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16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别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策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展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关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究,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究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唱,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经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制定原理分析》〕

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保证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光,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依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究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C.长期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D.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制定却到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3.依据材料三,以下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4.依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5.结合上面的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一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语有云“修己以安人”。保持清醒和自觉,时刻严格约束自己,是一种高尚的素养与修为。“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古往今来,严于律己,以高标准要求自我,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这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一样重要。正所谓:“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作为当代富有理想的青年,请结合自身发展,联系材料展开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3-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

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自己的思考给高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给他们传递出正确的导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3-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而终极点在;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一篇朱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

(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材料二:

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周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汲取精神食粮。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

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固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

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

(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
B.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授予和训练,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
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
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
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
D.为养成阅读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B.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的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
C.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
D.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法。
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2-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在这场伟大的保家卫国战争中,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毛岸英……还有很多无名战士,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活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们,彭德怀、孙桃芳、王海、李延年……默默奉献,不计荣辱,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复兴奋斗一生。

材料二:2021年,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电影《金刚川》《长津湖》等影视剧热播,上甘岭、金刚川大桥、长津湖……;一个个地名,一场场战役,一个个英雄,让无数观众感动泪目。例如宁可冻死也要坚守阵地的冰雕连;靠着一把炒面(不是现在的炒面,是和出的面疙瘩直接炒)吃一把雪的战士,用落后于敌人的武器装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打出了军威国威!

材料三:抗美援朝精神内涵: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体会,分享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有人说,任何命运,无论多么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024-01-3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15日,阿根廷与澳大利亚相会于北京,北京工体上座爆棚。梅西在比赛第81秒闪电进球,一切都让这场夏日狂欢显得完美。不过比赛中,一名身穿梅西球衣的年轻球迷突然从看台栏杆跳下,趁保安不备冲入场内,在全场球迷的欢呼声中先是和梅西拥抱,然后与大马丁击掌,哪怕他最后是被保安抬出球场,但已经赚足了风头,爆红网络。事后,北京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对少年邱某某处以行政拘留,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

这一事件的网络讨论热度甚至超过了梅西来华,有人赞赏,有人羡慕,有人担心;请你从球迷、保安、球员、裁判、媒体中任选一个身份发表对此事件的态度与看法。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400字。

2024-01-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东方新高一语文期末考10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乡村体验

祝勇

(1)秋天的第一阵风把我刮到山里,说不清为什么,也许是生命里的一次约定。

(2)小站很小,小得无法在记忆里为它安顿一个位置,如同它无法在地图上占据一个位置一样。简陋的站牌上用粗黑的姚体写着一个什么地名,什么“庄”或者什么“店”的,反正都一样,我去过许多后来想不起名字的小地方,太普通了,也就不必去想什么特色。

(3)火车一阵风一样地旋过去了,丢下几个人,在站台上,呆呆地相互望望,就挑篮担担,各走各的路了。

(4)向卖茶叶蛋的老太太问了路,就向着没有人的地方行去了。

(5)是想出长城了,想循着长城,到塞外去看看,看看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6)那是我本来的念头,这种念头支撑着我,从乡野的艰苦旅行中咂摸出快乐。那至少是十年以前了,那时的心气儿,今天怕是难有了。

(7)塞外的草原像无边的海水,我的梦裹不住它。

(8)都市生活就像冲了好多遍的茶水一样越来越没滋味了。有文化的人总是喜欢到荒蛮的地方去,比如青藏高原,或者西北大漠,那里一定藏着什么,我说不清楚。可是我一样地,为着一个小小的奇想,就义无反顾地远行。农耕民族的历史之外,游牧民族的烈马与苍鹰让我感动。我无力抵达那很远的地方,只想略微感受一下长城是怎样将两种社会生态环境切割开的。

(9)通火车的地方还算不上荒蛮,我觉着不过瘾,就坐着马车向更远僻的地方去了。

(10)山里的风十分粗粝,像砂纸,把秋日阳光打磨得如青铜般明亮。我被吹得满嘴沙土,心情却一直明快鲜丽如晾衣绳上农妇们新洗的衣裳。我就在秋日的山风里一路走下去,落脚点由县里、乡里的招待所向农家转移。端来磕掉了釉的脸盆涮一把毛巾,水的浑浊足以映出我疲惫的容颜。

(11)城里的姑娘们执迷于各式各样的超短裙的时候,山里已是秋凉沁入了。昨天疲累已极的我在夕阳衔山的时候就昏昏睡去,在一家农户的西厢房和衣而卧,身上压着沉重的棉被,夜半醒来,依然浑身瑟缩。跑到野地里浇一泡尿,树丛间的月亮更透露出无限寒意。第二天清晨洗脸刷牙时,井水的冰寒深深地扎入我的骨髓。

(12)我怀抱着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非分之想,曾经希望乡村静好如东晋的桃源。我是在大城市的柏油马路上生长起来的禾苗,注定缺少有营养的肥料。乡村,是我的梦栖息的地方。我曾无数次地痴迷于陶潜与王维的世界,冥想沈从文的卷册里,丽水无踪,青山有痕;帕斯捷尔纳克的别列捷尔金诺村宁谧如十九世纪的俄罗斯风景画,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少年记忆里,中南半岛的水田如繁星般闪烁。可是经济发展的乡镇里,毫无特色毫无生气的红砖房取代了陈年老屋,喧嚷的集贸市场挤占了宁幽的乡路。人们只有到荒僻的远方去寻找与历史接壤的边界了。

(13)我以为我忍受不了荒村的苦寂。住上个三五日许是可以,住上三五年就吃不消了。别的不说,昨夜盖过的油污污的、散发着恶味的破旧棉被,想想就要呕吐。在陕北的崇山峻岭间,看到一个村头立着“路遥故里”四个字的石碑,一股凄凉况味便逼上心头,眼里就要滚出泪来,心里猜想着,一介寒儒,从贫穷的大山里走出来,浸透着人生多少苍凉啊。后来我才知道,穷乡僻壤里同世界上其他地界一样,生命之乐与生命之苦同时存在,路遥的书里写了,贾平凹的书里写了,莫言的书里写了。它看上去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实实在在获得这种感受,并不是件轻易的事情。多年以后,我驱车在秦地的夜色里飞驰,经过一个荒远的小村时,一个明亮的戏台从我的车窗边飞速掠过,台上红装素裹,台下人头攒动,是秦腔!无边的清夜里,村人的幸福,于瞬间刺透我的全身。

(14)农家主人和他的媳妇蹲在远处说笑,洗漱之后便收拾好行囊,告别了他们,独自循着窄窄的土路行走,时而有手扶拖拉机从我身边卷尘而过。不远处有涓涓细流,绕过颗颗巨大的卵石蜿蜒而行,水声清冽,一如鸟鸣。

(15)终于看见青灰色的长城了。从嘉峪关延伸而来。被奇峭的山峰擎举到天空,被岁月锈蚀着,剥落着,如一堆破碎的古代铠甲。长城下面就是村人的篱墙,有的人家就用长城的砖做自家院墙,头顶上,东方老墙里,岁月已经死去,时间已结成蛛网;而长城下的鸡犬人家,却呈现出生命里最普通最鲜活的原色。

(16)穷困说明不了什么,我已经喜欢上这种沾染了人类体温的乡野情趣了,远远超过大一统的现代化农场。当山风再一次撩起我的发梢的时候,我一下子参透了为什么有学问的人都要到远离喧嚣的土地上去了。你想,风是从空气稠密的地方流向稀疏的地方,人也一样,要从拥挤的地方流向疏朗的地方,我所说的拥挤不是空间的拥挤,而是心灵的拥挤。一位作家说过:“就像在夜空下追逐身边的萤火虫是一种美,在霓虹灯的光影里思念消失的萤火虫更是一种美。”萤火虫带着许多纯净鲜亮的感受逝去了。我以为垒起东方老墙的石头该是不朽的,可是它们还是把许多激越坚忍、深邃久远的东西埋在自己的瓦砾堆里。都市里日益扩大的水门汀地面使人类变得“无根”了,人性里的美感,成了失去水分的木乃伊。原来,文明与荒蛮、进步与落后的划分,并不简单得像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追寻乡村,也并不显示着复古或者倒退,我相信人类是沿着一个环形的轨迹螺旋上升的,后工业化的当代文明里,人类到达了离自己的鲜活的心灵最远的一个点,以后,就要回归得越来越近了。

(17)秦始皇盖了一座大墙,想笼住自己的一片土地,一片乡村。这位傻哥们,哪里知道守卫乡村,单靠长城是没用的,它即便挡得住强悍的匈奴人,也挡不住时间恒久的进攻。

(18)那个秋天,在体验了乡村之后,在乡村的尽头,我站立在只剩了半边的烽火台上,纵目长城北。尽管那里离内蒙古草原还远,可它,就是理论上的塞外了。那里没有乡村,那里有游牧民族的铁骑与猎鹰,那里有着与我们自己的祖先同样可敬的精神历史,它使乡村的历史轮廓分明了,秦始皇的长城,第一次赋予乡村一种值得保护的价值。草原终究不曾把乡村湮没;是大片圈占又大片闲置的开发区,一天胜似一天地侵犯着这份远古遗留下来的遗产。

(19)黄昏前锃亮的光线在广阔的原野上移动着,回首时,乡村片刻间在我的潮湿的眼里,模糊了。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1.分析第(7)段在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2.分析第(10)段中的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
3.第(13)段中作者对“路遥故里”的记述,有何表达作用。
4.祝勇的散文追求一种“心灵现场”,“为展现人们的灵魂现实服务”。试结合本文主旨加以评析。
2024-01-2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标题:_______________

祝勇

(1)所谓的真实性,长期成为散文不能越过的雷池。如果加入了虚构成分,作品的身份就很可疑,就会被分流到小说中去。也就是说,真实性先于艺术性被认定为散文的基础。这一原则在分出了散文与小说的界限的同时,却模糊了散文与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的界限,因为报告文学、新闻特写同样需要真实,以真实作为文体的界限,显然是不可靠的。

(2)他们所强调的真实,首先是不存在的,其次也是无法验证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改变着现实的局面,对于流逝的事物,我们如何证明它们的本来形态?记忆显然不能依赖。如果我们把记忆比作一个容器,它的四面充满了缺口和裂隙,它承载的内容随时可以溜走。当我们试图用忠诚来为记忆命名,它却在暗地里背叛我们。博尔赫斯曾经描写过一个具有超级记忆能力的人,他能够准确地复述他见过的每一道水纹,他的记忆能力滴水不漏,以至于他要回忆一天的事情,同样需要一天的时间。《纽约时报》图书奖有一部获奖小说,名叫《列宁格勒的圣母像》,作者是黛博拉·迪安,小说描写“二战”时期,俄罗斯爱尔米塔什博物馆讲解员玛丽娜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为了保护藏品,撤下了博物馆展出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名画,但她仍然每天带领着参观者,面对墙上那些空旷的画框,做细致的讲解,用记忆和语言还原那些展品,在想象中搭建了一座“记忆宫殿”。可惜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我们也无须苛求每个散文写作者,有如此精准的现实复制能力。至于历史——如果私人的历史都无处安置,又有一个什么容器能够承载群体的历史?历史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问题复杂,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落到纸页上的历史肯定是主观的。即使掌握着“确凿”的资料,却有更多未知的部分永远被埋藏在时间深处。

(3)我们企图依赖的历史或者记忆,充其量只是可证的历史和尚未遗忘的记忆,而不包括那些不可证的历史和已经丢失的记忆(暂且这么说吧,已经丢失,就不叫记忆了),那么它们就不是历史和记忆本身,而只是代用品,而且代用品与本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残缺的部分可能刚好关乎事件的实质,它们的丢失可能直接改变了人们对事件的评判。即使是历史和记忆的残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可以证明的事件,证据明天就可能丢失;今天的记忆,明天就可能忘却,而过去仿佛从未存在过的历史证据和记忆片段,又可能浮现出来。于是,历史抑或记忆中的所谓“真实”,也是在不断变动当中的,昨天的“真实”就可能与今天的“真实”打架,今天的“真实”又可能与明天的“真实”过不去。散文将根基建立在“真实”上,显然是行不通的。

(4)连当下的“真实”也同样形迹可疑。我们的眼睛长在身体之上,它们的位置决定了我们既无法完整地了解自己,也无法完整地了解世界。人们所能看见的只是一些散碎的印象,然后通过思想活动对它们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判断。况且,眼睛也并非忠贞不贰,我们常为它们的貌似忠厚所蒙蔽。魔术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明用眼睛观察事物的缺陷。所以,所谓“真实”永远是身体之外的事实,它们有时可能很近,但当我们伸出手,试图触摸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远走高飞,溜得无影无踪。 (甲)

(5)小说与散文是否应当有一个边界?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小说里的故事可能基本“真实”,但它还是小说;散文中有虚构成分,但它依然是散文。小说与散文的分界显然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前者设置了一个事实现场,读者事先知道“事实”是无法在语言中复现的,因而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而只关注其叙述技巧,也就是说,只要故事吸引人,真假无足轻重;而散文则设置一个心灵现场,即使包含故事,也是为展现人们的灵魂现实服务的,散文家即使不是布道者起码也是倾谈者,读者对真实性抱有期待。作家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不能成为伪劣产品的生产者。 (乙)

(6)文学与史学、考古学及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于,文学对于“真实性”的鉴别不借助碳十四,而只凭情感与想象。体制散文奉行的所谓“真实原则”,意味着事实不仅存在而且只有一个,而作家也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说话。对此,一位作家的回答是,我们随手就能捞起一大把可以代表事实世界的什物;它不需要想象力,它在我们的想象力之外、在我们的愿望之外或健康或病态地活着,直到可以预计的将来。 (丙)

(7)虚构的现象在散文写作中不可避免,包括那些标榜“真实”的写作者,但散文的虚构与小说的虚构不同,小说的虚构是整体性的,而散文的虚构,往往是细节性的,它不能捏造,而只能使叙事更加完善、更加真实。张锐锋认为,小说的虚构,具有整体虚构的性质,它营造了一个完全的虚构世界。这一世界有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结构,以及自己的原则。它的一切看似真实的东西都服从于整体虚构的规则。而散文的虚构则不同,它的虚构服从于真实原则,是真实的附属物和补充部分。用一个比喻,就是,小说重新捏制了一个艺术陶罐,而散文则是对已有的不完整的陶器碎片的黏合和修复,一些残缺的部分,以虚构的东西修补,以便复原陶器的真实形状。新散文中采取了很多虚构的成分,以便弥补记忆中的残缺,虚构是一种对真实的还原手段,而不是以此取代真实。 (丁)

(8)巴尔加斯·略萨说:“事件转化为语言的时候要经历一番深刻的变动。具体那个事实是一个,而描写这一事件的语言符号可以是无数个。”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要经历这样的变动,那就是虚构的过程:“想象力为在我们有限制的现实和无节制的欲望之间不可避免的离异产生出一种灵敏的缓冲剂,即虚构。由于有了虚构,我们才更是人,才是别的什么,而又没失去自我。”当然,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虚构,这一点上面已经说明,但它们又都是真实的,用略萨的话说,它们都属于“真实的不同体系”。

——节选自祝勇《万卷如雪》

1.以下各项中最适合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散文和小说中的真实B.小说中的虚构
C.散文中的虚构D.虚构与真实
2.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A.把真实性作为划分文体界限的标志是不可靠的。
B.传统散文所强调的真实性既不存在也无法验证。
C.落在纸面上的历史都带有主观性也都无从验证。
D.残缺的历史或者记忆也有可能关乎事件的实质。
3.下面这句话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一处(     
因而,有必要将散文的“真实原则”更改为“真诚原则”。
A.甲B.乙C.丙D.丁
4.作者认为小说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真实体系,通观全文,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以第(7)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
2024-01-2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 . 根据要求作文。

下图是《永玉六记·汗珠里的沙溪》中的一幅漫画。那个坐在青石板上,仰望星空,充满遐想的少年是否让你产生共鸣?

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

根据这幅漫画,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4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和地名。

2024-01-24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一新东方开学考 语文试卷 0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