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11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作者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古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____________”。

2024-03-21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名琴“绿绮”和名山“峨眉”写出蜀僧来历非凡,暗示其技艺高超。
B.颔联“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以松涛声比喻琴声清越宏远。
C.颈联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
D.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4-03-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顾城说:一个人,必须有太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般的建功主业的迫切是曹操心里的太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般的自由洒脱是李白心里的太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般的宁静淡然是陶渊明心里的太阳。只要心中有个太阳,心灵就不会黯然无光。

对于以上三种形式的“太阳”,你最赞赏哪种?请结合材料,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28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木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成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图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图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图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图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中》)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2024-02-2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名校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演奏结束后的环境,侧面描写音乐的动人氛围。
(2))“爱屋及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诗经·静女》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这种现象提供了非常直接而明确的证据。
(3)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则由菊花零落之景触发自伤之情。
(4)《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雪后的泰山,写出了作者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用语新颖、传神。
2024-02-28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键时刻,总有一群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如何让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高科技,掌握战略竞争的主动权?经历过“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对此十分着急,常常地研究、讨论,有时几乎急得夜不能寐。

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着这些曾经立下不朽功勋的老科学家们,即便年事已高,他们仍心系祖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

“为了我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我们就得迎接这新的挑战,追赶上去,绝不能置之不顾……”王大珩曾说,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今天,人们应当永远铭记,35年前的那个春天,四位胸怀国之大者的老科学家的重要建议。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喻体意思差不多,可不可以去掉一个,为什么?
2024-02-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偏头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偏头痛类似脉搏跳动那样,呈搏动样头痛,通常开始时较轻,行走或爬楼梯等活动可使其加重,甚至引起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但是,偏头痛患者___①____,据统计,大约有60%的患者只有一侧痛,还有40%的患者是左右脑壳都痛。

偏头痛是怎么引起的呢?目前医学界并没有____②___,因此无法彻底治好,但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措施,减轻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根据临床数据来看,偏头痛比较钟爱常坐办公室的过劳群体,这是因为其发病诱因主要包括熬夜加班、伏案时间等。

偏头痛来袭,只能硬扛吗?当然不是。我们需要行动起来,比如在凉爽、微暗且安静的房间中休息,冰敷头部或颈部等。用药方面,在偏头痛发作早期服用止痛药物效果较好,但要注意____③___,如果1个月服用超过10次,就可能带来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偏头痛类似脉搏跳动那样/类似这种问题比比皆是
B.通常开始时较轻/嗅觉和味觉学习通常是并行的
C.甚至引起恶心、呕吐/早起晚睡,辛勤甚至
D.当然不是/战斗当然是激烈而艰苦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2-1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这种达观精神几乎成了后人处世的楷模。如果你抚摸着陶之后的历史画卷,就会听到无数名人与他的共鸣。而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群山高峰啊。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股从遥远的桃花源深处发出的雷鸣,在历史的大峡谷中,滚滚回荡,隐隐不绝。李白算是中国诗歌的一座高峰了,被尊为诗仙,(      )他对陶是何等的敬仰: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时到彭泽,狂歌陶令前。他梦见陶公门前的五柳树了,要到彭泽去与他狂歌。

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苏东坡曾被发配在偏远的海南,他身处逆境是把陶渊明当老师才渡过困境的: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他(      )把陶渊明放在曹植、李白、杜甫之上,(      )把陶诗逐一和了一遍,这恐怕主要是精神上的相通。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陶渊明的精神代代流传”也可以,表达效果却不如原句,原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024-02-1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与“中通外直”(《爱莲说》)中的“中”字含义不同。
B.“声非加疾也”与“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C.“勒为若干卷”与“燕然未勒”<《渔家傲·秋思》)中的“勒”学含义相同。
D.“少而不勤”与“黑发不知勤”(《劝学诗》)中的“勤”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B.荀子拿“蚯蚓”与“螃蟹”,引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
C.秦观编写《精骑集》,是受《齐史》中“我精骑三干,足敌君羸卒数万”的启发,弥补自己“少而不勤”和“长而善忘”的遗憾。
D.荀子通过《劝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秦观虽然也强调后天不能间断学习,但认为先天条件也不能忽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2-1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聘的技巧

佚名

赛先生在某大学执教生涯规划课程,专职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应聘工作的技巧,以帮助这些少不更事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天在课堂上,他向学生推荐了不知从哪里淘来的一篇文章——德国作家汉斯·巴尔斯的小说《招收学徒》。内容如下:

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师傅对学徒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人员当中嗅出他所需要的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迅速有效。反正他总能想出一些新招来选出他所想要的人。

现在正有一批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他们穿着厂子借给的装配工工装。弗兰茨·贝尔纳,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就站在他们中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他是唯一拿不出介绍信的人。

当他们敲梅尔瓦因先生办公室门的时候,培训部主任正坐在自己的写字台边喝咖啡。小青年们敲了半天门,得不到回音,可他们是被特意派到这儿来的。他们无可奈何,面面相觑,便又贴门倾听。毫无声息!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壮起胆子说道:没准他没听见,我再敲一下试试!

其他青年耸耸肩头。他爱干就干吧!他敲敲门,屋子里传来一句恼怒的骂声。

他说什么?这时弗兰茨也没把握了。好像是说:进来吧!另一个人答道。于是弗兰茨按动门把手,门开了一条缝。小青年们都站在门框里。

一群脸皮厚的东西!我说不要打扰我,你们没有耳朵?写字台旁传来了暴跳如雷的吼声。小青年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一下。

嗯,怎么不吭气?快说呀!弗兰茨往前跨了一步:是人家派我们来的。请您原谅。我们还以为,您是让我们进来呢。

噢?是派你们来的?那你们就没学会等一等?给我滚到外面去等着!你们没有看见我在忙?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小青年们忿忿地议论着,坐到了一张长椅上。老不死的!有人还送给梅尔瓦因这样一个雅号。

好半天以后才让他们进去。这时这位凶神已显得有些人情味了。他的提问简短而精当,而回答也得这样。你们懂得了刚才的教训了吗?他忽然出其不意地问道。小青年们嗫嚅地嘀咕了点什么。

小青年们显得有些惶惑。你们快说呀!

一个人答道:当然是您做得对!

梅尔瓦因师傅的面孔深不可测。他严厉地呵问弗兰茨:你是怎么看的?

这位青年坚定地答道:我不这么认为!

①“噢?那你的看法呢?

我们不是想打扰您。我们只是没听明白您的话,我们还以为您是叫我们进来呢。

你大概是这么想的,对么?

是的,我是这么想的。

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要想,你还是让马去想吧,马的脑袋可比你的大得多!青年的脸庞唰地涨得通红,他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下唇,其他的应考者笑了起来,笑声里既有一点讨好的意味,又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意味。梅尔瓦因师傅仍然毫不留情地追问:我说的不对?——不对,我决不让人禁止我思想!

!那好,这个问题咱们再谈谈。别的人都可以走了。过后你们会接到通知的。这位‘思想家’还要在这儿多留一会!

报考学徒工的这些人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躬,离去了。他们那放肆的笑声对弗兰茨来说意味深长,对这位经验丰富的培训部主任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门刚刚从他们身后关上,梅尔瓦因先生就拍拍弗兰茨的肩膀:好样儿的,孩子!好好保留着你这种坦诚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勇气!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用的。

弗兰茨难以置信地盯着这位男子。培训部主任笑道:你被录取了!复活节后就开始来我们这儿干吧!你永远也别失去自己的勇气!这时弗兰茨也笑了,哦。明白了!他神采焕发地说道。

一如既往,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束了很久,百无聊赖到快要爆发的时候,救世主——放学的铃声终于降临人间。赛先生仿佛大梦初醒,一睁开惺忪的睡眼,就收拾起他的皮包,转身拔腿之际,还不忘呐出一句:应聘的‘技巧’到底是什么,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赛先生的时间观念,一直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明白了!声音闹得像醒春的滚雷。

同学们一哄而散,只有两位女生落在了后面。在跨过门槛的时候,其中一位细细地问她的伙伴:我怎么知道主考官的喜好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先生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推荐一篇不知从哪里淘来的文章,暗示他日常教学比较随意,备课不够严谨。
B.培训部主任选拔人才,和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观点都可以体现出人要经得起困境中的磨炼。
C.作者在描写梅尔瓦因和应聘者接触时的语言多“骂”“吼”“呵问”等,意在表达生活中他脾气暴躁、不近人情。
D.其他应考者在离开后发出意味深长的放肆的笑声,他们认为弗兰茨不知变通,惹恼了梅尔瓦因,是对弗兰茨的嘲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梅尔瓦因先生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并且喜欢思考和创新,这为下文他对弗兰茨坚决维护思想权利的赞许埋下了伏笔。
B.“小青年们”在面试官梅尔瓦因面前和背后的表现大不相同,这和弗兰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招收学徒》的情节随梅尔瓦因对学徒工的考核一波三折,最后,他选择了弗兰茨,而不是其他的青年,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D.在赛先生的课堂上,学生全都明白了应聘的“技巧”,他最后的提问,也得到了学生一致的肯定回答,再次照应文章标题。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叹词,分别表现了梅尔瓦因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前后文进行具体分析。
4.本文可分为主体部分“招收学徒”和首尾段落的增写部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增写部分对主体部分的作用。
2024-02-1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