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之。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贾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摘编自《史记·庄周、申不害、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B.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C.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D.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言,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对所用牲畜的通称为“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刑名,指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之为“刑名之学”。
D.下吏,又称属吏、低级官吏;也指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贾谊的《过秦论》中有“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下吏”与此处意思相同,都是低级官吏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学识渊博,却不为世用。他的文章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但都是他随心率性之言,因此当世那些掌权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
B.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他却笑着拒绝了,他只想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C.申不害出身卑微,却政绩卓著。他本是郑国一个低级小吏,学了一些儒术后便去韩国求仕。在他执政的前后十五年间,国家安定,军队强大,没有谁敢侵犯韩国。
D.韩非不善言谈,却能著书立说。秦王见到韩非所著的一些书后,十分想与他交往,秦国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
2023-09-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式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践祚,也称践胙,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
B.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
C.褚遂良不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他认为史官应该“不虚美,不隐恶”,对君主言行如实记载,但唐太宗一开始并不认可这样做。
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2)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5.魏征曾经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即选择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说明。
2023-09-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兴化市周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夷、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咒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与《赤壁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危”的意思不同。
B.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孟、仲、叔、季之说。
C.“子贡色作”的“作”指呈现出,与《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中“舍瑟而作”的“作”含义不相同。
D.文中“人之不我信也”与《齐桓晋文之事》的“何由知吾可也?”的句式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陈、蔡两国的大夫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D.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质疑孔子之道,这表现了二人在“穷”境之中出现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说明。
2023-09-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拡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知杭州。杭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18岁或女子15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B.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除大理评事”指“授予大理评事”。
C.“杭本近海”的“本”指原来、原本,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的“本”相同。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传授他知识,等到弱冠,博通经史,每天可以写文章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期间,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专门用来积蓄湖水。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3-09-2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信行义,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悱;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干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不任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第十九》)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注】①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②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此处指齐国公室。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达士者A达乎B死生C之分D达乎E死生之分F则利害存亡G弗能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指偏袒,“阿私”即徇私,与成语“刚直不阿”中的“阿”词义相同。
B.交通,指勾结、串通,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的“交通”词义相同。
C.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的“与”意思相同。
D.回,指改变,这里的“回”和下文中“求福不回”中“回”的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从对待君主、百姓、朋友、功名的态度等方面来区分正士和邪人,认为正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也不忘教化下民。
B.邪辟之士只求升官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一旦有了地位权势就傲慢浮夸。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
C.晏子不接受崔杼的盟约,崔杼很不高兴,用矛戟威胁他:如果晏子改变自己说的话,可以同享齐国,如果不改变就将杀了他。
D.晏子一类的国家杰出人物,通常按义的原则决断事情,并能安然处理突发事故,他们能做到这样,需懂得天命,而不是靠耍聪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
(2)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5.晏子和崔杼的故事,印证了材料一中正士的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鲁,景公问孔子曰: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举五羖于累绁之中,爵之大夫,与语三曰,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节选《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节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五羖:亦作五羖大夫,指百里奚。②干侯:地名,在今成安县境东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春秋五霸之一。
B.适:即“”,形声字,文中“适”与“少无适俗韵”中“适”义同。
C.扫地:本义指用扫帚等工具清扫地面,文中喻指“臣节之盛”消声灭迹。
D.窃:用作谦词,与《兼爱》中“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的“窃”手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卷入昭公与季平子的政治斗争,被迫趁乱逃离鲁国,寄居于高昭子门下。
B.韶乐,史称舜乐,齐人称赞孔子,看似有感于“三月不知肉味”,实则是对孔子遵奉周礼的认同。
C.龚自珍开章明义,直击时弊,揭露久居高位的官绅阿谀谄媚的丑恶嘴脸,愤然之情,溢于言表。
D.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不以江山社稷为出发点,而是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全无廉耻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五羖于累绁之中,爵之大夫,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2)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5.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分析材料二中官场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2023-09-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付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区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邀功妒贤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出来。
武往A说师B老母C系之D臣E昼夜F侍G母H目不交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师,郑遂安          还:这里指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       惠:得到恩惠。
C.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D.邀功妒贤欤                 抑:还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件事传出来后,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侍奉老母亲而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郑伯身边的人和将士纷纷求荣,郑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得晋军又来攻击,让郑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5.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和转安为危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

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     
故循法之功A不足B以高C世D法古之学E不足F以制G今H吾计I决J子K其L勿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
B.“畔学者”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中的“畔”意思不同。
C.“使者报王”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报”意思相同。
D.“五伯不同教而政”与“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中的“伯”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事实果不其然。
B.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
C.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
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
2023-09-08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止。奸止则说者不来,而情谕矣。情者不饰,而事实矣。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说,贤不肖各反其质。行其情不雕其素蒙厚纯朴以事其上。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则各当其任矣。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以听有用之言,谓之朝。凡朝也者,相与召理义也,相与植法则也。上服性命之情,则理义之士至矣,法则之用植矣,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远矣。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治官之要,存乎治道;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瞻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行A其B情C不D雕E其F素G蒙H厚I纯J朴K以L事M其N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同“现”,显现、显露的意思,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意思不相同。
B.曹,辈、等、属,相当于“们”,杜甫诗句“尔曹身与名俱灭”的“曹”意思与之相同。
C.故,旧例、成规的意思,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一样。
D.毕,全,“毕力”即竭尽全力,成语“殚精毕力”“同心毕力”的“毕力”都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能的君主,并非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能抓住执政的关键,懂得治官的根本,这样事少而国家治理得好,奸邪之人也不会到来。
B.理想的政治社会,百官能各任其职,臣民能以真情真诚来对待君主。而君主应善于听取有用的言论,明理义,立法度,远小人。
C.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瞻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认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D.工匠建宫室的比喻,论证了君主善于用人的道理;夏至日想让夜长、射鱼冲着天想射中的比喻,则形象论证了不善用人的情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2)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
5.君主在任人时应避免哪些弊病?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