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日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
5.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意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意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遗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意。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意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意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2020-12-28更新 | 1902次组卷 | 3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五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2017-08-10更新 | 3990次组卷 | 4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明达吏事,夙夜尽心,用法宽平,与杜如晦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曰:君但知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拜谢。魏征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癸未,以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时房玄龄留守京师,有自京师来者,上问:玄龄何言?对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帝遽改除纬洛州刺史。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次子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B.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C.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D.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股肱,指腿和胳膊,意辅弼。常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的亲信。
B.归第,犹“落第”。古代考试放榜,榜上无名,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C.致仕,即致仕官,意为交还官职。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也可提前。
D.尚,仰攀婚姻。古时娶公主不能称“娶”,而以“尚”强调君臣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勤勉国事,昼夜操劳,与杜如晦同为太宗的宰相,他们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杜二人。
B.当太宗怪罪房玄龄、高士廉不该越职言事时,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为房、高二人据理力争,认为臣子应事无巨细,而君主当从谏如流。
C.房玄龄受到冷遇,褚遂良呈递奏章,历数房玄龄的功劳,认为有功勋的老臣即使犯下不可赦免的罪责,皇帝也应以礼相待,不能抛弃。
D.房玄龄抱病上表,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他病危将死,还忧国忧民,竭心尽力,太宗大为感动,亲至其床前诀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
(2)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
2022-01-25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苏秦说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阘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B.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C.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D.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官名。战国及汉初王公贵官都有舍人,是对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
B.三军,周制,天子可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上军最尊,中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C.西面,面向西,表示屈从于别人,《鸿门宴》“张良西向侍”中“西向”也是此意。
D.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游说各诸侯国,未遇到了解自己的明君,后被苏秦用计入秦,张仪知道后感慨自己比不上苏秦。
B.苏秦主张六国“合纵”抗秦,他游说韩国、齐国时,都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切中利害,让国君信服。
C.临淄城富足殷实,城中百姓整天玩乐斗殴,所以苏秦建议齐王将他们编军,然后厉兵秣马,与秦国抗衡。
D.苏秦在游说齐王时先指出齐国的优势,接着分析秦国不敢轻易进攻齐国的原因,最终成功说服了齐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2)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2022-09-23更新 | 2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联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赡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基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座。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欲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表也。上然之。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社焉。玄龄虽蒙宽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等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B.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C.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D.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仆射长孙无忌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B.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文中指后者。
C.“固人之所欲”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稽颡,古代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俗称“五体投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宽厚仁慈,大臣长孙无忌遭人密报权宠过盛而“自惧”,他开诚布公予以安抚,告诫百官不得离间;下令官府掩埋百姓尸骨。
B.唐太宗律己甚严,长于用人,他认为国君所为受上天监临、百姓瞩目,不可随意;希望臣下能与自己心意相通;明了并发挥臣下之所长。
C.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他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引起民怨,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并让官员们体察他的良苦用心。
D.唐太宗注重研究治国之道:他困惑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赞同王珪缘于当今用人及治国理念与汉代有别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2)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浩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nài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注】①摴蒱(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②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B.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C.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D.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年号,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
B.丁未,干支纪序之一,常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是纪日。2021年是牛年,农历为辛丑年,2022年是虎年,农历壬寅年。
C.晦,我国古代有用月相的特称来纪日的方法,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明清两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赋予雄伟的泰山温柔飘逸的风韵,“而皆若偻”写出诸峰拱绕的样子,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
B.姚鼐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给读者展示了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C.姚鼐概述泰山的人文古迹,彰显历史久远;通过三个“多”、三个“少”和三个“无”写泰山冬季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苍劲的面貌。
D.姚鼐善写古文,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文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2022-03-16更新 | 2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安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明帝太和二年夏五月,吴王使鄱阳太守周鲂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方所闻知者,令谲挑扬州曹休。鲂曰:“民帅小丑,不足杖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亲人赍笺以诱休,言被谴惧诛,欲以郡降北,求兵应接。”吴王许之。时频有郎官诣鲂诘问诸事,鲂因诣郡门下,下发谢。休闲之,率步骑十万向皖以应鲂。帝又使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俱进。秋八月,吴王至皖,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亲执鞭以见之。以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以击休。休知见欺,而恃其众,欲遂与吴战。朱桓言于吴王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权以问陆逊,逊以为不可,乃止。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初,休求深入以应周鲂,帝命贾逵引兵东与休合。逵曰:“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于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获吴人,言休战败,吴遣兵断夹石。诸将不知所出,或欲待后军,逵曰:“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令疾进出其不意贼见吾兵必走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吴人望见逵军,惊走,休乃得还。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初,逵与休不善,及休败,赖逵以免。九月,长平壮侯曹休上书谢罪,帝以宗室,不问。休惭愤,疽发于背,庚子,卒。帝以满宠都督扬州以代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侵淮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贼见吾兵必走/
B.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贼见吾兵必走/
C.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贼见吾兵必走/
D.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贼见吾兵必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是“管理人民”之意,州牧是一州之长,扬州牧即扬州最高的行政长官。
B.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
C.表,中国古代官员向上级或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主要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D.宗室,皇帝的宗族,常以与皇帝父系的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想让山里为曹魏知晓的旧族名帅去欺骗挑唆曹休,周鲂认为这些人不可靠,一旦事情泄露,就无法成事。
B.曹休进军皖城后,遭遇东吴大军,知道自己被骗了,但自恃兵多,又仗着后援充足,于是准备与吴军交战。
C.朱桓认为若派兵截断曹休退路,就可生擒曹休并全歼其所率魏军,孙权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因为陆逊认为这不可行。
D.贾逵和曹体的关系并不好,但在曹休落败奔逃时,还是兼程进军对其施以援手,曹休靠贾逵的援助得以脱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乞遣亲人赍笺以诱休,言被谴惧诛,欲以郡降北,求兵应接。
(2)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课内文本《张衡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节选自《苏武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珠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衡下车,治威严
C.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B.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C.君何以知燕王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3.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厚赂单于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汉亦留以相当                      自书典所记,未有也
C.时汉连伐胡,通使相窥观             范增目项王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也。”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4.关于以下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文中“天汉元年”,天汉是年号,元年是第一年。
B.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张衡,字平子,名与字字义相近。
C.关于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辞职,告老还乡;征拜指官员的征召任命。
D.“遂通五经,贯六艺”一句中,五经指《诗经》《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缑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