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6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她站住了,那琴声是从备斋里传出来的,徐缓、轻柔的绕过那白雪中的雕梁画栋,在雪中的清冷的空气里, A 飘过来,向她飘过来,琴弓在舒展,丝弦在震颤,扣人心扉的节奏和旋律,如泣,如诉,如梦,如诗,从容不迫地讲述着东方一个古老的、生死不渝的故事①……她的心被俘虏了, B 地走过去,走过去,怕踩动脚下的雪,发出一丝杂音,破坏了那纯净如水的韵律。②她又停下来,她不忍心去叩响那小小书斋的门,去打断那宁静的世界中的天籁之音……她从备斋前走开了,③踏着被白雪覆盖的小桥,沿着粉雕玉琢的石阶,走上湖心小岛,站在小亭的檐下,静静地听着,琴声在她耳畔回旋,回旋……

雪花 C 地飘落,岸边的博雅塔,水中的石舫,都披上了一身轻柔的白纱。垂柳,国槐,银杏,红枫,树叶都早已落尽了,如今被白雪挂满了枝头④……洁白的燕园,洁白的未名湖,洁白的小岛,漫天飞雪中,伫立着一个少女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叠词,三处叠词不能相同。
2.对文学作品来说,省略号的使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五个段落都以省略号结尾,请分析第一处和最后一处省略号各有怎样的表现力。
3.“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濡以沫这句话出于《庄子》,鲁迅先生常爱引用它,只是断章取义,与这句话的上下文不大有关系。单就这句话看,是一个悲壮动人的场面。一群鱼失了水,干得要死,大家吐出口沫来,彼此互相沾润,借此延长大家的生命。试想,吐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来,不但沾润自己,还要互相沾润,那生的意志的强固和群的联系的强固,不是够得上悲壮两个字的考语吗?

鲁迅先生引用这句话,为的是他所处的环境正是一片干地,没有一滴水。他又见和他同在的人所处的是相同的环境,于是自然而然记起这句话。说它是口号,不如说它是信念。他奉行的信念,在一片干地上,所吐的口沫非常之多。我想这么说:鲁迅先生的影响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奉行那相濡以沫的信念。

1.试解释成语“断章取义”的意思,并分析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下列选项中,“不如”一词的用法与原文加点的“不如”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D.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的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察。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由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发展到徘徊不安地自嘲。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的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春三月,燕太宰慕容恪将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将兵万人,共讨之。燕兵至野王,(吕)护婴城自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急攻之,以省大费。恪曰:老贼经变多矣,观其守备,未易猝攻。顷攻黎阳,多杀精锐,卒不能拔,自取困辱。护内无蓄积,外无救援,我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杀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乃筑长围守之。……秋七月,护食尽,果夜悉精锐趋真所部,突围,不得出。太宰恪引兵击之,护众死伤尽,弃妻子奔荥阳。恪存抚降民,给其廪食,徙士人将帅于邺,自余各随所乐。以护参军广平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冬十月,吕护复叛,奔燕,燕人赦之,以为广州刺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时朝廷A以亮率军B远入C利D在急战E每命F懿持重G以俟H其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指如果、假如,与《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若是”的“若”字词义相同。
B.鸣鼓,指击鼓。古代打仗,一般用击鼓来表示进攻,用鸣金表示停止前进。
C.何为,意为“为什么”,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安在”文言句式相同。
D.“护众死伤殆尽”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两句中的“殆”字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将诸葛亮领兵十余万在渭水南岸扎营,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军阻击。司马懿力排众议,率大军过渭水,背靠渭水扎营布阵。
B.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饰品来激怒他,但司马懿仍不予理会,充分体现“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的作战思想。
C.春季三月,慕容恪和皇甫真率军共同讨伐吕护,军队抵达野王后,吕护环城据守。护军将军傅颜请求猛攻吕护,遭到了慕容恪的反对。
D.秋季七月,吕护的粮食吃完了,于是趁夜色偷袭慕容恪,率领士卒突围,结果被慕容的军队打败,于是抛下妻子儿女逃奔荥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懿出兵追之。
(2)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十旬,取之必矣。
5.材料二中,慕容恪远道而来,为什么不对吕护采用速战策略?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蘑菇圈【注】(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这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圈,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某些可以食用的真菌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文本二: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渠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一旦展开,叙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果我们只是重复一个事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吗?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丝·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在倾听一种腔调。换句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的。

(选自《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阿妈斯炯多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虽多次描写却无雷同之感。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并以此骗钱的故事,塑造了阿妈斯炯和丹雅两人对比鲜明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C.文章写到阿妈斯炯得知蘑菇圈被发现了之后有种“空洞的迷茫”,这种“迷茫”表现了她面对时代与个人命运变化时茫然失措的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比如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既表明阿妈斯炯内心的孤独与难过,又表明儿子对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2.下列对文本有关说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大多数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这类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因此没有可读性。
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两者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叙写强调动态性,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强调完整性。
C.文本一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简单但叙事具有动态性,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突出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
D.作者在文本一中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手法,不仅仅是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而是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进行延宕,具有美学效应。
3.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的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中“叙写”的特点。
4.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一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或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穷苦的人民表达关怀和同情,都是个人的情感和时事相结合。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种种感触与国家的危机、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还有占有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名篇和名句,无论是山河、草木、虫鱼,他都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观察它们在此地此时的形态,予以刻画,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在这方面,其和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是迥然不同的。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做过许多精透的阐述。我们却认为,杜诗里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还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这里所说的,对于杜甫来说,就是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杜甫在写诗时,无论歌咏的对象是什么,都迫切地要求表达出来这种执着和热爱。不像一些流连风景的诗人,掇拾描绘自然的诗句,而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像是人们评论谢灵运的诗那样,常常是有句无篇

总的说来,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杜甫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质量上也属上乘;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后世无数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往往没有联系时事,一些诗人流连自然风景,雕琢词句,却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
D.王夫之说“意犹帅也”,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缺乏“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杜甫作品大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不限于客观叙述,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C.有些诗作有佳词丽句却缺乏“意”,被人们称为“有句无篇”,它们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D.杜甫诗歌能感动历代读者,是因为无论是时事政治诗还是写景抒怀诗,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班固《答宾戏》评述孔子孟子:“是以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反映革命年代生活的小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其创作通常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革命文化诞生于近代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淀与孕育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对20世纪广大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共同记忆。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些革命精神?请写一篇班会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李雨苍序

方苞

①永城李雨苍,力学治古文,自诸经而外,遍观周、秦以来之作者而慎取焉。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言当矣,犹必其人之可。故虽扬雄氏无所录,而过以余之文次焉。予故与雨苍之弟畏苍交。雨苍私论并世之文,舍余无所可,而守选逾年,不因其弟以通□。

②雍正六年,以建宁守承事来京师,又逾年,终不相闻。余因是意其为人必笃自信而不苟以悦人者,乃不介而过之,一见如故旧。得余《周官》之说,时辍其所事而手录焉。以行之速,继见之难,固乞余言。

③予惟古之为交也,将以求益也。雨苍欲余之有以益也,其何以益余乎?古之治道术者,所学异,则相为蔽而不见其是;所学同,则相为蔽而不见其非。吾愿雨苍好余文而毋匿其非也。

④古之人得行其志,则无所为书。雨苍服官,虽历历著声绩,然为天子守大邦,疆域千里,昧爽盥沐,质明而莅事临民,一动一言,皆世教、人心、政法所由兴坏也。一念之不周,一物之不应,则所学为之亏矣。君其并心于所事,而于文则暂辍可也。

【注】① 扬雄:汉代辞赋家,因曾作《剧秦美新》阿谀王莽,世人谓其人品不高。②守选:候选。③不介:不待他人介绍。④并心:集中心思。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B.C.D.
2.根据第①段文意概括李雨苍选取古文的两个标准。
3.下列对作者与李雨苍交往情况的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雨苍很认可作者的文章,但并未通过弟弟的关系与作者交往。
B.李雨苍为人自信且不轻易取悦于人,作者便主动登门去拜访他。
C.李雨苍一得到作者的好书,便亲手抄录,并抓紧机会虚心求教。
D.李雨苍因喜好作者的文章而看不到其缺点,作者特意劝他改正。
4.近代学者王文濡称赞此文“后段主义颇高”,“主义”即指立意、用意,试结合文章第④段对此赞语加以评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要到对岸去

张宪光

①冬日的风,几乎感觉不到寒意。

②风,是比水还要自由的存在,没有岸的束缚,无色,无臭,无形。它的形,藏在水波里,藏在芦苇的醉态中,藏在树叶的沙沙声里,藏在起伏的稻浪里。风吹过江南小镇平静的河水,涟漪荡漾,眼波动人。风吹过最后的晚稻田,细碎而迅疾的稻叶微响,若细小的铃铛在传递着隐秘的欢乐。风吹过芦花丛,飒飒作响,似摇曳的哀愁。一阵稍大的北风吹过,芦苇的丝絮裹着种子摇摇飘去。烦闷之中,我在河边漫步,独享这风的盛筵。

③去年海棠初绽之时,疫情开始泛滥。我住的地方僻远,偶尔能走出小区,去河边散步,发现岸边居然种着一些海棠。那时正读《红楼梦》,怡红院里一边种着数棵芭蕉,一边种着一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河边的那些海棠,瘦削不堪,没有其势若伞的阔大,初见之下,惊喜却难以言表。春分那天大雨,跑了很远的路做核酸,回来去看那几株海棠。花儿娇差半开,花朵上垂着雨珠,愈发动人。雨中徘徊,不肯离去,心里蓦然涌出一句诗来:海棠一树开无主。岸边是大片荒地,有人种上了油菜,黄色的油菜花满眼都是。那种绚丽的黄,只是海棠的背景色。

④沿着河岸走着,看那春水微波,泛起浅浅的涟漪。有一只白鹭从对岸向我这边飞过来,看见我,便改了方向,飞向东边去了。忽然想起几句诗来:

对岸的树丛中

惊起一只孤独的野鸽

向我飞来

⑤那个诗人执拗地说:“我要到对岸去。”这是人之常情。每个此岸的人,似乎都对对岸有着某些期待,赋予其幻想或理想色彩。对诗人来说,河流是真实的,也是象征的。对我来说,河流就是河流,它的颜色、温度、波纹都如此具体而清晰,但是我也希望到对岸去。河的这边,有海棠花,有油菜花,有浅紫红的细小花朵哀艳无声地开着。那么对岸呢?我只能看到一丛丛的夹竹桃,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以及向远处延伸的田野。我沿着河流走下去,想要到对岸去,走了两三公里,发现那座联通两岸的桥被竹竿、铁丝封住了,那自然是疫情防控所需。

⑥清明过后,海棠便渐渐飘零了,粉红花瓣飘零一地。东坡《寒食帖》里说:“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似为当时景象所写。除了海棠,北窗下居然还种了几棵芭蕉。海棠颜色,与胭脂最近,古代诗人每有吟咏。晏殊词云:“海棠珠缀一重重。清晓近帘栊。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即是一例。刘兼咏海棠:“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似与黛玉得名也有些关系。

⑦五月下旬的时候,河对岸机器轰鸣,盘整稻田,准备播种。解封以后,那座桥上的栅栏也拆除了,我得以畅游对岸。王维有两句优美的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的不是江南,却是眼前的写照。一块块棋盘似的水田,一排排碧绿的水杉,白鹭起起落落,追逐着平整稻田的机器,品尝着翻耕出的虫子大餐。白鹭是一种极富诗意的鸟儿,原来也如疫情中的人一样,要为了食物操心,羽毛也被泥水染黄了。初夏的田野,花不多,除了路边荒地上的格桑花,令人惊异的是芙蓉葵。芙蓉葵的花很大,花瓣的纹路细如縠纹,盛放时如人脸。芙蓉葵生命力很强,从五月末一直开到十一月,一茬又一茬,仿佛有着无穷的美与力向外释放。

⑧河堤的内侧,还栽种着整个夏天红花、白花开个不停的夹竹桃,黄色的棠棣,以及植株不大的木芙蓉。木芙蓉是一种迷人的花,唐宋名贤多有吟咏,《永乐大典》收录了两百多首木芙蓉诗词。这河岸边的木芙蓉没有如此绚烂,也尽情地开了两个月之久。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走很远的路去散步,看花,听鸟,聆风,观水,闻稻。

⑨夕阳斜照,走在深秋的田垄上,耳畔时时想起张明敏的《陇上行》。人生仿佛是一次陇上行,从塞北到江南,看过许多次的碧绿和金黄,心中装满沉甸甸的春色与秋色,扩展着我们的视野和经验。每一个人,奔山赴海,几乎总是走在通往对岸的道路上,不管那是美学上的或功利性的。对岸有属于自己的花、鸟与稻田,可是走得再远,看过再多的芙蓉葵与木芙蓉,也不会忘记那些雨中的海棠花。

(选自 2023 年3月19 日《文汇笔会》,有删节)

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构思的角度,分析第③⑥⑨等段反复写海棠花的用意。
4.结合题意,评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