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①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为舍氏睹臣A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C无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心志专一,感情真挚。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的“诚”意思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击磬者悲伤的原因是父亲去世,自己和母亲沦为官府的奴隶,三年不曾相见,想赎买母亲自己又没有能力。
B.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
C.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精诚相通。
D.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的内心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5.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7日内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高三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情之所发,才之所利,皆于理有当焉。而特有所止以戒其流,则才情皆以广道之用。止才情之流者,性之贞也。故先王之情深矣,其才大矣,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而一顺乎道。武帝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也。有是心,为是言,而岂不贤乎?戒后世以为情,立大法、谨大防以为才,固通志成务者所不废也。然而终以丧德而危天下者,才利而遂无所择,情动而因溢于他也。因是而慕神仙、营宫室、侈行游,若将见为游刃有余之资,可以唯吾意而无伤;而淫侈妖巫之气,暗引之而流。无他,才无所诎而忘其于道,情无所定而不知定以性也。固其得于天者,偏于长而即有所短。而方其崇儒访道,董仲舒、倪宽之流,言道言性,抑皆性道之郛郭,而味其精核,无能做所不逮,而引之深思以自乐其天也。虽然,武帝之能及此也,故昭帝、霍光承之,可以布宽大之政,而无改道之嫌。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则武帝之为此言也,其贤矣乎!

(选自《读通鉴论·卷三武帝》,有删改)

材料二: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阏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选自《汉书·武帝纪》)

【注】郛郭:fúguō,意思是外城。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正确的字母依次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括号中。
朕不变更A制度B后世C无法D不出E师F征伐G天下H不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迹,本义是痕迹,这里引申为“覆辙”,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迹”词义相同。
B.诎,通“屈”,在文中是指委屈,与《核舟记》中“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词义不相同。
C.百家,指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D.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典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坚贞的性格,才能让情感的抒发和才能的运用有所节制。作者肯定了汉武帝情感深沉,才能卓越,而且能与正道一致。
B.在作者看来,董仲舒等人虽然所谈论的都是本性与正道的表层含义,但是能够用他们所理解到的真谛来警醒、告诫汉武帝。
C.汉昭帝、霍光继承汉武帝的事业后,施行宽大的政令却没有被怀疑改变先人之道,得益于汉武帝的理智清醒和正确判断。
D.在班固看来,汉高祖拨乱反正,文帝和景帝致力于用休养生息来治理国家,但是对于考证古代礼制文治的事情,还缺乏建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
(2)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5.两则材料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海口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公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欲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吾子国,亲于公室。”对曰:“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微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之密迩仇雠,亡而为雠,治之何及?”欲曰:“吾为子请邑。”对曰:“婴齐,鲁之常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范文子谓栾武子曰:“季孙于鲁,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而弃忠良,若诸侯何?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若虚其请,是弃善人也。子其图之!”乃许鲁平,赦季孙。

(节选自《左传·成公》)

材料二:

子叔声伯如晋季文子,欲欲予之邑,弗受也。归,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对曰:“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氏有三亡,少德而多宠,位下而欲上政,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也。其君骄而多私,胜敌而归,必立新家。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因民,非多怨民无所始。为怨三府,可谓多矣。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鲍国曰:“我信不若子,若鲍氏有,吾不图矣。今子图远以让邑,必常立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季文子:季孙行父,与后文的仲孙蔑,均为鲁国重臣。②子叔声伯:鲁国大夫,又称仲婴齐。③欲:又称苦成叔,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后文出现的范文子与栾武子,均为晋国重臣。④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里指卿大夫。新家,即封新大夫。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承寡君之命A以请B若得C所D请E吾子F之赐G多矣H又何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B.相,文中指辅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相”意思不同。
C.谢,文中指谢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衅,文中指征兆、事端,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的“衅”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叔声伯认为仲孙蔑和季孙行父都是关乎鲁国兴亡的重臣,失去二人鲁国势必灭亡,一旦鲁国灭亡,对于晋国而言就增加了外部仇敌的力量。
B.范文子认为应该释放季孙行父,是因为季孙行父是鲁国重臣,对于这样地位尊贵的人,应该放他走,以维护晋国“重义”的名声。
C.子叔声伯认为郤很快就会败亡,其原因有:缺少德行却多受晋君宠爱,地位不高却想干预国政,没有大功却要丰厚的俸禄。
D.鲍国反思自身,为声伯的见识所折服,他表示自己不能像声伯一样见微知著,深谋远虑,也相信声伯可以保持住尊贵的地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
(2)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
5.季文子最后能够重新回到鲁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

(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
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
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
2024-04-30更新 | 411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嘉积中学海口文昌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持久以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栢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陈,无邀正正之旗。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侍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为纂述A历代B善于节制者C具图D来上E朕F当择G其精微H垂于后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壁,文中指营垒,与蒲松龄小说《促织》中“见虫伏壁上”的“壁”意思不同。
B.敝,文中指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C.御,文中指驾驭、控制,与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的“御”意思相同。
D.图,文中指谋取,与柳永词《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的“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道宗虽然年轻,但深谙为臣之道,面对唐太宗的询问,他巧言迎合,分析形势,提出“不战而擒”的主张,契合唐太宗想法。
B.材料一提出了两种“不可与战”的情况,唐太宗征讨刘武周的战斗就符合第一种情况,于是他们先不与其战,到最后一战败之。
C.唐太宗问李靖,两军相遇,如果想不战,怎么才能够做到。李靖引经据典,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
D.李靖向唐太宗解释什么是“必战者在敌”思想,就是要善于诱敌,敌人如果没有人识破,就必然来战,此时可以乘机打败他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
(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
5.两则材料对“不战在我”理解有何异同?
2024-04-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装松之注: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翔。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阁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瞽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
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
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
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
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5.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3-3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之。

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齐、秦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襄公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蒐:检阅,阅兵。②告楚:请楚国撤兵。③文嬴:晋文公夫人,晋襄公的嫡母,秦穆公的女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以累臣A衅鼓B使归C就戮D于秦E寡君F之以为G戮H死且不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与“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中的“昏”含义不同。
B.“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与“陈胜佐之”(《陈涉世家》)中的“佐”含义相同。
C.“遂发命,遽兴姜戎”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中的“兴”含义相同。
D.“堕军实而长寇仇”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中的“长”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围困宋国,宋公孙固到晋国告急,狐偃认为晋国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会救他们,这就解除了宋国被围困的处境。
B.先轸认为秦因为贪心让百姓劳苦的现状是上天赏赐给晋的机会,不能轻易放走敌人,否则会产生祸患,所以要向秦国发动攻击。
C.文赢通过三军元帅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擒获的秦将,晋襄公答应了她,后来遭到先轸的怒斥,晋襄公命令阳处父去追赶释放的秦将。
D.狄人攻打晋国时,先轸认为自己之前在君王面前逞志而没有受到处罚,就自己处罚自己,脱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最终死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5.宋国向晋国求救时,先轸对解救宋国有什么看法和具体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3-2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败刺史府门。既至,敞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乃听事堂之东为轩,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然而非所敢望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材料二: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节选自韩愈《与李翱书》)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B.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C.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D.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文中指开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B.以为,文中意为认为,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为”意思相同。
C.先人,文中指祖先,“先”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如“先父”“先哲”等。
D.自处,指安置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因为获罪被贬为筠州税务官,因为当地洪水泛滥,官舍破弊不能居住,于是他只能暂时居住在部使者府。
B.苏辙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本想作为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然而繁琐的工作却让他的想法落空。
C.苏辙的理想是摆脱琐事杂务,归隐乡里,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中,寻求颜回之乐,这与材料二中韩愈汲汲于名利形成鲜明对比。
D.韩愈曾经在京城度过八九年,每天只能靠求人来维持生活,当时还没感觉,如今回想起这些过往仍让他感到悲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2)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5.关于颜回能够“安贫乐道”的原因,苏辙和韩愈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11-25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三官

故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终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惭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阔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遁,不知所往。母惭怍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年杳不可寻。

会豪诞展,招为戏,优人孙淳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合座为之鼓掌。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即命行酒。玉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豪悦之。尽遣诸仆去,独留玉。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焉。诸仆就别室饮。

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呼众排阖入,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蝇绝堕地上,梁间颈际,残绠俨然。众大骇,传各内闼,群集莫解。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如钩,盖女子也。益骇。呼孙淳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但云: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

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且以告郡。郡官问臣及礼,并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载矣。俾往验视,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异史氏曰: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

注释   ①〔楗〕门闩。②〔素舄〕服丧者所穿白鞋。③〔豫让〕战国晋人,事智伯。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豫让自毁形貌为智伯报仇。未果,遂伏剑自杀。④〔壮缪〕即关羽,死后被迫封为壮缪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惭(A)怍(B)惟恐(C)婿家知(D)不敢告(E)族党(F)但嘱二子(G)冥冥侦(H)察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冤屈,与《孟子》“戚武不能屈”中的“屈”意思相同。
B.夜,指在夜里,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
C.优,表演杂戏,歌舞的演员。与“伶”合称,指俳优乐工;后指戏曲演员。
D.辞以不稔,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具告以事”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三官因父亲遭遇横祸而延搁婚期,在兄长们向官府申冤,一年未能平反的情况下,她要求埋葬父亲,依礼尽孝。
B.商三官认识到世道不公,明白克循正轨替亡父讨回公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在安葬父亲后,悄然离家,另谋复仇之路。
C.商三官变装为男子,随优人赴寿宴,虽不擅歌唱,却博得邑豪喜爱,在其放松警惕后,斩决仇首,然后悬梁自尽。
D.蒲松龄在文末对商三官发出真挚礼赞,将她推许为“女豫让”,她与豫让一样凭借勇气和谋略,报仇成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
(2)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5.众人怀疑李玉是商家刺客的依据是什么?
2023-11-24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全真模拟卷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