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
B.“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
C.“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
D.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败子”呼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B.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的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
C.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
D.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5.请简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仍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日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文中的“属”通“嘱”,意思是“劝请”,和《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相同。
C.“会”在文中是“恰巧、恰逢”的意思,与《苏武传》中“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的“会”意思相同。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暂时留在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言论。
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杀了。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易自以逢A好文之主B非次拔擢C欲以生平所贮D仰酬恩造拜命之E日献疏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礼貌。
D.谪,有贬官降职之意,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的“贬”并不都有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却未被上报给皇上。
D.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材料二: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强。”周行人还之曰:“启强、辟强,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大功始A就B封赏C未及D于一人E而先F以伶人为G刺史H恐失天下心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指犒劳,慰劳,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中的“劳”字的含义不相同。
B.格,指搁置,推脱,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格”字的含义不相同。
C.窥,窥视,窥探,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窥”字的含义相同。
D.墨子,墨家创始人,善辩,主张“兼爱、非攻”,对古代逻辑学形成有重要贡献。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去了,唐庄宗因此而兴兵伐梁,灭梁后救出周匝并重赏了他。
B.郭崇韬认为若先封赏伶人会丧失人心,庄宗虽认可此言,但执意封赏,可见他刚愎自用。
C.人们登上高处喜欢眺望,看到了深渊就想去探看,其实这并非人性使然,而是地势作用。
D.管仲、老子和俗语三者表达了相同意思,即要扼杀事物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防患未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2)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5.材料二中说“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此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徐达之围姑苏也,太祖不欲烦兵,但困服之耳。至是久不下,乃以书遗士诚,许以窦融、钱俶故事。士诚不报。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战良久,未决,士诚遣兵千余助之,又自出兵山塘为援。山塘路狭,塞不可进,麾令稍却。遇春抚王弼背曰:军中皆称尔为猛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声驰铁骑,挥双刀往击之。敌小却,遇春率众乘之,遂大败其军,溺于沙盆之潭可量也。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常银铠锦衣,出入阵中,是日皆溺死。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时降将李伯升知士诚势迫,欲说令归命,乃遣客诣士诚门告急。士诚召之入,然卒狐疑,莫能决也。壬子,复率兵突出胥门,锋甚锐,遇春御之,兵稍却。士信方在城楼上督战,忽大呼曰:军士疲矣,且止。鸣钲收军。遇春乘之,复大败。自是士诚不敢复出。九月辛巳,达督将士破葑门,常遇春亦破阊门新寨,遂率众渡桥,进薄城下。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士诚收余兵二三万,亲率之,战于万寿寺东街,复败。士诚仓皇归,从者仅数骑。士诚竟自缢死,赐棺葬之。

乃论者以士诚之失,在深居高拱,上下相蒙,骄将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黄、蔡三参军辈又迁阔昧大计,以故谋主被谗,爪牙受缚。士诚乃内怀选懦,坐失事机,此其所以亡也。卒之桑榆不收,噬脐无及,齐云一炬,阖室自焚。岂太祖灭士诚哉,盖士诚自灭之也!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平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B.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C.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D.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出/觇城左/方见阵严整/不敢犯/转至盘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严阵待之分兵/北濠截其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苏,是苏州的别称,位于长江以南,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B.太祖,作为庙号使用。一般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才会拥有庙号,如唐太宗、康熙等。
C.鸣钲,指敲击钲、铙或锣。古代常用作起程的信号。文中是指撤退的信号。
D.桑榆,指桑树和榆树,因日落时分光照树梢,所以代指日暮,文中指事情的最后阶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想要围困张士诚,让他不战而降,就写信给张士诚,用窦融、钱俶归降免罪的事例诱导他,但张士诚没有回信。
B.在山塘之战中,常遇春用人得当,王弼勇猛果敢,身先士卒,使敌军退却,常遇春趁机出击,大败张士诚的军队。
C.李伯升听说张士诚被常遇春的军队包围,情势窘迫,趁机派遣门客前去劝说张士诚投降,但张士诚犹豫不决,后来还是没有听从。
D.张士诚在与常遇春交锋中接连失利,苏州城被攻破之后,他又收拢军队,再次与常遇春军队决战,依然不敌,最终自缢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诚马惊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计忽忽无所出。
(2)申时,士诚军大溃,诸将蚁附登城,城破。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寡人愿与君王AB武关CD相约E结盟F而去G寡人之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同“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内”词义相同。
B.属,连接,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词义不同。
C.遗,送给,与《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中“遗”词义不同。
D.见,表被动,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想和楚怀王会面商讨与楚国通婚的事,屈原劝谏楚怀王不要前往,而楚怀王最终还是听了儿子子兰的话去了。
B.顷襄王即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嫉妒子兰而被顷襄王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恋着楚国,念念不忘回到朝廷。
C.秦王写信给楚王说明秦国攻打楚国的原因,并表达与楚王会面结盟的心愿。楚王开始有些犹豫,后听儿子劝说前往。
D.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伏下重兵,将楚王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使楚王朝拜章台,行属国使臣的礼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
5.同是写楚怀王前往秦国,材料一略写而材料二详写,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都尉学士,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材料二: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选自苏洵《权书·攻守》)

【注】①司马宣王:司马懿。②方轨:大路。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正确断句位置的答案标号。
剑阁之守必还A赴涪B则会方轨C而进D剑阁之军E不还F则应G涪之兵H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虞:是指出乎意料的事情,“以备不虞”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以备不测”。
B.趣:指趋向,奔向,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中的“趣”意义不相同。
C.列陈:意思是布列阵势。这里的“陈”字与“陈利兵而谁何”的“陈”字意思不同。
D.潜:是隐藏、埋伏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山岳潜形”中的“潜”字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维败退后,郭淮想向西袭击羌地,就留邓艾驻守在白水以北,姜维派廖化在白水之南驻扎兵营。
B.邓艾深谙兵法,颇有先见。姜维败退时他建议分兵屯守以防反扑,后又提前占据洮城化解偷袭危机。
C.邓艾治军严厉,不徇私情。他派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包抄诸葛瞻,战事失利,差点被他斩首示众。
D.苏洵认为进攻与防守都有三种战术,其中运用正兵的战术打仗,其胜败的结果是最不可以预料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2)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5.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材料一中邓艾带兵攻打蜀国使用的战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初,燕人宋无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及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市等争上书言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始皇还。过彭城。斋成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自南郡由武关归。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坊。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卢生使入海还,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徒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六年,有陨石于东郡,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使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燔其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注]①卢生:秦代燕国人。秦始皇时方士。因求仙人不死药没有得到,害怕招来祸害,便与侯生密谋逃跑。②羡门: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及始皇至A海上B诸方士C齐人徐市等D争上书E言之F请得齐戒G与童男女求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乖异”的意思是不一致、背离,“乖”与《西江月》中“行为偏僻性乖张”的“乖”含义相同。
B.“之徒”的意思是这一类人,“之徒”与《过秦论》“而迁徙之徒也”句中的“之徒”含义相同。
C.“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与黎民、布衣、短褐一样均为以衣饰代称某一类人。
D.“法”的意思是效法,“法”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的“法”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他认为儒生们的建议各不相同、难以施行,最终采用的礼节与太祝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
B.秦始皇听说世上有仙道之术,先后派徐市、卢生求仙,但始终没有成功,并为此刻字于碣石之山门,拆除外城。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又减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扶苏向始皇进谏,反对重法惩罚儒生,担心这样会导致天下不安定。始皇为之大怒,将扶苏赶往上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
(2)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5.结合文本,概括“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公A执其权B以王命C赏罚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代理,与《论语》待坐章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绌”与今天的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弊病、毛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避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恨、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本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5.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

10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於驱群羊而攻猛虎。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韩必入臣,梁则从风而动。社稷得毋危?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从者A聚群弱B而攻至强C不料敌D而轻战E国贫而数举兵F危G亡之术也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故劳苦倦极”与“尽态极妍”(《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极”含义相同。
B.“其辞微”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微”含义相同。
C.“厚币委质事楚”与“请事斯语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事”含义不同。
D.“社稷安得毋危”与“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两句中的“安”含义相同。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端方正直却不为朝廷所容,屈原心里是有怨恨的,所以他写下了《离骚》。
B.张仪称只要楚国绝齐,秦国将把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但只给了六里。楚怀王一气之下发动军队讨伐秦国。
C.怀王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魏国趁机于邓地袭击楚国,齐国因为怀恨楚国背离盟约,不去援救。
D.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空发议论,只说对国君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致使楚国来不及应付秦国的祸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5.张仪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服楚怀王亲附秦国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