三个诸侯国,世称“三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礼法制度,只有上下级互相保护才能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B.司马光举晋文公对王室有功却不能获得特权的例子,说明周王朝得以延续是因为其子孙能守定名位。
C.司马光认为,由于周王朝已经趋向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十分强大,天子不得不准许他们位列诸侯。
D.司马光十分推崇齐桓公、晋文公,认为天下如果有像他们一样的诸侯,一定会征讨破坏礼义的逆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幽、厉失德,下陵上替,诸侯专征,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2)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
5.司马光对于“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一事有怎样的看法?请写出司马光的核心观点,并举出《阿房宫赋》中与此观点类似的句子。
2023-01-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甘茂于是主动请求出使魏国,与魏结盟共同讨伐韩国。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壮,字集生,南海人。万历四十七年以进士第三人授翰林编修。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崇祯初,起子壮故官,累迁礼部右侍郎。流贼犯皇陵,帝素服召对廷臣。子壮言:“今日所急,在收人心。宜下罪己诏,激发忠义。”帝纳之。乃会诸臣,列上蠲租、清狱、使过、宥罪等十二事。帝以海内多故,思广罗贤才,下诏援《祖训》,郡王子孙文武堪任用者,得考验授职。子壮虑为民患,立陈五不可。会唐王上疏,历引前代故事,诋子壮,遂除名,下之狱,坐赎徒归。久之,廷臣交荐,起故官,协理詹事府。未上,京师陷。福王立,起礼部尚书。至芜湖,南京亦失守,乃归。唐王立福建,召相子壮。以前议宗室事,有宿憾,辞不行。顺治三年,汀州遗变,丁魁楚等拥立桂王子永明王由榔于肇庆。苏观生又议立唐王弟聿,子壮沮不得,退居邑之九江村。永明王授子壮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广东、福建、江西、湖广军务。会大兵入广州,聿被执死,子壮止不行。明年春,张家玉、陈邦彦及新会王兴、潮阳赖其肖先后起兵,子壮亦以七月起兵九江村。兵多蜒户番鬼,善战。乃与陈邦彦约共攻广州,结故指挥使杨可观等为内应。事泄,可观等死。子壮驻五羊驿,为大兵击败,走还九江村,长子上庸阵殁。会故御史麦而炫破高明,迎子壮,以故主事朱实莲摄县事。实莲,子壮邑子也。九月,大兵克高明,实莲战死。子壮、而炫俱执至广州,不降,被戮。子壮母自缢。永明王赠子壮番禹侯,谥文忠,荫子上图锦衣卫指挥使。

(选自《明史·陈子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B.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C.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D.天启四年/典浙江乡试/发策刺阉竖/魏忠贤怒/假他事削子壮及其父给事中熙昌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赋税、水利等。
B.素服,居丧期间或遇到凶事时所穿的白色或本色衣服,也指日常穿的便服。
C.除名,削除名籍,我国古代一种用来惩处犯罪官员的方法,即革职免官。
D.詹事府,明清时期的中央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子壮担任礼部右侍郎时,朝廷发生了流贼侵犯皇陵的事情,他劝说皇帝下罪己诏收拢人心,建议被皇帝采纳。
B.皇帝打算任用郡王子孙中有才能的人,陈子壮担心会给百姓带来祸患而加以反对,结果触怒皇帝,被关进监狱。
C.明亡后,陈子壮起兵抗清,与陈邦彦相约一同进攻广州,并联系杨可观等人里应外合,然而事情泄露,导致失败。
D.清兵进攻高明,陈子壮战败被捕,因为拒不投降,最终被杀,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得到永明王的肯定与褒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王立福建,召相子壮。以前议宗室事,有宿憾,辞不行。
(2)子壮驻五羊驿,为大兵击败,走还九江村,长子上庸阵殁。
2022-07-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洁之,赃尽得。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烈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姜溢漂官民庐金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注]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渴,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竞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注】文思院,主管设计和铸造钱币的官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B.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C.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D.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宋明时期一般殿试合格者为进士,按等第分为诸甲,一甲头名为状元。
B.里胥:古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
C.服除:古代的礼制,亲人去世要为亲人守丧,守丧期满要脱去丧服,为服除。
D.畿右:畿,一般指京城及附近区域。古代左为西,右为东,畿右指京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良肱擅长断案。通过凶器和伤口不合怀疑另有真凶,并要求官府捕捉凶手,终获真凶;根据有人与吏耳语而暗查盗贼,最终人赃俱获。
B.余良肱秉持公正。属官王陶常因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维护正直劝阻府帅,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民情。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坚持己见。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
(2)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2022-02-1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也。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有蛇出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辅径前以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迁大理寺丞,主孔子祠事。孔氏故多放纵者,道辅一绳以法。上言制库陋,请加修崇,诏可。再迁太常博士。奉使契丹,道除右司谏、龙图阁待制。契丹晏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艴然径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且令谢之。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朝之过也道辅何谢”既还,言者以为生事,且开争端。仁宗问其故,对曰:“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平时汉使至契丹,辄为所侮,若不较,恐益慢中国。”帝然之。道辅性鲠挺,遇事弹劾无所避,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会受诏鞫冯士元狱,事连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察帝有不悦琳意,即谓道辅:“上顾程公厚,今为小人所诬,见上,为辨之。”道辅入对,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辅朋党大臣,出知郓州。已而道辅知为士逊所卖,颇愤惋。时大寒上道,行至韦城,发病卒,天下莫不以直道许之。

皇祜三年,王素因对语及道辅,仁宗思其忠,特赠尚书工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孔道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
B.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
C.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
D.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古代大臣上朝所持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用来记录所言之事。
B.庙,既可指祭祀先祖的宗庙,也可用来指君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文中即指后者。
C.言者,即言官、谏官,既监督政府官员行为,也对君主过失直言规劝使其改正。
D.皇祐,宋仁宗年号,年号首创于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道辅作为孔子后代,对于行为放肆、不守礼法的同姓族人没有徇私包庇,而是全都依法予以惩处。
B.契丹宴请宋朝使者,宴会上优伶拿文宣王的事情演戏,这引起了孔道辅的极度不满,他愤然离席。
C.言官认为孔道辅出使契丹期间无事生非,会挑起两国争端;仁宗问明孔道辅缘故后,认为他没有过错。
D.张士逊憎恶程琳和孔道辅不依附自己,于是借着孔道辅审理冯士元案件的机会,设计将二人逐出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时汉使至契丹,辄为所侮,若不较,恐益慢中国。
(2)会受诏鞫冯士元狱,事连参知政事程琳。
2022-02-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勾涛,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祐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时沿边久宿兵,江、浙罢于馈饷,荆、襄、淮、楚多旷土,涛因进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诸大将,于是边方议行屯田。淮西都统制刘光世乞罢,丞相张浚欲以吕祉代之,涛谓:“祉疏庸浅谋,必败事,莫若就择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浚不纳,祉至,果以轻易失士心,未几,郦琼叛,祉6死于乱。浚闻之,夜半召涛愧谢。时帝驻跸建康,欲亟还临安。川、陕宣抚使吴玠言都转运使李迨腹刻赏格,迨亦奏珍苛费,帝以问涛。涛曰:“玠忠在西蜀,纵费,宁可核?第移迨他路可尔。”帝然之。八年,除史馆修撰。重修《哲宗实录》,帝谕之曰:“昭慈圣献皇后病革,朕流涕问所欲言,后怆然谓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见其任贤使能,忧勤宗社,古今母后无与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恶相济,造谤史以损圣德,谁不切齿!’朕痛念遗训,未尝一日辄忘,今以命卿。”六月,《实录》成。复修《徽宗实录》,丞相赵鼎谕旨宜婉辞纪载。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七月,除给事中。秦桧尝令人谕意,欲与共政,涛以书谢之。桧讽言劾之,不报。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遗表闻,帝震悼。涛风貌伟然,颇以忠亮自许。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漏下数刻始罢。料边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荐进。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

(节选自《宋史勾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B.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C.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D.涛曰/崇宁/大观/大臣误国以稔/今祸藉/有隐讳/如天下野史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中一种上行文书的名称,常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场合。
C.故事,在古汉语中可指“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也可指“旧事”或“典故”,文中即指“先例”。
D.病革,“革”是“急、重”的意思,“病革”意为“病重”,与“大渐”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涛忠于职守,有胆识谋略。任黔州通判时,使得境内安宁。盗贼王辟要进犯夔门时,勾涛又率黔州兵马帮助田祐恭,敌军散去。在他的建议下,边疆又实行屯田,百姓深受其益。
B.勾涛敢于直言,有大局意识。当皇帝询问吴玠、李迨克扣浪费一事时,勾涛能从大局着眼,认为吴玠忠心守卫西蜀,只把他移官到其他路就可以了。
C.勾涛一生忠诚,深得皇帝信任。生前一些国家大事,皇帝都要同他商量,听取他的意见;因病去世,遗表上奏,皇帝震惊哀悼。
D.勾涛坚守自我,不畏强权势力。他不顾赵鼎关于修史的建议,坚持原则。秦桧与他有共事的愿望,他又写信 推辞,以致秦桧示意别人弹劾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田祐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祐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
②国有大议,帝必委心延访,往复酬诘,率漏下数刻始罢。
2021-06-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行知宏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