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鲍老

侯德云

一大早,我被手机铃声唤醒,迷迷瞪瞪接了。等我弄清电话那端的人是鲍老,赶紧做热情状。

鲍老二十年前就退休了,我几乎把他给忘了,没想到他还记得我。

鲍老比我更热情,一句一句把我全家都问候到了,之后,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支吾了片刻才说,那什么,你知不知道李光辉的手机号呀?

原来这才是鲍老的正题。我说,知道啊,鲍老,我给你查哈,查完告诉你,你把电话挂了吧。

我放下手机一看,嗨,才五点刚过。

很快就查到了。我给鲍老回话,听见手机里说:该用户已将手机设定为来电提醒模式。也就是说,我什么时候能跟鲍老通上话,没个准数。我给鲍老发了一则短信,倒头又睡。我平常都是七点后才起床的。

鲍老再无任何动静。

这是七天前的事。谁知过了三天,还是一大早,鲍老又打来电话。鲍老说,你在哪儿呢?我说在家啊。鲍老说,我去看看你好不好?我吓了一跳,赶紧哼哼哈哈地打岔,说那什么,我怎么敢劳鲍老大驾来看我呀,改日我去看你哈,再说……

打了几声哈哈之后,我转入正题,鲍老,有事你尽管说哈,我能办的指定去办。鲍老又有点不好意思,连嗓门都软了下来,说,我就是想问问李光辉的手机号。我赶紧说,鲍老,我给你发过短信了呀。鲍老说,短信?我不会用短信啊。

我说,鲍老,我再给你查哈,一分钟后,你给我打电话。

鲍老说,几分钟?

我说,一分钟。

几分钟?

一分钟。

如此往来七个回合,我濒临绝望,改口说,两分钟。

鲍老说,好的,两分钟。

这回很顺利,两分钟后,也可能是三分钟后,我把李光辉的手机号当面汇报给鲍老。

我认识鲍老已经很多年了,那时我还不到三十岁,在一家新闻单位里混饭。鲍老经常给我们写稿子。鲍老退休前在市委宣传部主抓精神文明工作,笔杆子上有些功夫。早年他就是靠着这功夫,才从乡下调进瓦城的文宣系统。

鲍老跟我们混熟了,喜欢开些玩笑。

鲍老说他刚进城那几年,整夜在灯下苦熬,熬得不行不行的。鲍老给自己编了一套顺口溜:省老婆费灯泡,掉头发尿黄尿,一宿写了个大材料,领导看了吓一跳。说完嘎嘎大笑起来。我们也笑。看我们笑得东倒西歪,鲍老谈兴更浓,说起他在城郊住瓦房期间的种种趣事。

趣事很多,都跟过年有关。

过年了,杀猪、蒸馒头、蒸豆包、做豆腐,除了这些物质层面的准备,精神层面也不能没有,比如年画、香烛、福字、对联、鞭炮,都得有。民俗嘛,跟迷信扯不上关系的。鲍老家每年的对联,都是他自己拟词自己写。院门、家门、屋门,都贴上。都是好词儿,发家致富、幸福安康……用很黑的墨汁,很粗很壮地写上去,瞅着壮实,还喜庆。鲍老家的鸡窝、狗窝上,也都贴着对联。这些对联的内容每年都一样。鸡窝上贴的是:金鸡满架蛋满窝,鸡蛋水我天天喝。横批:连下大蛋。狗窝上贴的是:白天打盹夜不眠,忠心耿耿保家园。横批:金睛火眼。

我们报社几个小编辑一次又一次笑得东倒西歪。我笑着说,鲍主任,你这对联,不对仗啊。鲍老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对不对仗不要紧。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放鞭。鲍老放鞭,别有一番情趣。起初,他放的是两毛钱一百响的小红鞭,后来改成一千响的大地红,都不是一次性放完。谁家都没放,他先放,噼啪噼啪噼啪,放了前半截。后半夜,等所有人家都放完,他把后半截拿出去,噼啪噼啪噼啪,再放一通。鲍老说,这样显得咱家放得多啊。我当时以为鲍老说的是实话。现在不这样想了。很有可能,鲍老只是随口说说,逗我们玩儿。

两年前,鲍老为离世的老伴写了一篇长长的怀念文章,加上儿女写的三篇短文和全家人的几十张黑白、彩色照片,自费印成一本书。鲍老坐到老伴坟前,抚着书的封面,哭了很久。哭过之后,鲍老把书投进火堆,烧给老伴。那天是他老伴的一周年祭日。

昨天岳父岳母到我家做客,饭桌上不知怎么谈起鲍老。我这才知道,为了打听李光辉的手机号,鲍老费了老大的劲,先找到我岳父,再找到我岳母,又找到我夫人,最后想到我。

那么着急找李光辉干嘛?

岳母说,鲍老的外孙女,三十大几了还单着,听说李光辉的儿子也没成家,他想撮合一下。

噢,是这样。岳母说,其实两人几年前谈过一回,互相看着不顺眼,黄了。

我说这扯不扯,几年前看着不顺眼,现在就能顺眼?

岳母很严肃地说,那可说不定,此一时彼一时,一旦现在顺眼了呢。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三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鲍老两次不好意思地向“我”打听李光辉的手机号,又不立即交代缘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我”与鲍老的交往交流为线索,串连起鲍老的生活趣事,情节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曲折有致,颇能引人人胜。
C.小说多角度刻画了鲍老的形象,既有对他所言所行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之口侧面描写,使其形象如在眼前。
D.小说选材贴近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如写贴对联、放鞭炮等趣事;小说的语言也清新典雅,读来如话家常。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鲍老的形象。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三段是“蛇足”,应当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于《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