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4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早已衣食无忧。身处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与行为各有不同。有人高举生活需要品质,修养来自贵气的旗帜,醉心于追求美食华服;有人高喊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圣人言,刻意追求着糟糠粗衣。

请以“衣食与修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2-1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二中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2003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擿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虽赓续了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D.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C.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D.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4.请分析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2-07更新 | 150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司马光和苏轼表示强烈反对,王安石也不退让。后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面临被处死的危险,王安石却为其求情。虽政见不同,但王安石评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论王安石:介甫文章节义,皆有过人之处。王安石被罢相,与苏轼同游后,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马光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苏轼为其起草制书,提笔评价: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材料二:《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言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学校刊物将举办“君子之风”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呢,还是独抒性灵的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

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其实,中更要注重的问题。新诗的和中国诗歌的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须是诗,在中守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够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要重建“风骨”,首先诗人要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摆脱“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进行紧密联系。
D.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怎么变,诗歌的家国情怀不应该变。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而不在于诗歌题材。
B.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缺乏时代风骨,导致诗人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
C.新诗之新,在于对旧诗的瓦解,呈现出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特征。
D.新诗创作应追求以家国为本位,注重诗歌内涵的风骨构建,在语言形式和辞章上则不必讲究。
3.下列说法中,不能映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B.《丁都护歌》是格律自由的歌行体,《又呈吴郎》是音韵严格的律诗,但其忧国恤民之声相似。
C.“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D.“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10-2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老子》有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事事争先、应顺其自然的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孙中山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

②《史记·项羽本纪》有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言做大事不拘小节;而古语又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警示。

③《孟子》有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句中的浩然之气和脊梁精神成为千百年来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而《易·系辞下》存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之警语,言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性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秦诸子百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至理箴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泽被后世。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辨析或阐释。如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致知在格物,道家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墨家的……

请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4-15高三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而稻草孕育的稻米的香味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0-05更新 | 467次组卷 | 67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倡导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进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工人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榫知轻重,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精品鉴,钩心斗角悟方圆。
B.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鐻,簨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澹,巧拙已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义,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景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可看出传统小说的景语缺少个性,因而可以置换到任何其他一部小说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悟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4.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
5.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2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