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赵盾死,子朔嗣为卿。至景公三年,赵朔为晋将,朔取成公姊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晋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至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屠岸贾不听。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括,皆灭其。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乳,朔客程婴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曰:“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疾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皆赢姓也,中衍人面鸟喙,降佐殷帝太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今及吾君,独灭之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君图之。”景公问曰:“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以实对,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令,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军,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选自《说苑·复恩》,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B.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C.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D.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灭其族”中的“族”与“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中的“族”含义不同。
B.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有时也指占卜之人。文中指前者。
C.“唯君图之”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唯”含义相同。
D.“具以实对”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具”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当上了司寇,他想作乱,于是借惩治谋杀晋灵公的凶手来罗织赵盾的罪名,从而灭掉其全族。
B.韩厥认为赵盾当时在外地,未参与杀害晋灵公之事,且故去的晋成公也没有追究其责任,现在杀掉其后代,是否定晋成公的做法。
C.程婴感激赵朔的恩惠,抱其子逃进山中躲藏;晋景公生病,占卜后得知是大业后人在作崇,就立即找韩厥询问赵氏孤儿之事。
D.赵武、程婴拜见诸将军后,将军们就跟程婴、赵武一道攻打屠岸贾,灭掉了他的家族,晋景公赐给赵武跟从前一样的田地采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
(2)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
5.韩厥是如何报恩的?请加以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学佺传

曹学佺,字能始,侯官人。万历乙未会试,考官张位奇之,初定第一,众谓久无比例,乃改第十,授户部主事。既位被逐,踉跄出通州,门生故吏莫敢往视,学佺独追送舟次,为庀糗粮甚悉。而台省以衔位,遂迁怒学佺,调南京添注大理寺正。

累迁四川右参政。值建南不靖调兵防守而转饷于川南过大渡河辄遇瘴毙学佺乃假便宜以运费径解守道令自买运蜀人得免馈运之苦。岁大饥,设厂煮粥。蜀有行、坐二税;行税取商,坐税取民。岁饥,民流亡,坐税无所出,乃以历年行税赢羡万余金抵坐税,民免追比,而贪有司皆侧目。三十九年进按察使,又中察典议调。蜀人遮道留,几不道发,慰谕之始散。

初,梃击狱兴,刘廷元辈主疯颠。学佺著《野史纪略》,直书本末。六年秋,学佺迁陕西副使,未行,而廷元附魏忠贤,大幸;乃劾学佺私撰国史、淆乱是非,遂削籍,毁所镂版。至欲毁所创书院在漓水者,宗室士民醵金赎乃已,既而乃得释还。

学俭家居,尝谓二氏有藏,吾儒何独无?欲修儒藏与鼎立。采撷四库书,因类分缉。十七年,闻京师陷,投池中,为家人救,不死。

寻迁礼部侍郞兼待讲学士,纂修《崇祯实录》,松江夏允彝等起事,张肯堂请王出关趣浙东,以舟师由海道抵吴淞招诸军,学佺力赞,谓徼天之幸,在此一举。乃捐饷上万,以速其行,且言当乘风疾发。会为郑芝龙所阻,肯堂仅以数舟徘徊岛上,学佺知时势不可为,曰:“天若祚明,则实录可就;不然,老臣惟一死报国矣!”九月十七日清兵入城。明日,学佺沐浴整衣冠,缢于西峰里第。时七十有四岁,检视匣内有“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句。万历中,闽中文风为盛,自学佺倡之。

(选自《福建通志》,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值建南/不靖调兵防守/而转饷于川南/过大渡河辄遇瘴毙/学佺乃假便宜以运费径解守道令/自买运/蜀人得免馈运之苦/
B.值建南不靖/调兵防守/而转饷于川南/过大渡河辄遇瘴毙/学佺乃假便宜以运费径解守道/令自买运/蜀人得免馈运之苦/
C.值建南/不靖调兵防守而转饷/于川南过大渡河/辄遇瘴毙/学佺乃假便宜以运费径解守道令/自买运/蜀人得免馈运之苦/
D.值建南不靖/调兵防守而转饷/于川南过大渡河/辄遇瘴毙/学佺乃假便宜以运费径解守道/令自买运蜀人得免馈运之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又称春闱或礼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B.大理寺,官署名。类似现代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位列九卿。
C.察典,考核官吏的大典。对官吏德业表现作综合评定,分别等次,决定去留及职务。
D.四库,古代图书分类名称。明代纂成的《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类,内容丰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学佺参加会试,考官张位认为他是奇才,初定为第一,众人认为很久以来没有可以比照的先例,就被改为第十名。
B.曹学佺勤政爱民。直接把运费拨付给驻军,免去百姓运输之苦,施粥、免税来救济灾民,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C.曹学佺敢于和阉党斗争。因著书揭露阉党暴行被弹劾,削去官职,书院被毁,自己也身陷囹圄,后经营救才被释放。
D.曹学佺为官忠心可鉴。听闻京城沦陷,他投池自杀,被家人救起;捐助军饷帮助抗清,义军兵败后以身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生故吏莫敢往视,学佺独追送舟次,为庀糗粮甚悉
(2)乃以历年行税赢羡万余金抵坐税,民免追比,而贪有司皆侧目。
5.请简述曹学佺“生前一管笔”的具体内涵。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举乡试第一,除安庆府学训导。

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土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而后所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琎等数十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

九年超擢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皆不听。

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①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景泰元年擢大理右少卿,守备白羊口。四月,都督同知刘安代宁远伯任礼巡备涿、易、真、保诸城,命泰以右佥都御史参其军务。三年兼巡抚保定六府。寻命督治河道。自仪真至淮安,浚渠百八十里,塞决口九,筑坝三,役六万人,数月而毕。七年移抚苏、松。

天顺改元,罢巡抚官,改广东副使,以忧去。四川盗起,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乃复故官,往巡抚。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莅淮三年,谢政归。成化六年卒。

(节选自《明史·陈泰传》,有删改)


【注】①也先,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的领袖。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不行                                      格:阻止
B.请敕御史给事中弹大臣               纠:检举
C.参议陈敏深指                            希:希望
D.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               闻:报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年幼时跟随母亲姓曹,显贵后,才恢复原姓。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安庆府学训导官职。
B.官军出征麓川,选取二千土兵做向导,战败后就杀掉这些土兵以冒充军功,陈泰上奏废止了这一做法。
C.陈泰三次担任巡按,惩处奸人,去除贪官,威势很严厉,以致与镇守都御史寇深关系不和,遭到弹劾。
D.陈泰役使六万人,疏通渠道一百八十里,堵塞决口九处,修筑堤坝三座,几个月就完成了,政绩显著。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
(2)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
4.请简要概括陈泰为官的特点。
2020-04-07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一中高三下学期3月线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国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ニ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量,日:“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约、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候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高帝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信、越不至,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国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资治通鉴・楚汉相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 恣:放纵,无拘无束
B.汉王之 患:忧患,灾祸
C.见楚使,即惊曰 佯:假装
D.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 期:约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鲠之臣: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B.大牢具:指羊豕皆备的饭食,天子祭祀使用少牢,诸侯祭祀使用大牢。
C.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接近
D.左纛: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牦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騑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把四万两黄金交规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B.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C.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D.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速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意不堪,一定要乘势一举夺取天下,而不能养虎为患、错失时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5.太史公评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请结合文本加以概述。
2020-01-20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钱 勰 传

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生五岁,日诵千言。十三岁,制举之业成。熙宁三年试应,既中秘阁选,廷对入等矣,会王安石恶孔文仲策,迁怒罢其科,遂不得第。以荫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薄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

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还,拜中书舍人。

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进尚书,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开封,临事益精。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

哲宗莅政,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仍兼侍读。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岂非‘鞅鞅非少主之臣,硁硁无大臣之节’者乎?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郑、雍,小人离间骨肉如此。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弗容群枉,规欲动摇,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夫何异趣,乃尔乞身。”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言不已。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尉氏县               知:主持
B.归紫燕岛                      次:驻扎
C.王有命,归则死            徒:徒步
D.一人又至,呼之曰         诘: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勰字穆父,彦远子也     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
B.外意颇谓欲结之北伐     老吏畏其敏,欲困
C.主薄钱勰之耳               众所憾,出知越州
D.此非臣能                      帝见之,谓能道欲言者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勰任流内铨主簿期间,虽然官职卑微,但能力很强,业绩突出,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宋神宗召见了他,当面表示要授予他品级较高的官职。
B.钱勰出使高丽,高丽国王多次送重金给他,但均被钱勰拒绝。在回国的路上,高丽国王又派使者飞奔而至,一定要送给钱勰四千两金银,钱勰坚决不受。
C.钱勰出任开封知府,开封府老吏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找人告状,诉状多达七百份。钱勰随来随审,剖决如流,无人能浑水摸鱼,众人都很敬佩他。
D.宋哲宗继位后,钱勰出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他言辞间对章惇很是不敬。章惇嫉恨,背地里发动御史们不断弹劾他,钱勰因此罢官,贬至池州。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
(2) 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
(3) 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
2018-03-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18届高三第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竹所者        造:种植B.乃穷年口诵心        惟:思考
C.之陶靖节、林和靖   方:相比D.子华官翰林            逮:等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文意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厥考,他死去的父亲。考,去世的父亲;妣,去世的母亲。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B.甫冠,刚满二十岁。冠,就是弱冠,也叫加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行冠礼。男子十五岁束发,女子十五岁及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又称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耄耋,百岁期颐。
C.竹轩先生的母亲一向严肃庄重,而对堂叔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却特别怜爱。他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
D.竹轩先生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立刻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却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
(2)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4.竹轩先生“德业夙成”,请结合原文,概括他有何德。
7 . 课外延伸提高

良尝学礼淮阳。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其老,强忍,下取。父曰:“我!”良业为取履,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选自《留侯世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见仓海君 ②秦皇帝
B.①击沛公于坐 ②良怪之
C.①有一老父,褐,至良所 ②月光如水照缁
D.①父曰:“我!” ②为其老,强忍,下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张良具有“隐忍”性格的一项是(  )
A.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B.①五日平明,良往 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C.①良尝学礼淮阳 ②良愕然,欲殴之
D.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②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
B.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明年举进士一甲第一,赐宴礼部。进士宴礼部,自鼐始。入翰林,为修撰。

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宣宗实录》成,进侍讲,锡三品章服。五年,以杨荣、杨士奇荐,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挟帝亲征。朝臣交章谏,不听。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粮。宋瑛、朱冕全军没。诸臣请班师,振不许,趣诸军进。大将朱勇膝行听命,尚书邝野、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请。钦天监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舆。振詈曰:“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终不从。前驱败报踵至,始惧,欲还。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驾宜从紫荆入。”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瓦剌大至,据南河。明日佯却,且遣使通和。帝召鼐草诏答之。振遽令移营就水,行乱。寇骑蹂阵入,帝突围不得出,拥以去。鼐、益等俱及于难。景帝立,赠鼐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评事。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复官其孙荣锦衣百户。鼐弟鼎进士,历吏科都给事中。

(选自《明史·曹鼐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进士一甲第一 举:考中B.三品章服 锡:同“赐”,赏赐
C.曰 詈:责骂D.前驱败报至 踵:立刻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鼐孝顺继母,先任小官吏,后请求参加科举考试,并通过了顺天乡试。
B.王振挟持皇帝亲征,朝臣交互向皇帝上奏章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他们。还没到大同,军队缺粮,大臣请求班师,王振不答应。
C.明军在土木堡掘地求水未得,王振就下令转移营地靠近水源,结果阵型混乱,被瓦剌骑兵突入阵中,导致兵败。
D.在土木堡,皇帝突围不成,后被手下人护拥着离开了,曹鼐等人死于战乱。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
(2)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4.明军土木堡兵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17-06-0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三模(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