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雄见诸子各以其如舛驰,大氐诋譬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皂,象《论语》,号曰《法言》。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选自《汉书·列传卷八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选自屈原《离骚》)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资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B.法言,为扬雄模仿《论语》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
C.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始专用作皇帝的自称,沿用至清末。“朕皇考曰伯庸”意原是皇帝去世的父亲名叫伯庸。
D.《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
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
C.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
D.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败,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
2024-04-2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求放心:寻求、找回丧失的本心。这是孟子所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圣心备                                        以破其疑
B.无以成江海                                 非学无以致疑
C.登高                                        好学不勤问
D.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审问而明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识: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道:就有办法
C.所谓交相问难                                                     问难:问倒对方。
D.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问:详细地问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何陋之有?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甚矣,汝之不惠。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用浅显贴切的比喻来阐述深奥的道理,选文用多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即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重点从“问的对象”来论证“问”之不可轻视,认为超过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与自己相差无几的人都有其值得请教之处。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等手法进行说理,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D.“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问说》属于通过发表议论来说明某个道理。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24-01-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击;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注】①管子,指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论积贮疏(贾谊)》)

1.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畜积足恃                 :通“蓄”
B.大命将泛,莫之     振:通“拯”
C.有勇力者聚徒而     衡:通“横”
D.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通“疲”
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汉之A为汉B几四十C年矣D公私E之积F犹可G哀痛
3.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指懂得、知道,与《师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的“知”词义相同。
B.即,指如果,“当与秦相较”的“当”指倘若,如果,二者都表假设。
C.相乘,文中指交互侵袭,与现在数学里的“相乘”含意不同。
D.不足,文中指缺点,与成语“不足为训”的“不足”含意一致。
4.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与《伶官传序》中的“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的“贼”都是指盗贼。
B.被,指遭遇,与《屈原列传》的“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含意不同。
C.有时,文中指有时间限制,与《巫峡》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的“有时”的含意不同。
D.饥穰,指饥荒,“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表示进来,两者用法相同。
5.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的经典论断。
B.《论积贮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
C.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D.贾谊在文章中毫不隐讳地书写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6.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2)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7.本文写了汉初种种让人心惊的社会乱象,明确了积贮贵粟的必要性,作者认为积贮贵粟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亡逃者得轻资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chèn)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论贵栗疏》)

8.下列对文本二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人民之众不汤、禹   不避:不躲避
B.盗贼有所                       劝:鼓励
C.上下相反,好恶          乖:违背
D.今募天下入粟县官             县官:政府、朝廷
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       
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亡择也。
10.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捐,指被抛弃,“戍卒叫,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相同。
B.长,指养育,与《谏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的“长”词义不同。
C.余力,指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词义与“不遗余力”的“余力”相同。
D.人情,文中指人与人的情分。与《报任安书》中的“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的“人情”词义相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指在早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的“朝”,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B.再,指再次,与《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的“再”意思相同。
C.文采,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文中形容华丽,与“文采斐然”的“文采”意义不同。
D.交通,指交往,结交,与“叶叶相交通”的“交通”意义不一样。
12.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述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B.文本二作者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
C.文本二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
D.文本二的观点对于扭转“谷贱伤农”的状况是有好处的,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2)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14.文本二作者在说明问题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文本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对比?
2024-01-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愈白:愈少鸷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故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捆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今又以罪黜于朝廷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而耻学于师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B.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C.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D.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是固学成而道益穷”中“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项不同。
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2024-01-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止。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惟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乡人谓之‘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望愁泣,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致书囊中,因复谓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毅顾视之,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避。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语竟,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到乡,还家,访友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问,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止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俟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秀深杳,不可殚言。

然而王久不至。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少选当毕。毅曰:何谓《火经》?夫曰: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焉。语毕而宫门辟,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至前以告之。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对曰:然。毅而设拜,君亦拜,命坐于灵虚之下。谓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千里,将有为乎?毅曰:毅,大王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昨下第,闲驱泾水右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毅因诘之,谓毅曰:‘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悲泗淋漓,诚怛人心。遂托书于毅。毅许之,今以至此。因取书进之。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陌上人也,而能之。幸齿发,何敢负德!词毕,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时有宦人密侍君者,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须臾,宫中皆恸哭。君惊,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曰: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过人耳。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固无害。毅良久稍安,获自定。因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君曰:必不如此。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幸为少尽缱绻。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妇始楚而,终泣而对曰                 谢:感谢
B.幸齿发,何敢负德                       被:加在……之上,施及
C.获回耗,虽死必谢。                    脱:脱离
D.不能鉴听,贻聋瞽                       坐:坐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含意相同的一项是(     
例:他日归洞庭,幸勿避。
A.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含意相同的一项是(     
例:今日辱问于长者
A.秦王坐章台相如B.小学而大遗,吾未其明也
C.秦城恐不可得,徒D.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含意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
A.今事有急,故来告良B.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C.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于赵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和例句中加点的含意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应者,因而随之
A.西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B.吾闻二世少子也,不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误国祸民,该何罪
6.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又六七里,               ②毅怪视之,殊色也        致书囊中,因复谓曰
④还家,访友于洞庭        ⑤道士,人也                  至前以告之
⑦公,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⑧毅良久稍安,获自定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B.①②③/④⑦/⑤⑥/⑧
C.①⑧/②④/③⑥/⑤⑦D.①④/②③/⑤⑧/⑥⑦
7.下列各句中的“焉”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洞庭之阴,有大橘树
A.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
B.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
C.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D.积土成山,风雨兴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的相同的一项是(     
例:望愁泣,若不自胜
A.夫子不千里,将有为乎B.语毕而宫门辟,从云合
C.乃陌上人也,而能D.秀深杳,不可殚言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B.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
C.宁止不避,当如亲戚D.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10.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洞庭君安在哉
A.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B.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C.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D.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三个断句的点(     
仪A凤B中C有D儒生E柳毅者F应举G下第H将还I湘滨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也可以是指下等,劣等,文中指科举没考中。
B.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退休,古文中表达官员退休的词有“致仕”“归田”“乞骸骨”“悬车”“告老”“下车”等等。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毅考完试后,准备先向老乡告个别后返回家乡湘水之滨,在去告别老乡的路上遇到了貌似牧羊女的龙女。
B.龙女远嫁泾川龙王二儿子,不幸遇人不淑,丈夫逸乐不成器,人品恶劣,公婆溺爱儿子约束不住,龙女陷入叫天天不应的艰难处境。
C.柳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帮龙女传递信息,在龙女的指示下,从洞庭湖北岸的一棵社橘处,成功地进入了洞庭龙宫,终于不辱使命。
D.钱塘龙王听说自己的侄女被欺负,大怒,不管不顾天命,破天飞去,动静之大,吓得柳毅仆倒在地,惊恐不已。
14.造成龙女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3-12-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书云,欲相师。仆不笃,业甚浅近。为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途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肺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香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            不笃
B.今之                         人师且不敢
C.其圣人也亦远矣            由魏、晋氏以
D.不耻相                         不闻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文章休止和停顿处,“句”指句末停顿,“读”指句中语气停顿。
B.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足下等。
C.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抗颜,意为神色庄重,态度严正不屈。文中以之表明韩愈为人师时的态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B.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用“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C.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2023-10-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⑥吾恂恂而起
⑦而年又最高
A.①③⑤B.②④⑦C.④⑤⑦D.③⑥⑦
2023-10-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2023-10-17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出人也远矣               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     师道不复,可知矣
C.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
D.群聚而笑之               官盛近谀
2023-10-17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晒)②𫐓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千里(送别)⑤君子非异也(天资,禀性)⑥非足也(有利)
⑦筋骨之(强壮)⑧而江河(横渡)⑨声非加也(劲疾)⑩而闻显(显著、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④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2023-10-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