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智而多力,息教而重敛,大其私暱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暱,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郤诛,厉公,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而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夫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

(节选自苏轼《士燮论》)

【注】私暱():指所亲近、宠爱的人。楚子:指春秋时楚王。因楚君始封为子爵,故称。这里专指楚共王。子反: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是楚共王的叔父。士燮:即范文子。祁姓、士氏、封地名为范,名燮,即范燮。因谥号为,故又称为范文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虢公A败B戎C于桑田D晋偃知E其必亡F曰G是天夺之鉴H而益其疾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
B.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文中指厉公被臣子诛杀。
C.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意思不同。
D.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跽”的“按剑”意思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是否出兵攻打楚国的问题上,范文子坚决反对出兵,认为胜楚必然导致内乱,但是可惜无人相信,无人支持。
B.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没多久就大乱,晋人因厉公不减免赋税,杀害了他的羽翼,并葬之于东门外。
C.范文子不贪求一时的功劳反对出战,表明他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苏轼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D.苏轼认为,一场战争的胜败不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但是可以预示一个国家是否安定,鄢陵之战就是如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2)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
5.晋国胜楚而亡,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世警诫。如果你是晋君,你会如何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宗①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庄宗好猎,每出,未有不蹂践苗稼。一旦至中牟,围合,忽有县令,忘其姓名,犯围谏曰:“大凡有国家者,当视民如赤子,性命所系。陛下以一时之娱,恣其蹂践,使比屋①嚣然动沟壑之虑,为民父母,岂其若是耶!”庄宗大怒,以为遭县令所辱,遂叱退,将斩之。伶官镜新磨者,知其不可,乃与群伶齐进,挽住令,佯为诟责曰:“汝为县令,可以指麾百姓为儿,既天子好猎即合多留闲地安得纵百姓耕锄皆遍妨天子鹰犬飞走耶!而又不能自责,更敢咄咄,吾知汝当死罪。”诸伶亦皆嘻笑继和,于是庄宗默然,其怒少霁,顷之,恕县令罪。及同光末,邺都兵乱,郭从谦以兵犯兴教门,庄宗御之,中流矢而崩。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赋舆,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八》)

【注】①庄宗: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②朱梁:朱温灭唐后建立的后梁。③比屋:代指老百姓。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对应的字母,
既天子好猎A即合B多留闲地C安得纵百姓D耕锄皆遍E妨天子F鹰犬飞走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骑军不见贼”的“见”与《苏武传》中“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含义相同。
B.曲子词,词的别称之一。隋唐至五代,民间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其所填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
C.“揭”,本义为“高举”,如《过秦论》中的“揭竿为旗”。本文中“揭声而唱”的意义也相同。
D.文中有很多个“X之”,如“斩之”“授之”“顷之”“御之”“得之”“有之”“思之”,这些“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即位后立志统一天下,但遗憾自己地域狭小,兵力不足,就想加强军队训练。
B.庄宗为公子时喜好音律,能自写曲子词,后来出兵打仗时,还让将士们歌唱他写的词。
C.庄宗打猎时总是踩踏庄稼,中牟县令不认识他,冲进围猎场指责他,庄宗也不记得他,大怒要杀之,幸得伶官相救才免他一死。
D.庄宗靠力战报了家仇,实现中兴,但后因种种昏聩之道尽失人心,身死国灭,他的成败可作为后世的警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2)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赋舆,竭万姓之脂膏。
5.司马光评价庄宗李存勖“知用兵之术”,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他的用兵之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

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必为小人所蔽,因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处之A既已久B至其任之C也又D专焉E而不一一以法F束缚之G而使之H得行其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商代称为“序”,周称为“庠”,后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贤的诚意不够。
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
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遗,朝廷对他们进行成绩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处罚。
D.材料二中,王安石举皋、稷、契升迁只增加爵位、俸禄而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没有改变的例子,来正面论证他的“任之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适当则有血气之诸生皆为得其所而安然长。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公反国,赏从其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三者所以赏有功之臣也。若赏唐圃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大夫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之矣。”

秦小主夫人用阉而生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入。边境小吏右主然守塞,弗,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欲从焉氏塞入,守关将领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以抗,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国都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大夫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利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

【注】①唐圃:即场圃,种菜的菜园。②秦小主夫人:指小主的母亲。小主:此处指秦出公(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所以称之为“小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A连B立C是为D献公E怨右F主然G而将H重罪之I德菌改J而欲K厚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指主持、掌握,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当”意思不同。
B.因,指依靠、凭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中的“因”意思不同。
C.入,文中指使……进入,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用法相同。
D.之在外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主要根据君主对赏罚、爵禄施予的情况来了解君主的为人,如果君主赏罚分明,施予合理,那么大臣都愿意为君主竭尽其力。
B.晋文公给臣下颁发赏赐有自己的考量,陶狐虽然曾跟随他流亡,但因为只是菜园的劳工,所以并不符合晋文公赏赐大臣的三条标准。
C.秦小主夫人因为任用宦官发生变乱并失去民心,原本流亡魏国的公子连趁机入秦,原本被派出拦阻的将士却主动迎接公子连回国。
D.在大夫监突看来,守卫郑所的右主然坚决不放公子连进入秦国的举动是合理的,在他的劝说下,公子连最终赦免了右主然的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2)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是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为人乞师于真卿曰:“公首唱大义,河北诸郡恃公以为长城。今清河,公之西邻,国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钱帛于彼以赡北军,谓之‘天下北库’;今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窃计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以平原之强。公诚资以士卒,抚而有之,以二郡为腹心,则余郡如四支,无不随所使矣。”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训练,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邻!虽然,借若诺子之请,则将何为乎?”萼曰清河遣仆衔命于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师以尝寇也亦欲观大贤之明义耳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真卿奇之,欲与之兵。众以为萼年少轻虏,徒分兵力,必无所成,真卿不得已辞之。萼就馆,复为书说真卿,以为:“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仆回辕之后,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将为公西面之强敌,公能无悔乎?”真卿大惊,遽诣其馆,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执手别。真卿问曰:   “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为乎?”萼曰:“闻朝廷遣程千里将精兵十万出崞口讨贼,贼据险拒之,不得前。今当兵先击魏郡,执禄山所署太守袁知泰,纳旧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人;分兵开崞口,出千里之师,因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郡县之未下者。计官军东讨者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西向者亦不减十万。公但当表朝廷坚壁勿战,不过月余,贼必有内溃相图之变矣。”真卿曰:“善!”命录事参军李择交及平原令范冬馥将其兵,会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军于堂邑西南。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有改动)

【注】①缗: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②斛:容量单位。古代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萼曰A清河遣仆衔命于公B者C非力D不足而借公之E师以尝寇也F亦欲观大贤之G明义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秦以前“郡”比“县”小,秦汉时“郡”比“县”大。
B.“兵足以倍平原之强”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含义相同。
C.“今当引兵先击魏郡”与“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含义不同。
D.太守,战国时“郡守”尊称,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职权外,还可任免所属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李萼替清河郡向颜真卿借兵抵御叛军,刚会面时,他便夸赞颜氏大义,肯定了其在河北地区的重要地位。
B.面对借兵之请,颜真卿陈述了自己的难处后,仍留有话语周旋的余地,希望从李萼口中探听到清河郡的动向。
C.遭到颜氏拒绝后,李萼陈述了清河郡的去向立场具有可变性,引起了颜氏的警觉,并最终促使颜氏借兵清河。
D.成功借兵后,李萼分析了叛军的用兵策略,并预测了战事的发展结果,希望颜氏所部坚守阵地,共克叛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仰瞻高意,未有决辞定色,仆何敢遽言所为哉!
(2)清河去逆效顺,奉粟帛器械以资军,公乃不纳而疑之。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若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又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议,不与众同。”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修笑而辞A曰B昔者C之举D岂以为己E利哉F同其退G不同其进H可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B.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不知羞耻,高若讷上书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C.国家许多方面都在改革,小人气势嚣张,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好人难以获胜,便多次分别向仁宗上书进言。
D.欧阳修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没有同意,后因遭到诋毁,乞求退休更加迫切,最后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4.欧阳修认为不能称濮王为皇伯并改封大国爵位的原因是什么?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
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H阻险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2)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5.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太史公曰:吾尝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①封传:古时官府所发的出境及乘坐传车投宿驿站的凭证。②传:驿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夜为狗A以入B秦宫C藏中D取所献E狐白裘F至G以献H秦王幸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问,文中指问候,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中的“存”词义相同。
B.愿,希望,与《屈原列传》“愿得张仪而甘心焉”中的“愿”词义相同。
C.过,指经过,与《<老子>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中的“过”词义不同。
D.南面,面向南。古时有“南面称王”之说。文中指齐制服秦,居于尊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在薛邑不加挑选地招揽诸侯国的宾客以及因犯罪而流亡的人,导致奸邪之人不断进入薛邑,在西汉时累积到了六万多家。
B.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要优厚地对待门下宾客,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同等待遇,甚至惠及内外亲属,因此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C.秦昭王想要以孟尝君为相,听人劝说后随即放弃,并囚禁孟尝君,想杀了他;先听幸姬之言释放了孟尝君,却很快后悔,派人追杀。
D.狗盗者偷取献给了秦昭王的狐白裘献给幸姬,鸡鸣者模拟鸡叫成功骗开关门,最终孟尝君依靠坐在末座的鸡鸣狗盗者的帮助逃出强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王安石反驳了“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其反驳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有删改)

材料二:

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默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 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 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己,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遗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 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 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禄山A反B首C举义兵E及F被害G诟H骂I不绝J于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伐”含义不同。
B.区区,与“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和“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区区”含义均不同。
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也就是坑。与成语“坎井之蛙”及“凿地为坎”(《苏武传》)中的“坎”含义均相同。
D.无状,包含无功绩,无善状、不肖,无礼,无事实和根据等意。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预计安禄山会造反,早作了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对大唐中兴有重要意义。
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
C.颜真卿根据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亦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
D.表达方式上,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5.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举进士,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服除,召判流内铨。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见利A而争先B或利尽C而反相贼害D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E故曰F小人无朋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的意思不一样。
B.服除,古代指守丧期满脱去丧服,文中写欧阳修服丧期满,奉诏任职。
C.致仕,辞去官职,宋代一般的致仕年龄为七十岁,如有疾患可提前。
D.谥,古代身份较高的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事迹赞扬死者的一些称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四岁即死了父亲,母亲亲自教导他,他幼年就聪敏过人,后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荣登甲科,调任西京推官。
B.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议者想要放弃麟州以节省开支,欧阳修不赞成,认为麟州是天险,如果废弃,百姓不得安居。
C.邪党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欧阳修罪状,致使他多次被贬,徙扬州、颍州期间,因母亲去世归家。
D.欧阳修多次遭污蔑,六十岁接连上书请求告老,皇上不许,又因请求停发青苗钱,被王安石诋毁,乞求辞官更加迫切。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2)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
5.欧阳修认为“惟君子则有朋”的原因是什么?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