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02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圣贤

曾巩

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

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閤蒙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注】①召公:姬姓,名僉,西周宗室,食邑于召,因称召公。②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子,武王弟。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③閤蒙:不明事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直接入题,“良难并”“岂得同”清晰地呈现了诗人的判断。
B.诗人认为,假令不树立拥有高德的圣贤为榜样,会使裁量标准不明。
C.尾联诗人直抒胸臆,鲜明表达出对坚持自我、勇于力行的高度赞扬。
D.全诗围绕“圣贤”涉及了多个相关话题,充满议论色彩,发人深思。
2.曹操的《短歌行》和曾巩的这首诗都提到了周公,周公在两首诗中起到的作用一样吗?
7日内更新 | 28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黄冈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注】①畴,泛指田野。②甑,盛物的瓦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落笔,直承“喜”字,以“溪流动地”的听觉描写来回应“惬情”,寓情于景,意境和谐。
B.颔联意境大展,视域开阔。以“风”和“云”起句,勾勒出辽阔田野的生机和高耸山峦的翠碧。
C.尾联笔法荡开,今昔对比。过去愁在少粮和少酒,如今联想粮食丰收缺少盛放容器,似愁实乐。
D.全诗虚实相生,构思巧妙。前两联实写雨后的景象,生动而鲜活,后两联虚笔想象,由景转情。
2.结合全诗内容赏析第六句中“立鹭自惊”的艺术效果。
7日内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为农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官军和叛军正在紧张对峙,作者深感忧虑。②勾漏令:勾漏在今广西,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勾漏令,帝许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烟尘”代指战争,而锦里处于干戈烟尘之外,点明当时的时局特点。
B.第二句写作者目之所及,江村一带散落着八九户人家,呈现出一派安宁静谧之象。
C.颔联写池塘中浮起小小荷叶、麦花随风飘落的景象,动静结合,写出其清新质朴。
D.诗人甘愿在此处定居终老,但做农民生活贫困,只能在他乡赊账谋生,艰难度日。
2.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在此诗中抒发的感情充满了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

谢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②纡组:系佩官印。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④睽:违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2.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7日内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笠渐依条,短莎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

【注】①莎:同,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
2.两首诗均写到松树,但用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山梅花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迫罢相之后,隐居钟山时所写。独山,在今江苏溧水。②上林:秦汉时皇家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并巧妙设问,交代梅花的生长环境,颇有一种“寂寞开无主”之感。
B.颔联紧承上文,以零落的美人、憔悴的志士比喻梅花,进一步突出梅花的不幸命运。
C.颈联中以叠词“亭亭”“漠漠”分别状梅花之姿与梅花之香,描写精准,声韵和谐。
D.“带”“随”二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孤梅映夕阳、幽香飘荒野的凄清意境。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部分学校/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两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断句

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均为古体五言诗,用语自然质朴,内容上一写边塞奇景,一写隐逸美景。
B.“四面绝”写出守边战士处境的艰险,使“故乡几千里”更增加了思归而不得的悲怆。
C.从第二首诗的题目和内容可知,此诗应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皇帝诏书所问而写。
D.“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以傲然的态度表明不为皇帝效力的风骨,洒脱不羁。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请依次简析刘诗、陶诗、张诗中“白云”的特点及意蕴。
7日内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暮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流寓夔州所作。②花烬繁:灯芯燃烧后形成的灯花斑斓繁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首联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山村的景象。
B.“闭柴门”使人想到户内人们正享受着天伦之乐,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C.皎洁的明月悄悄升起,晚风清凉,诗人凝望着山村,感觉“江山”不如故园美丽。
D.“石泉流暗壁”语序应为“暗泉流石壁”,意为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
2.有评论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情感委婉含蓄”,请结合这一评论和全诗简要赏析尾联。
7日内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令淡,有谁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雪飘零之时,寒风早晚不停地吹拂,白梅横路绽放,暗香浮动。
B.“欲开时”四句描写白梅曾像“粉面朱唇”的美人一样,浓艳可人。
C.下片由规劝到指责,分明爱花却以谤语出之,正话反说,耐人寻味。
D.这首词不以绘形见长,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在咏梅词中别具一格。
2.沈祥龙《论词随笔》曰:“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借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7日内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注】①谷口:地名,西汉人郑朴曾隐居于此。②狖鼯:狖,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俗称飞鼠,形似蝙蝠。③巾鞲:为古代士人之盛服。④遗老:泛指老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诗题,描绘假山的形态,“势不孤”写出假山山势连绵、峰峦重叠之妙。
B.颔联以树木衬假山之高,山下流水绕过,假山,绿树、活水融为一体,颇有意趣。
C.颈联先用西汉郑朴的典故言假山之幽,再以狖鼯嬉戏之动来衬假山环境之静。
D.尾联化用杜甫诗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以问结尾,颇具深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7日内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高考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