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92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色一词从《文心雕龙》开始进入文艺理论的范畴之中,尽管在那时还不具备真正的诗学意义。宋代陈师道对于本色的使用使得本色具备了诗学意义,并且此时的本色已经涉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诸多问题,例如,严羽将本色视为一种与其他文体创作相区别的主要能力和整体风格,而词人张炎则将本色视为某种特定的风格特征。总之,宋代文艺理论批评中本色的内涵在明代文艺理论中几乎都得到了再现。

进入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在宋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的内涵,现略举数端如下:

明代的文艺理论在辨体时更加注重从时代整体高度对本色进行阐释和把握,以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就诗文批评而言,明代文人分门立户,标榜自己,攻击他人,而这种相互攻击在诗文批评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宗唐与宗宋的艺术风格之争。而这种争论在明代初期的朱权、李东阳等人已经表现出来,并且在前后七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整个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走向了高潮。因而本色成为不同的文学流派标举各自推崇时代文体审美风格的代名词。可以说,作为时代风格特征的本色更多的是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

此外,从现代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从语言角度界定本色也成了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常见现象。这不仅体现在传统的诗文之中,在戏曲中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戏曲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它的语言并不像传统诗文那样注重雅正,而是带有明显的随意性,这就使得它从起源的角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尤其是从宋代开始,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戏曲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因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与此同时,传统诗文理论批评中的知识与性情之争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了戏曲理论批评。知识与性情关系的问题涉及诗歌创作的问题。宋代的黄庭坚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知识在诗歌创作中成了核心因素,最终形成了以知识为师的风气。面对这个问题,戏曲理论家并没有过分看重知识,对文人化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因而大多数戏曲理论家十分看重直抒胸臆而产生的语言上的自然、通俗与质朴。

除了上文提到的辨体和语言特性,本色在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还与文章本身以及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大致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些条件都使得审美主体更多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出发对文艺领域中的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在诗文领域中,以唐宋派和公安派为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倡导性灵,因而在他们看来,那些发自于心性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本色。同样也正是由于对性情的重视,小说批评家们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代文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几个变化,主要是由于整体性社会思潮的演变。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大致进行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得文人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政治教化转向了以内在心性为依据;第二次则是在明代中后期,有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王阳明心学所具有的空谈之风造成了人们的空想,从而加剧了社会上的困境。因此,这些文人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出现了向传统儒家文艺观念回归的倾向和趋势。然而第一次转型对本色造成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个时期的审美风格并不是传统的以礼节情的中和温柔敦厚,而是表现为性格的张扬。

(摘编自王长青《明代文艺批评本色论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之前,诗歌的创作没有与“本色”联系在一起,直至宋代,“本色”一词才具备了诗学意义。
B.朱权与李东阳、“前后七子”等人对唐诗、宋诗高低的争论,使整个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走向高潮。
C.明代文艺理论用“本色”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本色”往往充当着门户之争理论话语的角色。
D.戏曲因自身的特殊性,语言有明显的随意性;宋代以后,戏曲深化了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逐渐被人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谈论典籍和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然后逐层论述,最后做归因分析。
B.文章聚焦明代文艺批评中“本色论”的研究,又关联宋代的相关研究,拓展了文章深度。
C.文章第三至五段是递进关系,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明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本色”内涵。
D.文章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多次运用因果论证,展现推导结论的事理关系,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文艺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严羽、张炎关于“本色”的观点,用“本色”来代指时代文体及其所代表的艺术风格特征。
B.宋代的黄庭坚重知识,轻性情,而有些戏曲理论家在处理知识与性情的关系上和黄庭坚相悖,他们注重语言的自然、通俗与质朴。
C.小说批评家们看重性情,将自己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与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
D.明代社会文化思潮经历两次转型,其中第一次转型对“本色”影响很大,这次转型改变了人们张扬的性格,使人们变得温柔敦厚。
昨日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至境是指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不同的文学类型有不同的艺术至境追求。一般而言,浪漫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境的营构,象征主义类型的作品追求意象的呈现,而现实主义的作品则追求典型的创造。人类通过这三足鼎立的艺术至境的追求,实现人类自身心理功能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文学典型形象的创造,使人类的“知”(认识)的心理功能在文学上放出异彩。没有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能不通过典型形象的创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笛福的鲁滨逊,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葛朗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罗贯中的刘备、孔明、张飞,施耐庵的宋江、李逵、鲁智深、林冲,曹雪芹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鲁迅的阿Q,这些人物的名字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共名”而家喻户晓,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现实主义若是不能创造程度不同的典型人物,也就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了。

那么,什么是典型呢?过去有许多讨论。

有的说,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有的说,典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别林斯基认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没有揭示出典型的特征。因为用哲学术语来解说典型,总是把问题大而化之,我们可以说不但典型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实际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所以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至于别林斯基的说法则是一种比喻,我们可以理解,但仍然没有得到确定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说法,都建立在“综合”论、“拼凑”论的基础上,就是说,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相同的行为特点的综合和拼凑。要写一个商人的典型,就必须从许许多多商人身上的相同点去综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是类型论,不是典型论。对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最失败的事情是把典型写成类型。典型正如黑格尔说的独特的“这一个”,它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但又的确有普遍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发现它的影子。

几年前,我提出一种典型论。我认为典型是具有特征的能够激发人们的美感的人物形象。在这个学说中,“特征”是一个关键词,按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的说法,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他的理论得到了黑格尔的激赏和发挥,黑格尔后来也提出了“特征化”原则。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也特别看重“特征”这个概念,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对此也有论述。按我的综合和理解,就其外延说,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就内涵而言,特征也是一种“悖论”:它的外在形象是极其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但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所以,特征是生活的一个凝聚点,现象和本质在这里相连,个别和一般在这里重合,形与神在这里联结,意与象在这里汇合。作家如果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特征(不必考虑在数量上的多少),将其扩大、提升、深化,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特征化”(不是综合、拼凑),那么就可能创造出“共名”的、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典型人物来。典型人物的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个典型人物创造成功,那么你的现实主义也就达到了极致。

(摘编自童庆炳《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艺术至境追求不同,但最终都指向知、情、意在文学上充分的表达。
B.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无一不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C.用哲学术语解说“典型”,概念宽泛化,无法讲清实质,这种典型理论说了等于没有说。
D.类型论与典型论的确有相似性,但二者无法等同,且典型论比类型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多个典型人物形象,引出了“不能创造典型人物就不算充分的现实主义”的观点。
B.在讨论“典型”内涵时,文章先破后立,先分析以往理论的缺陷,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
C.为透彻阐述“把典型写成类型是失败的”这一观点,文章将类型论与典型论进行了比较。
D.童庆炳的典型论以“特征”为关键词,文章末段论述了这个概念的基本特点和理论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别林斯基认为典型就是“熟识的陌生人”,这一比喻性的解说既形象生动又科学严谨,容易被理解。
B.典型论认为,典型是对同类的许多人的相同行为特点的综合,具有普遍性但又不跟其他任何人雷同。
C.黑格尔十分认同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的说法,并提出了“特征化”原则。
D.作家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特征来写作并将其扩大、提升、深化,就能创造出“共名”的典型人物。
昨日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买橘子

沈从文

保安队队长带了一个尖鼻小眼烟容满面的师爷,到萝卜溪来找橘子园主人滕长顺,办交涉打商量买一船橘子。长顺把客人欢迎到正厅堂屋坐定后,赶忙拿烟倒茶。队长自以为是个军人,凡事豪爽直率,开门见山就说:“大老板,无事不登三宝殿,我是有点儿小事特意来这里的。我想和你办个小交涉。我听人说你家橘子园今年橘子格外好,又大又甜,我来买橘子。”

长顺听说还以为是一句笑话,就笑起来;“队长要吃橘子,我叫人挑几担去解渴,哪用钱买!”

“喔,那不成。我听会长说,买了你一船橘子,庄头又大,味道又好,比什么‘三七四’外国货还好。带下省去送人,顶呱呱。我也要买一船带下省去送礼。我们先小人后君子,得说个明白,橘子不白要你的,值多少钱我出多少。你只留心选好的,大的,同会长那橘子一样的。”

长顺明白来意后,有点儿犯难起来,答应拒绝都不好启齿。

可是会长是干亲家,半送半买,还拿了两百块钱。而且真的是带下省去送亲戚,这礼物也就等于有一半是自己做人情。队长可非亲非故,并且照平时派头说来,不是肯拿两百块钱买橘子送礼物的人,要一船橘子有什么用处?因此长顺口上虽说很好很好,心中终不免踌躇,猜详不出是什么意思来。也是合当出事,有心无意,这个乡下人不知不觉又把话说回了头:“队长你要橘子送人,我叫人明天挑十担去。”

队长从话中已听出支吾处,有点儿不乐意,声音重重地说:“我要买你一船橘子,好带下去送礼!你究竟卖不卖?”

长顺也作成“听明白了”神气,随口而问:“卖,卖,卖,是要大船?小船?”

“要会长那么大一船,货也要一样的。”

“好的,好的,好的。”

在一连三个“好的”之中,①队长从橘子园主人口气里,探出了怀疑神气,好像把怀疑已完全证实后,便用“碰鬼,拿一船橘子下省里去发财吧”那么态度答应下来的。队长要一船橘子的本意,原是借故送礼,好发一笔小财,如今以为橘子园主人业已完全猜中机关,光棍心多,不免因羞成恼,有点儿气愤。只是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主人既答应了下来,很显然,纵非出自心愿,也得上套。所以一时不便发作,只加强语调说:“大老板,我是出钱买你的橘子!你要多少钱我出多少,不是白要你橘子的!”

同来那个师爷鬼精灵,恐怕交涉办不成,自己好处也没有了。就此在旁边打圆场,提点长顺,语气中也不免有一点儿带哄带吓。“滕老板,你听我说,你橘子是树上长的,熟了好坏要卖给人,是不是?队长出钱买,你难道不卖?……”

“我要一船,和会长一样,……会长花多少我也照出,一是一,二是二。”话说完,②队长站起身来,把眉毛皱皱,意思像要说:“我是个军人,作风简单痛快。我要的你得照办。不许疑心,不许说办不了。不照办,你小心,可莫后悔不迭!”斜眼知会了一下同来的师爷,就昂着个头顾自扬长走了。③到院子心踏中一泡鸡屎,赶上去踢了那白鸡一脚“你个畜生,不识好歹,害我!”

长顺觉得简直是被骂了,气得许久开口不得。因为二十年来内战,这人在水上,在地面,看见过多少稀奇古怪的事情,可是总还不像今天这个人那么神气活灵活现,不讲道理。

两个人出了滕家大门,走到橘子园边,想沿河走回去,看看河边景致,散散闷气。侧屋空坪子里。正遇着橘子园主人女儿夭夭,在太阳下晒刺莓果,头上搭了一块扣花手帕,辫子头扎一朵红茶花。

其时正低着头一面随意唱唱,一面用竹耙子翻扒那晒簟上的带刺小果子。身边两只狗见了生人就狂吠起来。夭夭抬起头时,见是两个军官,忙喝住狗,举起竹耙在狗头上打了一下,把狗打走了。还以为两人是从橘园穿过,要到河边玩的,故不理会,依然做自己的事情。

队长平时就常听人提起长顺两个女儿,小的黑而俏。这次倒因为气愤,心中存着三分好奇,三分恶意,想逗逗这女子开开心,就故意走过去和夭夭攀话,问夭夭簟子里晒的是什么东西。且随手刁起一枚刺莓来放在鼻边闻闻。“好香!”

夭夭知道这两个人,原来先不久还刚从家中与爹爹吵了嘴。④夭夭再看看两人,便把先前那点儿天真好意收藏起来了,低下头去翻扒刺莓,随口说:“好好的买卖,公平交易,哪有不卖的道理。”

队长还涎着脸说:“我要买那顶大的,长在树尖子上霜打得红红的,要多少钱我出多少。”

师爷依然带着为上司捧场神气,尽说鬼话;“那当然,要多少出多少,只要肯,一千八百队长出得起。送礼图个面子,贵点儿算什么。”

夭夭听听两人说的话,似乎渐渐离开了本题,话外有话。

语气中还带点儿鼻音,显得轻浮而亵渎。尤其是那位师爷,话越说越粗野,夭夭脸忽然发起烧来了,倒拖竹耙拔脚向后屋竹园一方跑了。

且说夭夭走回家去,见爹爹正在院子里用竹篙子打墙头狗尾草,神气郁郁不舒。知道是为买橘子事和军官斗气,两不搭桥吵了两句,心不快乐,因此做个笑脸迎上去。

夭夭想使爹爹开心,于是笑将起来,“这算什么?他们要买,肯出钱,就卖一船给他,管他送礼不送礼!”

“他存心买那才真怪!我很怄气。”

(有删改)

文本二:

所以我又写了两本小书,一本取名《湘西》,一本取名《长河》。当时敌人正企图向武汉进犯,战事有转入洞庭湖泽地带可能。《长河》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节选自《长河·题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安队长看中了橘园主人长顺的橘子,他采取了讹诈的手段,饱经世事的长顺最终还是中计。
B.滕长顺对待会长和保安队长买橘子的不问态度,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秩序特点。
C.保安队长身边的师爷对滕长顺连哄带吓,对保安队长则大肆吹捧,尽说鬼话,如同滑稽戏中的丑角。
D.保安队长碰见夭夭,心中存着好奇和恶意,与夭夭搭话,且话外有话,使夭夭感到难堪,拔脚而跑。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表现了保安队长欲谋私利,偏偏屡屡受挫,心虚胆怯的心理,不打自招地暴露了肮脏龌龊的用心。
B.句子②中的“像”,与《祝福》中“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的“像”用法相同。
C.句子③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语言,表现出了保安队长的丑恶,尖刻,残忍,又用漫画式的笔法加深了讽刺意味。
D.从句子④可以看出夭夭与《边城》中的翠翠一样天真善良,也是湘西少女的代表,又比翠举多了时代之“变”的痕迹。
3.文中写滕长顺面对保安队长买橘子,心理多有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4.文本二中说,《长河》是“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文本一中的“常”与“变”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天地万物的主宰,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西周时期,赋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这是天人合一的萌芽。春秋时期,出现了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现实世界。这样的变化引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所讲的保存了西周的道德属性,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所讲的则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基于天人合一所阐发的道德观,几千年来始终打上了孔子关于君臣父子的差等之爱的烙印。到了宋明时期,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思想使差等之爱与博爱相结合,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今天讲弘扬古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就应该弘扬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仍然极具价值。

万物一体远不只是人与人为一体,而且人与鸟兽、草木、瓦石都为一体,从而见其哀鸣、摧残、毁坏,亦必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显然,万物一体是人对自然万物产生仁爱的根源。我们现在所热衷讨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应该可以从万物一体中找到哲学上的根据。同时,万物一体的思想并没有抹杀人与自然的区别。王阳明特别强调宰禽兽以养亲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在当代西方,一些人完全抹杀人与自然物的区别,认为两者同样具有神圣性,具有同等价值。相较于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来说,王阳明的思想显得更合情合理,更切合实际。而这种中国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人有义最为天下贵的思想,更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讲一体,而不太注重区分主客的内涵,这就不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具体的途径及其理论依据。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人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必须具有高远的天人合一境界,还必须依靠人自己的认识、实践,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规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为人所用。这些道理,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讲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有点类似中国的天人相分,它是科学的。

诚然,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是产生诸如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之类流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些流弊只是把这种思维方式抬到至高无上地位的结果,我们不能因见其流弊就完全否定它。我主张走中西会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让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较多的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流于玄远;把主——客思维方式包摄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

(摘编自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材料二:

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天人合一思想强调整个世界万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鸟兽、草木、山水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统一。战国末期的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将天地万物视作同自己紧密相连的存在,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不存在所谓绝对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人与天地自然万物是共存关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关系论参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明确了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对自然心存敬畏,人类应当按照自然规律活动,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实践论启示。

(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知,不同时期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认识,即使同一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B.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用来否定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C.自然物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所以人要掌握自然物的规律,改造征服自然物,为人所用。
D.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宇宙观的核心,强调了整个世界万物存在平等关系,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弘扬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就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其内涵,吸纳其思想的精髓。
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必须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否则该思想还是有其缺陷的。
C.如果不将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维方式极端化,就不会产生生态环境的流弊。
D.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可以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形成提供基础支撑。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今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B.材料二列举荀子、刘禹锡、柳宗元的看法,证明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区别的统一。
C.材料一以环境危机等流弊来论证只有“万物一体”的思想,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D.材料二第二段所涉及的价值论参考、关系论参考、实践论启示,逻辑关联紧密。
4.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5.陕西的毛乌素沙漠,昔日沙尘漫天,寸草不生,经过持续的治理,已变为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请结合材料谈谈其中蕴含了哪些治理理念。
昨日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四叔

阎连科

四叔爱喝酒。他真正幸福的时候,似乎是在工作了一天或一周后,把食堂的菜用饭盒端回宿舍里,摆在桌子上,从柜里摸出半瓶白酒来,倒进刷牙缸里一底儿,吃一口菜,端起牙缸咪一口酒的那一刻。那一刻,四叔微闭着眼,把盛酒的白瓷牙缸沿儿靠在嘴唇上,半抬头,将牙缸小心地往上推到半倒状,然后细细地吸上一口气,就在吸气时,把酒也吸进嘴里去,然后放下酒牙缸,目视着哪儿,屏气一回儿,直到不能继续屏气,必须要接着呼吸时,把那酒缓缓慢慢咽进肚里去,再长长地把吸进肚里的空气舒缓悠长地吐出来。

日常间,来陪四叔或四叔去陪人家喝酒的,都是他们车间一同进厂的几个老工人。他们都是自己是来自乡村,而妻儿老小都还在乡村守着田土耕种的那种俗称为一头沉的人。这种一头沉,使他们回到农村被人视为工作在外的人,到了那所谓的外头,城市或城郊,又被城里人或同厂的工人们称为农村人。似乎要被真正称为工人或者城里人,不说你祖孙几代都必须是在城里出生的,至少你必须是夫妻两个都是城里人,都是领着工资的。不然,一个在外有工作,一个在农村守着房舍和田地,这一头沉就不仅是身份、地位和处境,而且还是人生、命运和尊严。一头沉的人,在工厂和城里是被人鄙视的,因为你是要进城摆脱身份又没有彻底摆脱的人,要到城里去争夺一种幸福又没有彻底拿到幸福的人。到了农忙的季节里,别的工人按部就班,该上班了去,该下班了回,可是你又必须牵肠挂肚,念着妻子、儿女和在家的老父与老母,牵挂着麦子该割了、土地该犁了、种子该下了。真正的城里人,在宿舍的门后或家里的墙上吊一份挂历,是为了看哪一天是星期天和节假日,以期早些安排周末的活动和休息。可你是一头沉,就是不吊俗艳的挂历,而在桌上摆着庄重的台历,它对你的最大用途,①还是提醒你今天芒种了、明天春分了、后天夏至了。到了农忙你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回到农村去。

一头沉的岁月既不是日子,也不是生活。既有日子中充足的疲惫和烦恼,又有生活中时闪时现的快乐和幸福。今天说起一头沉,仿佛是在说一个早已过时乃至死去的风俗名称般,仿佛要研究某处方言中的一个单词或名词。可在那年月,一头沉是全国各个城市、工厂、机关的一个群体和阶层,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与命运。他们最大的人生特点是,上班了兢兢业业,唯恐工作不慎丢掉自己的饭碗或身份;农忙了必须回家,回家后备受尊敬却又不得不掏力流汗,恨不得休假一个月,把一年的农活全都压缩进一个月里全干掉。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厂里下班后,可以物以类聚地邀在一块喝些酒,品尝一下在乡村无法品尝的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我四叔就是这样爱上了酒。

四叔大半生都因为一头沉的生活和我四婶天南地北地分居着过。退休了,终于可以团聚在一块,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了,且四婶又是最能体贴四叔的。在我家面对面坐了两个多小时,说了许多有关人生的家常话,及至谈到他的生活时,四叔的脸上怔一下,挂着僵黄的笑,用很轻的声音说:在外大半生,真回到老家觉得哪儿都不适应。

接着沉默一会儿,又轻声补充道:主要是觉得和谁都说不到一块儿。

我一时不知该应什么了,也没有理解四叔这两句话的真正想法。②只是在四叔离开人世后才隐隐觉醒到,四叔这一生,他是一个在外漂泊的人。在城市,他是一个乡村人,他因为根在农村而很难真正融进城市里;在农村,他是一个城里人,他因为离开土地过久,身上的多半血液都已城市化,所以也再难真正成为一个乡村的人。他是我们这个社会城乡夹缝中的生存者,他将近四十年的最好人生,似乎都悬在了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生活和生存,已经成为他熟悉的、不可更改的生活往复和状态,③正如被挂在树梢笼子里的鸟,它在那梢上的笼里生活了将近一生后,在它年老时,你把它放出来,它既无法适应蓝天,也无法适应大地了。它所能适应的,只能是树梢上的天空和阳光,只能是随梢摆动的和风与细雨。

四叔也这样。他既非一个城里人,也非一个乡村人。他一生过的既不是城里人的生活,也不是乡村里的日子。他是居住在城市的一个乡村人,是那个城市没有身份证的长期暂居者,在城市楼群的缝隙中,过着非城非乡的生活和日子,终于有了独属于他和他那样的群体的生活和方式。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和圈子,有自己言谈的主题和意识,有自己对人生、命运、国家、民族这些巨大的无法把握的命题的解答和体会,也有他们自己对油盐酱醋和儿女情长的理喻和答辩——他们是一群离开土地,为了到城市淘金而一生都在物质上困顿、精神上颠簸、乡愁上千转百回的人,④是我们这个民族中世世代代离开土地到了城市的乡愁者,也是因为乡愁的牵扯而无法真正融入他地城市的流浪者。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头沉”是个历史称谓,指的是像四叔这样要兼顾城里和农村两头的人。
B.文中加点的“必须”,前两个侧重事理上的必要,第三个侧重情感上的必然。
C.文中的四叔既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也是拥有特别生活方式的一个群体的代表。
D.多次“喝酒”描写串起了四叔在城市中的辛酸无奈,突出了他的生活困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用“今天”“明天”“后天”压缩了时间的过程,表现“一头沉”对农忙的牵挂,与城里人生活形成对照。
B.句子②延展了叙事时空,“觉醒”一词用语庄重,表明在四叔离世之后我对他的话乃至一生有了更本质的理解。
C.句子③以“挂在树梢笼子里的鸟”来比喻退休后的四叔,写出了他既无法融入城市又不能适应农村的生存窘境。
D.句子④以“乡愁者”和“流浪者”并举,将“一头沉”放在历史文化和当下背景中,揭示他们无处安顿的状况。
3.简要概括四叔轻声对“我”说话时的心理。
4.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落叶归根者的尴尬悲剧”。四叔身上有哪些“尴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特征。

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

(摘编自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更好地担负使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更大贡献。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一方面,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水平,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高校来说,需要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推动高校与企业强化创新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需要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入一线,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练就过硬本领。

(摘编自张小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材料三:

2023112日,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投产,该项目从开工建设到首块组件下线仅用98天,在晶澳全国众多基地中用时最短,刷新了晶澳速度

走进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生产车间,自动划焊一体机、排版机、叠焊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一应俱全。项目负责人介绍,生产线引进国产高速自动焊接机及其他主要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方式。工厂通过高速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产线生产,利用高信息化数据处理与分析,不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且通过自动AI数据判定实现产品全检,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为客户使用保驾护航。

5GW光伏组件项目的先进性不只体现在生产设备上,还体现在产品上。据了解,项目所生产的组件为晶澳科技最新型的N型组件系列产品,该产品具备高效率、高功率、更低的衰减、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增益、更好的弱光性、优异的可靠性等特点。组件版型尺寸与市场主流产品尺寸相同,同尺寸组件中功率最优,能为客户节约安装、运输成本。

在晶澳科技包头基地,记者感受到了生产线上喷薄而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股股的力量将解锁未来无限可能,为包头打造世界绿色硅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摘编自《包头晶澳:向绿前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只有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这些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之后,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B.我国大部分领域人们需求的产品能满足,但是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质量不好的产品需求旺盛,好产品需求反而不足。
C.高校不仅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
D.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书架”喻指科研成果,“货架”喻指把科研成果开发成产品,这是对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形象说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应用型人才,为此,高校可以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入一线,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B.晶澳科技着力完善生产设备和注重优化产品性能,这两个重要举措使晶澳科技包头基地5GW光伏组件项目能够刷新“晶澳速度”。
C.晶澳科技最新型N型组件系列产品性能好,组件版型尺寸与市场主流产品相同,同尺寸组件中功率最优,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D.三则材料都涉及新质生产力,材料一侧重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材料二侧重谈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材料三则侧重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例子。
3.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昨日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范围更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域。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诗”是指广义的文学,“书”则是指与书籍撰写、制作、流通、存藏有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与“书”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发现、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诗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然而,作为重要文化符号的“书”的研究与开发,还有不小的空间。

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的书籍不断向东亚与世界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自中古以降即是书籍生产、流通、存藏的重要区域,造纸、制墨、制笔以及活字印刷、饾版工艺的产生与改进皆与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这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与“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含义丰富,包括地理位置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和文化江南,其中“文化江南”一词指江南区域有其特有的文化品格。
B.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宋代设有江南东、西路,“路”就是由唐代的“道”改变而来的行政区域名。
C.“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作为主体的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山水的价值的过程,也是山水融入主体,滋养、形塑人的过程。
D.江南的竹、木、藤和水资源为江南书籍业的繁盛提供了物质资源,而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江南书籍业的繁盛提供了文化资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任何依据某一时代的江南情况而作出的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的理解与阐释,都可能是片面的。
B.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江南”的内涵是人们探求“江南是什么”的结果,包含着人们对江南的某种期待。
C.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促使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有了它,就有了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互相促进的情形。
D.中华文明要想走向世界并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可以借助中国书籍向外传播,因为中国书籍是中华文明的载体。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从江南的概念解释引出文化江南的概念,然后明确提出文化江南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的观点,论点明确,开门见山。
B.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江南的概念,然后说地理江南政区、经济江南,最后着重叙述文化江南。
C.作者在论述时特别注意概念的明确,比如对“江南”“路”“诗”“书”等概念,都很清楚地加以说明。
D.作者在论述或说明时,采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至迟”等表达形式,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严谨周密的特点。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主体人的实践活动是“文化江南”形成的原动力。
B.江南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作物的江南诗书相互成就、相互促进。
C.书籍业的蓬勃发展造就了江南地区大量的文化人和文化世家,说明“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也是文化和人相互滋养、彼此形塑的过程。
D.正是江南山水提供的原材料和其他必需品造就了江南书籍业的繁盛。
5.本文论述时大量采用引证法,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谈谈这种方法的论证效果。
昨日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岁出门远行

余华

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

过了很久。有人骑着车子来了,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那五个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可当我看清打我的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时,他们五人已经跨上自行车骑走了。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我真想上去揍他一拳,也让他的鼻子挂起来。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好些人跳到汽车上面,于是装苹果的箩筐纷纷而下,苹果从一些摔破的筐中像我的鼻血一样流了出来。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拖拉机也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支撑着从地上爬起来时,几个孩子朝我击来苹果。苹果撞在脑袋上碎了,但脑袋没碎。我正要扑过去揍那些孩子,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一些孩子则去捡那些刚才被扔出去的箩筐。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四周一下子寂静下来,天也开始黑下来。

我在那里坐了很久,然后才慢慢爬起来,又一拐一拐地走到汽车旁边。那汽车的模样真是惨极了,它遍体鳞伤地趴在那里,我知道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就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面对陌生人“车上装的是什么”的询问,“我”没有丝毫戒备,回答道“是苹果”,可见“我”的诚实单纯与涉世未深。
B.“我”无端被打,甚至被打得遍体鳞伤,迷茫与绝望之后,依然对这个世界抱有热望,这就是对温暖的青春底色的坚守。
C.文章结尾处父亲把“我”从他那坚实、温暖的羽翼下推到广阔的社会中,为我创造了一个直面人生、经历磨难的机会。
D.小说以“我”的远行来证明成人世界的冷酷,表现作者对“小人物”人生的悲悯,从而唤起读者对人性善良的现实追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轻松自然的语调氛围中掺杂黑色幽默的笔法,如“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
B.司机本是“抢苹果”的受害者,但却以看客姿态袖手旁观,最后还成为抢夺“我”红背包的加害者,身份的转换,更具讽刺意味。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采用拟物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哄抢苹果的人们的讽刺。
D.本文采用少年视角讲述了一个如梦幻般的故事,在“非成人化”的叙述角度建构出一场充斥着荒诞、暴力与异景的旅途。
3.“‘无理而妙’指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和思维逻辑的描写,来更深刻地表现人的情感。”请分析下面两处语言描写如何体现“无理而妙”
(1)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
(2)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4.本文的创作深受卡夫卡作品的影响,并且余华通过学习卡夫卡的“悖谬美学观”深化了自己关于世界的思考。请从“人物的劳而无获带来了荒诞感”这一角度分析本文与《变形记》的相同之处,并指出这一写法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

(摘编自刘咏《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在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同时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化和初创产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过程,需要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市场培育、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只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就会不停冒出来

三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它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因此,一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防止其野蛮生长,守好安全的底线。

(摘编自王昌林《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材料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等特征。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新生产要素的形成和运用天然契合。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具有开放性、跨时空和共享特征,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数字经济孕育了大量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新产业不谋而合。新兴产业以其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数字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升级,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数字经济通过在线平台的构建,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地域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流动,这不仅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

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收益递增特性,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的高效能、低消耗要求高度匹配。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边际成本极低、规模经济等特征,在投入过程中能够加速资源流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并且在积累过程中愈加丰富,直接驱动数据要素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摘编自秦开强,杨洋《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属于高科技驱动的生产关系。
B.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创成果的转化,为我国日后步入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C.高质量发展,即绿色发展,是在已经实现“有没有”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好不好”问题。
D.数字经济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能为新产业孕育、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赋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需要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由创新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
B.只要缺乏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新质生产力就难以涌现,可见,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至关重要。
C.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品牌,而传统企业因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
D.数字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性,因此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无限加大投入以获取持续性收益。
3.根据材料二对三大关系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由技术创新催生B.各国科技、产业情况不一
C.加强科研支持,优化政策环境D.新质生产力带来负面影响
4.下列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一项是(     
A.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控、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
B.开发传统土特产品,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魅力和效益,培育形成地方乡村土特产业。
C.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建设通航机场,组建发展通航机队,拓展应用场景,推动通航产业链新发展。
D.围绕重大工程,加强人才支撑、人才导向、人才措施,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大显身手。
5.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转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慈

【美】纳博科夫

这间工作室是我从一位摄影师手里继承下来的。我坐在一张藤椅上,我坐着想你,一直想到天明。倾斜的玻璃窗上挂着几面黑色的窗帘,我用一根长竿子将它们相继挑开。我把清晨引进屋来——①一个睡眼惺忪的可怜清晨——我不由得笑起来,不知为何发笑。也许原因就是我整整一夜坐在一张藤椅上想你。

前一天和你通过电话,我们约好今天在勃兰登堡门下见面。电话的杂音像蜜蜂嗡嗡叫,你的声音显得遥远,听得人心急。我紧闭双眼跟你说话,难过得直想哭,我对你的爱是扑簌涌动的热泪。

吃过饭后,我出门去见你。空气清新,黄色的阳光如滚滚洪流,每一道阳光都刺在我的太阳穴上。大片的黄褐色落叶沿着人行道飞舞,声响成一片。

我边走边想你可能不会到说好的地点来。即便来了,我们还是会再吵一次。我只会塑像,只会爱。这对你而言是不够的。

我在城门压抑的拱顶下等你,不远处是门卫室的格子窗。到处是人:柏林的上班族正下班回家,脸没有刮干净,每个人腋下夹着公文包。这些上班族脸色疲惫,神情还很贪婪,穿着硬高领衬衣,没完没了地闪现在人群中。

我倚着手杖,在两根柱子清冷的影子里等着。我想你不会来了。

门卫室窗户附近的一根柱子旁有一个小货摊,摆着明信片、交通图、呈扇形摊开的彩色照片。货摊旁有一张小凳,上面坐着一个晒黑的小老太太,短腿,胖身材,圆脸上长着雀斑。她也在等。

我心想,我和这老太太不知谁会等得时间更长,要等的人哪一个会先到——她的顾客,还是你。行人不停地走过,有的人走过去时朝明信片瞅上一眼。遇到这种情况,②老太太总是绷紧每一根神经,两只亮闪闪的眼睛盯住来人,仿佛在传递她的想法:买吧,买吧……可是对方迅速瞥一眼,便走了过去。老太太好像并不在乎,垂下眼睛,重新看起放在腿上的那本红皮的书来。

我以为你不会来了。但我还是等着你,从来不曾这样等过。我竭力想象你正走过来,趁我没看见就走到我跟前了。我只要再往拐弯处看一眼,就会看见你的海豹皮外衣,就会看见你帽檐上的黑色丝带。但我故意不往那边看,舍不得刚才自欺欺人的想象。

一阵冷风袭来。老太太站起身来,她上身穿的是一种腰部打褶的黄丝绒夹克衫,下身是褐色的裙子。她戴顶小圆帽,脚上穿一双破旧的粗布短靴。这会儿她正忙着整理她的货摊。

已经过去一个钟头了,也许不止一个钟头。我怎能相信你会来呢?③不知不觉间天空浓云密布,要来一场暴风雨了。行人走得更快,弓起背,扶住帽子。现在你要是来了,那可真成奇迹了。

老太太往书里夹了张书签,停下来仿佛陷入了沉思。我猜,她是在幻想从阿德隆饭店出来一个富有的外国人,买了她摊子上的所有小物品。她穿那么一件丝绒夹克衫,想来也不是很暖和。你可是说好了要来的呀!我记得电话上说的话,记得你那如影子一般消失了的声音。我多么想见到你!狠心的风又刮了起来。我拉起了衣领。

突然门卫室的窗子开了,一位绿衣卫兵叫老太太过去。她赶快爬下凳子,挺着肚子朝窗口跑去。那卫兵不慌不忙地递给她一个热气腾腾的杯子,然后合上窗扇。老太太小心翼翼地端着杯子,回到她的凳子上。从杯口粘着的一圈奶皮来看,那是一杯牛奶咖啡。

这时她喝了起来。我从来没见有人喝咖啡喝得如此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她忘了她的小摊,忘了明信片,忘了寒风,只是一门心思地一点一点细细品尝,她完全消失在她的咖啡中了——这情形倒像我一样,忘记了自己的等待,只管看她那双幸福得迷迷瞪瞪的眼,看她那双手紧紧捧着咖啡杯。一股看不见的甜蜜暖流注入我的心田。我的灵魂也在喝咖啡,也在取暖。她喝完了,然后站起来,走到窗子边去还杯子。但走到一半,她停住了,双唇一收,露出个淡淡的微笑。她快步折回货摊,抽出两张彩色明信片,又快步走到窗子前,轻叩玻璃。窗子打开了,一只绿袖子滑了出来。她把杯子连同明信片递进窗户里,连连致谢。卫兵翻看着明信片,转身离开窗户,反手缓缓关上窗扇,走到屋子里面去了。

这时我突然明白,世界原来充满关爱,我周围的一切都深怀仁慈之心。在我和天地万物之间,有着幸福的纽带。我明白了,我想从你身上找到的欢乐并不只隐藏在你身上,还在我周围无处不在:在街上匆匆的声音中,在意外翻起的裙裾上,在雨意欲滴的秋云中。我明白了,这世界并不是一场争斗,也不是弱肉强食的偶然事件,而是光明亮堂的快乐,是仁慈之心的颤动,是一件赠与我们、尚未被打开欣赏的礼物。

我没必要再等下去了。我沿着逐渐暗下来的街道离开了,遇上过往行人,便往他们脸上悄悄观瞧,捕捉笑容和意想不到的小动作——一个小姑娘往墙上投球,小辫子一翘一翘地跳动;一匹马略带紫色的椭圆形眼睛里映出忧郁的天空。我捕捉一切,搜集一切。饱满的雨点斜斜落下,越来越密,我想起我工作室的凉爽、安逸,想起我已经塑好的肌肉、前额、缕缕头发。④一想到要做雕塑,我的指头不由得痒痒起来。

天黑了,雨也大起来。每拐一个弯,风就呼啸着问候我。这时一辆有轨电车叮当驶来,车窗闪着琥珀色的亮光,车厢里挤满黑色人影。电车开过时我跳上车,擦干被雨淋湿的双手。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通电话,“你”的声音显得遥远,既呈现了“我”内心的焦虑与急切,也暗示下文“你”最终不来的结果。
B.“我”在城门拱顶下等待时,看到上班族们行色匆匆,脸色疲惫,显示出生活节奏的紧张,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
C.老太太津津有味地品尝咖啡,我全神贯注地观察老太太,她的这种沉浸状态让我忘记了等待,开始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甜蜜。
D.“我”在回家的路上捕捉一切,搜集一切,“投球的小姑娘”“紫色眼睛的马”等生活情境透露出了此时“我”心情的变化。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因思念“你”而一夜未眠的疲惫状态。
B.②句的“绷紧”“亮闪闪”“盯”等词语,描写出老太太迫切出售明信片的心理。
C.③句处的自然环境描写,既能够衬托“我”此时的心情,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④句与前文“我只会塑像”呼应,体现“我”热爱雕塑事业,并从中获得快乐。
3.“我”从开始的坚持等待到最后决定不再等待,造成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7日内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