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27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何其芳

①我是从山之国来的,让我向你们讲一个山间的故事。那么你对于山很有情感吗?不要问我,你简直敲到我悲哀的毽子上了,我只记得从小起我的屋前屋后都是山,装饰得童年的天地非常狭小,每每相反地想起平沙列万幕,但总想象不出那样的生活该是如何一个旷野,竟愁我的翅膀将永远飞不过那些岭嶂。如今则另是一种寂寞,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颇起哀思于这个比兴,若说是怀乡倒未必,我的思想空灵得并不归落于实地,只是,我真想再看一看我那屋前屋后的山啊,苍苍的树林如同一个池塘,该照见我的灵魂十分憔悴吧。然而要紧的是开始我的故事。凡文章最难于一个开始,我怎样能在你们面前绘出我这故事的背景呢?我怎样能使你们了解我对于这背景所起的情感的波动呢?

②我劝你们坐一次火车,到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东岳去。那虽颇与我家乡的山不同,平地起一个孤独之感,但我很称赏那绝顶上的舍身岩,说不准哪一天我还要再爬上去,在落日的光辉里和自己的影子踯躅一会,那时宇宙算得什么呢?泰山等于鸿毛了。其次我喜欢坐在对松亭里看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它们永远长不大。

③是呵,岩半腰的松树,山风吹得你永远长不大,你在我想象里孤立得很,是什么时候一只飞鸟打这儿过,无意间嘴里掉下一粒种子,遂倔强地长起来了,却为鸦雀们所弃,不来借一枝之巢栖,老鹰在蓝天里盘旋又盘旋,最后也情愿止于黑色的岩石,作哲学家的冥想。但不要抖索,如果落了一根针叶总是个损失,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将在你脚下出现。问他吧,你这与危险共嬉戏者,我看你是先以一绳系住腰,再系其一端于树上,然后附岩而下,你有什么理由轻视你的生命呢?你骄傲地向半空中挥起镰刀,青草从你手腕间纷纷下落没有一点声音……我看他殊无回答的工夫,让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们,他乃一无父无母的孩子,就养于其叔父,始而牧猪,继而放牛,许多无辜的挞责创伤了他的心,于是极端的苦辛遂潜匿于一个无语的灵魂。

④那么他勇敢地向绝岩夺取的乃不过供牲口齿间之一啖而已。

⑤这道理我无法说明,大概你又是个江南人,忘不掉芳草连绵千里的境界,我且引你上岩顶去指点与你看啊,群山起伏,高高下下都是田亩,哪里有让你牵牛儿来吃草之地呢?

⑥但是我不愿再往前走了,乱石累累,我怀疑你是个诱敌深入的向导,我才不愿迷入你的阵图中,但是,我耳边已隐隐有金鼓杀伐之声,唉,老丈,你引我从哪个方向出去呢?不要乱想,此乃一个废圮的寨子,昔日土人筑之以避白莲教者,我们且择一块石头坐下,风吹得我们的衣袖单薄了。我很不喜人类之中有所谓战争,然于异国中古时的骑士与城堡则常起一种浪漫的怀想,至于此垒乱石以为城,我却嫌太草率了,虽是避难也不应如此,并且,我看你们这地方山势险恶,民风一定剽悍,令我悲哀之至。不,这实在是一个山间的桃源,我想桃源避秦人既然娶妻生子,总不免也会有些小小的不幸。说人生有什么巨大的悲恸大概是戏剧家的夸张,只是永远被一些小小的不幸缠绕得苦,然而我的意思是说天上未必胜过人间,我且再指点那岩后的山坡与你看呵,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而它们一个个都绿得那样沉默。

⑦还是向前走好了,人生就譬如走路,我的一个朋友曾说过,举起步子就忘记是在走,至于此岩上之所有我从此一口气告诉你们,刚才问答得殊不称意。这是颓墙,这是碎瓦,都琐琐不足为外人道,但我却颇满意于这荒凉,说不准哪一天谢绝人世,归结茅屋于此,最后这是干涸的水池,那立于岩尾的木架则是轱辘,塘水上山的道路,它朽腐的身躯仍是一个诱惑,会使你失足落下绝岩如一根草,唉,不要提它,我这故事的主人公就苦无工夫来这岩上游玩,常遥望那轱辘而心喜,大概我这故事将有一个悲伤的结局了,但是你瞧,他已牵牛到塘边饮水去了,我们也下岩去吧。

⑧我们也到塘边去吧。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然而此水毫无流动之致,令我忧愁。小人物呵你立在遥遥的对岸,手中之绳牵得牲口微微喘息。我想起一个故事了,夏夜的塘边,一个过路人坐下濯足,突然被紧握于一只水中之手,力往下拽,此人大概颇有几分胆量,乃自言自语道,天气真热,我脱了衣裳下去游泳一会儿吧,于是遂兔脱而鸟遁了。小人物呵你一定没有听见,我不过惆怅于我幼时的怯弱而已,那时我不敢走夜路,为的怕鬼物在岩边水边幻作一条路来诱引我,直至如今仍无力正视人生之阴影方面,虽说我自信是个彻底怀疑者,人世的羁绊未必能限制我,但从无逸轨的行为,一只飞蛾之死就使我心动。唉,暮色竟涂上了我思想的领域,我感觉到人在天地之间孤独得很,目睹同类匍匐将入于井而无从救援,正如对一个书中人物之爱莫能助。无父无母的孩子呵风吹得这黄昏凄冷了,回家去吧,我殊不愿再饶舌,我希望就合上了眼睛就永远张不开,做一个算命的盲人给你一句预言:岩边水边切要留心。

⑨我这故事是完了,但谁也不会餍足,我并不说人生是无结构的,因为就我所知,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并且我自己起初也拟有一点穿插,大概是关于一位无儿无女的疯了的老太太,最后塘水一段乃为她而描写,但是,我的笔啊,你若在我手中变成乐器,那倒会有一番嘈嘈切切错杂弹吧,不过那时你们必又说道,你的乐器准是龙门之桐且烧焦了尾的,是以有北鄙之音凄且厉,其能久乎,可不是吗,你听你听,我的弦断了。

成时雨正凄其。

(选自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20世纪30年代。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作者创作了《画梦录》。本文采用独白的行文方式,主要以作者的意识进行表情达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引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诗,抒发“我”对前途的担忧,点明寂寞、哀愁的原因。
B.第⑥段中引用“白杨多悲风,但见丘与坟”这两句诗,实写岩后山坡的凄凉景象,隐含对时局的忧虑。
C.“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话原意是欲望有限,极易满足;在第⑧段这句话指“我”对塘水毫无流动之致的忧愁。
D.第⑨段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以说明乐声像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变化和优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将“苍苍的树林”喻为“池塘”,比喻新奇,且与后文想象契合;说它照见“我的灵魂”,想象新颖。
B.第③段描写岩半腰间孤立、倔强、为山风吹得长不大的松树,烘托山岩的险峻,交代故事主人公的出场环境。
C.第⑧段插叙“我”想起的一个故事,意在提醒那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注意安全,也含蓄地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渴望。
D.文章末段说“实事之像故事乃有过于向壁虚构者”,这表明上文所述这个“山间的故事”是现实世界的折射。
3.文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怎样思想性格的形象?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4.有评论指出,何其芳的散文是“诗人的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极具诗性美。请以《岩》为例,简要评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凉亭

谢志强

挑着一担小鸭,走了许久,腿僵了,人乏了,小鸭们像是入眠了。一个凉亭就出现在前边,好像应了他突然冒出的歇脚的念头。箩筐一停,小鸭顿时叫起来,仿佛到了家。他坐进凉亭,掀开箩筐,一片攒动的嫩黄。

有一个背着草篰的农夫经过,驻足凑近,看着黄澄澄、毛茸茸的小鸭,说是要买几只,回去给小儿子当小伙伴。

卖小鸭的小贩问:这野地怎么冒出个凉亭?还真是好地方,替走远路的人着想。

农夫说:供过往的行人歇歇脚,避避雨。我们村还没个村名,有人称我们是凉亭村,见到凉亭,就快到我们村了。

小贩说:凉亭村好客。

农夫问起价钱,就迟疑,好是好,只是一时拿不出钱。他说:我们这一带,各家各户都养蚕,春天,大家手里没钱,得等到农历五月,卖了茧子,才能有钱。

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包装土特产的纸)说:我在老家萧山常常采取赊账的办法,你看这样妥不妥,记下你的姓名、家址、数量、钱数,你把小鸭拿走,到时候,我来收账。

农夫报了姓名、家址,还按了手印——小贩竟带着印泥。农夫说:萧山到桐乡的石门镇,路可是很远呢,我最远也只去过石门镇。

小贩顿顿足,说:我这腿,很勤快,带我到了这里。

农夫领着小贩进了凉亭村,村里到处都是桑树。转了一圈,仿佛撒下声音,满村都响着小鸭的叫声,伴随着小孩的笑声。

小贩担子两头的箩筐空了,轻了,怀里揣着的那张霉头纸上写满了字和数。村名不知道,就画了个凉亭。

那个领他进村的农夫,还请他一起用了个早晚饭,说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儿。叫他留宿,他说:趁凉爽,赶夜路。

过了端午节,小贩成了小商贩,挑了一担小孩喜欢的物件,顺便来收取小鸭的赊账。走到凉亭,歇歇脚,这一次箩筐里可没有声音。不过,想象孩子们拿到小玩意的反应,他就笑了。他没孩子,喜欢听孩子笑。

突然,他慌了。手忍不住伸进怀中的袋,能摸到似乎是融化了的麦芽糖。途中遇上一场雷雨。淋了,现在衣衫干了,霉头纸却成了一团纸浆,吸饱了雨水,一捏,还捏出墨色的汁水,像山林里的野果。

麻烦了。墨字已涸开,姓名、住址、款数,消失在纸浆里。他一向只记得小鸭,别人看来一色一样的小鸭,他能辨认出哪一只,但是,却记不住人名,甚至觉得所有人的面孔都一样,只知男女。

收账凭账单,无凭无据,谁会认赊账?他记得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的小儿缺了两颗当嘴的门牙,笑起来漏风,那天晚饭,小孩连饭也不安心吃了,模仿小鸭的叫声,很逼真。

一村的蚕宝宝结茧了吧?仿佛他也缠入无形的大茧中。因为这个凉亭,他接近了一村人,现在,小鸭该长大了。

炊烟升起,小贩进了村,一路吆喝。听见鸭叫,就探头看院。

不等他开口讨债——也不知怎么说,院中人说:哎呀,你总算来了。

小贩一喜,人家似乎就等待着他呢。

那户人家,给了他小鸭的赊款,还要他点一点。他顺手装入袋里,说:让你们记挂着,费心了。

这些日子,小鸭的赊款,他想一次,是一件事,再想一次,又增加一件事,心中就挂了很多事,事多心累。

小贩料不到如此顺利,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对一对赊账单——凭据。竟还有人,将他来的消息传播开去,有人找来交钱,省得他跑脚。收了账,出了货——小孩看中货担里的小玩具,大人付钱。

最后一家,是他在凉亭相遇的那个农夫。农夫说:我这小儿,常问起,小鸭长大了,伯伯怎么还不来呢?

农夫的儿子数着几只鸭子,让小贩看。

小贩说:这个村,是小鸭的家,明年春天,我还来。

那个晚餐,又添了一双筷子。饭后告别,他要了几个蚕宝宝。他和衣,在凉亭过了一夜。他借着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

不知谁先叫起,反正有凉亭那个村庄(凉亭离村庄有两里远,坐落在入村的道路旁),就被叫成鸭子家兜村了。凉亭像兜口。据传,村外河边的凉亭,为清朝光绪年间,由村里人自发建起。

(有删改)

文本二:

所有的小说均有谱系和母题,就是有来路,作家常常脱不开、跳不出。所谓谱系,爱情、傻瓜、疯子、大海、森林、旅行等构成故事有限的模式。所谓母题,有寻找、逃离、回家、报复、嫉妒、孤独等。有些经典作家终其一生的作品,就是表现一个母题,坚持一个谱系。比如马尔克斯写孤独,门罗写逃离。那是作家灵魂的取向。写微型小说,微小,但作家的心灵要,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凉亭》的谱系可归为乌托邦小说。有正有反,还有反乌托邦小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唯一的方法,就是那张账单,进乌托邦似的村庄前,也被暴雨化为纸浆。那个凉亭是中国式乌托邦的入口。蚕宝宝、小黄鸭,是生命的象征。那是一个讲诚信又和谐的村庄。怎么表现时代精神?账单被暴雨销毁,没了证据,村里居民积极主动来付账。当下缺失什么,文学就补什么。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学中表达的时代精神。

(节选自谢志强《过手·后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片攒动的嫩黄”这句话以其生动的色彩、动态的描绘以及情感与象征意义的融合,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生动、温馨且充满希望的氛围。
B.小贩掏出粗糙的霉头纸记录赊账信息,甚至带着印泥让农夫按手印,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他的职业特点,也表现了他的细心和负责任的态度。
C.小说先后两次写农夫以“添一双筷子”的说辞挽留小贩在家中用餐,充分展现出凉亭村民真挚朴实的情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D.小说从小贩视角审视凉亭村“到处都是桑树”“炊烟升起”等环境,表现出他对陶渊明“鸡鸣桑树颠”“依依墟里烟”式的田园归隐之趣的追求。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贩感觉腿僵人乏的当口,不早不晚,凉亭就出现了,这种讲故事的方法,颇有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无巧不成书”的神韵。
B.小贩在端午节后前来收账,却遭遇了霉头纸被淋湿的意外,这一情节使得故事产生了波折;这种波折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C.小贩在凉亭过夜时“借着月光,点了钱,一点不少”,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的疑心和谨慎,也借此反衬了村民们的诚信和善良。
D.小说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描写富有乡村地域色彩的人与物,使故事更加贴近乡村生活,增强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3.在文本一中,作家赋予了社会环境高度典型化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文本二中说“关于乌托邦小说,古今中外有强劲的谱系,比如,中国的桃花源。《凉亭》跳不出这种谱系”,请从主题、情节、人物三个方面任选两点,对比分析《凉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部作品的异同。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 A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动静

沈从文

①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像对于这次开拔,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

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

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

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

军官依然微笑着上头意思谁知道,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这也有个秘密,用白面粉代替白药,你们不是在好些情形下,能够用这样药代替那样药?

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

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

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

⑨军官笑了。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验过事实。

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

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

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名分去打仗的。

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像一切照常。那种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

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

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

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

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

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

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

军官见是两个学生,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

他看了看表,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

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

㉓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

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

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

(写于1940年,有删改)

材料二: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二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注】①开拔:离开

1.《动静》在刻画军官形象时三处写到“微笑”,请分析其效果。
2.请从叙述方式的角度分析《动静》第⑬段的作用。
3.《动静》最后一段别有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赏析。
4.请结合《动静》与《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试分析沈从文与鲁迅对青年革命的认识有何异同。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2.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3.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4.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2.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3.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4.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夜归人

(美)爱伦•坡

①年轻的妇人静静地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声音。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铮亮的窗玻璃上。

②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③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做丈夫的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④“为什么呢?”

⑤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⑥“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⑦“好的,我答应。”她说。

⑧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前门。

⑨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

⑩“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⑪“我是伤兵,大雪天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⑫“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⑬“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⑭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夜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⑯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忽然有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的,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⑰“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

⑱“谁要偷进来呵?”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⑲“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这件事怎么可以告诉他呢?她恨不得咬断自己的舌头。

⑳“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

㉑妇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起了他的手枪。

㉒“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㉓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

㉔“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㉕“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丈夫临走时告诫妻子千万不要离开屋子和不许让任何人进来,表现了丈夫的细心和对妻子的深切关爱。
B.小说中年轻妇人的丈夫是一位重要人物,虽然他在作品中只露了一次面,但他的影子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C.年轻的妇人想到请伤兵帮忙,告诉他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表明此时伤兵已经赢得了她的信任。
D.小说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和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雪,请分析其作用。
3.第⑮段的两处画线句体现的妇人形象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进行赏析。
4.小说最后“妇人”发现自己杀死的强盗是丈夫,但伤兵问她“认识这个人吗?”时,她却说“从没见过!”,你认为这一意料之外的结尾是否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惜字亭下

①老街口的惜字亭还在,风风雨雨,不改古朴模样。天晴时候,有老人去亭下焚烧字纸,又古典又清闲,砖炉纸灰仿佛透着幽静,飞扬出诗书礼乐的韵致,飘飘然遁入暗黄淡然的遥远心境。

②惜字亭是砖石结构,形如塔,高三丈三尺有余,五方皆为假门,底层有一方辟有拱形空心正门,专供焚烧字纸之用,以育人文风气。二至三层实心结构,飞檐斗拱,有各式花纹图案。墙角斑驳着裸露出藏青色大砖,砖上稀落落生有苔藓。老式木板门,窗户也是木制的,窗格烟熏火燎,漆黑漆黑、一节一节。苍老与陈旧里,凝结着一份幽古的清寒。旷达和清穆不倒。一百多年的光阴点点滴滴渗透砖壁,斑驳坑洼,古意充盈,愈久弥坚。

③中国人认为字是神圣的,对字纸有特殊心理。燕京旧俗,污践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罪。仓颉造字,惊动了天地鬼神,只因文字有灵。读圣人之书,更应严肃恭敬相对,守住笔下的清正光明。有关性命、功名、闺阃以及婚姻之类,须谨慎再谨慎。忌淫词艳曲兼以书文讥诮他人,不可离间骨肉,倾人自肥;不可凌高年欺幼小;不可挟私怀隙谋害别人,唆人构怨,颠倒是非,使人含冤。这样的“惜”是敬是止是仁是义,为人处世堂堂正正,多些磊落,踏实安稳。

④旧时儒生乡绅自愿组建惜字会、敬字社,尊孔尚道,叫人爱惜字纸。《帝京岁时纪胜》上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日,文人行礼拜祭并举办“敬惜字纸”香会,在文昌祠、精忠庙、梨园馆或各省会馆献贡演戏,动辄聚集千人。北地如此,南方也不例外,雇人沿街定期收取废旧的字纸残书汇总焚化,余烬投入江河。古风绵延几百年,风雨无阻。

⑤惜字亭下人家,虽世代耕农,对字纸也有敬惜之心。家里有读书人的,必备字纸篓。字纸保持清洁,不受污秽,得空放入炉中焚化,将灰烬深埋或送入河里。乡民识不了多少文字,却深得人间仪礼。记忆中,祖父略通文墨,桌底备有竹箧,将写有字的废纸团成一球放入其中,隔十天半月,找一树下或河边焚去,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结缘。幼年记忆里,纸灰浮扬上空或随水波悠悠荡荡漂远了,引得一阵遐想,让我懂得百姓之礼自有端庄肃穆。

⑥乡人惜字更惜物,村戏里的唱词一句句都是惜物之情:“舍不得老布袜子有帮无底,舍不得鸡窝上一顶斗笠,舍不得床底下三升糯米,舍不得刚抱的一窝小鸡。”

⑦地底潮湿,房子屋基用青石方块,青砖砌半人高,刷上石灰。青砖是珍物,舍不得多用,平常人家造房子,一律砌土砖上顶。砖缝抹平了,沿缝压出一条沟纹。夏天敞开窗子,冬天才贴上薄薄的白纸,窗上微微发出米糊与白纸的气味。屋檐下堆满松针,引火烧饭。劈开的木柴码放整齐,这种情调为山乡独有。

⑧在徽州游玩,一族人家老祠堂大厅抱柱上高高挂有旧联,说是清人所作,内容大好,说出了心头话:

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

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

⑨这联语让我感动,仿佛看见了惜字惜物的祖父青灰色的身影,也仿佛看见了一代代乡村老人的面容。做孩子的时候,凡穿衣或饮食,长辈总让我们爱惜,一粒米也不能糟掉。吃饭不得多话,不准挑三拣四。人世经年,觉得少比多好。轻轻浅浅享一份清福就好。君子知命,要懂得随分守时、惜福养命。

⑩惜字亭下山深树茂,一年四季花色烂漫,绿植遍野,无有风沙,窗明几净。少年时每日在窗下读两册书,喝一壶茶,间或一二乡友来闲坐,上下千年。远离闹市,得了清静也得了热闹。友人住在惜字亭东。冬天借宿其家,夜雾中影影绰绰的鱼鳞瓦老房子,几盏未灭的灯火,点缀其间。早晨起霜了,一头走出去,迎面沁凉。友人母亲为人和善,待我等如亲儿,每日烧好热水灯下候着。洗漱泡脚,屋梁上近尺长的老鼠探头缩脑,好像通了人情,并不可厌。几个少年嬉皮笑脸,世间最好的事,是人的相遇,像梅花沾有霜雪,草叶凝结露珠。他母亲做的萝卜干真好吃,二十几年,忘不了那样的情味。

⑪姑祖母孀居多年,父亲兄弟四个侄辈经常送些柴米,肩挑背驮几里路。她上了年纪,手脚不利索,做出饭菜无人问津。有一年路过她家,歉然留我午饭,咸豆角与萝卜干,竟还有一碗蔬菜。我连吃两碗米饭,姑祖母很高兴,说小哥当年也如此。她小哥是我祖父,兄妹情谊迥于世人。哥哥去世十多年,妹妹还记得往昔的日子。

⑫村里一老妪,无儿无女,幼年缠足,做不得农事。村民轮番砍柴晒干挑到她家,也有人送肉菜盐米酱醋。此俗成了惯例,直至其寿终。平人的关怀,虽只有一饭一蔬,却细水长流、温润贴心。

⑬开春后,惜字亭下村落山野的各色花都开了,小路上常见挑夫折一枝野花放在扁担头,蕴含三分春色,又吉庆又和煦。日子贫苦,生在马槽牛栏,也在槽里栏里开有绿叶鲜花。

⑭人过中年,前途短促,心怀不甘,常常有戾气,惜字亭下的人们却面容安详。岁月漫长,历经世事,他们尝尽几度秋凉。冬日窝在草丛晒晒太阳,便有了温润人心的暖意,不管老之将至老之已至,无惧生,无惧死。

⑮走在惜字亭边,喧嚣只在别处。近旁荒藤绿树老宅古桥,远处飞鸟废园晨雾青山。暮鸦归来,秋燕南去;风过亭尖,雨落天井,烟锁池塘;草动虫鸣,水流花落……四季悄然更迭。几百年来人们从亭前走过,汲水、灌溉、浆洗衣物。牧童牵牛过桥,一身夕照,像诗像词像曲又像画。白昼日光,夜阑月色,将惜字亭下的日子照得晴朗光明。

⑯秋夜过惜字亭边石桥,河里一轮圆月,明润在天,不知它照着溪水,溪水不知有月照着,不管不顾地流着。石桥、溪水、明月不知有我经过。

(取材于胡竹峰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从普通乡民写到略通文墨的祖父,展现了亭下百姓对待“字纸”端庄肃穆的态度。
B.第⑩段作者写二十年来未曾忘掉“萝卜干”的味道,是为了赞美友人母亲的高超厨艺。
C.第⑬段用“在槽里栏里开有绿叶鲜花”的比喻,表现出亭下人家乐天开朗的性格。
D.本文通过描写惜字亭下人家恬静、古雅的生活,展现乡民们守礼、敬道的人生态度。
2.请简要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妙处。
3.本文围绕“惜”字层层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朝我来

杨子峰

月迷津渡,日军小分队突然出现在青滩,很快控制了码头、船老大及船工。天放亮时,所有人被强制集中在江边一所客栈里,日军的刺刀闪出冷冷的光,映在架在吊脚楼上的几挺机枪上,冷冷的枪口对着码头的方向。

日军得到情报,有几艘载有草药的船要运出日军控制区,江的下游是抗日游击队活跃区。青滩是船队必到之地,日军已在这里张罗了一张大网,奔码头奔船老大奔药品而来。

这条江的上游险,要过青滩难,只有姓韩的船老大能过。前几天下游来人了,说伤员缺药,日军封锁,好不容易弄了些草药,以解燃眉之急,请他帮忙驾船过这鬼门关。怕老大不答应,塞过来一把大洋。韩老大一把推开,给来者递过一碗酒,对饮。

喝酒的地方老板娘水色出奇地好,别人只能偷偷瞟上几眼,她是船老大最好的朋友,开一家望江客栈,一双水汪汪大眼,天天盼船老大来喝酒。日军很容易在客栈找到了船老大。

人都困在客栈里,最着急的是船老大,一个小时后,运输药材的船队就要来了,按计划靠岸后,他得上船帮忙驾船出鬼门关。

日军只允许客栈的老板娘走动,给被关押的人送点儿水,弄点儿吃的。日军不吃客栈的饭,自备了罐头和干粮,喝的水,也要被困的人试喝后才装入军壶。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专为截获运输药材的船只而来,煞费苦心,志在必得。只要控制了船老大,就掌握了主动,除了韩老大,还没一艘船能顺利出关,险滩、激流、暗礁、明堡……令人丧胆!

为牢牢坐稳老大位置,他从未向外人传授几代人用命换来的这驾船绝技。

韩老大向隅而坐,看守的日军不时过去查看,怕有闪失。想把他单独困在一边,众人不许,竭力护住老大,日军怕激怒众人,这些人大多是在船上见过世面的,逼急了是会拼命的,只好作罢,专门用几双眼睛盯住他。

起火了!起火了!老板娘边喊边朝外跑。厨房里浓烟滚滚,火苗直蹿。

局面很快被控制。老板娘没跑几步就被一个日本兵追上,一枪托击昏在地。一阵枪栓响,困在屋里的人在黑洞洞的枪口下,被迫重新回到原地。十几个日本兵赶紧用水泼灭了火苗。为防火,木制吊脚楼前的空旷地上摆放着专门用石头打制的几口大缸,装满了水,正好被日军派上了用场。

日军判断是有意纵火,是烽火,准备靠岸的船只见势赶紧顺江而下了。火燃的时候,正好上游下来几艘船,赶紧弃岸而去。船上的人看到了烟火,看到了老板娘,因为她奔跑的地方是船上最佳视角区。上次来拜访韩老大的那个人在船上,他在码头没见到船老大就已生疑,更何况见到老板娘被击倒,便断定鬼子已做了伏击准备,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一名抗日老兵,赶紧下令前行,即使死在鬼门关,也不能落入鬼子手里。

日军赶紧下令机枪扫射,船上有人中弹,但船还是很快过了伏击区,一群日军顺江岸边追击边射击。恼羞成怒的日军过来提审船老大,几个人气势汹汹把他从墙角架起来,一看都傻眼了,眼前的人不是船老大,一名船工不知何时换上了他的衣服。

船老大在众人的掩护下,独自顺江而下,到了险滩最险处,泅水,站在江中的大礁石上接应迎面而来的船只。适逢枯水期,江中这块最大的礁石便露出狰狞的头。无数船只毁于此,无数船工身家性命丧于此,鬼门关的这一关没有第二个人闯过。船上人看到了他,禁不住惊呼起来,看到他就看到了希望。岸上追过来的鬼子也看到了,朝他这边打枪。

船老大不停地做着手势,朝我来,朝我来,朝大礁石冲过来!鬼子的枪打在船上,幸亏有波浪颠簸,没伤到船身。船工眼红了,手在发抖,心想反正一死,眼一闭,朝大礁石、朝船老大站的方向冲过去……

船居然安全过了礁石,走出了鬼门关,众人回望船老大,大礁石上已没了他的身影。他被追来的鬼子开枪击中,落水了。

老板娘从鬼子那儿逃出来,冒险找到船老大尸首,厚葬。请石匠在大礁石上刻下三个大字:朝我来。一切妥当,她烈性子犯了,干脆一把火把吊脚楼也烧了,人却不知去向。有人说,朝他去了。

有了朝我来,就有了过这道险关的秘籍:朝大礁石正对面冲过去!自此,险关不再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简明的语言交代了环境、人物、地点等,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江中这块最大的礁石便露出狰狞的头”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渲染了渡过“鬼门关”惊险的情景。
C.“日军已在这里张罗了一张大网”“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写出了抗日斗争的惊险和百姓的英勇无畏。
D.韩老大是个重感情、富有爱国心的抗日百姓的代表,他在关键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堪称舍己为国的抗日战士。
2.小说设计“纵火事件”情节的意义何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朝我来”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襐。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去当一个画家,可能也会很出色。
B.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且很少应酬,但对叶三另眼相看,体现出他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也衬托出叶三的鉴赏功力和真诚态度。
C.叶三能看出季陶民所画墨荷不妥,不仅与其果贩的身份相符合,也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鉴赏力。
D.本文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陶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陶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情节和结构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B.本文第二段按照时序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表现出适意、淳朴的生活,也暗含“风俗即人”的理念。
C.写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择取叶三卖果赏画等零散片段,以舒缓的笔触还原生活细节,体现汪曾祺淡而有味的创作风格。
3.小说结尾“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这一结局前文多有铺垫,请对相关细节作出梳理。
4.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请从人物美、人情美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
昨日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那狼多的地方

申平

一、神炮手

老炮头年龄大了要退位,炮手们就明里暗里争起炮头的位置来。

想当炮头,首先枪管必须要“直”——就是要弹无虚发,指哪儿打哪儿;还有,必须要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偏巧这个时候,山里出了狼精,①听说这家伙会躲枪弹,已经有两个炮手命丧狼口。

老炮头就说:谁能干掉狼精,炮头就是谁的。想当炮头的炮手就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去了,但是没有一个活着回来。再往下,就没人敢站出来了。

这时候,老炮头的儿子站了出来,他说:爹,我想进山去看看。

你也想当炮头?②我看你还是算了吧,那狼精太厉害了。

谁让我是你儿子呢,咱咋也不能让它吓住吧。

可我就你这一个儿子呀,万一……要不,还是我亲自出马吧。

爹,我是想咱俩一块儿去,不信咱爷儿俩就对付不了它。

第二天,老炮头和儿子一起,带了一支老洋炮和一杆步枪进山了。他们走了一上午,渐渐进入密林深处。忽觉头皮一阵发麻,猎人的直觉告诉他们,狼精就在附近了。他们对视了一下,选择一条溪边坐下来,开始吃干粮,喝水,说话。儿子说话声音很高,有时候会故意哈哈大笑,而他的一双眼睛却机警地看着周围,寻找着合适的地点。后来,他低声和老炮头商量起行动计划来。

薄暮时分,儿子爬到一棵大树上,怀抱着老洋炮开始怪声怪气地唱歌,老炮头却不知去向。这时候,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接着就从树林里相继跳出四只狼来。

好家伙!为首那只狼,个头明显比其他狼大不少,眼白也特别多,正是传说中的狼精——白眼狼。它嚎叫一声,几只狼立刻把树包围起来。它呢,则绕着这棵树小跑,最后选择了靠斜坡这一面,开始纵身向上蹿。这家伙跳得真高,竟然可以跳到离炮头儿子很近的地方。炮头儿子立刻惊出一身冷汗,他不容狼精再次跳跃,居高临下把老洋炮对准它,轰的就是一炮。

老洋炮这东西,枪管粗,火药推出的是铁砂,散布面积很大。在近距离范围内,一般野兽很难逃脱,非死即伤。但是那狼精就地一滚,随后站起来抖了抖毛,竟然毫毛未损。

树上,炮头儿子镇定地重装弹药,对着树下的狼精又是一炮,又是毫毛未损。就这样,炮头儿子在树上一连打了五六炮,把弹药都打完了,也没有打中那狼精。

这时,忽听什么地方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声,接着又是一声。狼精低下头,血水已经流淌出来。它转过头去,老炮头从几块被树丛遮掩的石头后面走出来,他端着枪,枪口还冒着烟。狼精恨得咬牙切齿,无奈身子一软栽倒了。另外几只狼拼命逃窜。

几天以后,老炮头正式把炮头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在交接仪式上,他说:炮头不但要枪管直,胆大心细,还要会动脑筋。这一点,我儿子比我要强。

二、獒犬出世

这一阵子,山里闹狼灾。村里的炮头组织炮手,带着猎犬上山围剿几次,打一次消停几天,但是随后又有更多的狼出现。它们见家畜就咬,见单个人就追,甚至夜晚蹿进村里来赶猪掏羊,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二十多天后,马三拾得的母狗产下一窝狗崽,数一数,竟然有九只。这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炮头就亲自上门来看。在反复确认数目以后,③他乐得拍着大腿说:老天有眼,这回狼灾有救了!

他把马三拉到一边,如此这般交代一番,最后郑重其事地说:马三,如果把这件事弄成了,你就是村里的大功臣啦!

尽管马三他娘尽可能给母狗补充营养,但是奶水还是不够吃。不到一个月,马三就给狗崽强行断奶,把它们统统放到一个地窖里。母狗想孩子,马三只好把它拴起来。它就在那里呜咽嚎叫,马三嫌它吵,这天夜里没有把它拉进屋里,结果早起一看,它已经被狼咬死了。

现在就剩下九只狗崽了。马三每天都会打开窖口,往里透点阳光,也听听里面的动静。头几天里面吱哇乱叫,后来声音就越来越稀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里面好像一点动静也没有了。

满一个月这天,炮头来了,示意马三下窖去看。马三到了窖底,发现里面只剩下了一只狗崽,而且竟然长得挺大了。见有人来,它呲牙低吼,异常凶猛。那八只狗崽呢,肯定是被它吃了,吃得连骨头渣儿都没剩下。

马三把它抱到窖外,炮头一见,大喜过望,把它高高举起来说:马三你知道吧,这不是狗,这是獒啊!九狗出一獒,这獒就是狼的克星啊!接着,马三的家被全村炮手重点保护起来。

马三和他老娘成了专职饲养员,他们把獒犬藏在屋里,每天给它吃的就是狼肉。那家伙食量真大,长得疯快,才半年多时间,就长成了一只威风凛凛的大狗。④那家伙头大如斗,眼如虎豹,牙似利刃,身高体长,往那儿一站,不怒自威。

这天夜里,狼又来了。炮手们立即开枪射击,可是刚打倒前面的,后边的又冲上来。狼群就像疯了一样,不顾一切往前冲,眼看就无法抵挡了。

这时候,屋里的獒犬突然暴跳起来。它一口咬断拴它的绳子,再一头把门撞开,一纵身,便上了墙头。它稳稳站住,昂起头,冲着不远处的狼群发出了一串吼声。

那根本就不是狗叫声,那是一串闷雷滚过,大地为之震动,树木为之颤抖,离它近的炮手,耳膜都被震得生疼。就是这么一阵吼叫,狼群立刻呆了,它们停止了进攻,紧接着,就悄无声息地撤退了。

闹了一年多的狼灾,在这枪声和吼声中烟消云散了。

(有删改)

1.下列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炮头的儿子一连打五六炮都没有打中狼精,而老炮头两枪中地,这说明老炮头儿子的枪管不如老炮头的“直”。
B.老炮头的儿子具备猎人胆大心细的特质,但他说话声音很高,有时故意哈哈大笑,说明他有轻敌的毛病。
C.文中描写老洋炮枪管粗,威力大,是为了衬托狼精的厉害,并与前文的“听说这家伙会躲枪弹”相照应。
D.“獒犬出世”倒数第二段,利用直接和间接描写,并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描写獒犬吼声之震撼。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表明狼精很厉害,写狼精的厉害与危害,为老炮头儿子的出场渲染了浓烈的背景气氛。
B.句子②描写出老炮头当时的复杂心理:既不想失去这个独子,又怕儿子没有当炮头的能耐。
C.句子③描写出炮头得知獒犬出世后的喜悦心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狼灾的深恶痛绝。
D.句子④从头、眼、牙等角度描写獒犬的威猛,并用比喻生动地描写出獒犬与狼群的搏斗场面。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选文第二部分的故事情节。
4.老炮头为何要把炮头的位置交给儿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