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名缙,本朝壬辰成进士,授封丘令。时豫州遭流寇蹂躏,决河败城郭宫室。封其属邑,郊相望。于是招流亡,辟污莱,革耗羡,省徭役,疏刑狱,缉逃人,洁己爱民,邑骎骎有起色。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 延津与封接壤,例应协济邮驿,受役者裹粮数百里外,饥且劳,废耕牧。公议与以刀布,而倩津人办事,上下安之。是时,河决荆隆口,封亦受巨浸。公与河渠使者议,引支河以分水势,筑遥堤以护民居,均堡夫以防溃溢,清滩地以业穷民,禁采青以杜骚扰。使者善公策,河乃无患。世祖章皇帝召试,授御史。时上亲乾纲。条奏竞达御前,如:“三藩家口滋蕃,渐成尾大不掉;抚臣故有兵柄,宜复给部甲。”癸丑冬,滇南倡逆,闽粤告变,皆恃其户口殷众,识者叹公之先见,恨不早用公策。浙大帅自明州移越,值夫已氏初至,骄横黩货,奸人倚之,张皇作威福,道路以目。公特疏纠参,悉达民困状。上闻震怒,勘问得实,遂罢斥骄帅,选廉能代之,后仍撤归明州。巡视长芦盐务,公疏:“裕商,所以经国。今私贩皆高牙大纛,实旗人曲庇狡狯,仅仅指摘一二沟洫之余,是舍豺狼而问狐狸也。销引上,故事也。生齿有繁简,年岁有丰歉,须通融代销,商民交益。若夫负贩肩挑,茕茕觅食,似当弛禁,以沛皇仁。”皆报可。同官雅知公廉而任事,敬礼有加。京师有作隐语示祸福者,人争奉之为仙。公曰:“此妄男子耳!左道惑众,宪章具在,胡为惑之?”将进纠劾,劝者力止。未几,果以妖言伏诛。公之持正多如此。

(节选自《大观堂文集·御史余公传》)

【注】①夫己氏:即某人。②通融代销,指盐的运销过程中滞销处引导到畅销处代为销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
B.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
C.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
D.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郊鄙相望,形容封丘面积很小,“鄙”与“越国以鄙远”的“鄙”意思不同。
B.御,此处为驾驭、统治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相同。
C.滇南,借代当时三藩之一的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下文的“生齿”借代人口。
D.课,即赋税,属于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类似的现象本文还有“故事”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缙时任县令,黄河决堤,不仅给豫州也给封丘带来水患,直接考验他的治理水平。
B.面对河渠使者这位长官,余缙阐述措施时,全面系统,思路清晰,从而获得使者肯定。
C.余缙作为御史,不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更能够恪尽职守,多次向皇上仗义执言。
D.余缙认为治国过程中必须重视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这种思想是很超前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议与以刀布,而倩津人办事,上下安之。
(2)京都有作隐语示祸福者,人争奉之为仙。
5.结尾说“公之持正多如此”。请结合文章概括“持正”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2023-06-28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围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而归之。”仲连见衍而无言。衍曰:“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先生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衍曰:“先生助之奈何?”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连曰:“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據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仲连,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文中的“梁”即“魏国”。

材料二:

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不见,正如祥麟威凤,自是战国第一人。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又内围邯郸A而不能去B魏王使将军C辛垣衍令赵帝秦D今其人在E是F胜也何敢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是四君子之一,贾谊曾经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来评价他。
B.“奈何”在文中的意思是“如何”,与“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奈何”不同。
C.“责”在此处的意思是“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意思相同。
D.“再拜”即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鸿门宴》中张良曾向项羽行此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对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的事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乱了方寸,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
B.辛垣衍起初并不认为鲁仲连有品德和才能,以为他是个庸人,听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主张才觉得鲁仲连是贤明之士。
C.鲁仲连对平原君并无所求,但依然愿为赵国解围,前去游说辛垣衍,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帝秦,体现其胸怀天下之识。
D.鲁仲连排患释难,秦国撤兵之后,平原君想要封赏他,但是他坚决不接受。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高风亮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2)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5.《古文观止》评价鲁仲连“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请结合文本概述其“远识”。
2023-06-07更新 | 32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复A得B数C十D矢E足F以G脱H矣I今J无K兵L复M战N天O明P坐Q受R缚S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期,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意思不相同。
B.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陈,陈列,与《过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也。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晏球奏曰:“乱者,李霸一都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迟明尽杀之,以功澶州刺史。庄宗入汴,晏球以兵追之,行至封丘,闻末帝已崩,即解甲降唐。明宗兵变,自邺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从至洛阳,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为招讨使,讨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晏球立高冈,号令诸将皆橐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高行珪以右军攻其右,中军骑士抱马项驰入都军,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余里。契丹又遣惕隐以七千骑益都,晏球遇之唐河。是时大雨,晏球出师逆战,惕隐复败,追至易州,河水暴涨,所在陷没,俘获二千骑而还。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余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余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久之,都城中食尽,先出其民万余人,数与秃馁谋决围以走,不果,都将马让能[注]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而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有删改)

[注]马让能: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B.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C.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D.梁遣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迟明,是黎明的意思,即天快亮的时候,与“平明送客楚山孤”中“平明”的意思相似。
B.拜,在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辟、授、转、除、征、荐”等意思相似。
C.中国,指中原地区,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
D.偏将,指偏将军,偏将军这一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晏球作战立功,封官授职。梁末帝时他率军平定李霸叛乱,控制危局,立下战功,被任命为澶州刺史;后因打败王都立功,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
B.王晏球统兵有方,军纪严明。平定王都叛乱时,他站在高岗上,亲自指挥,警告军士退却者处死,督促诸将奋勇杀敌,最终使敌军惨败。
C.王晏球英勇善战,爱护士兵。他大败秃馁,击溃惕隐,使契丹余众四处溃逃;他和将士同甘共苦,让士卒休养,拿出他的俸禄与将士同享。
D.王晏球颇有智谋,指挥若定。攻打定州时,明宗多次催促,部下也以言相激,但他认为不能急攻,坚持围而不打,终使对方自乱阵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晏球攻定州,久不克。
(2)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5.王晏球“果断”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事件中?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4·湖南岳阳·一模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气高抗,不慕当世。王莽末,民不堪命,恽西至长安,上书谏莽曰:“臣闻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莽大怒,即下诏狱,劾恽大逆。犹以恽据正义,难即害之,使黄门近臣胁导恽,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恽终不转,曰:“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遂系经冬,会赦得免,因南游苍梧。

建武初,自苍梧还乡里,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久之,为郡功曹。

汝南旧事,冬飨,百里内县皆持牛酒到府宴饮。时太守欧阳歙飨礼讫,教曰:“西部督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方,典部折衡,推破奸雄。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恽前跪曰:“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按延质性贪邪,所在荒乱,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举有罪?君虽颠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歙甚惭,遂不宴而罢。恽归府因称病。延亦退。

(门下掾)郑次都素清高,与恽厚,招恽去,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次都遂去,隐于弋阳山中。居数月,延果复召,恽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留数十日,恽喟然叹曰:“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次都曰:“吾年耄矣,安得从子。”各别去。

郡举孝廉,为郎,迁上东门侯。世祖尝夜出,还,诏开门人,恽不内。上令从门举火射帝面,恽对曰:“火明燎远。”遂拒不开。明日,恽谏曰:“昔文王不敢盘游于田,以万民惟正。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由是上重之,后为梁令、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督邮:官名,汉代郡府属吏。②伊尹:商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③世祖:汉光武帝刘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下诏狱,恽大逆   劾:检举揭发
B.遂经冬,会赦得免   系:羁押
C.今与众儒共论延功,之于朝   显:使……彰显
D.诏开门人,恽不   内:接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言②若属皆且为
B.①久,为郡功曹②不知东方既白
C.①而明府恶为善,股肱不争②车柔为轮
D.①恽归府称病②不如善遇之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末年,郅恽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于刘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但终得赦免。
B.郅恽认为西部督邮繇延生性贪婪邪恶,治理政事荒废而紊乱,劝谏郡守欧阳歙将他弃用。结果繇延没有获得推荐。
C.郅恽虽一度追随友人郑次都归隐山林,但终不肯与鸟兽为伍。他主张人生应积极入世,有所作为。
D.文中写了郅恽三次直言进谏。前两次进谏都招惹了大祸,第三次劝谏才得到了光武帝刘秀的器重。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道 不 同 不 相 为 谋 自 古 而 然 子 心 直 诚 三 代 之 道 繇 延 虽 去 必 复 还 吾 不 忍 见 子 有 不 容 君 之 危 盍 去 乎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
(2)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
(3)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
2020-10-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狄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过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开成初,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选自《刘禹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与名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举行冠礼时取的。文中“梦得”是刘禹锡的字。
B.博学宏辞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来考拔能文之士。
C.秩满,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秩”;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委之常秩”。
D.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名重一时,擅长作诗写文。他受到王叔文的重用,被称为有宰相器;善写五言诗,禁中文诰都出自其手。
B.刘禹锡宦海沉浮,出仕在外多年。他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后又十多年离京城,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
C.刘禹锡心系教育,兴叹学校衰败。他认为如今教育不力在于没有钱物供学官使用,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D.刘禹锡以文会友,甚得朋友深交。晚年他与白居易交往友善,在诗歌方面唱和往来,且白居易为之集诗而作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5.刘禹锡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而遭遇变故,请概括此事的发展变化。
2020-10-24更新 | 34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膑者,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贽禁则自为解耳令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獒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芥。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日;“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改)


[注]①重射:下重的赌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孙膑以刑徒见 阴:暗中
知奸党名姓 阴:暗中 (《张衡传》)
B.田忌一不胜而胜 再:第二次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六国论》)
C.魏果邯郸 去:离开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 (《项脊轩志》)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第二天
明日徐公来 明日:第二天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鐵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B.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鐵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鐵/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D.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鐵/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才能非凡,命途可谓坎坷。遭庞涓陷害后,在田忌的帮助下,逃出虎穴,回到齐国,在“田忌赛马”中,帮助田忌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B.孙膑智谋过人,善于逆向思维。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演绎了“围魏救赵”的千古佳话。
C.孙膑谋略高超,善于引人入彀。他通过减少做饭锅灶(10万→5万→3万)使庞涓相信齐兵胆小怯弱,最终庞涓在马陵之役中自投罗网,智穷而自刭。
D.选文叙事生动,写人生动有趣。除为后世留下“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增兵减灶”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外,还塑造了庞涓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2020-08-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魏知古,崇所引,及同列,稍轻之,出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时崇二子在洛,通宾客馈遗,凭旧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帝召崇曰:“卿子才乎,皆安在?”崇揣知帝意,曰:“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魏知古。”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及闻,乃大喜,帝于是爱崇不私而薄知古,卒罢为工部尚书。

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宋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B.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C.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D.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B.“开元”有开国之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四年即开国四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贞观”是唐太宗年号。
C.“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部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
D.“东都”一般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东汉班固曾写《两都赋》,两都即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本文中的东都就是指洛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有抱负,文武双全。姚崇少年时就学习打猎,能呼鹰逐兽,是出色的猎师;而且从小读书很认真,有辅佐帝王的理想。
B.姚崇有才能,得到重用。唐玄宗在狩猎中召见姚崇,并以天下事咨询于他,姚崇应对如流,不知疲倦,玄宗希望姚崇能作为宰相来辅佐他。
C.姚崇有担当,一心为民。开元四年山东蝗灾,姚崇担心蝗虫会吃尽百姓粮食,主张坚决灭蝗救人,并愿意承担可能带来的祸殃。
D.姚崇很诚实,坦荡无私。在皇帝故意打听他儿子的情况时,姚崇毫无隐瞒,直陈儿子为人贪欲而少节制,并不袒护儿子的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2)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
2020-08-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五)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也。渊少有世誉,父湛之卒,渊推财与弟,唯取书数千卷。历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吏部郎。宋明帝即位,加领太子屯骑校尉,不受。

司徒建安王休仁南讨义嘉贼,屯鹊尾,遣渊诣军,选将帅以下勋阶得自专决。事平,加骁骑将军。薛安都以徐州叛虏,频寇淮、泗,遣渊慰劳北讨众军。帝在藩,与渊以风素相善。及即位,深相委寄,事皆见从。

明帝疾甚,驰使召渊,付以后事。帝谋诛建安王休仁,渊固谏,不纳。授右仆射,卫尉。渊以母年高羸疾,晨昏须养,固辞卫尉,不许。明帝崩,遗诏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渊同心共理庶事,当奢移之后,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接引宾客,未尝骄倦。遭庶母郭氏丧,有至性,数日中,毁顿不可复识。期年不盥栉,惟泣泪处乃见其本质焉。

渊初为丹阳,与从弟怊同载出,道逢太祖,渊举手指太祖车谓怊曰:“此非常人也。”出为吴兴,太祖饷物别,渊又谓之曰:“此人材貌非常,将来不可测也。”及顾命之际,引太祖豫焉。太祖即平桂阳,迁中领军,领南兖州,增户邑。三年,进爵为侯,增邑千户。明年,渊后嫡母吴郡公主薨,毁瘠如初。葬毕,诏摄职,固辞。又以期祭礼及,表解职,并不许。

苍梧酷暴稍甚,太祖与渊及袁粲言世事,粲曰:“主上幼年微过易改,伊、霍之事,非季代所行,纵使功成,亦终无全地。”渊默然,归心太祖。及废苍梧,群公集议,袁粲、刘秉既不受任,渊曰:“非萧公无以了此。”手取书授太祖。太祖曰:“相与不肯,我安得辞!”事乃定。

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寻加尚书令。

太祖崩,遗诏以渊为录尚书事。顷之寝疾。上遣侍中王晏、黄门郎王秀之问疾。薨,家无余财,负债至数十万。谥曰文简。

(节选自《南齐书·褚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
B.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
C.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
D.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王,是中国古代郡王爵,而“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爵位。历代被封为建安王的人较多,文中的建安王是刘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二子刘休仁。
B.顾命,顾是将去之意,此言临终之命曰顾命,后因以“顾命”谓临终遗命,多用以称帝王遗诏。如《宗史·王继涛传》:“阶州刺史高彦晖帅师讨贼,奋不顾命。”
C.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或外国使节。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的“宾客”专指门客。本文“接引宾客”中的“宾客”意义可能兼而有之。
D.伊、霍之事,伊、霍是伊尹和霍光的并称,伊尹放太甲于桐,霍光废昌邑王,立宣帝。二人都是能左右朝政的重臣。文中伊、霍之事指废黜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渊声誉甚高,深受器重。他把父亲遗下的钱财分给弟弟,自己只留下书籍;刘宋王朝时期,他拥有选拔将帅以下官吏的自主权,并作为朝廷使者慰劳军队。
B.褚渊勤勉为政,能当大任。宋明帝将后事托付给他,让他担任顾命大臣,他辅佐幼主,处理国事,从不知疲倦。齐太祖去世后,遗诏让他担任录尚书事。
C.褚渊慧眼识人,支持太祖。太祖还未称帝时,他就看出太祖材貌非常,前程不可限量,积极推荐太祖担任顾命大臣;苍梧王无道,他积极支持太祖称帝。
D.褚渊侍亲至孝,因丧伤身。他因母亲年高需要供养而推辞卫尉一职;庶母郭氏去世,他悲伤过度,几天之内就容颜枯槁消瘦,后嫡母吴郡公主去世时,他也是如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在藩,与渊以风素相善。及即位,深相委寄,事皆见从。
(2)渊以母年高羸疾,晨昏须养,固辞卫尉,不许。
2020-08-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一)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加右参政,会忧去。

以尚书杨博荐起,复将浙兵,讨贼林朝曦。朝曦者,大盗张琏余党也。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纶及广东兵追擒之。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令参将戚继光以中军薄贼垒,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将左、右军继之,大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砦五,扼海口,荐继光为总兵官以镇守之,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与继光图上方略,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

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万历初,加太子少保。给事中雒遵劾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太子太保,谥襄敏。纶终始兵事垂三十年,与继光共事齐名,称“谭、戚”。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B.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C.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D.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代常有日本海盗船到沿海武装掠夺,史称“倭寇”。
B.中军,古代军制有左、右、中或上、中、下三军,中军为主力,主将在中军指挥发令。
C.行服,就是服丧、守孝,尊亲死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D.赠,指皇帝给在位任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母和祖先等授予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纶运筹帷幄,深谙兵法。他本是文官出身,但用兵才能非凡,在抗倭战场上纵横驰骋;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修筑御敌台,控制了要害地区。
B.谭纶临危受命,功名显赫。他在守丧期间多次被朝廷起用,讨伐大盗余党,抵御倭寇进犯;他截断倭寇海上退路,亲率主力进逼倭寇营垒,大获全胜,收复了一府二县。
C.谭纶宽厚仁爱,忠孝两求。面对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他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当地赋税;面对南寇进犯与边患侵扰,他受命奋勇御敌,也屡次上疏乞求终制。
D.谭纶因才授事,知人善任。在平定福建、广东的倭患时,他上奏朝廷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在抗倭斗争中,善用戚继光、刘显、俞大猷等一批后来叱咤风云的战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2)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