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晏子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已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有纳书者曰:“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专易之行存则君臣之道废吾不知晏子之为忠臣也公以为然

晏子入朝,公色不说,故晏子归,备载,使人辞曰:“婴故老悖无能,毋敢服壮者事。”辞而不为臣,退而穷处,东耕海滨,堂下生藜藿,门外生荆棘。七年,燕、鲁分争,百姓惛乱,而家无积。公自治国,权诸侯,身弱高、国。公恐,复召晏子。

晏子至,公一归七年之禄,而家无藏。晏子立,侯诸忌其成,高、国服其政,燕、鲁贡职,小国时朝。晏子没而后衰。

(节选自《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材料二:

景公燕赏于国内,万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公不说。

晏子见,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曰:“晏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赏谗谀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牙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简易,身安逸乐,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圣王之兴,而下不观惰君之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争”,以覆社稷,危宗庙。”

公曰:“寡人不知也,请从士师之策。”国内之禄,所收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专易之行A存B则君臣之道C废D吾E不知晏子之为F忠臣也G公以为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指辅佐,与屈原《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的“相”意义不同。
B.轻,文中指轻视,与《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轻”意义不同。
C.“万钟者三”的“钟”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在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和“斗”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D.度,文中指推测,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中的“度”意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在景公面前谈论人时,能做到推荐贤人,罢黜不善者,不迎合景公,不回避景公所宠爱的人。
B.有人认为晏子的行为专断随意,晏子承认自己年老悖谬,不敢任用壮年人,于是辞官归隐。
C.晏子归隐后,景公意识到他的重要性,重新召回晏子,晏子最终接受了景公的俸禄。
D.晏子重回朝廷后,各国诸侯都敬畏晏子的威名,景公也能在晏子的辅助下称霸诸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废置不周于君前,谓之专;出言不讳于君前,谓之易。
(2)今君赏谗谀之臣,而令吏必从,则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齐国强盛的原因及晏子思想主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乐毅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于齐连兵南面而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节选自《智囊·兵智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D燕军E遂破骑劫于即墨F下G而转战H逐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B.捐,意为贡献、献出,与成语“细大不捐”中“捐”的意思相同。
C.诛,杀戮,夺去生命,与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词义不同。
D.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济西大败齐国后,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仅余的两座尚未攻克的齐国城池——莒和即墨。
B.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田单散布谣言说齐国人害怕的只是乐毅打来,即墨就会被攻陷,而乐毅按兵不动是要称王。
C.乐毅投奔赵国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主要原因是他意识到自己被左右侍臣蒙蔽了,竟然让骑劫代替乐毅的职务,这说明他善于自省。
D.乐毅在给燕王的回信中写自己之所以回信,是想让燕惠王明察先王任用爱护自己的理由,并进一步表明自己事奉先王的拳拳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2)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龙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唯青赐爵关内侯。上曰:“匈奴行诈诸蛮夷,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斩首虏万余人,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官吏皆曰“善”。遂囚建行在所

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匈奴虽病,远去,而汉马亦少,无以复往。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敞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汉书·匈奴传》,有删改)

①胏(zǐ):带骨的肉。胏附:比喻亲戚心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B.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C.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D.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也泛指平民百姓。文中是说敖、广本被判斩刑,但他们用钱赎命,被免去了官职变成了普通百姓。
B.裨将,裨是副贰、辅助之意,将是将领,裨将意为副将,是大将的属将。
C.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也可简称为“行在”。
D.“赞曰”是《史记》《汉书》等史书中人物传记结尾部分的总结评论性文字,用以表达作者对传主的称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光六年,卫青和李广、公孙放、公孙贺各带一万骑兵攻打匈奴,只有卫青立下战功,获得了赏赐。
B.周霸认为不应该杀了苏建,因为杀了苏建相当于告诉其他人,即使投降也不要回来,这是伤军心的做法。
C.匈奴请求和亲,丞相长史任敞不赞同和亲,认为应趁匈奴刚被打败,让匈奴对汉朝称臣。
D.卫青屡立战功,多次得到封赏,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纵,他不招揽士人为己所用,而是奉法遵职,恪守臣子职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
(2)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5.卫青认为应该让皇帝处置打了败仗独自回营的苏建,为什么?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后汉书·严光传》)

注释:①玄纁: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

材料二: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逆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B.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C.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D.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这里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宫女的召见。
B.相: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中的“相”词义不同。
C.轩冕: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也借指官位爵禄。“泥涂轩冕”彰显了严光视官爵为泥土的品质。
D.微:“如果没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种垂钓,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没有出来当官。
B.司徒侯霸邀请严光到他那里聚谈,严光虽然不去,但对司徒侯霸能够怀仁辅义,顺随皇上的旨意表示肯定。
C.范仲淹认为光武帝与严光互相成就对方,严光成就了光武帝气量宏大之名,光武帝则使严光崇高的品质得以彰显。
D.范仲淹认为严光的影响深远,他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对维护礼仪教化功劳很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②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材料二:

熙宁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先是,安石见上论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为朕推行。朕须以政事烦卿,料卿学问如此,亦欲施设,必不固辞也。”安石对曰:“臣所以来事陛下,固愿助陛下有所为。然天下风俗法度一切颓坏,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则安常习故,而无所知;奸人则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无所知者和之于后,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陛下诚欲用臣,恐不宜遽,谓宜先讲学,使于臣所学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几能粗有所成。”上曰:“朕知卿久,非适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礼义廉耻之俗成,而中人以下变为君子者多矣。礼义廉耻之俗坏,则中人以下变为小人者亦多矣。”上以为然。

(节选自《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王安石事迹》)

【注】①昼:齐国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学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犹足用A为善B王C如用D予E则岂徒齐民F安G天下H之民举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指哪里、怎么,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B.不予追,指没有追回我,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结构相同。
C.固辞,文中指坚决推辞,其中的“固”与成语“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
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与贾谊《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孟子要么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要么就是贪图功名利禄,尤其不满他离开齐国时恋恋不舍的迟缓。
B.孟子认为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非但不迟缓,反而可说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齐王能够改变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听说后十分惭愧。
C.皇上质疑王安石只懂得经术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经术正是施政的基础和凭借,并指出施政的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度,改变朝中风气。
D.对于齐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轻易放弃;对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轻易上位:两人的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想施展抱负,造福苍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2)虽有昭然独见,恐未及效功而为异论所胜。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之才之艺,揭乎清名。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画,为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东宫故谕德崔公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尝唱和焉。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奇,不知其老之将至。一日以集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其辞达,规闵之人其辞怒。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不失其正者也。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意必以淳,语必以真。无虚美,无苟怨。骚雅之际,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

成谓作讨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肯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天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婪《原诗·内篇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高平A范仲淹师B其弦歌C尝贻之D书曰E崔公F既没G琴H不在兹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     
A.厥,指他的、他们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的“厥”词义相同。
B.息,指滋长、增长,与《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相同。
C.风流,指遗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词义不同。
D.吊,指凭吊(古人),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异擅长绘画,与当时著名画家李建中不相上下,同时还精于操琴,赢得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
B.范仲淹认为,诗歌创作因作家的失志、得意、乐天、遭遇不幸等不同境遇,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C.范仲淹认为唐异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的作品体现出诗歌创作的艰难和雅正的诗风。
D.杜甫诗中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等内容,都是由他丰富的经历生发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
(2)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
5.材料中对诗人创作诗歌提出了哪些要求?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旱,蝗。帝加惠:今诸侯毋入贡,驰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綦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节选自《陈时政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文帝惜A百金之费B辍露台C之役D集上书E囊F以为殿帷G所幸H夫人衣不曳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庾指储粮的仓库,“庾”与《阿房宫赋》中“多于在庾之粟粒”的“庾”意思相同。
B.传祚,指帝位相传,其中“祚”与李密《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宽猛,文中指宽松或严格的政策,其中“宽”与成语“心宽体胖”的“宽”意思不同。
D.昧旦与时辰“鸡鸣”表示的时间近似,指黎明时候,此处表示国君治国理政的勤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天灾时,汉文帝会发布一系列政令减轻百姓负担;他在位二十多年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用度,连为自己营建陵墓都只准使用瓦器。
B.汉以前的朝代大多在百年以上,而其后的一些朝代仅能维持几十年时间,是因为这些王朝创业的君主没有广施恩德,也没有留下让后人追思的恩德。
C.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损害女工,于是下令解散了负责制作华丽服饰的官府作坊,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景帝始终保持节俭,才使得民心没有动摇。
D.《陈时政疏》认为,当今圣上虽然了解百姓的辛劳艰苦,也亲见了前代的成败,但从京城到益州各处还是出现了不节俭的现象,长此以往,江山基业堪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5.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的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三月,戊子,诏甲卒五万给右将军到彦之,统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舟师入河,又使骁骑将军段宏将精骑八千直指虎牢。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三》)

材料二:

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交战日时,亦待中诏,是以将帅趑趄,莫敢自决。又江南白丁,轻易进退,此其所以败也。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八》)

材料三:

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诛权奸,修内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谓无其具;拓跋氏伐赫连,伐蠕蠕,击高车,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不可谓无其时。然而得地不守,兵歼甲弃,并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将非其人也。到彦之、萧思话大溃于青、徐,将非其人,以卒敌者也。文帝,图治之英君,大有为于天下者。其命将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所任之将,亦当时人望所归,小试有效。意者当代有将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后,未见有人焉,于彦之、思话而当时不用者,将天之吝于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养之。当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为趋,而文帝之所信任以风示天下者皆拘葸巽谨之人谓可信以无疑而不知其适以召败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驭枭雄之士,于是乎摧抑英尤而登进柔软,则天下相戒以果敢机谋,而生人之气为之坐痿,故举世无可用之才。

夫江东之不振也久矣。谢玄监军事,始收骁健以鼓励之,于是北府之兵破苻坚而威震淮北;宋武平广固、收雒阳、入长安,而姚兴、拓跋嗣不能与之敌,皆恃此也。已而宋武老矣,顾诸子无驾御之才而虑其逼上,故斗王镇恶、沈田子诸人于关中,使自相残刘而不问。文帝入立,惩营阳之祸,急诛权谋之士,区区一檀道济而剑已其项领。上之意指如彼,下之祸福如此,虽有瑰玮之才,不折节以趋荏苒者,几何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文帝》)

【注】①帝:宋文帝刘义隆。②三月: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三月。③营阳之祸:公元424年,徐羡之等四位顾命大臣发动政变,废刘义符为营阳王,随后将其杀害。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文帝之所信A任B以风示天下者C皆拘葸巽谨之D人E谓可信F以无疑G而不知H其适以召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意为选择,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意思相同。
B.“以卒与敌者也”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不同。
C.愈,意为超过,与《六国论》“侵之愈急”中的“愈”意思不同。
D.拟,指比画,用兵器作杀人状,与《苏武传》“复举剑拟之”中的“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可知,宋文帝的北伐将领包括到彦之、萧思话、王仲德等,北伐也曾占领过北魏的一些国土,但这些地方并没有守住。
B.由材料可知,虽然宋文帝有北伐的志向,但是其直接指挥战事的做法对前线的将领有所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自主决策的权力。
C.王夫之认为宋文帝诛杀权奸,休养生息,抓住北魏“兵疲于西北,备弛于东南”的时机进军,其北伐是有准备的,并非草率之举。
D.材料三中,王夫之列举东晋北府兵大败苻坚、宋武帝凭借北府兵的力量取得一系列军功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北府兵的强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斗王镇恶、沈田子诸人于关中,使自相残刘而不问。
(2)虽有瑰玮之才,不折节以趋荏苒者,几何也?
5.王夫之认为元嘉北伐无可用将才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于陉。夏,许男新臣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齐人执陈辕涛涂。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5.《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10~14题。

材料一:

帝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将兵十万以伐江南。江南主危迫,遣学士承旨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而还。逾月,江南复遣铉乞缓师,以全一邦之命。帝按剑怒曰:不须多言!铉惶恐,辞归江南。

城陷。江南主率臣僚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既已降,必不能自引决。煜治装毕,遂与其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赴汴京。捷至,群臣称贺。九年春正月乙亥,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后赦,授煜检校太傅,封违命侯。

(《宋史记事本末·平江南》有删减)

材料二:

曹彬,字国华。显德五年,一日与主帅朱衰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驰书来诣,使者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给已,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五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即称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成,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投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未几,拜枢密使,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宋史·曹彬列传》有删减)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二年A冬B卒C平蜀乱D时E诸将多F取子女玉帛G彬橐中H唯图书衣衾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泛指读书人,南北朝以后,也用来指称司文学撰述之官。
B.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
C.素,向来,与《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的“素”意思不同。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与“下车”“执事”“致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曾经两次派遣徐铉面见太祖,要求暂缓进兵,都被太祖拒绝,徐铉惶恐地回到江南。
B.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李煜为违命侯。
C.曹彬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时,曾因为穿着普通,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而被使者忽视。
D.曹彬自认为攻克江南有功,应该被封为使相。只是因为太原还没有平定,暂时未被受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2)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5.宋太祖曾告诫臣子“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结合材料,谈谈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