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义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传

①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②开庆初,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

③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④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材料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①(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②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④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配:配合辅助。②袭而取之:从外入内突然攻取得到它。③慊:满意,满足。④正:在文中是“止”的意思。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乞斩宋臣,以人心(      )          (2)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
2.以下各项中,句末“也”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吉之吉水人也B.非义袭而取之也
C.无是,馁也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3.以下四项都是文言特殊句式,其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累为台臣论罢B.吾深恨于此
C.南乡拜而死D.行有不慊于心
4.把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5.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6.材料二第④段用寓言说理好在哪里?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7.材料二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分析材料一中文天祥所为是否符合孟子的这些看法。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张登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蓝诸君:中山国相。②张登:战国时期的政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道奈何”与“悔相道之不察兮”(《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
B.“王苟举趾以见寡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D.“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
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
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
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
(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材料二: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节选自王逸《离骚经序》)

材料三:

(屈)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其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A已放逐B离别C中心D愁思E犹依F道径G以风谏H君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被,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中的“见”用法相同。
B.靡,没有,与《曹刿论战》“望其旗靡”中的“靡”词义不相同。
C.不遇,不得志,文中指屈原虽然忠贞不二却仍被放逐的不幸遭遇。
D.训,典式、法则,跟成语“不足为训”中“训”词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屈原遵照道义行事,竭尽忠心侍君,却遭小人离间,处境艰难,于是创作《离骚》,以发泄内心的郁结与苦闷,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
B.材料二认为,《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援引香草、美人、虬龙、云霓等不同的物类作为意象,贴切而巧妙作喻。
C.材料三认为,如果让那些与屈原有相似遭遇的人含泪吟诵屈原的作品,而又有幸被统治者听到,能触发他们彼此之间对人性、人伦等的美好的共识。
D.材料一热烈地称赞屈原的志向可以与日月争辉,材料二则指出君子们都仰慕屈原高洁的品行,材料三也十分认同屈原恪守中庸之道、忠君爱国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5.三则材料都对屈原诗作的语言作出了评价,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葩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疑,吾将以身死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骖(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屦(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间A晏子B见疑C于齐D君E出F奔G过北H郭骚之门而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晏子见疑”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
B.“吾将以身死白之”的“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不相同。
C.“造于君庭”的“造”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造”意思不相同。
D.“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鸿门宴》中的“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的马被山野农夫吃掉,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了他们酒喝,显示出秦穆公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后来在秦穆公遭受危难之际正是这一群山野农夫救了他。
B.北郭骚生活贫困,不足以奉养母亲,他上门求助晏子。晏子听从了仆人的建议,赠与北郭骚粮食与金钱,但北郭骚只取了粮食,谢绝了金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的美德。
C.当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国外时,北郭骚跟晏子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决心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
D.这两则材料都有受恩、报恩之意,前者是山野农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骚受晏子之恩。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在讲施恩者,后者重在讲报恩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
(2)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
5.材料二中,晏子出逃之前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被齐君追回之后,又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G听者H忘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
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乎”字用法不相同。
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D.诚,意为确实、的确,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
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

材料二:

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

【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亶父:单父,在今山东菏泽单县。②刑:通。③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巫马旗短褐A衣弊裘B而往观化C于亶父D见夜渔者E得F则舍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在文中是“返回”的意思,与《大道之行也》中“女有归”的“归”的词义不一样。
B.报,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与《报任安书》中的“报”的词义不一样。
C.钺,斧状兵器,多用于仪仗,也用于砍杀,《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即指砍杀极刑。
D.曾,在文中有“竟然”义,与《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词义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宓子贱通过对官吏“掣摇其肘”,意在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以做对亶父有利的事情。
B.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独自做事也不会为非作歹。
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自己一定多次干扰过宓子贱而及时改正,这正是他的贤明处。
D.季孙质疑宓子贱的做法,但宓子贱认为如果百姓有随意据财为己有的想法,一定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2)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
5.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疏。谗人间之,身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5.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退A而上疏B极言C累世D因循末俗之弊E且谓理财F无法G命司马光看H详裁减I国用制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指达到;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相同。
B.治,指治理得好,太平;与《苏武传》中“单于使卫律治其事”的“治”意思不同。
C.权,指变通权衡;与《过秦论》中“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的“权”意思不同。
D.本,指本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糊涂的人行为草率简单又懈怠懒惰,做事利于私门依仗惯习;穿凿附会者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事。
B.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不能不变革;文彦博以“琴瑟不调”为喻表示支持改革;王安石则建议改革要从择术入手。
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王安石所谓的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
D.司马光以士大夫百姓不安、王安石喜发异论且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为由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
(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5.材料一中认为朝廷中有“乐无事者”“至昧者”“喜有为者”“至凿者”这四种人,王安石属于哪一类?从材料二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