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文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有删改)

选文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令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与禽兽无异。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节逸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B.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C.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D.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称呼。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
B.公室,即王室。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指国君的家庭成员。文中是指秦国的王室。
C.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如《战国策·齐策》中“美人充下陈”。
D.不肖,谓子不似父,以称不孝之子。旧时读书人常常用来表示自谦。文中意思是不成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李斯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李斯主张人应该积极有为。他观仓中鼠而悟出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有无出息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D.李斯年轻时胸怀大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的治世之道;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2)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2023-09-1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五中山南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聚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思,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B.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C.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D.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是兴起、发作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舍瑟而作”的“作”字含义不相同。
B.“徐”是慢慢、缓慢的意思,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徐”字含义不相同。
C.“绳”是管束、约束的意思,与《劝学》“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的“绳”字含义不相同。
D.“再”是两次的意思,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再”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讲述了张益州到蜀地的原因。敌人进犯的谣言从蜀地传入京城,皇帝希望找到一个能处理好文治武功的臣子,众人推荐了张益州。
B.张益州到蜀地任职期间,不仅没有发生敌人进犯的事情,而且蜀地百姓深深地爱戴他,人们自发给他画像,张益州阻拦不住。
C.苏洵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当时国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只有张益州才能稳定局势,替皇帝管理好百姓,他是用仁爱之心治理蜀地。
D.蜀地百姓认为史官为张益州写传记,可以让天下人把他记在心里。但是要记录他的音容笑貌,让人们更久远地纪念他,就需要为他画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2)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5.张益州到任后是如何治理蜀地百姓的?
2023-08-0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其费与死伤者。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B.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C.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D.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另有“平均”“相等”等意,文中为“相等”意。
B.诸侯:是对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在周代可分为王、侯、伯、子、男五等。
C.智伯瑶:晋国智氏第七代宗主,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
D.千乘:根据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称诸侯为千乘。战国时,大国为万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但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除外。
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这些消耗,即使是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
C.中山国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却极为善战,在击败强大的赵国和燕国后,仍走向灭亡,可见战争不能带来持久胜利。
D.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动用武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百姓没有察觉,王业便已完成,是因为英明的君主没有把战争摆在首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
(2)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
5.《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慎战”主张,本文中苏秦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是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其中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2023-06-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铜陵市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新课标老高考)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俨,常州义兴人。贞观中,为右屯卫兵曹参军。太宗将征辽东,募使高丽者,众皆畏惮。俨谓人曰:"主上雄略,华夷畏威,高丽小蕃,岂敢图其使者。纵其凌虐,亦是吾死所也。"遂出请行。及至高丽,为莫离支所囚,置于窟室中,胁以兵刃,终不屈挠。会高丽败,乃得归。太宗奇之,拜朝散大夫。再迁幽州司马。以善政为巡察使刘祥道所荐,擢为会州刺史。再迁殿中少监,数陈时政病利,高宗每优纳之。再转蒲州刺史。蒲州户口殷剧,前后刺史,多不称职。俨下车未几,令行禁止,称为良牧。  

永淳元年,拜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辞,乃除太子右卫副率。时征隐士田游岩为太子洗马,在宫竟无匡辅。俨乃贻书以责之曰:"足下负巢、由之峻节,傲唐、虞之圣主。养烟霞之逸气,守林壑之遁情,有年载矣!故能声出区宇,名流海内。主上屈万乘之重,申三顾之荣,遇子以商山之客,待子以不臣之礼。将以辅导储贰,渐染芝兰耳。皇太子春秋鼎盛,圣道未周,拾遗补阙,臣子恒务。仆以不才,犹参廷谍,诚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采掇。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飡周粟,仆何敢言!禄及亲矣,将何酬塞?想为不达,谨书起予。"游岩竟不能答。

俨寻检校太常卿文明中封义兴县子历右卫大将军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垂拱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文集五卷。中宗立,以旧恩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俨寻检校太常卿/文明中/封义兴县/子历右卫大将军/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垂拱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
B.俨寻检校太常卿/文明中/封义兴县子/历右卫大将军/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垂拱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
C.俨寻检校太常卿/文明中/封义兴县子/历右卫大将军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垂拱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
D.俨寻检校太常卿/文明中/封义兴县子/历右卫大将军/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垂拱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原称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存在的一个政权。
B.刺史,古代官名,“刺”为检核问事,“史”为“御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C.储贰,即太子,又可称为储副、储嗣、储君。我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立长”。
D.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水利等职事,部门长官为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俨忠心耿耿,不畏惧凶险。当太宗想挑选出使高丽的使者而众人不敢前去时,他敢于承担起这个使命并威武不屈。
B.蒋俨能力出众,为政有名声。担任蒲州刺史时,面对前任刺史不尽力、尽责解决的问题,其上任不久就处理好了。
C.蒋俨刚正不阿,直言他人过失。其担任会州刺史时,多次陈述意见,高宗都采纳了。田游岩辅佐太子时不发一言,蒋俨写信责问。
D.蒋俨勤勉努力,不断得以升迁。太宗和高宗时,其一直为国精忠效力,不计个人得失,先后担任过朝散大夫、蒲州刺史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高丽,为莫离支所囚,置于窟室中,胁以兵刃,终不屈挠。
(2)皇太子春秋鼎盛,圣道未周,拾遗补阙,臣子恒务。
2021-01-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宏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廷让,字光义,其先涿州范阳人。少有膂力,周祖镇邺,以隶帐下。从世宗征淮南,以功领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春,诏领兵赴潞州,以备并寇。冬,兴师伐蜀,为四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骑万人、诸州兵万人,由归州进讨。入其境,连破松木、三会、巫山等砦,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余人,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夺战舰二百余艘。又获水军三千人,因度南岸,斩三千余级。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明年正月,次遂州,州将陈俞率吏民来降。尽出府库金帛以给将士。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及全师雄等作乱,郡县相应,寇盗蜂起。廷让又与曹彬破之,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从征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败于岐沟关,诸将失律,多坐黜免。既而契丹扰边,时议遣将,无惬上意者。时廷让与宋偓、张永德并罢节镇在环列,帝欲令击契丹自效,乃遣分守边郡,以廷让知雄州,又徙瀛州兵马都部署。是冬,契丹数万骑来侵,廷让与战君子馆。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契丹围廷让数重。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至是,继隆退保乐寿,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数骑获免。

初,廷让诣阙待罪,太宗知为李继隆所误,不之责。四年,复命代张永德知雄州兼兵马部署。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帝怒,下御史按问,狱具。廷让既黜,怏怏不食,行至华州卒,年五十九。帝录其旧勋,赠太师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号改元。
B.“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
C.“待罪”有两个意思:①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②等待处分。文中意思是前者。
D.“太师”,官名,西周置,是辅弼国君的大臣,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的职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廷让少年时体力就特别好,后来成了周祖的麾下,跟随世宗攻打淮南,因为战功任雷州刺史。
B.刘廷让讨伐后蜀,战功卓著。在伐蜀过程中,他率领禁兵中的步兵、骑兵一万人,加上其他州的士卒一万人,从归州入后蜀,势如破竹,抓获后蜀大将。
C.刘廷让参加过很多次战斗,在攻打夔州时,虽然敌人守备森严,但刘廷让最终也攻占了夔州。
D.刘廷让深得皇上的信任,他在与契丹的战斗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但因为受到的宠信,最终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
(2)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 妇党:妻子的亲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与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用“/”给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侯、伯、子、男,是我国古代爵位名称,其中以“公”级别最大。
B.崤指崤山,是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C.寡君是古代君王的谦称。文中的“寡君”是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了蹇叔谏阻、哭师、哭子和秦穆公拒谏、诅咒等情节,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第二段叙述了弦高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
C.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就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文章叙写战争,却不是把战争本身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020-02-1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

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瞏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官,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B.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C.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D.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会试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 高兴,也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2020-02-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①。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xiá),宋代武官名。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2020-02-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

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B.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C.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D.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始设。宋代太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制。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
C.“大观”文中指宋徽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D.“擢”文中指官吏被提拔。《陈情表》中“过蒙拔擢”之“拔擢”亦是“提拔”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C.张汝明为人宽厚,体恤他人。江阴县尉贫病交加,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督察的官员要制裁他。张汝明卖掉袋中行装,替县尉偿还债务。
D.张汝明为官谨慎,不献媚邀宠。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古代编钟献给皇帝,他既惧怕不能承受皇恩,也不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寻求奖赏。
4.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②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
2019-12-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