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隧;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地四平A诸侯B四通C条达D辐凑E无有F名山G大川之H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名虽小”的“名”指名称,与《论语·阳货》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名”意思相同。
B.苍头,指奴仆,汉时仆隶以青色头巾包头,故名;也指戴青色头巾的士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战国时期,“河外”的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请称东藩”的“藩”与贾谊《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了历史上越王勾践、周武王以弱胜强的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谗臣的邪说。
B.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因利益不同、人心不合,魏国将会陷入危险之中。
C.苏秦和张仪对魏王晓以利害,但苏秦因只看透了魏王的内心而没有成效,张仪因看清了各国的客观条件而得以成功。
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人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5-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百花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日,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秦蚕B食韩氏之地C中绝D不令E相通F故自以为G坐受H上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
B.陋,知识浅薄,与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陋”意思相同。
C.阴,暗中,与班固《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D.被,遭受,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
C.赵豹认为,弱小的赵国无缘无故从强大的秦国手中得到如此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赵王不能接受韩国所赠城池。
D.赵王在自我认识不清又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派赵胜前去上党接受城邑,韩国将之告知秦三,秦王发怒,秦赵两国在长平兵刃相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5.面对强敌意欲入侵,齐国和韩国都用计谋战胜敌人。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2024-05-1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寝疾,。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①,大夫之篑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篑②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①华而睆:华美,光滑。②篑():席子。

材料二: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①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①滑稽:此处指能言善辩,言语流利。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尔之爱A我也不如B彼C君子之爱D人也以德E细人之爱F人也以姑G息H吾何求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
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
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
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春制止童子说“华而皖,大夫之篑与”,是担心曾子知道这件事情,又要换席子,这对病危的曾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B.齐景公赞赏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是因为他需要这样的秩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使自己可以安心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
C.晏婴反对重用孔子,理由之一是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一段时间了,孔子的主张不合时宜。
D.曾子为了维护礼制,临死也要换掉超出自己身份的席子;齐景公也极力推崇礼制,所以用“季孟之间”的地位来对待孔子。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2)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5.用自己的话,概括晏婴对儒者的负面评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曰: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5.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
2024-04-21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选自《韩非子·饰邪》)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幸”,意为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从正面论证了治理国家要彰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的原因,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2024-04-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还走B而冒C人D至数E猎者F知G其H诈I伪J举K罔L而进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文中指寄居在外,与《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的“羁”意思不同。
B.殆,文中指大概,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C.三鼓,文中指击三次鼓,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5.如果事件还没有发展到“明日鼓之,宜阳拔”的时候,韩国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请阐明理由或给出合理化建议。
2024-03-21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段二:

善学者,师逸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文段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叩之A以小者B则小鸣C叩之D以大者E则大鸣F待其G从容H然后尽其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
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
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
3.下列对以上三则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段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B.文段二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C.文段三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D.这三则文段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5.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2024-03-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献之A地B所以为C身也D爱地E不送F死父G不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可使丧失生命”。
C.“去”,文中有放弃之意,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不同。
D.“典”文中有主持、主管之意,与“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中“知”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国回楚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危机。
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5.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大臣子良、昭常、景鲤提出了三种对策,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2024-03-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与吴军AB太湖C流矢中D右臂E引佩刀FG其镞H复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5.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师说

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辗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

(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

材料二:

师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注】①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②輾(chǎn):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亦至道A所寓B必从C其人D而后受E不从其人F无G所受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妨去而就乙”与“别君去兮何时还”两句中,“去”字的意义用法不同。
B.“梦寐必将有警焉”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两句中,“焉”字意义用法不同。
C.说,古代一种文体。与“论”一样,以议论为主,都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
D.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
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生而老师教;经师讲授学业,分章析句解释词义;史学渊源,笔削义例;这些都是道家思想所包括的。
B.人们对于竹简帛书所载之外的心得传授、口耳相传的知识,一定要弄明来源,就像宗族里的谱系不可混淆。
C.韩愈用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的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轻视师道的现象。
D.两则材料都针对了当时师道失传久的现象,又各有侧重;同时都借助语气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以为生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5.在作者看来,从师于“不可易之师”有何作用?
2024-03-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