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当代》杂志 20161102

①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我要说的不是一列火车从窗前经过,不是某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不是秋天来了树叶就掉了,当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文学的叙述里,问题是我们是否记住了这些情景?当火车经过以后不再回到我们的阅读里,当河边散步的人走远后立刻被遗忘,当树叶掉下来读者无动于衷,这样的现实虽然出现在了文学的叙述中,它仍然只是现实中的现实,仍然不是文学中的现实。

②我在中国的小报上读到过两个真实的事件,我把它们举例出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两个事件都是令人不安的,一个是两辆卡车在国家公路上迎面相撞,另一个是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上跳下来,这样的事件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已经成为记者笔下的陈词滥调,可是它们引起了我的关注,这是因为两辆卡车相撞时,发出巨大的响声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在地;而那个从高楼跳下来自杀身亡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使他的牛仔裤都绷裂了。麻雀被震落下来和牛仔裤的绷裂,使这两个事件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变得更加触目惊心,变得令人难忘,我的意思是说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文学中的现实。如果没有那些昏迷或者死亡的麻雀铺满了公路的描写,没有牛仔裤绷裂的描写,那么两辆卡车相撞和一个人从高楼跳下来的情景,即便是进入了文学,也是很容易被阅读遗忘,因为它们没有产生文学中的现实,它们仅仅是让现实事件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而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的绷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里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活和事件的简单图解。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和事件总是转瞬即逝,而文学却是历久弥新。

③我们知道文学中的现实是由叙述语言建立起来的,我们来读一读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诗句。在那部伟大的《神曲》里,奇妙的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让我对《神曲》的喜爱无与伦比。但丁在诗句里这样告诉我们:箭中了目标,离了弦。但丁在诗句里将因果关系换了一个位置,先写箭中了目标,后写箭离了弦,让我们一下子读到了语言中的速度。仔细一想,这样的速度也是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是现实的逻辑常常制止我们的感受能力,但丁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关系后,让我们感到有时候文学中的现实会比生活中的现实更加真实。

④另一位作家叫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人,他对但丁的仰慕不亚于我。在他的一篇有趣的故事里,写到了两个博尔赫斯,一个六十多岁,另一个已经八十高龄了。他让两个博尔赫斯在漫长旅途中的客栈相遇,当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描写声音的,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这样想:是我经常在我的录音带上听到的那种声音。

⑤将同一个人置身到两种不同时间里,又让他们在某一个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环境里相遇,毫无疑问这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这必然是文学中的现实。我也在其他作家的笔下读到过类似的故事,让一个人的老年时期和自己的年轻时期相遇,再让他们爱上同一个女人,互相争夺又互相礼让。这样的花边故事我一个都没有记住,只有博尔赫斯的这个故事令我难忘,当年老的那位说话时,让年轻的那位觉得是在听自己声音的录音。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苍老和百感交集的声音,而且是自己将来的声音。录音带的转折让我们读到了奇妙的差异,这是隐藏在一致性中的差异,正是这奇妙的差异性的描写,让六十多岁的博尔赫斯和八十岁的博尔赫斯相遇时变得真实可靠,当然这是文学中的真实。

⑥在这里录音带是叙述的关键,或者说是出神入化的道具,正是这样的道具使看起来离奇古怪的故事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是有了文学中的现实。我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法国作家尤瑟纳尔在她的一部关于中国的故事里,一个名叫林的人在皇帝的大殿上被砍下了头颅之后,他又站到了画师王佛逐渐画出来的船上,在海风里迎面而来,林在王佛的画中起死回生是尤瑟纳尔的神来之笔,最重要的是尤瑟纳尔在林的脖子和脑袋分离后重新组合时增加了一个道具,她这样写:他的脖子上围着一条奇怪的红色围巾。这仿佛象征了血迹的令人赞叹的一笔,使林的复活惊心动魄,也是林的生前和死后复生之间出现了差异,于是叙述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也就更加有力和合理。

A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还有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让我们感到伟大作家所具有的卓越的洞察力。B人们总是喜欢强调想象对于文学的重要,C,当想象飞翔的时候,是洞察在把握着它的方向D。可以这么说,没有洞察帮助掌握其分寸的想象,往往是胡思乱想。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1.第②段画线句“这样的表达”在文中指的是                 
2.请选出对文章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     
A.想象和比喻,温柔有力的结构,从容不迫的行文,是建立文学现实的叙述语言。
B.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C.现实的逻辑制止了我们的感受能力。
D.道具是文学叙述的现实依据,有了它就有了文学中的现实。
3.“其实洞察也是同样的重要”这句话最适合放在第⑦段的哪一处(     
A.AB.BC.CD.D
4.第⑦段中作者写道:“只有当想象和洞察完美地结合起来时,才会有但丁射箭的诗句,博尔赫斯的录音带和尤瑟纳尔的红色围巾,才会有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中的现实。”
请在本学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作品《促织》或《变形记》中任选一篇作为例子来论证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结合对文学中的现实的重要性。
5.通读全文,归纳作者认为“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
2023-06-2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俸禄而食耳。

(节选自《颜氏家训·涉务》)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终之实难。伏愿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被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若A动B静C必D依E阴F阳G不H顾I理J义K欲L求M福N被O其P可Q得R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指依靠,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相同。
B.易,指容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羊易之”的“易”字意思不相同。
C.慎,指谨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忧解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的“慎”字意思相同。
D.方兴,指正在开展、正在兴起,与成语“方兴未艾”中的“方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以食为天,粮食工序又多,故不可轻视农业。晋朝中兴,江南朝廷官员南渡过江,至今已八九世,却从来没有官员从事农业生产。
B.王珪认为,秦始皇、汉武帝并不是不想安定百姓,只是找不到安定百姓的方法。穷兵黩武,兴建宫室,致使人力用尽,于是发生灾祸。
C.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与民休息,百姓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痛苦。太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告诫自己不能任情纵欲。
D.大臣说皇太子在二月举行加冠礼吉祥,太宗不认同这一说法,认为百姓春耕方兴,在二月举行加冠礼会妨碍农事,便下令改在十月举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
(2)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5.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述这一观点。
2023-06-21更新 | 2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金阳光高级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鲍老

侯德云

一大早,我被手机铃声唤醒,迷迷瞪瞪接了。等我弄清电话那端的人是鲍老,赶紧做热情状。

鲍老二十年前就退休了,我几乎把他给忘了,没想到他还记得我。

鲍老比我更热情,一句一句把我全家都问候到了,之后,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支吾了片刻才说,那什么,你知不知道李光辉的手机号呀?

原来这才是鲍老的正题。我说,知道啊,鲍老,我给你查哈,查完告诉你,你把电话挂了吧。

我放下手机一看,嗨,才五点刚过。

很快就查到了。我给鲍老回话,听见手机里说:该用户已将手机设定为来电提醒模式。也就是说,我什么时候能跟鲍老通上话,没个准数。我给鲍老发了一则短信,倒头又睡。我平常都是七点后才起床的。

鲍老再无任何动静。

这是七天前的事。谁知过了三天,还是一大早,鲍老又打来电话。鲍老说,你在哪儿呢?我说在家啊。鲍老说,我去看看你好不好?我吓了一跳,赶紧哼哼哈哈地打岔,说那什么,我怎么敢劳鲍老大驾来看我呀,改日我去看你哈,再说……

打了几声哈哈之后,我转入正题,鲍老,有事你尽管说哈,我能办的指定去办。鲍老又有点不好意思,连嗓门都软了下来,说,我就是想问问李光辉的手机号。我赶紧说,鲍老,我给你发过短信了呀。鲍老说,短信?我不会用短信啊。

我说,鲍老,我再给你查哈,一分钟后,你给我打电话。

鲍老说,几分钟?

我说,一分钟。

几分钟?

一分钟。

如此往来七个回合,我濒临绝望,改口说,两分钟。

鲍老说,好的,两分钟。

这回很顺利,两分钟后,也可能是三分钟后,我把李光辉的手机号当面汇报给鲍老。

我认识鲍老已经很多年了,那时我还不到三十岁,在一家新闻单位里混饭。鲍老经常给我们写稿子。鲍老退休前在市委宣传部主抓精神文明工作,笔杆子上有些功夫。早年他就是靠着这功夫,才从乡下调进瓦城的文宣系统。

鲍老跟我们混熟了,喜欢开些玩笑。

鲍老说他刚进城那几年,整夜在灯下苦熬,熬得不行不行的。鲍老给自己编了一套顺口溜:省老婆费灯泡,掉头发尿黄尿,一宿写了个大材料,领导看了吓一跳。说完嘎嘎大笑起来。我们也笑。看我们笑得东倒西歪,鲍老谈兴更浓,说起他在城郊住瓦房期间的种种趣事。

趣事很多,都跟过年有关。

过年了,杀猪、蒸馒头、蒸豆包、做豆腐,除了这些物质层面的准备,精神层面也不能没有,比如年画、香烛、福字、对联、鞭炮,都得有。民俗嘛,跟迷信扯不上关系的。鲍老家每年的对联,都是他自己拟词自己写。院门、家门、屋门,都贴上。都是好词儿,发家致富、幸福安康……用很黑的墨汁,很粗很壮地写上去,瞅着壮实,还喜庆。鲍老家的鸡窝、狗窝上,也都贴着对联。这些对联的内容每年都一样。鸡窝上贴的是:金鸡满架蛋满窝,鸡蛋水我天天喝。横批:连下大蛋。狗窝上贴的是:白天打盹夜不眠,忠心耿耿保家园。横批:金睛火眼。

我们报社几个小编辑一次又一次笑得东倒西歪。我笑着说,鲍主任,你这对联,不对仗啊。鲍老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有那么个意思就行了,对不对仗不要紧。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放鞭。鲍老放鞭,别有一番情趣。起初,他放的是两毛钱一百响的小红鞭,后来改成一千响的大地红,都不是一次性放完。谁家都没放,他先放,噼啪噼啪噼啪,放了前半截。后半夜,等所有人家都放完,他把后半截拿出去,噼啪噼啪噼啪,再放一通。鲍老说,这样显得咱家放得多啊。我当时以为鲍老说的是实话。现在不这样想了。很有可能,鲍老只是随口说说,逗我们玩儿。

两年前,鲍老为离世的老伴写了一篇长长的怀念文章,加上儿女写的三篇短文和全家人的几十张黑白、彩色照片,自费印成一本书。鲍老坐到老伴坟前,抚着书的封面,哭了很久。哭过之后,鲍老把书投进火堆,烧给老伴。那天是他老伴的一周年祭日。

昨天岳父岳母到我家做客,饭桌上不知怎么谈起鲍老。我这才知道,为了打听李光辉的手机号,鲍老费了老大的劲,先找到我岳父,再找到我岳母,又找到我夫人,最后想到我。

那么着急找李光辉干嘛?

岳母说,鲍老的外孙女,三十大几了还单着,听说李光辉的儿子也没成家,他想撮合一下。

噢,是这样。岳母说,其实两人几年前谈过一回,互相看着不顺眼,黄了。

我说这扯不扯,几年前看着不顺眼,现在就能顺眼?

岳母很严肃地说,那可说不定,此一时彼一时,一旦现在顺眼了呢。

(选自《小说选刊》2021年第三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鲍老两次不好意思地向“我”打听李光辉的手机号,又不立即交代缘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以“我”与鲍老的交往交流为线索,串连起鲍老的生活趣事,情节虽然并不复杂,但是曲折有致,颇能引人人胜。
C.小说多角度刻画了鲍老的形象,既有对他所言所行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他人之口侧面描写,使其形象如在眼前。
D.小说选材贴近日常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如写贴对联、放鞭炮等趣事;小说的语言也清新典雅,读来如话家常。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鲍老的形象。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三段是“蛇足”,应当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但文书的产生是一回事,而能否构成档案还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人虽然有敬惜纸墨的传统,但并非历史上所有有文字信息内容的东西都会留存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文书的概念是:历史上形成的属于某个主人拥有的文字信息载体,在经过了选择后得以保留,之后不断累积,构成了档案。产生了文书未必能成为档案,而成了档案的文书则一定是真实产生了且得到保存的文书。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而能够成为档案则更在于选择与留存的目的性。历史上能够产生文书的因素很多,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以构成档案的还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民间文书尤其如此。其中,主体的选择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大凡在今天已经构成档案的文书都是经过了选择的逻辑节点及践行行为后保留下来的。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民间老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一种态度。

那么,民间文书档案留存的原则是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务实的,当人们考虑某份文书是否要留下来、予以保存的时候,最为务实和直通人性的评估原则,也是最符合人们惯常思维方式的原则是,看这东西是否有用。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这个极其简朴的道理也就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形成的真理,其实质是内在契合了14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修士提出的奥卡姆剃刀定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具体判定什么是有用的问题上,至少要有三个维度予以支撑,由此也构成了文书选择的三个标准:其一是功利上的有用,亦即最基本的有用。拿财产转移的买卖、典当文书来说,其实它们就是证券性财产,每一份都是物质经济利益之所在,最初目的就是今欲有凭,立此文契存照。它们是不能丢失的,且一定要保管好,否则就是口说无凭,若涉及了纠纷、打起了官司,难有胜算。其他如合同、合约、阄书、遗嘱、继书、借约、税票等,都与切身利益有关,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都要留存好。在已发现的民间档案文书中,也正是此类文书遗存最多。其二是记忆上的有用,如日记、备忘、便记、类抄等,它们间接地是功利性有用的延续和补充。其三是情感上的有用,多是曾经有用的东西,留作了纪念。

由此可见,民间文书档案在形成上,主体性是存在的,在文书产生、选择、保存的各个环节,主体的目的性都很强。其根据是在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主体对自我意识行为的务实追求与持续把握。正是因为这种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所以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的民间文书档案。

(摘编自刘伯山《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中国人“敬惜纸墨”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文书得以产生,档案得以形成。
B.历史上促使文书产生的因素很多,主体的“选择”是文书能成为档案的最主要因素。
C.中国历史上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构成档案的民间文书却不少。
D.有实用价值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留存的标准,这一点体现中国老百姓务实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解析文书和档案区别入笔,指出了历史文书的概念和文书档案的形成要素。
B.文章将“奥卡姆剃刀”定理和民间档案文书的留存原则进行对比从而指出其同异之处。
C.文章使用了分类法和引证法,从功利、记忆、情感三个角度阐述文书有用的三个标准。
D.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论点,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的,但不是所有的具有文字信息内容的文书都能构成档案。
B.主体有目的的对文书进行选择与留存,这种行为使被保存的文书更具有成为档案的可能。
C.保留民间文书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态度,以及对自我意识行为的追求与把握。
D.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民间文书档案,是因为在民间文书形成上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耶律楚材,字晋卿。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处之左右。帝西讨回回国,祃旗之日,雨雪三尺,帝疑之,楚材曰:“玄冥之气,见于盛夏,克敌之征也。”庚辰冬,大雷,复问之,对曰:“回回国主当死于野。”后皆验,楚材日见亲用。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取货财,兼土地。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太宗即位。中原甫定,民多误触禁网,而国法无赦令,楚材议请肆宥,帝从之。咸得卜以旧怨,尤疾楚材,谮于宗王曰:“耶律中书令率用亲旧,必有二心,宜奏杀之。”宗王遣使以闻,帝察其诬,责使者,罢遣之。属有讼咸得卜不法者,帝命楚材鞫之。奏曰:“此人倨傲,故易招谤。今将有事南方,他日治之未晚也。”帝私谓侍臣曰:“楚材不较私仇,真宽厚长者,汝曹当效之。”帝南征,下汴梁。楚材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

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甲辰夏,楚材薨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皇后命近臣麻里紥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B.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C.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D.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是庙号,庙号是古时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起源于商朝。
B.庚辰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以此循环纪年。
C.琴阮,我国传统弹拨乐器,形似月琴,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得名,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
D.《元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清代钦定为“正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楚材博学多识,能够未卜先知。太祖征伐回回国,盛夏下雪三尺,楚材说是克敌好征兆,冬季打雷,他认为回回国王将死于野外,后皆应验。
B.耶律楚材匡佐蒙古进谏治国之道。太祖征伐西夏法度未定,长吏残暴,楚材谏言禁止郡里的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C.耶律楚材宽宏大量,不计个人恩怨。咸得卜曾诬告楚材图谋不轨,后有人举报咸得卜犯法,而耶律楚材说不会计较个人私仇,趁机报复咸得卜。
D.耶律楚材尊孔崇儒,兴盛文化事业。元兵攻下汴梁后,楚材优待孔子后代,征召名儒给太子、大臣子孙讲解圣人学说,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中原甫定,民多误触禁网,而国法无赦令,楚材议请肆宥。
(2) 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此诗系王维晚年酬赠给事中郭承嘏而作。给事,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常侍皇帝左右。③洞门,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绘景达意、状物寓情,词意严整精到,格调音韵谐和,典雅温厚。
B.首联写宫殿外瑰丽幽雅的春景,突出了郭给事的官高位尊,门生显达。
C.颔联写馆阁内郭给事为政务操劳,忙碌到很晚,“省中啼鸟”以声衬静。
D.颈联写郭给事早晨盛装上朝侍君,傍晚捧着诏令向下传达的贤劳。
2.同为酬赠诗,本诗尾联表达的感情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7 . 阅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在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被后世学者概括为“民胞物与”。这是《西铭》的核心思想,程颐称赞说:“《西铭》明理一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民胞物与”包括“民胞”和“物与”两个方面。就“民胞”来说,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既生于天地间,就必须自觉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所以都尽自己的伦理责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对他人尽忠,对亲人尽孝;同时也要以仁爱的德性,关爱社会上生存状态各异的族群,特别要关爱那些弱势群体。

就“物与”来说,就是要以仁爱的德性对待宇宙间的万物,将其视为人类的同伴而平等地予以关照:既如此,就要引物为同类,秉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而不应为了自身的生存无限度地征服自然,甚至以牺牲其他物类的生存为代价。张载把自然万物视为人类同伴的观点,在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素制约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遏制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而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做法,对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无疑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可以看出,张载的“民胞物与”是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出发来论仁求仁的。

张载的“民胞物与”在儒家传统中有其深在的思想渊源。《论语》说“泛爱众,而亲仁”“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先贤的这些主张,已蕴涵着张载所说“民胞物与”的理念。《礼记·礼运篇》所说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也鲜明地包含着公平、平等和博爱的观念。唐代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把儒家的仁爱观明确提升到博爱的高度。到张载提出“民胞物与”,已从宇宙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层面,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义上讲一体同类,从而把人间大爱传递和扩展到广泛的人际和物类。传统儒家那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仁爱,也就被深化为以禀气而成性为基础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思想被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二程也说“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王阳明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其所包含的博爱思想,都与张载所说“民胞物与”相通。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中华儿女,成为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人己关系、人物关系的境界追求和方向指引,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更是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自行解决得了的,需要各国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只有坚持“民胞物与”的理念,把乾坤宇宙看作我们共同的家园,真正视“天下为一家”,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世界大同。

(摘编自刘学智《民胞物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胞物与”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
B.“民胞物与”是《西铭》的核心思想,程颐称赞它超越前代圣贤的思想。
C.韩愈的“博爱之谓仁”,是历史上首次把儒家的仁爱观提升到博爱的高度。
D.孔孟的仁爱和二程、王阳明的博爱主张是“民胞物与”思想的源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引述张载《西铭》中的文字然后提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接着引用程颐的话加以评价。
B.二、三两段逐层深入,阐述了“民胞”和“物与”两个概念的内涵,又联系现实,指出其意义。
C.第三段的末句,既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又引出了下文对“民胞物与”思想渊源的论述,衔接紧密。
D.文章末段从纵横两方面阐述了“民胞物与”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载认为人在宇宙间是很藐小的,和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应该视民为同胞视物为同类。
B.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导致社会无法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更能凸显“民胞物与”思想的意义。
C.《礼记》中说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强调关爱弱势群体,是一种博爱情怀的体现。
D.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动人诗句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
2021-04-02更新 | 39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微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3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于《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①“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作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穷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②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③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④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⑤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______________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充第⑤节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作者认为这与实际的写作不够吻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认为是对说理文写作的一种歪曲。
3.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4.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
2020-12-10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格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杨万里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杆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
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2.周必大评论杨万里诗“状物姿态,写人情意”,请找出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2020-12-05更新 | 38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