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辛弃疾传(节选)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司农寺主薄,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诏委以规画(飞虎军),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选项是(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A数沮B挠之,弃疾行愈力C卒D不能夺E经度费钜万F计G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乾道四年,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帝王在位年间用所取的年号来纪年的一种方式。乾道,是宋孝宗的年号,四年,是孝宗改年号为乾道后的第四年。文中的绍兴三十二年,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纪年。
C.美芹,本谓农夫以水芹为美味,欲献于他人,后喻以微物献给别人。文中“美芹”是辛弃疾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
D.授、出、辟、迁、调,这些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其中“授、辟”是任以官职,“调”是改任调动官职,“出”是京官外放,“迁”是削降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形式。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作者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但无论哪一类,一般都不能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本文是一篇以史事为主的史传。
B.僧人义端窃得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去杀辛弃疾,是因为辛弃疾和义端有来往,且是辛弃疾推荐义端做了自己的下属。
C.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并封他的主帅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召他南归。但后因耿京被张安国杀害,朝廷就撤销了授予辛弃疾的官职。
D.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府时,面对滁州数次遭罹兵火的悲惨景象,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很快就扭转了局面,这显示了辛弃疾非凡的政治才能,也表现了他勤政爱民的崇高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因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5.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在选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试加以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登,字彦先,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5]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

(摘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

[注]丞相,指秦桧。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古县A秦太师父B旧治C实生D太师E于此F盍祠祀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取道、经过,与《鸿门宴》中“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的“道”词义相同。
B.短长,短处、把柄, 与《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用法不同。
C.属,劝请、邀请,与《屈原列传》中“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词义不同。
D.故事,旧事、 前例,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因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时无所顾忌,引起主管部门的不满,只被任命为富川主簿,后又兼任贺州学事。
B.高登认为礼义与法度是治理天下的凭借,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因此坚决反对将州学的田舍交由买马司管理。
C.士民看到高登贫困,就相约馈赠给他五十万钱币,高登推辞不掉,只好把钱放到州学,用来买书以感谢士民。
D.高登认为汪藻不会因为自己参与修订《徽宗实录》而得到提拔,所以断然拒绝和汪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2)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请分别概括能够体现高登“忠、廉、节”的事件。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者处不化A不听之势B而以C自行D欲名之E显F身G之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父去里所”中的“所”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意义相同。
B.“与老人期”中的“期”与《兰亭集序》中的“终期于尽”中的“期”意义相同。
C.“学者师达而有材”中的“学者”与《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义不同。
D.“圣人生于疾学”中的“疾”同《劝学》中的“声非加疾”的“疾”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老父”多次和张良约定日期,张良都爽约,“老父”非常生气,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替他捡。
B.从材料一张良被“老父”多次试探,最终收为学生,可以看出张良求教的态度,也体现对老师的尊重。
C.材料二指出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出身的贵贱和贫富,同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贵贱贫富。
D.材料二指出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才能被学生相信,对老师随意召唤,老师的教育就不会被重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欧之。
(2)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廷式,字君宪,大名宗城人。少明法学,有胆气。尝客游赵州,舍于监军魏成美之廨,廨有西堂,素凶,命居之,卒无恙。来京师,咸美弟咸信延置馆舍,以同宗待之。太平兴国五年中第,释褐朗州法曹掾。转运使李惟清以其吏材奏,知桃源县,迁将作监丞。端拱初,改著作佐郎、通判颍州。

淳化二年,始命李昌龄判审刑院,以廷式明练刑章,奏为详议官。屡进对,太宗其明辨,迁太子左赞善大夫。时初较廷臣殿最,命廷式与枢密都承旨赵镕、李著同勾当三班,多所规制。越王生日,令持礼物赐之,超拜主客员外郎、判三司都勾院,换河南东道判官,改户部员外郎、知利州。

李顺为盗,就命充陕西至益州路转运使。后入奏事,太宗谓曰:“有事当白中书。”廷式曰:“臣三千七百里外乘驿而至,以机事上闻,愿取断宸衷,非为宰相来也。”即不时召对,问方略称旨,赐钱五十万,令还任。贼平,知宁州,未至,召入判大理寺。

至道初,乘传河朔决狱,复出知宋、潭二州。湖南地土衍沃民喜讼产有根柢巧伪难辨者廷式立裁之,吏民咸服。转吏部员外郎、知桂州,历工部郎中。真宗即位,改刑部。会王继恩有罪下吏,命廷式同按之,逾宿而狱具。俄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拜右谏议大夫、知审刑院,出知泾州。成平二年卒,年四十九。录其子摄太常寺太祝,舜卿为太祝,禹卿同学究出身。

廷式所至,以严明称,刚果敢言,为人主厚遇,然性倾险,喜中伤人,士君子惮其口而鄙其行。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选项A-G中选出正确断句位置。

湖南地土衍沃A民喜B讼产C有根柢D巧伪E难辨者F廷式立G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同宗善待之”的“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含义不同。
B.“太宗说其明辨”的“说”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用法相同。
C.“为人主厚遇”与《荆轲刺秦王》中的“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句式不同。
D.“同勾当三班”的“勾当”意为“主管,料理”,与现代汉语中“勾当”感情色彩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廷式通晓刑法典章。担任详议官以后,多次觐见并回答皇帝的策问,深得太宗赏识,升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B.魏廷式敢于直言进谏。入朝上奏,太宗要他找中书,他当场反驳,并的案件,能够很快裁决,深受官民信服。
C.魏廷式裁决果断迅速。面对一些案情复杂真假难以辨明的情况,坚持将机密要事报告皇上。
D.魏廷式为人严厉果敢。他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士人君子在他面前会觉得自己的言行鄙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客游赵州,舍于监军魏咸美之廨,廨有西堂,素凶,命居之,卒无恙。
(2)会王继恩有罪下吏,命廷式同按之,逾宿而狱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不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中的“责”词义不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隳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战?岂非天战?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注]①嬗:转换、更换。②闾巷:街巷,借指民间。此指刘邦出身微贱。下文“贤者”亦指刘邦。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始皇乃能A并冠带B之伦C以德D若彼E用力如此F盖一统G若斯之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指登上帝位,其中“履”与成语“削足适履”的“履”意义不相同。
B.帝王,意为“称帝称王”,与“杖汉节牧羊”(《苏武传》)的“杖”用法相同。
C.若,意为“好像”,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的“若”意义不相同。
D.合从,指战国后期燕、齐、韩、赵、魏、楚联合抗秦的策略。此处亦为此意。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B.乙文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C.甲文用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秦王朝国势之强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陈涉起义之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形成强烈对比。
D.乙文回顾历史上几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5.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甲乙选文分析秦朝兴亡之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军中不驰,今使者驰三军,云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闾伍之中                                擢:提拔
B.援鼓之急则忘其身                         枹:鼓槌
C.遂取所亡内故境而引兵归               封:分封
D.用兵行威,大穰苴之法                  放:通“仿”,模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B.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C.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D.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庶子,妾所生的儿子。“庶”与“嫡”词义相反,“嫡”指正妻。
B.立表下漏:竖起测量日影的标竿,设下计时的漏壶。
C.文中“申明约束”与“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两句中的“约束”含义相同。
D.“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与“持节云中”两句中的“持节”含义相同。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国家危难时刻主动请缨,表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B.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示众,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也被处罚。
C.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多病者关怀有加;他率兵抗敌,士卒都乐于为之效命。
D.齐国大夫妒忌穰苴功高位尊,向齐景公进谗言,景公因此撤了穰苴大司马的职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6.简要概括司马穰苴能战胜燕晋之师、博取军功的原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初,秦时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移过于下。夏,诏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由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

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上书救父。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由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记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太宗孝文皇帝下》)

材料二:

十四年冬,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卬。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上亲劳军,兵,申教令,赐吏卒。自欲征匈奴,群臣谏,不听。皇太后固要,上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建成侯董赫、内史栾布皆为将军,击匈奴,匈奴走。

春,诏曰: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十四年于今。历日弥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其广增诸祀坛场、珪币。昔先王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成,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今吾闻祠官祝釐,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之。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无有所祈。

(节选自《汉书·文帝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百官A之非B宜C由朕D躬E今秘祝之F官移过于下G以彰H吾之不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灾祥,指灾害,偏义复词,“灾”“祥”两个相反的词,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
B.风流,文中指风尚习俗,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流倜傥”中的“风流”不一样。
C.勒,指统率、部署,与《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的词义相同。
D.愧,指感到惭愧,与《鸿门宴》“旦日沛公从百余骑”中的“从”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缇萦上书为父请命,得到了汉文帝的怜悯和同情,相关的法令由此得以重新制定,犯罪的淳于意不用承受肉刑。
B.汉文帝时期,朝廷上下以秦朝弊政为鉴戒,国家法网宽松,在互相检举的情况下,有犯罪嫌疑的人可从宽发落。
C.由于匈奴骚扰边境、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先是派遣多位将领驻军镇守要地,后又派兵出击,使匈奴退兵。
D.文帝下诏,要求扩大祭祀规模、增加祭品,同时要求祠官在祝福时能够为百姓祈祷,而不只是为他个人祈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由至。
(2)昔先王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
5.历史上对汉文帝有“德厚侔天地”的评价,认为他的德行与天地齐同。汉文帝的“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徙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材料二: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既任政相齐,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蘧伯玉:卫灵公时贤臣。弥子瑕: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②三归:三处家产。反坫:放置酒杯的土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桓公幸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余F者G仲能悉数H而去之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固乱人国者”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中的“固”含义不相同。
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疾”的含义不相同。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与《苏武传》“汉亦留之以相当”中的“以”用法、含义相同。
D.相,有“辅佐”“宰相”“交互、互相”等含义,“上下能相亲”的“相”指“相互”。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死后,齐国陷入长期混乱,齐桓公也在内乱之中死去,一直到齐简公时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定的。
B.苏洵认为建立功业和祸患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齐国从安定强盛到发生祸乱可以作为明证
C.史鳍生前举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得到卫灵公认可,萧何临死推荐曹参,这是大臣应有的用心。
D.管仲受到桓公重用,享受极高的待遇,齐国人并不认为他生活奢侈,由此可见管仲深受民众的爱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5.苏洵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二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两仪殿,谓公曰:朕比未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对曰:若威之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论;若德义潜通,人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亦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朝,应由德义所加。德义不如昔时,功业何以得益?公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今以海内无虞,渐更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是不如往时。太宗曰:今所行与往前何以为异?公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以后,见人谏争,悦而从之;四年以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终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公遂指陈之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罪死,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遂赐兰陵公主园,准钱百万。或曰:‘所言寻常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徐州司户参军柳雄于隋资妄加等级,人有言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当与死罪。遂固言是真,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少卿戴胄奏云:‘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但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法不合死,不敢酷滥。’陛下作色而遣杀胄争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欣然赦之。往者,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有忤圣者,陛下以为讪谤,臣奏言: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长太息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

材料二: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节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

[注]①徒,刑罚名,将罪犯拘禁在某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②指魏徵的谏书。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作色A而遣杀B胄C争之D不已E至于四五F然后G欣然H赦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指皇帝到某处去,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御”词义不相同。
B.无虞,此处指天下太平无事;虞,忧虑,与“尔虞我诈”中“虞”词义不相同。
C.寻常,指一般、普通,与《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寻常”词义相同。
D.称,为被动用法,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从多方面通过今昔对比,让唐太宗明白了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魏徵还指出唐太宗当今骄奢自满与四年以来不悦人谏的事实。
B.太宗即位初年,元律师被判死罪,孙伏伽向太宗进谏,认为依法不该判死罪,太宗重奖进谏者,太宗这样做是为了“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朝廷,太宗认为他毁谤,魏徵援引贾谊上奏汉文帝事来替他解脱,最后太宗称颂魏徵,还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D.曾巩认为唐太宗常能听从群臣的意见,魏徵这些人对此感到高兴,不管大事小事,没有不进谏的,之所以他们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比来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
(2)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5.唐太宗称颂及疏远魏徵的原因各是什么?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