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921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写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色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色。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之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1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以降,中原人口大规模战争南迁,江南逐渐呈现出美丽富庶的汉族文明和繁荣发达的水乡景象。江淮以北,战火纷飞,         ,人竟相食;江淮之南,名流雅士集聚兰亭,流觞曲水,造就一个王羲之及其旷世的美学经典,线条之美,刺人心魄。到唐宋,江南这方刺人心魄的美已是旗帜高张,          。颇具传奇色彩的花间词人韦庄一生        ,晚年面对西岭初雪、锦江如练的美景,仍不忘填词感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分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说,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究竟实指何处?似乎只能是处处皆有此景,人人皆怀此情的江南。自然,更不会有人去指摘丘迟笔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描写太过         ,因为人们心中对江南大抵都有这么一幅图画。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魏晋以降,中原人口大规模战争南迁,江南逐渐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汉族文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B.魏晋以降,中原人口因大规模战争南迁,江南逐渐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汉族文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C.魏晋以降,中原人口因大规模战争南迁,江南呈现出逐渐繁荣发达的汉族文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D.魏晋以降,中原人口因大规模战争南迁,逐渐呈现出江南繁荣发达的汉族文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里哪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B.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这里分辨得清
C.这里分辨得清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D.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这里哪分辨得清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哀鸿遍野            万众瞩目        流离失所          装腔作势
B.饿殍遍野            引人注目        流离失所          矫揉造作
C.饿殍遍野            万众瞩目        颠沛流离          矫揉造作
D.哀鸿遍野            引人注目        颠沛流离          装腔作势
2024-01-10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晓发公安

杜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注】①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②明星:启明星。③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④物色:指物。生态:指人。⑤转眄[miǎn]:转眼。⑥扶:陪着;维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B.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C.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2024-01-1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C.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职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都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2024-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头

嘉男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咕响着,胳臂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脸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抱了一抱柴,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缩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

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臂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缩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

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

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了一下,也笑笑。

果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用“她”“闺女”“妇救会会长”“闺女的娘”等称谓,表明了人物的普通平凡,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B.小说外貌描写采用了简笔勾勒,手法独特,如用不同的发型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大辫子的是姑娘,缩着发髻的是出嫁的、上年纪的。
C.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也体现了救助事件的普遍性。
D.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
2.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01-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结合,因的艺术。所谓,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但写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写,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B.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C.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C.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D.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2024-01-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教师版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否平等。
B.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C.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的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D.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B.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C.文章单从地缘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就是差序格局,中心突出。
D.“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运用对比论证,使得说理很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克己”,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B.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才产生意义。
C.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
D.“伦”就是一个人和与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01-03更新 | 274次组卷 | 5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4月)语文试题
9 . 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10 .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chì)热                 (xiǎng)               (zā)               (liáng)身定制
B.憎(è)                      (tiāo)                  (xié)带             超今(guàn)古
C.(xiān)米               (jiè)                    (pēi)             (jiá)然而止
D.赋(yǔ)                  (sū)                      (yīn)蔽             烫手山(yù)
2023-11-09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瑞安市六中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