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安帝隆安五年,春,正月,武威王利鹿孤欲称帝,群臣皆劝之。安国将军鍮勿仑曰:“吾国自上世以来,被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室庐,故能雄视沙漠,抗衡中夏。今举大号,诚顺民心。然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敌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此久长之良策也。且虚名无实,徒足为世之质的,将安用之!”利鹿孤曰:“安国之言是也。”乃更称河西王,以广武公傉檀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凉州牧、录尚书事。

凉王纂嗜酒好猎,太常杨颖谏曰:“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纂逊辞谢之,然犹不悛。番禾太守吕超擅击鲜卑思盘,思盘遣其弟乞珍诉于纂,纂命超及思盘皆入朝。超惧,至姑臧,深自结于殿中监杜尚。纂见超,责之曰:“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超顿首谢。纂本以恐超,实无意杀之。因引超、思盘及群臣同宴于内殿。超兄中领军隆数劝纂酒,纂醉,乘步挽车,超等游禁中。至琨华堂东阁,车不得过,纂亲将窦川、骆腾倚剑于壁,推车过阁。超取剑击纂,纂下车禽超,超刺纂洞胸;川、腾与超格战,超杀之。纂后杨氏命禁兵讨超;杜尚止之,皆舍仗不战。将军魏益多入,取纂首,杨氏曰:“人已死,如土石,无所复知,何忍复残其形骸乎!”益多骂之,遂取纂首以徇曰:“纂违先帝之命,杀太子而自立,荒淫暴虐。番禾太守超顺人心而除之,以安宗庙,凡我士庶,同兹休庆!”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B.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C.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D.陛下应天受命/当以道守之/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陛下不兢兢夕惕以恢弘/先业而沉湎游畋/不以国家为事/臣窃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古代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等,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B.“将超等游禁中”的“将”指带领,与《苏武传》中“及卫律所将降者”的“将”意思不同。
C.禁兵,指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D.宗庙,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夏朝时称为“世室”,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凉王吕纂喜欢喝酒、爱好打猎,太常杨颖劝诫他要以国事为重,吕纂虽以谦逊的言辞向他道歉,但仍旧不悔改。
B.吕超擅自攻击思盘,思盘派弟弟乞珍向吕纂控诉吕超,吕纂便让吕超和思盘都到朝中,吕超为此感到十分害怕。
C.吕超被吕纂责备后磕头认错,因误以为吕纂要杀了自己,便在宴会上多次劝吕纂喝酒,并趁吕纂醉酒后杀了他。
D.杨王后命令禁军讨伐吕超,杜尚阻止了禁军动手的行动;魏益多进宫后不顾杨王后的阻拦,取下了吕纂的首级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
(2)卿恃兄弟桓桓,乃敢欺吾,要当斩卿,天下乃定!
5.安国将军鍮勿仑是如何劝说武威王利鹿孤放弃称帝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谨斋家传

姚鼐

陈谨斋讳志鋐,字纯候。休宁有陈村,在县治西南山谷之间,俗尚淳朴,陈氏世居之。谨斋之曾祖仁琦,以孝悌称,为乡饮宾。其子耀然、孙世墱,皆敦厚不欺为长者。世墱又为乡饮宾,仅一子志鋐,守其家法尤谨,故自号曰谨斋也。

谨斋以行贾往来江上,或居吴,或居六合、江浦。所居货尝大利矣,而辄舍去之,既去而守其货者,果失利,其明智绝人如此。而内事亲孝,养寡姊甚厚。姊亡,尽力上请获旌其节。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其村南有巨溪,越溪道达婺源,而溪涨则阻为人患。谨斋为造舟设义渡,置田以供其费。在六合、江浦,遇公事所能为者,必以身先,如其在休宁焉。

其自奉甚简陋,而济人则无所惜。人或欺许之,夷然未尝较也。人或频以事求索之,辄应,未尝厌也。暇则以忠谨之道,训其家人,而未尝言人之过。少时,遇一术者为言:君某岁当少裕,某岁大裕,及他事成毁,后皆奇验。又言君当五十三岁死矣!故谨斋至五十,即归卧陈村不出以待终。然寿七十八乃没,人谓其修善延也。既没,而其家不失长者风,谨斋之教也。

谨斋子四人:有灏、文龙、有泗,皆笃谨为善人,皆先父卒;惟幼子有涵送其终,时年五十矣,而以尽礼致毁有称。有涵之子兆麒,从姚鼐学为文,尝为鼐述谨斋之行。

姚鼐曰:谨斋生平皆庸行,无奇诡足骇人者,然至今人我称之者,以其诚也。夫使乡里常多善人,则天下之治,无可忧矣。如谨斋者,曷可少哉!曷可少哉!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
B.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
C.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
D.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以陈谨斋是其名。
B.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周朝的礼制,一般由乡里名士之贤者担任。
C.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义渡:即免费渡船服务,分官设和民设,民设由地方乡绅负担费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村民风淳朴,陈氏家族世代居住在那里,祖上都是贤良之人,这些造就了陈谨斋的高尚品性。
B.陈谨斋经商时,有时会住在六合、江浦,这时凡遇到能办得到的公共事务,他也一定带头去做。
C.陈谨斋受人欺骗也不计较,不拒绝帮助多次求他办事的人。可见,他是一个性格温和敦厚的人。
D.姚鼐对陈谨斋的评价先扬后抑。先称颂他为人坦诚、德行高尚,再指出他一生没有突出的成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文末姚鼐感叹说,如果乡里多一些“善人”,那么天下就能太平了。试分析陈谨斋的“善”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01-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五年,策,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B.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C.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D.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兵,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或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B.中郎将,古代武官名称,秦汉始置,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后被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公,是君主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号,周代有公、侯、伯、勋、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常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战功卓著,曾先后帮助孙策占领横江、当利,破笮融、薛礼,建安三年后,被孙策授予建威中郎将的职务。
B.周瑜慧眼识主,袁术想用他代替周尚做丹阳太守,但他认为袁术成就不了大事,所以请求出任居巢长,借路东归。
C.周瑜善于谋略,在赤壁大战中,他让人先用书信向曹操报告,用假投降来欺骗他,然后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
D.周瑜精通音律,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什么差错,他也必定听得出来,听出来之后,就会回头看向弹奏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
②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023-01-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彧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畿居郡一月,以计縻之。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柠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
B.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
C.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
D.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文中“孤”指年幼丧母之人。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为凭证。汉末魏晋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持节等称号。
C.徭役,古代官方强迫平民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军役等。
D.尚书最早设于战国时期,齐、秦均置,秦时为低级官员,在殿中负责发布文书,后来权势渐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畿年少有为,断案果决。他二十岁时就在郡中担任功曹,又署理郑县县令;县里关押了几百人,他到任后亲自到监狱一一审判发落。
B.杜畿才能出众,受到重用。河东郡是天下的战略要地,他政治才能出众,且深受曹操信任,所以被任命为河东太守,一呆就是十六年。
C.杜畿见识不凡,临危不惧。在被派往河东时,他分析形势,用计谋拖住卫固,没有“强攻”;后又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城坚守。
D.杜畿为政有道,深得民心。治理河东郡时,他推崇宽松惠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促生产,行教化,深受河东郡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
(2)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
5.我们可以从河东百姓的哪些行为上看出杜畿的深得人心?请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避席,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恐不足任使”的“使”指使命,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5.请简要概括荆轲被尊为上卿的过程。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归道,弱冠明经举。长寿中累补司宾丞,仍通事舍人内供奉。久之,转左卫郎将。圣历初,突厥默啜遣使请和,制遣左豹韬卫将军阎知微入蕃,册为立功报国可汗。默啜又遣使入朝谢恩,知微遇诸途,便与之银带,兼表请蕃使入都日,大备陈设。归道上言曰:突厥背恩积稔,悔过来朝,宜待圣恩,宽其罪戾,解辫削衽,须禀天慈。知微擅与银带,国家更将何物充赐?望反初服,以朝恩。且小蕃使到,不劳大备之仪。则天之。及默啜将至单于都护府,乃令归道摄司宾卿迎劳之。默啜又奏请六胡州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则天不许。默啜深怨,遂拘絷归道,将害之。归道辞色不挠,更责以无厌求请,兼喻其祸福,默啜意稍解。会有制赐默啜粟三万石、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并许之结婚。于是归道得还,遂面默啜不利之状,请加防御,则天纳焉。顷之,默啜果叛,挟阎知微入寇赵、定等州。擢拜归道夏官侍郎,甚亲委。累迁左金吾将军、司膳卿,兼押千骑。未几,除尚方监,加银青光禄大夫。转殿中监,仍令依旧押千骑,宿卫于玄武门。敬晖等讨张易之、昌宗也,遣使就索千骑。归道既先不预谋,拒而不与。及事定晖等将诛之归道执辞免令归私第中宗嘉其忠壮骤除殿中少监右金吾将军岁余病卒赠辅国大将军追封原国公中宗亲为文以祭之。子宾庭,开元中为光禄卿。

(选自《旧唐书·循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事定/晖等将诛之归道/执辞免/令归私第/中宗嘉其忠壮/骤除殿中少监/右金吾将军/岁余病/卒赠辅国大将军/追封原国公/
B.及事定/晖等将诛之归道/执辞免令/归私第/中宗嘉其忠壮/骤除殿中少监/右金吾将军/岁余病卒/赠辅国大将军/追封原国公
C.及事定/晖等将诛之/归道执辞/免令归私第/中宗嘉其忠壮/骤除殿中少监/右金吾将军/岁余病/卒赠辅国大将军/追封原国公/
D.及事定/晖等将诛之/归道执辞免/令归私第/中宗嘉其忠壮/骤除殿中少监/右金吾将军/岁余病卒/赠辅国大将军/追封原国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朝恩”与“我于城隅”(《静女》)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
B.“则天之”与“君尔妾亦”(《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C.“遂面默啜不利之状”与“信臣精粹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不同。
D.“甚亲委”与“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归道劝阻朝仪。在突厥使者来京之时,归道以突厥是悔悟过失前来朝见等理由劝阻朝廷拟用的仪式。
B.田归道不辱使命。由于武则天拒绝了默啜可汗的无理要求,田归道被拘禁,但他大义凛然,无畏抗争。
C.田归道很有远见。归道对突厥的情况非常了解,请求加强防御,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导致默啜背叛。
D.田归道得到肯定。在敬晖等派人索要千骑讨伐张氏时,他拒绝不给;病逝后,唐中宗亲自撰文祭奠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微遇诸途,便与之银带,兼表请蕃使入都日,大备陈设。
(2)归道辞色不挠,更责以无厌求请,兼喻其祸福,默啜意稍解。
2022-07-17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举明经,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急,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补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道南海,舟师持酒脯请福,义方酌水致祭。是时盛夏,涛雾蒸涌,既祭,天云开露;人壮其诚。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祭奠礼,清歌吹龠,登降跽立,人人悦顺。而亮兄子皎自硃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擢侍御史,会中书侍郎李义府纵大理囚妇淳于氏,迫其丞毕正义缢死,无敢白其奸。义方疾当世附离匪人以欺朝廷,内决劾奏,意必得罪,即问计于母。母曰:昔王母伏剑,成陵之谊。汝能尽忠,吾愿之,死不恨。义方即上言: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帝方安义府狡佞,恨义方以孤士触宰相,贬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B.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C.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D.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与“乃强起扶杖,执图寺后”(《促织》)两句中的“诣”字含义相同。
B.“解所乘马以”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遗”字含义相同。
C.“欲水火相”与“直挂云帆沧海”(《行路难》)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D.“霜坚冰”与“天戴其苍,地其黄”(《少年中国说》)两句中的“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想将夫人侄女嫁给王义方,王义方因为魏征正处高位,不愿趋附权贵而拒婚;魏征去世后,王义方却主动上门求娶以报答魏征的知遇之恩。
B.王义方急人所困,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襄助陌生人;好友侄子张皎临终前把妻儿托付给他,他历经万难安葬了友人,还护送其妻儿返回家乡。
C.王义方被贬吉安,以传播儒学经典为己任,不畏艰难,召集当地首领,逐渐选拔门徒,开班讲学,传授礼乐,教化有方,广大老百姓心悦诚服。
D.李义府贪色违法,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自缢身亡,朝中无人敢揭露其罪行,唐高宗想赦免李义府,惟有王义方站出来,历数其罪状并请求治罪。
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父宦远方,病且急,欲往省,困不能前。
(2)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5.王义方一生官位不高,最高只任御史台侍御史,属从六品的监察官,但他却名登国史,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其传,《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请根据上文概述王义方能载于正史的原因。
2022-07-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故奉教。”乃造焉。太子地逢迎,却行为道①,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道:导,引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C.“窃”,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意思,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5.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2-07-13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②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C.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D.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等的一种凭证,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B.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刑人于市,并将尸体放在大街上示众,以示“与众共弃之”。
C.关中,楚地东有函谷关,南有雁门关,西有大散关,北有山海关,因称楚国本土为关中。
D.亚父,项羽首席谋臣范增的尊称。父,尊称也,同于父辈,如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刚入秦宫时,意欲在宫中居住休息,后经樊哙张良劝谏,他又撤回军队,可见其能听取逆耳忠言、虚心纳谏的优点。
B.沛公入关后,秋毫无犯,实行一系列宽政措施,想赢得百姓的拥护,从秦人“大喜”到“益喜”可见其深得民心,为日后成功奠定基础。
C.有人劝说刘邦拒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自立为王,沛公答应了。曹无伤密告于项羽,导致项羽大怒,要攻打刘邦的军队。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与刘邦先前的安抚吏民,宽待秦王形成鲜明对比,体现项羽残暴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5.选文第②段与《项羽本纪》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经过基本相同,但选文在此处较简略,《项羽本纪》则较详细,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司马)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又尽散常平钱谷,专行青苗,它日若思复之,将何所取?富室既尽,常平已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抗章至七八,帝使谓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

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徙知许州,趣入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而求言诏下,光读之感泣,欲嘿不忍,乃复陈六事,又移书责宰相吴充,事见《充传》。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②干糒(bèi):干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B.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C.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D.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汹”,意为喧闹或纷扰不安的样子,这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何为而不汹汹然”的“汹汹”意思一样。
B.条例司,与下文提到的“制置条例司”是指同一个机构,是当时主持变法的新设官署。
C.枢密副使,宋朝负责军事的机构是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枢密副使是枢密使的副职。
D.青苗法,是一项变法措施,政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百姓,并收取利息增加财政收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反对皇帝重用司马光,认为司马光所说的话、所结交的人都是妨害新政的,重用他,就是给持异论者树立红旗。
B.司马光拒绝接受皇帝让他任枢密副使的任命,可以看出他更看重的是能不能挽救百姓的忧患,而不是自己的官职俸禄。
C.司马光反复上书反对青苗、助役等新法,皇帝派使者告诉他不要谈论职责以外的事,司马光认为没有接受新任职,还可谈论。
D.陕西宣抚使下令要求实施一系列防守措施,司马光认为当时公私都困顿疲敝,不应该生事,最终宣抚使的命令没有被执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022-07-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