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近两年,新中式、新国风类服饰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西安钟楼前、洛阳古寺旁,随处可见身着中华传统汉服的年轻人。一袭华裳,倾诉千年故事,意韵悠远。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1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只要在篮球运动员接到队友传过来的篮球后没有投球机会,大都会带着篮球退出投篮区,而。既然对方已经把内线防得铁板一块,根本没有机会投篮,那么及时退出,就是最明智的选择。退出投篮区,不仅能使对方放松内线的防守,利于自己队友的插入,更重要的是能在外围的运动中,寻找到合适的传球机会,进而找到突袭进攻的最佳时机。

其实不止篮球运动员,。荣誉面前的退,愈显你人格的高尚。虽然暂时失去了一些光环,但得到的是长久的尊重。失败面前的退,为的是重整旗鼓,继续挑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退路无法破局。成功面前的适时而退,能够让人保持冷静,有利于再创佳绩。情感面前的退,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拥有一片海阔天空。

人们常说:“进一步难如登天!”实际上很多时候,。道理很简单——进的是力量,是信心;退的却是肚量,更是智慧。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调整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5-1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沏壶热茶,我蜷缩进舒适的躺椅,随手拿起桌边的书。开头一句“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映入眼帘,它把我拉到一位的老人面前,我聆听着她的故事。

她是个鄂温克女人,她与清风流水、日月星辰为伴,活到了九十岁。她看着父亲去世后母亲逐渐疯癫,穿着羽毛裙尽情舞蹈,倒在了篝火前;她看着萨满跳神,拯救一个个灵魂,却无法拯救自己儿女的生命;她看着自己抚养长大的外孙女一步步迈向大城市,却带着对世界的不解永远地离开了。看人看久了,她就去看看山水石林。看小草被太阳晒弯了腰;看着看着,眼里就有了一片海,有伤感,有淡然,有温存,有故事。

我以为她提起这些时,所以准备好了纸巾。可她只是笑笑,像一汪平静的水,缓缓开口,她说“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她说“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不能愈合的”。我了然,她的骨子里,仍然流淌着这个民族的坚韧与顽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与“她就去看山,看水,看石林,看被太阳晒弯了腰的小草”相比,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虽然没说话,但他的一个眼神我就能心领神会。
B.这孩子刚刚学走路,还不大会说话。
C.真正会画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
D.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2024-05-1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相》中,杜甫于祠堂庭宇中见萋萋碧草,闻听呖呖黄鹂,而更感荒凉寂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错误的做法,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实地考察。

(3)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了景物描写色彩的搭配,请你写出古诗文中含有红、绿色彩搭配的写景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场秋雨过后,溪水涨满,天光水色浑成一片,天上地下融为一体,清澈空阔。
B.临溪的屋宇清新宁静,仿佛平卧水上,岸上水痕被雨冲刷抚平,别有一番风致。
C.山映水中、草声细微,视听结合,以草声衬托环境之静,体物入微,极有趣味。
D.诗人希望芦苇不要长高,以免遮断欣赏溪月的视线,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4-05-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

材料二: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渡河,逼华州,刺史王罴严守。乃涉洛,军于许原西。西魏遣将宇文泰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诸将以众寡不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人情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大破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欢若至A咸阳B人C情转D搔扰E今F其新G至H可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文中指迫近,与李密《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的“薄”意思相同。
B.绝,文中指断绝,与荀子《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C.晦,文中指夜晚,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的“晦”意思不同。
D.赍,文中指携带、拿着,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武王询问敌军突然大举入侵的应对策略,姜太公认为敌方是突袭的军队,士兵和牛马得不到粮食,可以命令驻扎在远方的军队迅速袭击敌军后方。
B.姜太公认为敌军分兵为三四部分侵犯掠夺,我方全军恐惧,应做好防守准备,以防为主,使用伏兵,全军迅猛战斗,敌军虽然众多,我方亦有胜算。
C.姜太公认为在敌人没有完全到达时,我方要修建营垒,金鼓和旌旗都排列展开,并配置伏兵、强弩等,每百步设置一个暗门,门前设置木架,车骑居外。
D.高欢率军渡过黄河后,直逼华州: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行进至渭水之南,所征之兵尚未会齐,诸将以敌众己寡为由,请求暂且等待,宇文泰不同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
(2)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
5.请简要概括宇文泰战胜高欢使用了哪些战术。
2024-05-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丽亚,你要跑起来

贾志红

傍晚,我们站在布瓦布古原野的蓝天下,瞅着眼前的野燕麦和玉米,也瞅着我们正在勘测的红土路。金色的野燕麦、绿色的玉米、红色的土路,在瓦蓝的天空下,色彩鲜艳得像一幅油画。

“这幅画不完美,这幅画缺一个人。”姚所长语气遗憾地说。

“缺谁呢?”我追问。

“缺一个女人,这女人要穿裙子,裙摆要飘起来,画才是灵动的,才美。”姚所长发表这番审美感言时,瞟了我一眼。我明白他眼神的意味,显然在他眼里,我不是那个能入画的女人,我从来不穿裙子,搞工程的女人哪里有穿裙子的资格呢,耐磨耐脏的牛仔裤才是标配。

小赵在这个傍晚心情大好。他看着布瓦布古原野的天空说,晚霞可真好看啊。其实布瓦布古原野几乎天天都有好看的晚霞。有时候晚霞是玫瑰色的,像是无数玫瑰花瓣被堆砌到了天边,一层层翻卷着、重叠着:有时候晚霞是一缕一缕的橙红色与橙黄色,交织着,如香浓的橙汁被某个大力士泼洒到了天上,但却没有泼洒均匀,便任由它流动、流淌。

这个傍晚,小赵不仅发现晚霞是美丽的,还发现我们基地的厨娘阿丽亚其实是个不丑的姑娘。这天,阿丽亚戴明黄色的头巾,穿明黄色的裙子。非洲姑娘都有戴头巾的习惯,也偏爱选择与头巾同色系的裙子,她们天然懂得色彩的搭配。小赵第一次开口夸赞阿丽亚,他说“若力、若力”,翻译成汉语就是“美丽、美丽”的意思。阿丽亚有些吃惊,她羞怯地一笑,给小赵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又在米饭上放了一块大大的炖羊肉,那是晚餐的一锅炖羊肉中最厚实的一块,肥瘦均匀、汤汁浸润。

愉悦中的阿丽亚不知道小赵一年前说过一句刻薄话,小赵在看见阿丽亚的第一眼就说阿丽亚的样子让他食欲大减。话虽这么说,小赵这家伙可没少吃一顿饭。在我看来,阿丽亚根本就不丑,无非是太瘦。只是阿丽亚的瘦弱显然不是她主动选择的,当她有机会选择时,她毫不迟疑地选择吃饱肚子。满满一大碗浓稠汤汁拌米饭只是阿丽亚每餐饭的第一个回合。吃完后她放下碗,不敢去盛饭,察言观色,直到大家都放下了碗筷,她才再次默默地端起碗,开始下一个回合,直到再也吃不下,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碗。营养不良的小丫头阿丽亚在我们基地油汪汪的饭食的滋养下,日渐丰满、妩媚,脸颊也丰腴滋润起来。

阿丽亚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完成了蜕变,验证了“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句中国俗语。破茧化蝶后的阿丽亚做饭、洗衣、扫除、种菜、喂猪,在院子里忙碌。只是她依旧不爱多说话,像半个哑巴。她黑亮亮的大眼睛盯着我看的时候,我像看见湿漉漉的小鹿的眼睛——一头被追捕的小鹿的眼睛,有惊惶无措的光在那双眼睛中闪烁。我知道她是个特别的姑娘,姚所长介绍她来我们基地干活的时候,说她是个可怜的姑娘。关于阿丽亚的身世,姚所长选择沉默,我们便也不问,只好好待她。工资之外,经常给她一点儿小费。但她从不乱花钱,很少去赶集。她把每月四万西非法郎的工资都藏在她的小包袱里。小包袱藏在纸箱子里。纸箱子藏在木棉树下的小屋里。而这一切都藏在布瓦布古原野。原野最擅长保守秘密,它什么也不说。小赵也只是嘱咐阿丽亚尽管放开肚子随便吃饭,只是别撑坏了胃。阿丽亚羞涩地笑,长睫毛低垂着,再抬眼时,她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从那以后,阿丽亚放松了许多,但她仍然警惕而敏感,像竖起耳朵聆听大地动静的小鹿,随时准备着跳起、奔跑。所以,当有一天我听见了阿丽亚小声唱歌时,我惊讶的程度就像听见哑巴说话。小赵说,等她不再总是吃撑时,她或许就是个正常而快乐的姑娘了。

整个白天,基地院子里只有一人一狗一猪,其他人都去各自的工地干活了,傍晚才能回来。就连木棉树上的一群鸟也是白天离巢觅食,傍晚沐着霞光归来。木棉树在三月开出鲜红的大花朵,这鲜红的花朵在布瓦布古原野的晚霞中像一盏盏跳跃着火焰的明灯,它们交相辉映,让原本有几分苍凉的黄昏具有了烟火暖意。

这天傍晚,阿丽亚从红土路那端走来,明黄色的裙子和明黄色的头巾在太阳下明媚耀眼。阿黄跟在她身后,轻摇着尾巴。阿丽亚走进野燕麦地,去拔鼠尾草,一棵、两棵、三棵……一捧紫色的花穗斜靠在她的臂弯内。姚所长所说的不完美的画面此刻似乎正在接近完美,在偶然中走向完美。那个能让画面灵动起来的人——穿裙子的女人,进入了画面。只是,这会儿风竟然停止了,野燕麦、鼠尾草停止了摇动,原野安静得如同凝固,像被某位神仙喊了一声“定”给定住了。

凝固是被我打破的,我冒犯了神仙。我朝着阿丽亚喊:“阿丽亚,跑起来!你要跑起来,你的裙摆才能飘起来。”她回头望着我,一脸疑惑。为了让她明白我的用意,我在红土路上来回跑动,示范给她看,我用双手抖动我宽大的T恤衫,让衣衫动起来。阿丽亚,她竟然明白了我的用意,她开始奔跑,长长的左腿迈出去、右腿又跟上,收腹、扭腰、送胯。

裙摆动起来了。

裙摆飘起来了。阿丽亚,聪明的姑娘。阿丽亚,可怜的姑娘。她跑起来了。她可以看不懂其他暗示,却一定能看懂奔跑的暗示。她是原野的小鹿,时时刻刻准备着奔跑。

我得意地望向姚所长,像大导演刚刚完成大作品般沾沾自喜。农业科学家姚所长开怀大笑,他说,此时应有歌声,便唱了起来。歌曲的旋律我熟悉,正是阿丽亚经常哼唱的歌,只是我不知道歌词的意思。姚所长说这是一首班巴拉民谣。他用班巴拉语唱了一遍,又用汉语唱了一遍。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香草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茶叶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蔬菜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良药

卡拉多娜鼠尾草,你是穷人的,你是穷人的

曲调有微微的忧伤但却不失明亮,像在诉说一位名叫卡拉多娜的姑娘的身世,以及她的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小赵对阿丽亚的外貌有偏见,当他看到晚霞中的阿丽亚时,对她的外貌予以夸赞。
B.阿丽亚在基地友好关爱的氛围下能够吃饱饭,变得丰腴、妩媚,但还有些警惕和敏感。
C.“她的大眼睛里含着泪水”既有对小赵说出那番话的感激,也有对自己身世经历的感伤。
D.“似乎正在接近完美”是对开头“不完美”的回应,也是对“这幅画”是否完美的不确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重在色彩的搭配与对比,很好地描绘了布瓦布古原野令人震撼的美。
B.小说以“我”和小赵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去看美丽的非洲草原和阿丽亚,更显真实而亲切。
C.小说最后的歌谣曲调忧伤而不失明亮,让画面更加丰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韵味无穷。
D.小说富有“诗化”色彩,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展现了自然美,也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3.本文标题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的结构安排富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2024-05-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抒情一直是歌谣的首要特征。道理看似浅显,歌谣的抒情性却常因其“理所当然”而被研究者忽略。学者们通常关注歌谣的语言形式、历史文化语境、传唱内容及主题,而对于抒情的动机、情感的浓度、抒情特征与价值,却少有人关注。其实,歌谣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而存在的,人们通过抒情来缓解压力,转移注意,歌谣的演绎能够起到文学治疗的作用。《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谣情感抒发的特点,即使到了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谣”而“歌”的特点不变。原因很简单,歌谣是用来抒情的,抒情特征从来没有褪色。

我曾做过一个线上调查,“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在线歌曲?”选项中“民间歌谣的现代改编”获得了73%的最高占比。这至少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排遣郁闷、打发时间、抒发情感、休闲娱乐的歌唱,最看好的还是辨识度较高的传统歌谣。我在整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福建卷》(以下简称《大系》)的时候,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传统歌谣之所以能被不断传唱、演绎,主要在于它的抒情功能。

但是抒情是讲究传统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群体,都有各自特定的抒情方式和习惯,或者说有各自的抒情传统。歌谣传承时,抒情传统需要被特别尊重。2022年底我前往观赏某县文联举办的童谣演出,原本只是念念有词的“谣”,到了舞台上都被谱上曲子来演唱,改编者说是为了传承方便,也是体现“创新”,这样做却违背了歌谣在本地的抒情传统,老百姓并不认可。座席一侧的一位长者称这些歌谣唱出来虽是新变,但不合本地歌谣“只念不唱”的传统。

歌谣是诗的先声。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四种诗的功能,其实就是歌谣的情感抒发功能。调动人的情绪、维系同仁情谊、批评针砭时弊,皆由歌谣唱诵和传播者的情感力量来推动。《诗经》以“风”指涉歌谣,有了“风闻”,必有“跟风”。歌谣之所以喜闻乐见,皆因其群体投入的抒情功能。前几年,在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群体中生出一种致力复兴“家乡”方言的演唱行为。同一个地域群体或方言群体,用其共有的“歌谣”来温暖彼此、唤醒乡土记忆并实现族群认同,是抒情传统的魅力之所在。同唱一首乡土的歌,也是对文化区域性、丰富性、多样性的“抒情性维护”。同样的方言歌谣,让同样在外打拼的家乡人找到了抱团取暖的“知音”。

这些方言抒情,既是传承的,也是创新的。这种传承,是固有抒情方式在异地的传承与延伸;这种创新,是固有抒情方式在异地以新的媒介(如歌友微信群、自发组织的电声乐队)用家乡话演述打工地新的生活内容。例如广东五条人乐队用海丰话创作的《道山靓仔》等歌曲受到广东内外潮汕话群体的热情追捧;广东九连真人乐队的客家话歌曲《凡人歌》《莫欺少年穷》等也唱出了海丰客家同乡的乡情。舞台上下的歌谣群体性唱诵,实现了“共情”。

我们在《大系》编纂过程中关注到一些乡土文人甚至还会主动搜集歌谣、记录歌词、灌制唱片、带徒授艺,来体现他们对本土歌谣的钟情。类似做法由来已久。清末民初,福建霞浦白露坑人畲族歌王钟学吉曾在霞浦开设过山民会馆,成为畲歌歌本汇集与传播的重要场所,类似于今天的民间歌谣传习中心。钟学吉不仅编写了数百首小说歌(如《末朝纲》《九节金龙鞭》等),而且自觉整理了大量畲族民间歌谣。如果缺失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对本民族抒情传统的无限珍爱,他就不会有这种存续歌谣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

说到歌谣群体性的抒情传统,必然要追溯歌谣的源与流。歌谣中最早的抒情表达或与仪式有关。人们借助抒情以调和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用仪式里的抒情抚慰日常焦虑与不安。《诗经》专辟“颂”诗,意在强调抒情的仪式功能:“丰年多黍多稔,亦有高廪,万亿及种。为酒为醴,燕界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丰年》)。这种去日常的仪式抒情,说明抒情(咏诗)曾经是人从世俗“分离”出来进入人神相交的“阖限”期集体约定的一种职责与义务,献上抒情(赞美)和祭品(酒醴)以表达对神赐丰年的喜悦和对荒年不安的抵御,说明仪式抒情曾是人神关系的一种调和。回到日常后,人把抒情用在人与人之间,其目的仍不脱抒情的符号建构性质。由此,可将歌谣的抒情传统区分为民间生活中的世俗抒情(如情歌、号子)和仪式抒情。其间没有截然的边界,只要生活需要它们,抒情就开始了。

与文人诗相比,歌谣的抒情是最不拘套路的。歌谣的抒情者和抒情的接受者更在乎“即兴”中非同寻常的新鲜表达,每一次抒情,都是符号的重新洗牌和建构。

“哥是山中千年树/妹是山中万年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这是一首闽西客家民歌,四个句子的语词平常不过,不可能像王安石那样在“绿”的觅取上咬文嚼字,但经类似于“文字游戏”般的排列组合(“树死藤生”“藤死树生”)后,这首民歌体现出来的“诗性智慧”,却让人感受到抒情符号有序化“建构”的无穷魅力。

(摘编自夏敏《歌谣抒情传统再梳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常常忽略歌谣的抒情性,恰恰是因为抒情一直是歌谣的首要特征这一理所当然的道理。
B.歌谣的抒情功能使歌谣被不断地传唱演绎,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歌谣成为了诗的先声。
C.同样是创新,外出务工农村青年的方言歌谣都要比某县文联举办的童谣演出更受听众的欢迎。
D.对本民族文化和抒情传统的认同与珍爱,体现了钟学吉这类人存续歌谣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作者的线上调查,我们能够看出现代改编的民间歌谣极受欢迎,这与它的抒情功能有关。
B.民间歌谣带有地方特色,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区的民谣会有不同的抒情传统。
C.民间生活中世俗抒情主要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出现晚于调和人神关系的仪式抒情。
D.相对于文人诗而言,歌谣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更重视对符号重新洗牌的新鲜表达。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论述歌谣的抒情性,接着主要从抒情方式和习惯、群体性等方面论述歌谣的抒情传统。
B.第五段用五条人和九连真人创作的歌曲为例论证这种用方言抒情的歌谣既是传承,又是创新。
C.第七段用《周颂·丰年》的内容证明观点,引证法的运用既增强说服力,又使文章富有文采。
D.作者将一首闽西客家民歌的用词与王安石觅取“绿”字作对比,突出了歌谣特有的“诗性智慧”。
4.下列不符合本文阐述的歌谣抒情传统的一项是(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弹铗歌》)
B.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城外土馒头》)
C.正月探妹正月正,我同小妹看花灯。看你是真的唷,看你是真心。(《探妹》)
D.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
5.请结合原文内容,就传承和发展歌谣文化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4-05-1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拓展并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从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从国际参照系来看,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历性。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而是笨重,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不仅不能怡情悦性,反会给读者添堵

而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好的散文作品,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见证词。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确如其言,要想时代关怀不落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方能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祺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文如其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有个人的气度和温度。从人到文,诗歌的格律、节奏,小说、戏剧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都影响着作者个人面貌和性情的呈现。相反,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也撤去了虚构的帷幕,因此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特别是现代白话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是一种更具私人化、个性化的写作。而个性与共性是相互成全的,具有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往往能深刻地传递出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以此观之,一篇散文作品要达到厚重的境界,作者必须深入地解剖自我,在思考和表述中张扬个人的气质和胸襟,展示个人的人格与智慧,如此方可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成就万千气象。

(摘编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材料一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若要被世界读者认可,急需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C.材料二中的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搭车蹭饭,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的灵动和美感。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文学创作在题材方面要关注时代、要结合现实生活,从而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和教化功能。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它应是既有一个独特的“我”,又要与时代声息相通。
B.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的散文只有立意深切、感情真挚、说理自然,才可能是“厚重”的。
C.日常蕴含着时代精神,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为主要写作题材。
D.散文是写实求真、形式自由的,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以例证法论证了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等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B.材料二第三段用鲁迅的小品杂文,只是为了论证要写出“厚重”的散文需要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
C.材料一第三段从读者、时代、世界三个层面分析论证,把事物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深化了理性思考,逻辑严密。
D.材料二第四段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事理逻辑、名家言论论证观点,最后用汪曾祺的散文作为材料支撑,说服力极强。
4.材料二第二段“搭车蹭饭”和“东施效颦”两词联用,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5.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范氏水阁

洪朋

枕水凿疏棂,云扉夜不扃。

滩声连地籁,林影乱天星。

人静鱼频跃,秋高露欲零。

何妨呼我友,乘月与扬舲。

[注]①疏棂:栏杆上雕花的格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夜宿水阁所见所闻,画面野逸清瘦,境界和谐幽美,表达了诗人的欢喜之情。
B.颔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描写滩头的秋声连续不绝、天上的星光凌乱一片,富有神韵。
C.颈联描写秋天夜深人静时,诗人听见水中鱼儿频频跳跃,露水欲零,静寂中蕴含生机。
D.尾联写出诗人的心理状态,表现诗人静极欲动,急于和友人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的冲动。
2.洪朋诗作“辞义深厚,包孕丰富”,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