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离开大陆多年的台湾诗人纪弦,有一天翻开一本诗集,发现其中夹有一片故土的槐树叶。他睹物生情,以“一片槐树叶”为核心意象,创作出他的乡愁主题的名作——《一片槐树叶》。

一片槐树叶

[台湾]纪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一片槐树叶》,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意境营造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均有鲜明的特征,请从这三方面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聚焦于一个评论点,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短评。

2 . 大作文。

本试卷文学作品阅读《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中提到: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现在我的眼前。

大自然往往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生命启示。对此,青春激扬的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2024-01-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

宋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李桢《六国论》)

1.词语句式理解。
(1)下列各句中“族”字意思与“谁得而族灭”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秦者,秦也                              B.庖月更刀,折也       

C.每至于,吾见其难为                 D.士大夫之


(2)“视”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如下四个义项,乙文“秦无异也”一句中“视”字的解释应选哪一项最恰当?(       )

A.看待       B.比,和……相比      C.看见       D.同“示”,向……表示


(3)下列各项中,与“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夫晋,何厌

C.盘庚迁,胥怨者民也

D.微夫人力不及此


(4)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式的一项(         )

A.以终刈于虐乎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戍卒叫,函谷举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把乙文中末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3.甲乙两文对秦均有批判,但批判的侧重点不同,请加以分析。
2023-04-08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绛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在经典流传的过程中,读者会融合时代因素与自身经历,与作者进行隔空对话,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对经典进行不断深入的阐释和全新的解读。

本学期所学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请选取教材篇目中的一篇或几篇,结合上述材料的启示,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3-13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而在中国,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差序格局》)

【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习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与结构,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摘编自《礼治秩序》)

【材料三】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账,意思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摘编自《血缘与地缘》)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洋的社会格局是团体格局,就像扎成的一捆捆的柴,每个团体界线不明显。
B.差序格局是以“己”作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一种静态的社会结构。
C.亲属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是生育和婚姻事实,每个人都形成一个亲属关系网。
D.亲属关系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是完全相同的。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不同。
B.法治社会强调外部法律约束,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社会强调内心修炼。
C.主张小国寡民的老子与大多数信奉自由竞争的美国人,其维持社会秩序的想法是相似的。
D.某些西方国家当前新冠疫情处于失控状态,根本原因是反对用人为的“计划”与“统制”。
3.三则材料中有关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用以石投水形成波纹,形象地点明了乡上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
B.材料一中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由生育和婚姻结成的亲属关系可以不断向外扩展。
C.材料二中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不同内容。
D.材料三中运用类比论证,以朋友间抢着回账说明相互拖欠的人情使亲密社群更具团结性。
4.《乡土中国》中,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中,与“法理社会”“借助文字的社会”“男女求同”“司法诉讼体系”对应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5.有人说,如今“乡土中国”正在被“城乡中国”取代;有人说,当今中国依然是“乡土”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艺术大师在米粒上展现“赤壁大战”的壮阔场面,在头发上刻出《清明上河图》的盛世风情,刻画逼真,气象恢弘。大师们做的是“小器件”,呈现的却是“大格局”。

创作如此,生活亦然。

请结合材料,以“小器件与大格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 .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师说(节选)

【唐】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乙、续师说(节选)

【清】吴玉伦

①退之李蟠来学,作《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夫惑之解,所以精于业也;业之受,所以致于道也;道何由传,传以师也。然则师之说可得而详言之:

②古者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之俊秀,不学,即莫不有师。而师之教人以道也,自小学以至大学,莫不有法,其教必起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诵读必本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精其诰诫于日用平常之理,其考证于古今治乱兴亡之迹。其所以掖奖劝激厉而裁成之者,克之以刚柔,循之以次第,需之以岁月,而总以使之自完其身心性命,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驯致于圣人之道。呜呼,何师教之隆也!

③若夫学校既衰,师道不立,创虚无寂灭之教,而人奉之;开权谋术数之门,而人又奉之;兼之夸记诵竞词章率斯人心思材力步趋于无用之地者何可胜数!呜呼,师道之坏也极矣。


注释:①虚无寂灭:指佛教、道教等。
1.解释加点字。
(1)退之李蟠来学(       )       (2)不学(       )
2.选择题。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因此       B.用来……的       C.可以       D.……的原因
(2)其所以掖奖劝激厉而裁成之者(     
A.引诱       B.欺骗       C.引导       D.诱惑
3.下列句子有三处断句,请用“|”标记出来。
兼 之 夸 记 诵 竞 词 章 率 斯 人 心 思 材 力 步 趋 于 无 用 之 地 者 何 可 胜 数!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在甲文中,“今之众人”“士大夫”在从师方面的主要心理或行为有哪些?
6.《续师说》②③两段之间形成对比,请概括对比的内容,指出对比的效果。
2023-02-07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要寻求美的人生,但是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虚构、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这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这一点,脂砚斋早就指出。“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这里聚集了一群明亮、活泼、聪明、灵巧、热烈、多情的少女,她们把生命和爱情结为一体,她们维护爱的尊严,维护人性的尊严。这是一个“有情之天下”,这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小说开头写“石头”的本源是“青埂峰”,“青埂峰”是“有情之天下”的象征,而大观园就是现实世界中的“青埂峰”。大观园这个“有情之天下”,好像是当时社会中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这个“有情之天下”,被周围恶浊的世界(汤显祖所谓“有法之天下”)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悲凉之雾”是鲁迅的话),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凋零的景象。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也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伟大交响乐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林黛玉有句诗“冷月葬花魂”,可以作为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她们争取人性的尊严,争取爱的尊严,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观念。所以,《红楼梦》的悲剧是新的观念、新的世界毁灭的悲剧,也是美的世界毁灭的悲剧。脂砚斋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联系在一起,是很深刻的。

《红楼梦》的悲剧是“有情之天下”毁灭的悲剧。“有情之天下”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但是这个人生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悲剧性:“有情之天下”的毁灭》)

材料二:

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有个神话的背景。他本来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被抛在青埂峰下。后来来了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去经历了一番,这叫“幻形入世”,最后又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他把这番经历记在石头上,就成了“石头记”。

我想强调一下,这块石头(贾宝玉)的起点是“青埂峰”,他的归宿也是“青埂峰”。所以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青埂峰”。“青埂”就是“情根”,汤显祖多次用过这个概念。“情根”是说“情”乃生命之根,“情”乃是生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小说结尾时,有一首歌: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青埂”是“情根”。“情根”不是说“情”生了根,而是说“情”(“儿女之真情”)是生命之根,“情”是天地的本源性的存在。贾宝玉最后离开有限的、短暂的人世,回到“青埂峰”,回到“有情之天下”这个本源性的存在。这个“青埂峰”是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审美理想的象征,所以不能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如果坐实为某一个现实的空间存在,那么照小说所写,这大荒山出自《山海经》,小说结尾又说渺渺茫茫、鸿蒙太空,到哪儿去找?这么理解,这个“青埂峰”就成了彼岸世界,类似宗教的天堂、仙界、西方极乐世界。照我的理解,“青埂峰”“有情之天下”,作为曹雪芹的人生理想,不是彼岸世界,而是在此岸,就在当下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当下的生活世界如果体现了“有情之天下”的人生理想,就是“青埂峰”。曹雪芹已经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体验到这个“有情之天下”的存在。他为什么要让这块石头入世,就是为了显示“有情之天下”不在彼岸,而是在此岸,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尽管受种种限制,尽管时间短暂,有时只是瞬间,但是它是活生生的,而且瞬间就是永恒。

很多人讲《红楼梦》,都认为《红楼梦》贯穿了一个“色”“空”的观念,贾宝玉感受到人生没有意义,一切终属空虚,最后遁入空门,出家当了和尚,由此认为曹雪芹的人生观是虚无主义的。其实,《红楼梦》不是只有“色”“空”这两个字,还有一个“情”字。对曹雪芹来说,这个“情”字更重要,或者说这个“情”字最重要。《红楼梦》一开头就说,这本书“大旨谈情”,又说“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离开“情”字,根本读不懂《红楼梦》;离开“情”字,根本读不通《红楼梦》;离开“情”字,根本读不透《红楼梦》。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曹雪芹的“情”,受到了汤显祖美学观的影响。
B.大观园是曹雪芹的理想世界,是曹雪芹要寻求的春天,要寻求的美的人生,是贾宝玉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
C.大观园这个“清净女儿之境”被周围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之后曹雪芹始终围绕着林黛玉来写这种“悲凉”。
D.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带到人间转了一圈又回到青埂峰,这石头把自己这番经历记录下来,就有了“石头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情之天下”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最终被“有法之天下”吞噬,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B.《红楼梦》的悲剧,不在于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走向毁灭,而在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
C.很多人都认为《红楼梦》贯穿了一个“色”“空”的观念,作者并不认同,作者认为“情”字才是贯穿《红楼梦》的根本观念。
D.《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在于,体现“有情之天下”的“青埂峰”不是类似仙界的彼岸世界,而是此岸的现实生活。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作者对“青埂峰”解说例证的一项是(     
A.一僧一道带着贾宝玉离家出走,“遁入空门”,那就是“青埂峰”。
B.贾宝玉和林黛玉在那一天的中午躺在床上说“香芋”“春玉”笑话逗趣,那就是“青埂峰”。
C.五月初夏那一天龄官在地下画了几十个“蔷”字,那就是“青埂峰”。
D.晴雯病重和宝玉诀别,提出要和宝玉换袄穿,以便将来怀念怡红院的生活,那就是“青埂峰”。
4.材料一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有情之天下”的含义。
2022-07-19更新 | 38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猫和警察

[意大利]卡尔维诺

①在城里扫荡隐藏的武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警察们会爬上警车,头上戴着会给他们一副统一而非人面貌的皮制防护帽,他们会去贫民区,响着警报器,弄乱抽屉里的内衣,拆掉炉子里的管道。在那些日子里,一种折磨人的痛苦正在占据着警察巴拉维诺的内心。

②刚刚失业的巴拉维诺去当了警察。他也是刚知道那个貌似平静而繁忙的城市底下存在着一个秘密:在沿着街道的水泥墙后面,在僻静的围栏中,在漆黑的地下室里,闪闪发光的恐怖武器如森林般茂密地小心躺着,就像豪猪刺那样。警察巴拉维诺在他的市民中间感到非常不自在,他感觉,每一块下水道盖子,每一垛废物,都在守护着什么难以理解的威胁。

③一天晚上,警察跑到工人聚居区,包围了一整座房子,那是一幢外观腐烂的大型建筑。破旧的楼梯从地下窒一直到屋顶,穿过这个老房子的身体,就像是有着无数分支的黑色血管。警察们上去了,巴拉维诺在他们中间,戴着叫人难以认出的如机器人一样的头盔,但他仍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烦心事折磨着。他们被告知,他们的敌人,他们警察的敌人,也就是奉令行事人的敌人,就藏在那座房子里。警察巴拉维诺从半掩的门里,惊恐地望着房间里面:为什么每一个人,都用焦虑、痛苦的眼神望着他们?如果他们中的某个人是敌人,为什么他们不可能都是敌人?

④他们下到一个低矮的房间里,一家人正围着铺上红格子布的餐桌吃晚饭。孩子们都在大喊大叫。只有坐在爸爸膝盖上吃饭的最小的家伙,正用黑色而充满敌意的眼睛,一声不吭地望着他们。“我们有搜查房子的命令”队长说道。爸爸正在给小孩一勺勺地喂食。他先是斜着看了他们一眼,可能还有点讽刺的意思;然后就耸了耸肩,继续照料着孩子。

⑤警察巴拉维诺笨手笨脚地活动着自己修长面纤细的臂膀,把一个抽屉弄得叮咚作响:匕首?不,餐具。又把一个书包摇得轰鸣不止:炸弹?书。卧室里拥挤得无法穿行:两张双人床,三张小床垫。而在房间的另一头,一个小孩正坐在一张小床上,因为牙疼,啼哭了起来。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如果在每张床铺下都藏着一架迫击炮的炮筒怎么办?

⑥巴拉维诺跑到走廊里,厕所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扎红蝴蝶结的小女孩,怀中抱着一只猫。他觉得应该跟小孩们做朋友,问他们话。他尝试着抚摸那猫,那猫却突然逃掉了,还不时转过身来,怀有敌意地看他几眼。

⑦巴拉维诺在走廊里大跨步地跳开了,追着那猫。他进到一个房间,那里两个姑娘正伏在缝纫机上干活。地上有着成堆的碎布头,“是武器?”警察巴拉维诺问道,还用脚拨开布料,却走不动露路了,他们脚给缠上了玫瑰色和淡紫色的布料,姑娘们笑了。

⑧他转过一个过道和一段楼梯。那猫有时好像是在等他,然后等他靠过去了,它又会双爪僵直地跳走。在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垫,还有一个仰卧着的小年轻,抽着烟,神情可疑。“抱歉,您看见一只猫没有?”他伸出一只手去床下摸,却被啄了一下。跳出来一只母鸡,它是主人不顾政府法令偷偷在家里饲养的。光着上身的年轻人连睫毛都没动一下,继续躺着抽烟。

⑨在一间厨房里,有一个戴邮差帽的小老头,他正在泡脚。他一看见警察,就奸笑着向他示意了一下另一个房间。巴拉维诺探了探头。“救命!”一个衣冠不整的肥太太大叫道。一向贞洁的巴拉维诺赶紧说了句:“对不起”邮差还在奸笑,双手摊在双膝上。

警察巴拉维诺穿过厨房,去了阳台上。整个阳台都被晾着的衣服挂满了,就像飘着旗子一样。他在那个床单搭成的迷官中走着,那猫时不时现出身来,然后又贴在另一条床单下隐去了。他突然害怕自己会迷路;也许他已经与外界隔离,他的战友已经撤离了这座建筑,而他则正好给那些被冒犯的人用晾晒的衣物囚禁起来。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一堵小墙上露出了头。巴拉维诺不知是怀着宽慰还是带着焦虑地看见楼梯上像蚂蚁一样攒动的警察,还能听到命令声。他不再怕了。他脱下了头盔:他的脸又显出了人形,那是一个金发小伙子消瘦的脸庞。

“一步也不要走了,”一个声音说,“你在我手枪的射程之内,”

声音从背后传来,巴拉维诺一个哆嗦,转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蹲在一扇窗户前的台阶上,拿着一份杂志,用感冒的声调吃劲地读着。

“手枪?”警察巴拉维诺说。他抓住她的手腕,就想要把她的拳头打开。她刚动了一下胳膊,蜷成了球一样的猫就从她怀里跳到空中,龇着牙,冲着他扑来。但警察已经明白一切都是场玩笑。

巴拉维诺听见了口哨声,还有发动机的隆隆声;警队正在离开这建筑。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警察巴拉维诺在搜查过程中神经高度紧张,不放过任何一个普通的人和物,完全是出于一名警察的职业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B.随着猫的出现,小说的情节由搜查武器变为追逐一只猫。这个变化暗示着在大楼中所谓“扫荡隐藏武器”的行动不过是一场闹剧。
C.全副武装的警察巴拉维诺被民众无视、嘲笑、捉弄,甚至被一只猫弄得狼狈不堪,表达了作者对巴拉维诺这个无能警察的批判。
D.第④段从“爸爸”的神态和动作可以推断,他是一个蔑视警察、机智从容、并试图反抗的革命者,这样的人在大楼里是处处可见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被搜查的民众全都镇定自若又心怀敌意,拿着搜查令的警察们却草木皆兵乱作一团,这种反差产生了特别的讽刺效果。
B.巴拉维诺满心怀疑的武器不过是餐具、书籍等,阳台上晾着的衣物成了“囚禁”他的迷宫,臆想与现实形成颇具意味的对比。
C.小说中的头盔富有象征意义,一个善良小伙戴上它后变成了奉命行事荒唐可笑的警察,暗示了人在特定场景下被异化的现象。
D.故事发生在贫民区一栋大楼里,这是对社会局势“横截面”式的表现,这个特定的环境有利于作者延迟情节进展,形成波澜。
3.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巴拉维诺的心理。
(1)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
(2)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4.本篇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少年行(其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习近平《梁家河》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青春,新时代的青年对青春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演讲稿,参加班级的“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主题演讲比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2022-07-06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