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那面人家

周立波

踏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我们去参加山那面一家人家的婚礼。

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婚礼呢?如果有人这样问,下边是我们的回答:有的时候,人是高兴参加婚礼的,为的是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

有一群姑娘在我们的前头走着。姑娘成了堆,总是爱笑。她们为什么笑呢?我不晓得。有人告诉我:姑娘们笑,虽说不明白具体的原因,总之,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以及这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朦胧的或是确实的爱情的感觉,无一不是她们快活的源泉。

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

翻过山顶,望见新郎的家了。那是一个大瓦屋的两间小横屋。按照传统,我们这带的红花姑娘们,在同伴新婚的初夜,总要偷偷跑到新房的窗子外面、板壁下边去听壁脚,要是听到类似这样的私房话:喂,困着了吗?她们就会跑开去,哈哈大笑;第二天,还要笑几回。但也有可能,她们什么也听不到手。

走在我们前头的那一群姑娘,急急忙忙跑进门去了,她们也是来听壁脚的吗?

我在山里摘了几枝茶子花,准备送给新贵人和新娘子。

我们走进门,一个青皮后生子满脸堆笑,赶出来欢迎。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攀开门帘子,进了新娘房。姑娘们早在,还是在轻声地笑,在讲悄悄话。我们才落座,她们一哄出去了,门外是一路的笑声。

等清静一点,我们才过细地端详房间。四围坐着好多人,新娘和送亲娘子坐在床边上。送亲娘子就是新娘的嫂嫂。我偷眼看了看新娘卜翠莲。房间里的人都在看新娘。她很大方,一点也没有害羞的样子。

窗前一张旧的红漆书桌上,摆了一对插蜡烛的锡烛台,还有两面长方小镜子,此外是贴了红纸剪的“囍”字的瓷壶和瓷碗。在这一切摆设里头,最出色的是一对细瓷半裸的罗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在哈哈大笑。他们为什么笑呢?既是和尚,应该早已看破红尘,相信色即是空了,为什么要来参加人家的婚礼,并且这样欢喜呢?

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和他的堂客。乡长是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他非常忙,对于婚礼,本不想参加,但是邹麦秋是社里的干部,又是邻居,他不好不来。一跨进门,邹家翁妈迎上来说道:

乡长来得好,我们正缺一个为首主事的。意思是要他主婚。

当了主婚人,他只得不走,坐在新娘房里抽烟,谈讲,等待仪式的开始。社长也是个忙人,每天至少要开两个会,谈三次话,又要劳动;到夜里,回去迟了,还要挨堂客的骂。任劳任怨,他是够辛苦的了。窗外爆发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好久不见的她们,原来已经在练习听壁脚了。新房里的人,连新娘在内,都笑了,乡长照例没有笑。

外边有人说:都布置好了,请到堂屋去。大家拥到了堂屋,跟在新人的背后。姑娘们也都进来了。她们倚在板壁上,肩挨着肩,手拉着手,看着新娘子,咬一会耳朵,又低低地笑一阵。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司仪姑娘宣布下面一项是来宾演说。不知道是哪个排定的程序,把大家最感兴味的一宗——新娘子讲话放在末尾,人们只好怀着焦急的心情来听来宾的演说。

被邀上去演讲的本来是社长,但是他说:

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记了,有什么说的?

今天我们结婚了,我高兴极了。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

真不儿戏。一个青皮后生子叫好。

真是乖孩子。一个十几岁的后生子这样说。他忘了自己真是个孩子。

这才是真正的嫁妆。老社长也不禁叹服。

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好呀,把邹家里比下去吧。一个青皮后生子笑着拍手。

我的话完了。新娘子满脸通红,跑了下来。

新郎公呢?

没有影子了。有人发现。

跑了。有人断定。

跑了?为什么?

跑到哪里去了?

好几十个人点着火把,拧亮手电,分几路往山里,小溪边,水塘边,到处去寻找。社长领头,寻到山里的一路,看见储藏红薯的地窖露出了灯光。

你在这里呀,你这个家伙,你……一个后生子差点要骂他。

你为什么开溜?怕比赛吗?老社长问他。

邹麦秋提着一盏小方灯,从地窖里爬了出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抬抬眉毛,平静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我与其坐冷板凳,听那些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

你呀,算是一个好的保管员,可不是一位好的新郎公。不怕爱人多心吗?社长的话,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

把新郎送回去以后,我们先后告辞了。踏着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我们各自回家去。同路来的姑娘们还没有动身。

飘满茶子花香的一阵阵初冬月夜的微风,送来姑娘们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她们一定开始在听壁脚了,或者已经有了收获吧?

195711

(有删减)

【注】①工分制,是一种用劳动日作为社员投入劳动的计量单位,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参加婚礼的路上,“我”对“为什么参加婚礼”和“姑娘们为什么笑”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从姑娘们的“笑声”中感受到她们的快乐。
B.“他是新郎邹麦秋,农业社的保管员”介绍了新郎官身份,为后文他检查红薯种这一情节作了合理铺垫,塑造了他爱岗敬业的形象。
C.房间里人员众多,有新娘和当送亲娘子的新娘嫂嫂,还有乡长、社长、社里的兽医以及他的堂客等人,表现出了婚礼的热闹喜庆。
D.新娘子在婚礼上掏出了自己的“劳动手册”,还说自己嫁过来不是“依靠人的”,而是“过来劳动的”,话语中洋溢着激情与骄傲。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譬如写听壁脚,写送亲娘子,写锡烛台,写瓷壶、瓷碗上贴红纸“囍”字,展示了农村的风俗和习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农村生活。
B.小说只在前半部分和结尾离开时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而中间部分则故意隐去“我们”这一叙事视角,这种叙事方式同《祝福》一致。
C.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农业社”“工分”“劳动手册”等词语,将婚礼这一生活场景与特定时代下的人民精神面貌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立意深刻。
D.小说作者十分关注细节,开头“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与结尾处“山边斜月映出的树影”仅有细微差别,却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人物的愉悦轻松。
3.文章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笑”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其作用。
4.本文写作于“大跃进”历史时期,当时的历史语境提倡“奔放雄伟、刚健热烈”的写作风格,而本文同《百合花》一样,走向了另一种风格。请概括本文的写作风格,并结合全文,比较本文与《百合花》在艺术表现上的相似性。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生共荣。如何建构与时代审美和精神向度相吻合的文艺评论,当引起学界深入探索。

有效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植根于文艺创作实践,而且能够对文艺创作做出评判和预测。自20世纪以来,西方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相继登上中国文艺评论的舞台中心。毫无疑问,外来理论的本土化,重新语境化是一个多维而复杂的过程,它关乎文艺评论以何种文化立场来揭示,总结和预判文艺创作实践发展的现实与趋势,以何种主体问题意识切入文艺创作实践内在肌质的审美特性、文艺规律,精神内涵等。一方面,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实践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中国文论的累积性,推进性被学科知识的分立、隔阂有所阻滞,使得当代一些文论缺乏一定的知识融贯性,加之文艺作品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也绝不是仅仅依靠理性思辨就可以阐释明晰的。而且,当下有些批评家,似乎很习惯地把学术同艰深联系在一起,喜欢生拼杂凑或硬译照搬西方术语,层层包装成玄奥难懂的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艺作品,反倒为其设置了语言障碍。我们在警惕文艺评论走向过度西化和学理化的同时,也要清晰地意识到,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表达空间的拓展的确带来了评论门槛的降低,但其间某些缺乏学理性支撑的评论也导致了文艺评论文体的失范,影响了当前文艺评论的严肃性和公信力。文艺评论是一项有难度的专业,它要求评论主体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以及审美能力,同时还必须遵循理论和思辨的基本方法,以提供价值判断和审美引导为最终目的,否则文艺评论就无所依傍,不仅失去了思想深度和说服力,更无法赢得读者的尊重。

文艺评论是理性的逻辑解析和思辨的建构活动。那么,讲究学理就非得板着面孔说话,就一定要佶屈聱牙、令人读之无味吗?当然不是。好的文艺评论不是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一个理论术语对文艺作品做阐释,它需要论者带着鲜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去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与读者进行有效对话。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之所以长盛不衰,正在于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这种“以己度物”的方式,是以意会的,体验的方式去领悟和把握评说对象。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李健吾的《咀华集》等,都是以典雅优美的文字传达着学术的精髓,让原本枯涩的学术文字贯通着人生的通达之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之外见功夫,学理思辨之间无不充盈着灵动的诗性色彩。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从《论语》《孟子》和《庄子》的对话(语录)体,到两汉的序跋体和书信体至南北朝的骈文和赋,再到唐宋论诗,元明清小说,戏曲评说,在审美思维,批评文体,范畴构建等诸多方面,它们的言说方式无一例外都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文论家们从“气”“味”“神韵”“风骨”“肌理”“情采”“性灵”等概念和范畴,凭借个人的审美感悟,来提炼和运用,凝聚着古文论家的诗性智慧和人生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思辨性不及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但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独特的审美感悟也是西方文学批评望尘莫及的。文艺评论的诗性与思辨形成渊源和文化背景,显示出中西文学批评本体精神的差别,这不是人为的区别,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诚然,文学理论并非依附于故纸堆的静态存在,而是灵韵生动,盘活历史的具象演绎。中国的文艺评论在汲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理性分析与哲理思辨的同时,要将中国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视野中与现代语境相结合,追求异质同构,实现跨语际的多向交流,从而逐渐建构起一种更为复杂而具有张力的现代文艺批评理论。

(摘编自陈冬梅《漫谈文艺评论的思辨与诗性》)

材料二:

没有批评的文艺不是完整的文艺,没有批评的文化不是正常的文化。遗憾的是,当前文艺界掷地有声的批评并不多见,大量批评文章不受读者待见。当批评成为没有读者的自说自话,也就失去了其效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批评自身出了问题,也即批评语言的文风有问题,至少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毫无疑问,大多数读者并不具备专业理论素养,理解学理性文章有困难。而很多批评家动辄用高深莫测的理论与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导致笔下文字越来越拗口。其实,好的批评并不依靠高深的理论和拗口的文字堆砌,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历经百年不衰,首要原因就是作者没有修改其演讲体这种与受众亲近的文风。

很多从国外翻译进来的理论批评著作被奉为圭臬,这些著作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翻译体,如大量使用长句、从句,语序混乱等,一些批评者在阅读中习惯这样的表达模式,进而在中文表达上进行模仿,普通读者接受起来就非常困难。有些批评者为了炫技,大量套用西方批评模板,把西方理论强加在作品之上;有些批评者为与外国理论挂钩而过度诠释与强制阐释等等。批评文章成为西式名词的大杂烩,而读者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批评家长期浸淫西方理论却食洋不化,阅读其文艺批评文章成了“啃天书”,读者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

文艺批评不只是明辨是非,也不只是盖棺定论,而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钟嵘《诗品》对诗人的排序引起不少异议,但因其独特的体例和优美的文笔历经千年而不衰;鲁迅在《门外文坛》提出“将文字交给一切人”,也可看作对批评文字的要求。灵动的批评语言不仅需要作家“腹有诗书”,更需“情动于衷”“文气贯通”。

总之,文风问题首先是态度问题,抱以推心置腹、真诚交流的态度,才会有真诚流畅、直指人心的批评文字。消除批评语言接受障碍并不是说批评家必须彻底转向通俗的表达方式进而迎合受众,而是要批评家端正批评的态度,富有批评耐性,打磨出生动而富有灵气的批评文字,用优质的作品召回读者。

(摘编自刘小波《僵化文风是文艺批评的大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创建了“以己度物”的文艺评论方式,把艰深难懂、富有哲理意义的美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令人心领神会。
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虽然没有思辨性,但其独特的审美感悟却是远超西方文学批评的,这体现了中西文学批评的差异。
C.当前文艺界掷地有声的批评并不多见,批评类的文章不受读者待见,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批评者的文风出现了问题。
D.虽然钟嵘《诗品》对诗人的排序引起异议,但出彩的体例和文笔却使其历经千年而不衰,这提醒文艺批评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因表达空间的拓展而使得评论的门槛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评论可以缺少学理性的支撑。
B.文艺评论讲究学理与评论者带着鲜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尽可能地与读者进行有效对话之间并不冲突。
C.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凝聚着古文论家的诗性智慧和人生境界,被西方文论家借鉴与模仿。
D.坚持与受众亲近的演讲体风格是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历经百年不衰的首要原因,这说明好的评论可以不用繁复生僻的表达方式。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四段举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例子,阐明了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理思辨与诗性色彩。
B.材料一第五段运用事实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源远流长的观点。
C.材料二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其中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并列式论述。
D.从论证方式上看,材料二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如第二段是先立后驳,第三段则以驳论为主。
4.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
B.有的评论家经常夸大其词地评论作品,不能客观分析作品的问题和不足,对当下的文艺创作介入较少,流于表层化。
C.评论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甚至是高于创作者的知识储备,才能评论出艺术作品的精妙之处,给普通读者以深度的指导。
D.曹晓宏教授在尊重和理解批评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理有据的学理评论,有赞赏,也有批评,但都是在学术范围内进行的。
5.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中国文艺评论的发展?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22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扎出一个新花样。

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个月。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

是啊,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垣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②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重,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一条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叽叽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

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伸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③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学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

鹞爷仰着脖颈,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

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飘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④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鹞爷是一位扎风筝的手艺人,每年三月,都会扎一只风筝,而且年年不重样,他放风筝时都会吸引很多孩子尾随。
B.文章通过鹞爷的回忆,介绍了他过去的经历,使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对比,进而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鹞爷看着男孩放风筝的背影,眼前闪过儿子和孙子的影子,文章在此处用剪影的方式,把鹞爷似曾相识的影像呈现出来。
D.文章以鹞爷的行踪为线索,写他从村里到村外的所见、所闻、所思等内容,反映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状况。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把万物生长的蓬勃旺盛的状态刻画出来,句中短语“长了翅膀”与本文书写对象“风筝”相契合。
B.句②用“蚕食”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损毁院落的过程,进而表达了鹞爷对美好家园消逝的痛心和无奈。
C.句③中,鹞爷不肯撒手去放风筝,就是因为他年龄大了,对于放风筝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担心风筝会从手中滑脱,飞走。
D.句④写了鹞爷的动作和心理,省略号表示鹞爷内心情绪复杂,难以言说,而在这些情绪中包含了他对传统的热爱。
3.本文反映了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4.本文的物象“风筝”意蕴丰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4-22更新 | 330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下室里的中学考试

[德]克莱曼

韦尔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

当他回到公寓楼时,他的房门口已经站满了人,这些人都是他的邻居。领头的是一位叫邦德的老人。

几秒钟后,韦尔房门上贴上了一块蓝底红字的门牌,上面写着“韦尔博士”。邦德领着众人向韦尔击掌祝贺:“衷心祝贺!人们终于知道谁住在这里了。”

他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心:讲师职位已成定局,未来的工作将不会再让他烦恼。世上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幸运。他觉得有必要出去为他的女邻居买一些果仁巧克力糖,便又走出了房间,

当他带着礼物往回走时,忽然发现信箱内有一个蓝色信封。①他觉得有点特别,很适合今天的日子。他取出信,心想这一定是封贺信,便高兴地三步并做两步跳上楼梯。是谁会想起这个主意来向他表示祝贺呢?

只有一种可能:他的父母。他用刀拆开信封,把来信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尊敬的韦尔先生:

很遗憾地通知您,根据我手上掌握的证据,证明您在10年前的中学考试中有作弊行为。尽管我退休多年,但对此事却不能坐视不管。②我也不想毁掉您的生活,故而请您士10月17日18时到我家重新补考,如果您未能如约,我将向学校当局举报

顺致友好问候。

雷欧

“根本不可能!”韦尔自言自语道,“这封信显然是从月球或火星上来的,它与这个世界毫无关系。”

现在已是17时20分,邦德马上要来祝贺他获得博士学位。但这封信却使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真无聊,真是一场噩梦!他手上的汗水浸湿了信纸,心在急速跳动。10月17日,就是今天!雷欧一定知道所有情况。

当时考数学和生物,韦尔有点自食苦果。中学考试翻船就意味着一场灾难——失去继续上大学的权利!但韦尔不愿因为两次考试而毁掉自己的前程。在发证书前的一个晚上,他来到校长办公室,他的面前堆放着制作好的证书——只是缺少印章和签名。他在官方文书上重新写了一份证书,然后放到其他文件中,毁掉了正本。此事至今无人知悉。

这时门铃响了。韦尔拿起外套,打开门,邦德脸上的笑意一扫他不快的心情。

“很遗憾,可是……”韦尔已迈出楼梯半步,他斟酌着用词,“我的一位朋友出事了,我得去医院。”雷欧住在城郊接合部一座房子里,乘地铁需要20分钟时间。当他打开雷欧家庭院的小门时,感觉到自己是在走向断头台。他按了一下门铃,透过玻璃发现客厅亮着灯,雷欧似乎在等着他。韦尔开门走进屋内,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冷气,雷欧这些年几乎没什么变化!③高大的身躯穿着双排扣西装,系着领带,双颊红润,络腮胡修剪得很短,声音铿锵有力,令人敬畏

“请进,年轻人。”他声如洪钟,“与以前上课一样,您今天又迟到了5分钟。”韦尔跟随自己以前的老师走进装潢庸俗的客厅,坐在沙发上。

“亲爱的。”雷欧说道,“你以前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难道不知道我迟早会发现吗?我给每一个犯错误的人一个机会,让他改正错误。④现在在地下室里有你的考卷和一些白纸,你有足够的时间答题。”雷欧脸上露出那种韦尔上学时便十分憎恶的神态。

“现在开始吧,我的朋友,所剩时间不多了。”

这种讥讽腔调再次说明,雷欧对他是多么不信任。这位老师走在前面,韦尔突然感觉不到自己意识的存在,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一样跟在后面。当他走过壁炉时,他的手碰到捅火钩。韦尔紧握铁棒,闪电般击打在雷欧头上。老人一下子瘫倒在地。韦尔弯下腰看了一下,已感觉不到雷欧脉搏的跳动。最不想发生的事偏偏发生了,而且再也无法改变。韦尔跳了起来,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冒失而后悔,只想平静一下心情。地下室里,雷欧为他准备的试卷必须消失。韦尔走过客厅发现了地下室的门,便在黑暗中走了过去。他打开门,突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然后是喧闹声。

韦尔惊呆了。一群人向他拥来,递给他一杯香槟。大家吻他,拥抱他,爱抚他,围着他转。

他们都是他的同学,

“你感到惊奇吗?”他以前的班长格尔问道,“我们祝贺你获得博士学位,你的成功是我们今天聚会的理由。你的脸色怎么有点苍白?”

“我,我……”

“你认为我们为你准备的中学考试这个玩笑不好,是不是?你是否感到有点上当受骗?雷欧先生也觉得这样做不合适。他在哪里?”

“我,我不知道……”韦尔声音低沉地说,“我,我认为他不会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韦尔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公寓楼时,“几秒钟”后房门上贴上了一块蓝底红字的门牌,上面写着“韦尔博士”,表明了邦德等人对他祝贺的急切、诚恳的心情。
B.雷欧的来信使故事原本的走向发生了逆转,顿起波澜,是后来韦尔为保住自己现有的地位而杀害雷欧的导火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面对韦尔,“雷欧脸上露出那种韦尔上学时便十分憎恶的神态”,这说明雷欧在教学中对学生态度不好,与学生关系紧张,不受学生欢迎。
D.小说的叙事视角较为灵活、自由,既展现出韦尔的主观感受、思考和行动,又呈现出故事的整体氛围,使小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出了韦尔对信件的初步印象,暗示了他对信件内容有一种美好的期待。
B.句子②从内容上看,虽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带有一定的威胁性质。
C.句子③细致地描写雷欧的形象,例如“铿锵有力”通过声音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D.句子④中“足够的时间”暗示了雷欧老师并非真要揭发韦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请结合文本,概括韦尔的心理变化过程。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小组成员经讨论,从韦尔这个人物身上提出一个关键词:抉择。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4-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等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香大抄手

陈美桥

春雨浸润,泥土幸福得浑身起酥,暧昧地粘在赶路人的鞋帮鞋底。于是,街道上交错着各式黄泥鞋印。有一双大头皮鞋,在无名饭店前停留很久,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

蒙蒙细雨落在穿皮鞋的老人头上,花白的头发丝像吐出了细微的气泡。他退移到饭店屋檐下躲雨,久久打量着斜对面的“鱼香大抄手”店铺。

店老板张瘸子正在涮洗客人刚刚吃完的面碗,洗洁精的泡沫和红油的残余,在那双厚实的手掌上四处游移。这间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店,生意十分兴隆。他操持这家抄手店,亲自揉面团,压面皮,做得很精细。特制的抄手皮,比普通抄手皮更方更大,更有韧劲,包着鲜嫩润泽的肉馅,量足饱满。他发明了用辣椒油、酱油等作料调和的鱼香汁干拌吃法,滋味醇厚,食客忍不住赞赏:“张瘸子,你这是菜刀剃头——与众不同哦。”

每每这时,张瘸子习惯性地挤出憨笑,向大家拱拱手。他为人仁义,如果有人身上钱揣得不够,他便说:“下回一起给嘛。”

这天的洗碗量比平常更多一些。急涌的自来水撞在碗壁,又弹出来,砸在他的眼角,他用手肘去擦水的瞬间,视线移到远处,发现有双眼睛盯着他。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处。

无名饭店的老板云巧出门去张罗一些杂事,在街上走了个来回,见老人还立在门口,便问道:“大爷躲雨呀,外边风大,进屋坐一会儿嘛。”

风确实吹得老人的脸颊有些泛红,双手冻得微红。他干咳了两声,说道:“那就多谢老板了。”

老人在一张条凳上坐下,云巧递来一杯热茶。他双手捧住杯子,轻轻呷了一口,问道:“你这饭店咋没营业呢?”

“快了。大爷想吃点儿啥子?”

“我肚子确实饿了,能不能帮我到对面买一碗抄手?”

云巧好生奇怪,老人在门口站那么久,为何不自己到抄手店里吃上一碗?但她看老人的气色确实欠佳,便朝着对面的抄手店喊道:“张叔,还有抄手没得?”

张瘸子抬头,看看托盘里的抄手,赶忙答复:“不够一碗呢!”

老人听后,对云巧说:“不要紧,喊他煮起。”

“煮起哈!”不一会儿,云巧撑着伞过去端抄手。张瘸子给煮好的抄手淋上鱼香汁,又加了小半勺蒜泥和葱花。老人看到碗里鼓胀的大抄手,瞬间眼睛明亮,精神抖擞。云巧将筷子递过去,只见大爷央起抄手咬了一口,突然走神似的并不吞咽。

“大爷,抄手不对味吗?”

“不是不是。”

“那您……”

“这个张瘸子是本地人吗?”

“不是,是前几年来镇上租那间屋开的店。”

“哦?”

张瘸子是单身汉,勤快老实,除了那条瘸腿,挑不出别的毛病。有媒婆主动为他介绍过好几回对象,他都以残疾为由笑着婉拒,也有人揣测,他心里已经有人了。

他隔壁是一家裁缝铺,铺子的主人,是带着八岁儿子的寡妇严琼花。每当集日,严琼花铺子里人多,来不及做午饭,便打发儿子到隔壁吃抄手。张瘸子知道孩子不吃辣椒,特意做成清淡口味。孩子快要吃完,他又拌上一碗鱼香味的,让孩子端给妈妈吃,而碗里抄手的数量总要比别人多上几个。严琼花端着抄手对着张瘸子笑,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

街坊有意撮合他们,但张瘸子总是笑而不答。时间长了,严琼花觉得张瘸子嫌弃自己,便不想和他再有任何瓜葛。张瘸子想向她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开口。严琼花也只冷冷回他一眼,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

老人端着空碗走到抄手店,把钱递给张瘸子,夸赞道:“这个鱼香大抄手味道安逸,跟我在永川吃的差不多。”

“难得您夸奖。”张瘸子的脸一下子红了。

老人没有马上离开,他往旁边瞅着张瘸子调完作料,用勺子点一滴沾在指尖尝了尝:“浓稠、咸鲜、甘香,就是这个味!”接着从裤兜里拿出一张照片,叫了声,“刘道义!”

正埋头往瓶里装调料的张瘸子听到这声呼唤,瞬间呆立,手中的汤勺坠落在地。

“当真是你啊!尽管你隐姓埋名,可你的手艺出卖了你。这世上的瘸子多,但会做鱼香大抄手的瘸子不多。”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啊!”

“告诉你,你那个老板,坟上都长树了!”

“老板死了?我不是故意的,是他误会我偷钱,跑到厨房来打我,我顺手一推,他撞在厨台角上了……”。

“那你为啥子要跑?你晓不晓得,我从警队退休到现在,因为你这桩没有破的命案,一直到处找你。”

“我害怕说是我杀了人……我……没有杀人,真的没有杀人……”张瘸子双膝跪在老人面前。

老人一把将他拉起来,要带他去自首。他瞬间又跪着央求道:“警官,请相信我一回,办完这件事,明早就跟你走。”

黎明时分,张瘸子写好两封信,一封塞进严琼花的门缝,又将一大包钞票藏到她放置废布的纸箱。另一封塞进无名饭店门内,便随老人一起搭乘汽车进了城。

云巧展开门缝里塞进来的信,上面详细地记录着鱼香大抄手的制作方法,包括肉品的选用、肉馅的调配,以及鱼香汁的调法。

云巧觉得十分惊诧,失落地凝视那店铺门外贴着的“停业”二字。严琼花从信中读出男人的深情和无奈,拉着儿子,流着泪往进城的方向追去,嘴里不断地喊着“瘸子”。那些眼泪比春雨来得热烈,来得滚烫。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的细节描写,暗示了老人追踪案犯过程的艰辛与持久。
B.“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处”,写出了二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张瘸子是心虚慌乱,老人则是不动声色。
C.面对云巧的疑惑,老人转换话题问“张瘸子是本地人吗”,进一步了解张瘸子的信息,体现出老人办案的严谨细致。
D.“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和“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形成对比,折射出严琼花对张瘸子态度的转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独具匠心,运用动态视角描写画面,由面到点,由下到上,由物及人,富有镜头感。
B.文中对鱼香大抄手做了详细介绍,突出了鱼香汁干拌的独特吃法,为后文老人凭此追踪到他埋下伏笔。
C.小说的语言极富特色,既细腻又质朴,文中对话多采用日常口语,“味道安逸”“为啥子”等词带有地域色彩。
D.小说补叙张瘸子与严琼花的爱情故事,一方面补充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还设置了悬念。
3.小明要将小说中张瘸子招呼食客的内容(文章第3—4段)改写成一个话剧表演的台本,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帮小明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内容
舞台说明(环境、动作)
对话设计“张瘸子,你这是菜刀剃头——与众不同哦。”
“忘带钱了,您看……下回一起给嘛。”
旁白(人物介绍)

4.作者在创作小说时一直斟酌末段是否删去,你认为删与不删哪个效果好?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乡村或小镇是熟人社会的代表,现代都市是陌生人社会的代表。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征有区别。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办事是找某个人。某个人是具体的、与办事者有特定关系的人。如果所找的不是熟人,那就要托关系。通过多次打交道,陌生人也会变成熟人。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通过某类人办事。某类人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警察、医生、售货员、司机、邮递员等。在陌生人社会,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系统都是由被服务者不认识的陌生人操作的。所以,舒尔茨说这些服务者是匿名的。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征有区别,这意味着这两种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伦理也不一样。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在熟人圈子里活动,关系亲近或疏远。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追求高效和公平。能高效,是因为降低了交易成本;能公平,是因为把参与者当作平等的人,不必顾及年龄、性别、贫富、职位、种族、宗教等因素。齐美尔认为,陌生人之间没有具体的私人关系,因而他们更容易超脱利害盘算,公正地处理事务。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则也有差异。熟人社会的服务关系中,交易关系占比较低,更多的是求助与帮助关系。从较长时间来看,求助与帮助关系是互惠的,具有交易功能。但如果把求助与帮助当成交易,那么就不能确定帮助者什么时候能获得回报,也无法保证求助者未来有回报的意愿及能力。这导致帮助行为往往是在帮助者所花代价不大的情况下发生的。另外,熟人社会强调仁义观念,对可能没回报或根本不考虑回报的助人行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或补偿。这会导致另一个后果,就是这种帮助行为如果与经济活动相关,一定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陌生人社会中,服务关系以交易关系为主。由于可以直接计算成本与收益,服务效率自然更高。而且平等的关系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交易系统,从而令社会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陌生人社会中,交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商品贸易,可以是劳动力与工薪的交换,也可以是通过缴税以获得政府的服务。最后这种交易方式不是市场行为,其效率相对低一些。

(摘编自陈少明《面对陌生人的世界——儒家伦理的现代调适》)

材料二:

在当今这个陌生人社会,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是陌生人,我们无法离开陌生人而孤立生存。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传统的伦理规范,还要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化解社会信任危机。

我们应该将传统的熟人社会中的温情向陌生人传递。我们应该敲碎自己坚硬的心灵壁垒,去亲近陌生人,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接纳陌生人,逐渐消除与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树立为他者的道德意识,在生活中做到为他者存在为他者负责为他者存在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乐意去做的而不需要对方回报的意识。为他者负责是一种道德自律意识,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一种表现。

在银行存款时,我们尽管对银行的管理一无所知,却敢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给素不相识的出纳员,只保留一张纸质账单;在医院看病时,我们敢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也许从未谋面的医生,信任并接受他们开出的药物。事实上,我们信任的并不是这些人本身,而是受制于体制的职业。更准确地说,我们信任的是相关制度。道德制度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各种道德制度对陌生人行为的控制和约束可大大增加人们对陌生人行为的预见性,从而增加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感。因此,化解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危机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完善的道德制度。其一,将道德要求写入法律条文。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道德只能靠人们的自觉性来维持,法律才是权威。现在,我们应该为道德立法,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其二,建立道德奖惩制度。建立了道德奖惩制度,我们就能根据制度奖励道德楷模,让道德楷模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风向标;也能根据制度惩罚违背社会道德的人,引导人们避恶向善。其三,建立道德监督制度。道德在本质上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体,建立良好的道德他律制度,需要将大众监督、组织监督和法律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环境,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道德准则有效施行。

在陌生人社会,强化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道德责任教育。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具体而言,需要做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道德责任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家长应该在道德责任方面给孩子做好榜样:同时也应该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对其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使其养成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好习惯。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良好品行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老师应该将道德责任教育贯串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承担道德责任的良好习惯。再次,要加强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增强对公民的人文关怀,通过宣传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通过加强督导,使公民敢于承担责任。

(摘编自张明琴、肖祥《陌生人社会伦理风险及其规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乡镇,人们在熟人圈子里活动,要办某事的时候,往往会去找熟人,所找的熟人对于要办事的人来说,可能也曾是陌生人。
B.在传统乡镇,熟人之间的求助与帮助关系具有互惠性,帮助者在提供帮助前会考虑能否得到回报、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等。
C.熟人社会对可能没回报或不考虑回报的助人行为给予精神鼓励,这虽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但也可能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D.完善的道德制度有益于化解社会信任危机,为道德立法,建立道德奖惩、监督制度等是推动建立完善的道德制度的重要措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都市,人们要办某事的时候,所找的人几乎都是陌生人,这种找陌生人办事的方式往往比找熟人办事的方式更有效率。
B.相对而言,陌生人社会服务的交易方式比熟人社会服务的交易方式丰富,陌生人社会的服务者比熟人社会的服务者更能公平地对待被服务者。
C.在当下社会,对于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来监督,大众、组织参与监督是全方位道德监督环境形成的必要条件。
D.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比对小学生的高,因此中学老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来提升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每一段都使用了对比论证法,材料一除了使用对比论证法,还使用了举例、假设、引用等论证法。
B.材料一末段在阐述熟人社会的服务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后,接着阐述陌生人社会的服务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C.材料二举到银行存款和到医院看病这两个例子,直接而有力地论证道德制度能增加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感。
D.材料二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本论部分从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建立完善的道德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
4.下列选项,与材料二中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陌生人社会,信任往往缺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
B.城市文化的成功不在于让陌生人变成熟人,而在于建立了让陌生人可以借以互信的制度。
C.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助于增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意识。
D.在当代社会,公民应重视自身隐私保护,相关部门应重视不断完善隐私保护的法律。
5.非连续性文本会根据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编排各则材料。命题人在编排以上两则材料时,为什么将材料二的内容放在后面?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04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邓州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节选自《桥边的老人》,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并没有写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仅仅描述了桥边的一个场景,却为我们勾勒出战争来临前混乱紧张的场面。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
C.作品通过描写人群逐渐稀少、远去,老人从始至终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
D.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我”和“涌过桥去”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
B.“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离开的年轻人为他分担忧虑,想以赶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C.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
D.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几乎只有对话”,却在简单高效的对话里,蕴含了像其他小说一样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
3.你怎样理解文末画横线部分“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我”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昨日的临汾

杨朔

鸡叫了。

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湖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从模糊的轮廓里,我可以辨出远处的村落、树木、齿形的临汾城墙……北方的早春又是那么寒冷,我不愿意滞留在阴晦而冰冷的车站里,只好决定进城,虽然时间是那样早。

翻起大衣的领子,两只僵硬的手交插在袖口里,我的思绪随着牛车的颠簸而波动着。我感到烦躁,容易动怒,我不耐烦地向车夫说:城门能开吗?

差不多啦。车夫望一眼渐渐开朗的高空,转过脸对着我打了一个呵欠。我的心一跳,第一次注意到他可怕的面貌:一张麻脸,粗硬的胡须同鬓角的乱发纠缠到一起。当我到山西前线来时,一位熟悉山西情形的朋友曾经警告我说:

你得小心点,路上可有散兵剥人的衣裳!

车夫虽然不是散兵,他那一副狞恶的脸面却不能不使我有所戒备,特别是现在——

日本强盗夸口说准备在二十天里攻到风陵渡,进逼潼关天险。而我一路上所见的我们后方的情景,竟是那么纷乱。许多富人、军官的家属都在逃跑。在风陵渡口,我还遇到一个乡下青年,背着简单的行李,要搭火车到运城去。他曾经对我叹息说:乡下不能住啦,军队里拉人,只好跑出来……

这一切,使我疑心自己跌进污浊的泥塘里,见不到一滴清水。

现在,旷野里死沉沉的,没有第二个行人,只有我坐的这一辆牛车辗动在不平坦的大道上。

临汾炸得很厉害吧?我随时都在注意车夫的举动。

没有什么,鬼子的飞机倒是常来。他扬一扬鞭子。

鬼子来了你怕不怕?

要怕,我就不当自卫队了。他变得十分兴奋,自动地同我攀谈起来。

在他的村里,车夫说每个男人都要武装自己。最近,因着前线吃紧,车夫对我说,他们村里赶打了一百五十把大刀,预备砍鬼子的脑袋。

你们没有新式的枪吗?我不禁这样问。

鬼子会送来的!鬼子要是来,我们都躲到野地里,等到黑夜摸进村子,把他们杀光,手枪盒子炮不有的是!他说得那样自信,这使我感到羞惭,我以前竟会疑心他是个危险的人物!

山西还是活着的!我默默地念着。

城门刚刚打开,经过守门兵士的几句盘查,牛车赶进城里,临汾仍然在睡梦中呢。

醒了,一切都醒了。

临汾的气象竟是意想不到的活泼和紧张。墙壁上随处张贴着警惕的标语。从标语中,我知道这边有少先队、牺盟会等许多救亡的团体。

火药的气息已经可以嗅到,敌人的飞机几次来抛炸弹——然而民众的精神和生活并不曾遭到侵扰。商店大开着门,马路上填塞着行人。行人当中,时时可以见到穿着灰军装的青年男女。这些革命青年们一边在训练自己,一边在干着救亡和锄奸的工作。临汾的革命气息固然浓厚,但汉奸的活动也确实可怕。

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实:旧历元宵的夜晚,许多救亡团体联合举行了提灯大会,游行,喊口号,宣传。队伍像是一条龙,游走在夜的市街上,群众的情绪,同挥舞着的火炬一样的炽热和明亮。

谁在放枪?啪啪……

队伍混乱了,枪声淹没在人的吼叫声里:

打倒汉奸!

因着混乱的状态,汉奸并不曾被捉住,一位纠察队员却被枪杀了。这一次游行虽然发生了不幸的变故,所取得的效果,反而特别大。因为血的宣传比任何口号和演说都来得深刻动人!

我曾经亲身遇到一件有趣味的小事。在一个村庄里,农民们有一次隆重地举行春耕运动大会。因为有事住在这个小村里,而且想看看农民的集体活动,我也跑到了乡公所。

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每个农民的脸上都挂着兴奋的色彩。乡公所的墙边摆满了三角形的大旗,红的、蓝的、紫的……孩子们在绕着旗杆互相追逐。

我在人丛里挤了一会儿,走到乡公所办公室的窗外,那儿晒着许多椭圆形的蓝色小牌,上面用白粉写着:抗日军人家属光荣

这当儿,一位穿着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从房里走出来,含着笑向我打个招呼,而且回答我的问话说:

我们村里已经有二百多人打鬼子去了,谁家有当兵的,就在他们门上钉一块——先生是哪一部的?

我住在八路军政治部。春耕大会几时开呢?

人到齐了,现在就要游行,下半天才开会演戏。他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那并不是八路军一律穿的灰色军服,而是一套鬼子穿的什么玩意儿。

好的,午后我来参加你们的大会。我向他点点头,在农民们惶惑的目光下走出乡公所。刚走了不远的路,后边有人把我叫住:

同志,请等一等。

来人左臂上绾着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他一开口就说:

请别生气,乡下人看见您奇怪,恐怕你是……

——我是汉奸?

哈哈,当然不是。不过他们心细,所以找我同你谈谈。

我把身边带的证明书给他看过,彼此笑着走开。我不曾想到山西的民众,这样有组织,这样富有政治警觉性,我不能不高兴。

离开临汾不久,敌人便逼近这座古城,在汾河上扬起险恶的风浪。虽然他们会得到这个城池,但他们永远得不到我们的民众。我们不怕任何利器,我们有坚固的精神堡垒建筑在民众火热的心脏上!

一九三八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然坐上了牛车进城,但依然感到烦躁易怒,这是因为北方早春的清晨太过寒冷。
B.在战场后方,许多不同身份的人四处逃难,一派纷乱景象,呈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C.“山西还是活着的!”既有对部分国人一味逃跑的不满,更有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
D.“我”相信即使临汾城被敌人一时占领,临汾的民众也一定不会屈服,他们会顽强反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几句简略的环境描写同孙犁《荷花淀》开篇的环境描写一样,都能产生以景衬人的作用。
B.“醒了,一切都醒了”单独成段,引出了对临汾城街头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临汾民众的抗日豪情。
C.穿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在说话时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内心的警惕。
D.文章中既有“我”和车夫心理的对比,也有“我”自身前后心理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情绪感染力。
3.文章两处插叙接连叙述了朋友讲述的故事和“我”自身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4.有评论家认为,杨朔的散文风格独特,借鉴了很多写作小说时会用的创作技巧。本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创作技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须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多许,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流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泳,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从欣赏的角度看,含蓄之所以能成为美,就在于读者的心理投射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投射机制是指主体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化为一种主观图式,外射到特定的客体上,使客体符合主观图式的心理机能。在读者投射机制的作用下,尽管诗里提供的是有尽之言,但获得的是无穷之意。中国诗学忌实、露、满、直,追求味外之旨。其旨义在于相信读者必能以其投射机制,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须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杜牧的《过华清宫》旨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但它却未正面铺叙最高统治者生活如何糜烂,只写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万人的血泪和痛苦,换来的是杨玉环的轻微一笑。这一个镜头揭露得是多么深刻、有力!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表现手法、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举的《江雪》和《过华清宫》两个例子,都论证了诗歌的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反复吟诵和涵泳,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C.中国诗学追求含蓄,是因为读者都能够将自己平日的记忆、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组合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D.材料二最后两节阐述了诗人在篇幅、选材、手法、炼字炼句等多方面进行的努力,以多样化的表现形态追求含蓄美。
3.材料二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4.有人说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富有隽永深长的意趣,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一,阐述你的理由。
5.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1-18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模拟试题(五)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

第一步毫不困难。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一座雕像,显而易见属于一个总体,就是说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这一点很简单。人人知道一个艺术家的许多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彼此有显著的相像之处。你们也知道每个艺术家都有他的风格,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倘是画家,他有他的色调,或鲜明或暗淡……倘是作家,他有他的人物,或激烈或平和;他有他的情节,或复杂或简单;他有他的结局,或悲壮或滑稽;他有他风格的效果、他的句法、他的词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只要拿一个相当优秀的作家的一件没有签名的作品给内行去看,他差不多能说出作家来;如果他经验相当丰富,感觉相当灵敏,还能说出作品属于那位作家的哪一个时期,属于作家的哪一个发展阶段。

这是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下面要说到第二个。

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例如莎士比亚,初看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从别个星球上来的陨石,但在他的周围,我们发现十来个优秀的剧作家,如韦伯斯特、福特、玛辛杰……都用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思想感情写作。他们的戏剧特征和莎士比亚的特征一样:你们可以看到同样暴烈与可怕的人物,同样离奇的结局,同样对田野与风景抱着诗意浓郁的感情,同样写一般敏感而爱情深厚的妇女。在画家方面,鲁本斯好像也是独一无二的人物,前无师承,后无来者。但只要到比利时去参观各地的教堂,就会发觉有整批的画家才能和鲁本斯相仿,他们都用同样的思想感情理解绘画,在各人特有的差别中始终保持同一家族的面貌。到了今日,他们同时代的大宗师的荣名似乎把他们湮没了;但要了解那位大师,仍然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周围,因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条,只是这个艺术家族中最显赫的一个代表。

这是第二步。现在要走第三步了。这个艺术家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它周围存在着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而且这是必然之事:菲狄亚斯、伊克提诺斯,一般建筑帕特农神庙和塑造奥林匹亚的朱庇特的人,跟别的雅典人一样是异教徒,是自由的公民,他们都有同样的习惯、同样的利益、同样的信仰。种族相同、教育相同、语言相同,所以在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艺术家与观众完全相像。

这种两相一致的情形还更明显。倘若考察一个离我们更近的时代,例如西班牙的盛世,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为止,那是大画家的时代,也是大诗人的时代,还有许多别的。你们知道,那时西班牙纯粹是君主专制和笃信旧教的国家,在勒班陀打败了土耳其人,插足到非洲去建立殖民地,镇压日耳曼的新教徒,还到法国去追击,到英国去攻打,制服崇拜偶像的美洲土著,要他们改宗;在西班牙本土赶走犹太人和摩尔人……使西班牙在一个半世纪以后民穷财尽,倒在欧罗巴脚下。但是那股热诚、那种不可一世的声威、那种举国若狂的热情,使西班牙的臣民醉心于君主政体,为之而集中他们的精力,醉心于国家的事业,为之而鞠躬尽瘁。在这样一个君主国家之内,最大的艺术家是赋予群众的才能、意识、情感而达到最高度的人。最知名的诗人,洛佩·德·维加和卡尔德隆,当过闯江湖的大兵、“无畏舰队”的义勇军,喜欢决斗、谈恋爱;对爱情的疲魔与神秘的观念不亚于封建时代的诗人和堂·吉诃德一流的人物。诸如此类的事例到处都有,说明艺术家与群众息息相通,密切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与才能,要了解他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

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则: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摘编自法国丹纳《艺术哲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艺术家的不同作品之间彼此都有显著的相像之处,这是艺术家的风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B.每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并不是孤立的,总有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C.研究一个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可探求到当时社会趣味和其一致的相同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
D.艺术家与群众息息相通,密切一致,故群众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左右着艺术家的所有创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内行看了一件没有签名的作品而没有说出创作这件作品的那位作家的名字来,就可断定这件作品属于赝品。
B.在莎士比亚周围,有许多同时同地的戏剧家,他们的戏剧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表明他们可能隶属于同一艺术宗派。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得笔墨恣肆、超然洒脱,从中可以领略到魏晋时期名士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自由洒脱的气质。
D.西班牙盛世时期,那种热诚、那种不可一世的声威和举国若狂的热情,影响了诗人洛佩·德·维加和卡尔德隆的生活和创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B.“托尔斯泰的学说不是什么个人的东西,不是什么突发的和独特的东西,而是千百万人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际所处的一种生活条件产生的思想体系。”(列宁)
C.“没有哪一部经典作品是附庸于它置身其中的那个特定的时代上的,甚至更多的情况是杰作往往是对时代自设的标本的质疑,并在质疑中穿透所谓时代的规定性,进而生成在任何时代都可能放射出的精神光芒。”(普列汉诺夫)
D.“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鲁迅)
4.怎样理解画线句“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
5.根据材料内容,围绕“作品·作家·时代”这一组关键词,为李白的《蜀道难》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写出短评思路。
2024-01-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