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辛弃疾传(节选)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司农寺主薄,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诏委以规画(飞虎军),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选项是(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A数沮B挠之,弃疾行愈力C卒D不能夺E经度费钜万F计G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乾道四年,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帝王在位年间用所取的年号来纪年的一种方式。乾道,是宋孝宗的年号,四年,是孝宗改年号为乾道后的第四年。文中的绍兴三十二年,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纪年。
C.美芹,本谓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给别人。文中“美芹”是辛弃疾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
D.授、出、辟、迁、调,这些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其中“授、辟”是任以官职,“调”是改任调动官职,“出”是京官外放,“迁”是削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作者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但无论哪一类,一般都不能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本文是一篇以史事为主的史传。
B.僧人义端窃得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去杀辛弃疾,是因为辛弃疾和义端有来往,且是辛弃疾推荐义端做了自己的下属。
C.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并封他的主帅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召他南归。但后因耿京被张安国杀害,朝廷就撤销了授予辛弃疾的官职。
D.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府时,面对滁州数次遭罹兵火的悲惨景象,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很快就扭转了局面,这显示了辛弃疾非凡的政治才能,也表现了他勤政爱民的崇高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5.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在选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试加以概括。
2024-03-19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焉。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柃,伐溟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材料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①屈产之乘:屈地所出的良马。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的玉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A少B长C于D君E君F昵G之H虽I谏J将K不L听
A.EHJB.EHKC.BEHD.BEJ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借、借助”,与《劝学》“假舆马者”中的“假”词义相同。
B.存,指“在、存在”,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词义相同。
C.表,有“外表、外面”之意,如“山河表里潼关路”,材料二中的“表”,指屏障。
D.冯,同“凭”,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次假道伐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献公心狠手毒,其一不惜以本国宝物为诱饵,其二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晋献公因采纳了荀息的建议成功“假道于虞”,灭了虢、虞;而虞公未接受宫之奇的劝谏,最后导致灭国的悲剧,可见谋士是成败的关键。
C.当虞公被“同宗”的温情面纱蒙蔽时,宫之奇以历史事实和反问的形式反驳了虞公的错误观点。
D.当虞公抱着“享祀丰洁,神必据我”的幻想时,宫之奇引经据典,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2)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2024-02-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

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

(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给予,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与”字意思相同。
B.幸,在文中的意思是侥幸,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字意思相同。
C.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字意思不同。
D.举,在文中的意思是全、皆,与《五石之》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字意思不同。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不同的一项是(     
例: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A.天下集响应B.天
C.梁君臣之首D.我之成而实五石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闻于国中
A.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D.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
B.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
C.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
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
(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7.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
2024-02-28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文王将田,史编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 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 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 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节选自《六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人A恶死B而乐生C好德D而归利E能生F利者G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伯,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方诸侯之长,其子武王取得天下后,追尊其为周文王。
B.先君,指前代君主,也指亡父,文中特指在位国君的亡父。先考也是对亡父的尊称。
C.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及成语“适得其反”的“适”意思都不同。
D.恶,指厌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示对天命的恭敬和渴求贤才的诚心,周文王斋戒了三天,然后才外出打猎,果真在渭水的北岸遇见了正在垂钓的姜太公。
B.姜太公与周文王初次相遇,不便言深,于是围绕钓鱼之事进行试探,得知文王乐于接受正谏后,才提出取天下的重大战略问题。
C.姜太公认为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自己不是真的乐于垂钓;而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容易像鱼一样因食饵被钓丝牵住。
D.姜太公向周文王阐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的观点,这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2)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5.材料一中周西伯“与语大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2-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见其外,不知吾。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邪曲,文中指品行不正的人,与《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
C.内,文中指内心,与《史记·鸿门宴》中的“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相同。
D.比,文中指并列,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的“比”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尊敬待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给予回答.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退兵之法,最终是一位渔夫使其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5.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
2024-01-27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在本文中是“超过”的意思,与《苏武传》中“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中“过”字的含义相同。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含义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的含义相同,即不劳而食,无功受禄。其中“素”为“空、白”之意。
D.“所以自为也”中“自为”一词的理解与《屈原列传》中“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中的“自为”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法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2024-01-24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三思慕一行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节选自《旧唐书·僧一行》,有删改)

材料二:

玄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玄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

先是,一行师事普寂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聚且千余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钟梵既作,鸿持其文至寺,其师受之,致于几案上。鸿请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兴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其游学。”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诀》一卷以示崇。崇大嗟服。

一日,普寂禅师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惟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走视之,一行如其言灭度。

(节选自《酉阳杂俎》,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三思慕一行A学行B就请C与结交D一行E逃匿F以避之G寻H出家为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掖庭,古代既指宫中旁舍,也指宫中官署名,负责掌管宫廷事务。文中指后者。
B.“如素所习读”与“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含义相同。
C.“当从其游学”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从”含义相同。
D.“左右疾走视之”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疾”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以生病为由推辞唐睿宗的征召,之后前往荆州当阳山,跟随悟真和尚学习梵律。
B.一行将只看了一遍的宫人名册就都背诵出来了,唐玄宗十分佩服他,并称他为圣人。
C.一行跟随普寂学习期间,普寂曾大会僧侣,连居住在几百里之外的人都如期前来赴会。
D.一行向扬雄借阅《太玄经》,数日后便完全掌握书中奥义,并撰写了《大衍玄图》《义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数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还也?
(2)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
5.卢鸿对一行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乙】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逐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烛之武表示郑国今后作为东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来往的秦国使者。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这则成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其后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不同?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2023-08-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材料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读《晏子春秋》A详哉B其言C之也D既见E其F著书G欲观H其行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实,指俸禄,即古代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可指话柄、借口,如“贻人口实”。
B.袒免,古代丧礼,凡是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袒衣免冠,以示哀思。
C.危言,文中指危险的言论,其中“危”与成语“危言谠论”的“危”意思不同。
D.进,指出仕,做官,与《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进”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层次清晰,事件完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晏子的答辞,理由充分,言辞犀利,感情强烈,一气而下,尤为精警动人。
B.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C.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是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又不忘君臣之礼,敢于冒着被崔杼杀害的危险,依礼入崔家哭吊一番,以此表达臣子私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5.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材料二中司马迁如此仰慕晏子的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爽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簇。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子A贤B使C国D及E季子F则G吴H可I以J兴K乃L兄M弟N相O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意为“承担”,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的意思相同。
B.“之”在这里作代词,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
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
D.“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会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施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5.请结合文木,简要概括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