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之为言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祁侯曰:善。遂裸葬。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杨王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B.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C.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D.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即黄帝和老子,黄老学以道家为核心并采纳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B.《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书中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图”。
C.棺椁,“棺”指装殓尸体的器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即棺外面套的大棺材。
D.币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文中指的是给亡人穿戴丝绸一类的寿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王孙家境优渥,重视养生。他家中的产业上千,在生活上用于供养自己的物质非常丰厚,保养身体可谓无所不至,这与他学习黄老有关。
B.杨王孙信奉黄老,主张裸葬。他认为死是归真,生病将死之际,向儿子表达死后裸葬的愿望,儿子请父亲友人祁侯劝他,他反而说服了友人。
C.杨王孙理性清醒,思想超前。他选择裸葬超越世俗礼制,认为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棺椁布帛之类只能让死者久客在外,不得归土而安于真宅。
D.杨王孙心怀善意,主张节用。他选择裸葬主要是希望纠正世俗,因为世俗厚葬攀比成风,浪费钱财,不如节省费用,劝人不要在无用处犯糊涂。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5.杨王孙对友人祁侯的劝说,做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反驳?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杭州刺史。大中元年,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居易A小子B是朕拔擢C致名位D而无E礼于朕F朕G实H难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拜,授予官职,在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授”,而“贬”则表示降职。
C.“丁母丧”的意思是“遭遇母亲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要停职守制。
D.卒,对死亡的讳称,古代皇帝及其后妃之死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看了白居易的文章之后,不由得到门口以礼相迎。
B.白居易直言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替魏徵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说应由朝廷来做这件事,宪宗认为很正确。
C.白居易文风富贵艳丽。他非常擅长诗歌创作,写了几十上百篇优秀的诗歌,当时的读书人都非常欣赏他所创作的诗歌。
D.白居易刚正不阿。对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一事,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他的冤屈,请求抓紧时间抓捕贼人来一雪国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请简要说明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2023-09-20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北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甚众,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骠骑将军出北地,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过当:斩杀俘虏的敌人多于带领的军队。②要边:到边境线上寻找汉军。③传(zhuàn):驿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B.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C.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D.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狩,是汉武帝年号。文中“元狩二年”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元丰六年”一样,都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B.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功大,始置骠骑将军,后成为官职名。《出师表》中的“尚书”“长史”也是古代官职名。
C.“骠骑既渡河”中的“河”指黄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河”也指黄河。
D.属国,文中指降汉后聚居于西北的沿边五郡,与王维《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英勇善战,用兵灵活,军功显赫,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B.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浑邪王反悔,霍去病斩杀了要逃亡的八千人。
C.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D.霍去病于元狩六年病逝,他去世后,皇帝很悲痛,为他修建的坟墓,外形就像他生前作战过的祁连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2)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
5.太史公为什么评价霍去病“有气敢任”?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善。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公之速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说H以故士民I德顺昌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吗?”,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没想到更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们就向当局请求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货财以送其行。
5.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段二: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梁,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不听。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禄赐、国官、防閤并同职事。十七年,疾甚。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曰文贞,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隐太子:指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②秦王:指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B.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C.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D.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B.男,即男爵,中国古代爵位之一。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依次为:公、伯、侯、子、男。
C.问疾,探问疾病,文中指太宗探望慰问魏征。
D.谥,古代帝王、公卿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的一种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学贯古今,但一开始没有得到重用。他追随过李密,侍奉过窦建德,跟从过隐太子,最后才被唐太宗所重用。
B.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结果太宗批评了魏征的这些做法。
C.魏征劝谏颇有方法,或以史为鉴,或以理晓之。魏征以隋朝为鉴,劝谏唐太宗出巡洛阳不要铺张浪费。
D.魏征深得唐太宗的器重,魏征病重离世,唐太宗为之痛哭,罢朝五天,让他葬在昭陵里。
2023-09-1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夷吾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惛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晏子对曰:“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府藏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粟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

材料二:

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以致各省库藏空虚水旱灾伤视民之死而不能赈两广用兵供饷百出而不能支是国用未充而元气已耗矣。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节选自张居正《陈六事疏》,有删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以致各省库藏空A虚B水旱灾伤视C民之死而不能赈D两广用兵供饷百E出而不能支F是国G用未充而元气已H耗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夷吾,即后文所说的管子,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后来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B.府藏,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叫“府”,贮藏财物的仓库叫“藏”,文中泛指仓库。
C.病,文中是“劳苦,困苦”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的“病”的用法相同。
D.克,是“能够”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认为先君桓公的显赫功业有赖于管仲的辅佐,他希望晏子辅佐自己成就同等功业。
B.晏子打破了景公的美梦,劝谏景公想要“彰先君之功烈”,就要像先君一样选贤任能、勤政爱民。
C.张居正认为目前国用不足,与皇帝即位的第一年国家减税一半,边防开支大,百姓穷苦无力缴税有关。
D.晏子和张居正都很会把控对话的节奏,先理性分析国情,再赞扬当今国君好的行为,最后提出具体的建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
(2)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
5.晏子和张居正在劝谏君主时都表达了民安则国强的主张,他们的对民政策分别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鳌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需要断句处对应的字母。
夫子房受书A于圯B上之老人也C其事甚怪D然亦安知E其非F秦之世G有隐君子者H出而试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父,即祖父,与“大母过余曰”中的“大母”是同类称谓。
B.平明,指天刚亮时,与下文中的“旦日”意思相同。
C.见,表被动,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的“见”意思不同。
D.爱,指珍惜,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的父亲二十岁去世,那年韩国为秦国所灭,张良年纪尚小,没有赶上在韩国做官。
B.张良早年散尽家财,招募刺客,为韩报仇。在苏轼看来,这是匹夫之勇,非豪杰所为。
C.老人利用“拾履”和“约会”两件事,反复“折腾”张良,既是考验其耐性,也是折消其锐气。
D.苏轼认为,张良不惊不怒的忍耐性,是他能够打败秦始皇和项羽而建功立业的主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5.苏轼为什么认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2023-09-0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教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国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罢:同“疲”。②弊:同“毙”。
1.解释加点词语。
①田忌欲引兵
②与齐战桂陵
2.翻译句子。
彼必释赵而自救。
3.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2023-09-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诘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B.礼部,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2023-09-0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邹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遂行,蔺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相如闻,不肯与会。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赵括代廉颇,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伴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燕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赵封廉颜为信平君,为假相国。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在廉颇之   右:朝见时以右为尊。B.且相如贱人       素:素来,向来
C.臣等不肖          不肖:没有才德。D.畏廉将军哉?   独:只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B.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C.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D.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卿分上中下三级,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太子,古代君王继任者的称谓,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常住东宫,可辅政监国。
C.刎颈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莫逆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大的朋友。
D.大梁,在今河南开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魏国又称梁国;宋代称东京、汴梁。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具有谋略,勇武闻于诸侯。秦赵渑池之会前,他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秦国奢望;燕国攻打赵国时,他击败燕国进犯,被封为信平君,并代理相国。
B.廉颇居功自傲,也能坦诚改错。他认为蔺相如地位卑贱,不满其凭口舌之劳位居己上;当他得知蔺相如为国家不计私怨,便负荆请罪,与蔺相如交好。
C.廉颇事赵三代,却两次被取代。他历经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三代;孝成王让赵括取代他,导致长平之败;悼襄王让乐乘取代他,致使他出走魏国。
D.廉颇盼回赵国,最终未能如愿。赵王希望再任用他,仇人郭开暗中贿赂使者,他吃一斗米、十斤肉的行为被使者和赵王误以为是年老,就没有召用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廉颇“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可是他最后却没有被赵王召用,原因是什么?
2023-09-0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