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4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以告令师,作《汤誓》。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瞻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节选自《六韬·文韬》)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夏A德若兹B今C朕必往D尔尚及予E一人F致天之罚G予H其大理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文中指握、持,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把”意思相同。
B.格,文中指来、至,与《大学之道》中“物格而后知至”的“格”意思不同。
C.啬,文中指种植谷物,后作“穑”。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D.振,文中指救济,这与《屈原列传》中“新浴者必振衣”的“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桀施行暴虐的政治,耽于逸乐,纵欲放荡。成汤因害怕上天责怪自己不体恤百姓,于是起兵讨伐夏桀。
B.夏桀耗尽民众的力量,掠夺他们的财富,使他们消极怠惰,怨恨不合,最终使得自己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C.国家的祸福盛衰不是天命自然变化的结果,而在于国君。国君贤明,国家就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D.尧帝作为圣贤君主,品德正直高尚,崇尚简朴,治理国家依靠贤臣,赏罚分明,深受百姓的支持与爱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
(2)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
5.请结合材料,概述成汤灭夏建商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①,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力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者成之。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③,未可以为先登③。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破楚,宅有天下。

(选自《人物志·英雄》,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态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分数:这里指比例。②二分:分成两部分。③力人:力气大的人。④先登:先锋。⑤体分:票赋和素质。⑥高祖:汉高祖刘邦。⑦合变:随机应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以A论B其然C夫D聪明者英之E分也F不得G雄之胆H则说不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文中指开始,与《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不同。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中的“济”与成语“扶危济困”中的“济”词义不同。
C.陈涉,陈胜,字涉。秦末陈涉揭竿而起,《阿房宫赋》中“成卒叫”反映了此事。
D.“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草中有英,野兽中有雄。文武才干出群的人取名为英雄,其中特别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的人称为雄。
B.聪明是英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英才需要雄才的胆力;胆力是雄才所具有的素质成分,但雄才需要英才的智慧。
C.如果一个人有超人的力气,也有行动的勇气,但没有处理事务的智慧,这样的人可以做将帅,却不可以任他为宰相。
D.秦朝政令失误,天下众多豪杰争斗。项羽乘势兴起,率领五位诸侯灭掉秦朝,分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霸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5.项羽和刘邦同为英雄,结局为什么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①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若”意义相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2024-05-1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仿真联考二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日,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秦蚕B食韩氏之地C中绝D不令E相通F故自以为G坐受H上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
B.陋,知识浅薄,与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陋”意思相同。
C.阴,暗中,与班固《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D.被,遭受,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
C.赵豹认为,弱小的赵国无缘无故从强大的秦国手中得到如此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赵王不能接受韩国所赠城池。
D.赵王在自我认识不清又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派赵胜前去上党接受城邑,韩国将之告知秦三,秦王发怒,秦赵两国在长平兵刃相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5.面对强敌意欲入侵,齐国和韩国都用计谋战胜敌人。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2024-05-1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韶为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材料二:

某启: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

[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
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
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
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
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
(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
5.王韶《平戎策》中的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2024-05-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因诏曰:“依《礼》,二名不偏讳,尼父达圣,非无前指。近世以来,曲为节制,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语,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其官号人名及公私火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并不须讳。”

贞观二年,中书舍人高季上疏曰:“窃见密王元晓等俱是懿亲陛下友爱之怀义高古昔分以车服,委以薄维,须依礼仪,以瞻望。比比见帝子拜诸叔,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礼,岂合如此颠倒昭穆?伏愿一垂训诫,永循彝则。”太宗乃诏元晓等,不得答吴王恪、魏王泰兄弟拜。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礼官曰:“同爨尚有缌麻之恩,而嫂叔无服;又舅之与姨,亲疏相似,而服之有殊,未为得礼,宜集学者详议。余有亲重而服轻者,亦奏闻。”

(节选自《贞观政要·礼乐》)

1.材料二画的部分有三处而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窃见密王A元晓等俱是B懿亲C陛下友爱之D怀E义高F古昔G分以车H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指爱护,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中的“爱”含义相同。
B.常,指平常,与《马说》“而伯乐不常有”中的“常”含义不同。
C.副,表示符合,与成语“名不副实”中的“副”意思相同。
D.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认为臣子忠心、儿子孝顺、长幼有礼、男女有别都足符合道义的做法,但君工如果只懂得仁慈、道义就不能治理天下。
B.太宗以文王和庄公为例,说明古代君王生前对名字并没有避讳,因此决定世人对“世”“民”两字,只要不连读,就不必避讳。
C.高季辅认为密工李元晓和员工李格、魏工李泰兄弟都足皇亲国戚,且是叔侄关系,密工对两兄弟的答拜不符合礼仪的要求。
D.唐太宗认为现在服丧的礼仪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求礼官负责召集相关的人员、制定服丧礼仪,使之更符合礼仪规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今宜依据礼典,务从简约,仰效先哲,垂法将来。
5.对于君主应该如何对待“义”和“法”,商鞅的观点和唐太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三核心考向(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文伯(名句)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仆人巡宫,车马有所,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惮勤劳?”文伯覆命,赵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子产:名侨。郑国大夫。②诛求:征求,索取。③时事:朝见聘问。④塓(),粉刷墙壁。

1.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黑。
公不留A宾B而亦无C废D事E忧F乐同之G事H则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缮完葺墙,“缮”,修治,“葺”,修补;“完”同“院”;整意思是“修缮馆舍”
B.荐陈:荐,进献,陈,陈列。古时朝聘向主人献礼,必先陈列于庭,故称荐陈。
C.观,古代宫门前的双阙,与《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意思不同
D.敢,岂敢,怎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意思相同。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陪郑伯去晋国参加会盟,晋侯以鲁国丧事为借口,没有接见郑伯,郑国君臣受到冷落。
B.土文伯责问子产,晋国想方设法保证屈尊到访的诸侯的安全,身为诸侯臣属,为何毁坏馆垣。
C.士文伯复命后,赵文子深感自责,认为用简陋的馆舍羞辱诸侯是自己的过错,并派士文伯致歉。
D.叔向认为辞令不可偏废,他引用《诗经》中的相关语句、盛赞子产深谙辞令之道,诸侯因此受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
(2)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
5.针对士文伯的责问,子产是从哪些方面加以应对的?请分层概括。
2024-05-1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有删改)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得为A上用B民之走之C也D若决积水E于千仞之溪F其谁G能H当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雠,指仇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雠”意思相同。
B.骤,指屡次,与《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不同。
C.罢,同“疲”,指疲惫,与《琵琶行》中“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罢”词性相同。
D.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认为当时世上的君主,大多不知道善待百姓,只会增加仇敌;古代的君主,致力于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
B.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认为其技艺不能超过造父,于是命他让马绕一百个圈再返回。
C.颜阖认为东野稷的马一定要累坏。不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坏而返,原因是他对马太苛刻。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2)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5.两则材料用“御马”各自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4-05-1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

春,三月,除关,无用传。

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功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诏曰A朕亲B率天下农C耕以供D粢盛E皇后亲F桑以供祭G服H其具礼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免除,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除”字意思不同。
B.道,引导,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中“道”字意思不同。
C.“甲寅”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记录时间的方法完全相同。
D.劝,鼓励,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
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
C.晁错的政治智慧体现在高瞻远瞩、统筹规划。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贮备大量的粮食。
D.文帝阐述农商关系时,强调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以此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有其民哉?
2024-05-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以无道毒天下,六王皆万乘之国,相踵灭亡。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

自张良狙击之外,更无一人敢西向窥其锋者。陈胜出于戍卒,一旦奋发不顾,海内豪杰之士,乃始云合响应,并起而诛之。数月之间,一战失利,不幸陨命于御者之手。身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项氏之起江东,亦矫称陈王之令而渡江。且其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岂小小者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陈涉不可轻》)

材料二: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周文,陈之贤人也,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遣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腊月A陈B王之C汝阴D还至E下城父F其御庄贾G杀H以降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合响应,指如云朵般聚合,像回声般应和,形象地描写陈胜起义时获得的支持。
B.博士,秦汉时的官名,充当君主参谋,兼有礼官性质,由此可知孔鲋很受重用。
C.假王,指暂时代理为王,与《苏武传》中“假吏常惠”的“假”词义用法不同。
D.相与,文中指共同、一齐之意,与《饮酒》中“飞鸟相与还”的“相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六国,被秦国攻灭之后,甘于忍受暴虐无道的统治,除了张良有过复仇之举外,再没有过敢与秦抗衡之人。
B.陈胜出身卑微,但是能奋不顾身,领导反秦力量进行英勇的斗争,虽然持续时间并不长久,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周文自称熟习军事,受陈胜重用,却不敌章邯领导的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田臧率领精兵围攻荥阳时兵败身死。
D.陈胜称王时,过去与他一起受雇耕田的友人投靠他,受到了陈胜的礼遇,后却因言语不当而被杀,这让旧友们相继离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无孝子慈孙、故家遗俗?皆奉头鼠伏。
(2)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5.材料一中,作者就“陈涉不可轻”的观点给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2024-05-11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