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渊,字几道,熙州人,善骑射。应募击夏国,屡有功,累迁熙河兰湟路第三将部将。诸羌入寇,渊奋击,大破之,移同总领湟州蕃兵将兼知临宗砦,坐法免。

宣和三年,刘延庆讨方腊,以渊为先锋。贼将据钱塘,势张甚。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我以强弩伏数百步外,必可得志。”世忠如其言,贼果追之,伏弩卒发,应弦而倒,遂围而平之。授阁门宣赞舍人、权京畿提举保甲兼权提点刑狱公事。

 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靖康元年,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勤王兵屯雍丘,以渊为先锋,寻以所部归康王府。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渊至汴都,以朝服见邦昌,纳谒曰:“参冢宰相公。”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渊恸哭宣教。康王即皇帝位,以渊为都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时群盗蜂起,以渊为制置使平杭贼,所向皆捷。期年,群盗略尽,迁响德军节度使。建炎三年,金人攻扬州,帝欲如镇江以援江北,群臣亦固请。渊独言:“镇江止可捍一面,若金人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议遂决。

先是,统制官苗傅自负世将,以渊骤用,颇觖望;刘正彦尝招巨盗丁进,亦以赏薄怨渊。而内侍康履颇用事,及渊入枢府,傅、正彦愈不平。俟渊入朝,伏兵杀之,并杀康履,渊时年五十三。

初,帝在南京,闻渊疾,遣中使曾泽问疾。泽还,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帝辍所御紫茸茵以赐。赠开府仪同三司,官其子孙八人,谥襄愍,子倚。

                                        (节选自《宋史王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B.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C.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D.继从延庆攻契丹重兵/壁卢沟南/遣渊等数千人护饷道/战败/为敌所获/已而逃归/犹以出塞迁武功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两年,其间发生了“靖康之难”。
B.勤王,指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出自《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C.汴都,指现在的河南开封,北宋设立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中东京是首都,位于汴梁,即今开封,西京即今洛阳。
D.紫袍,古代指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官服。还包括绯袍、绿袍、青袍,并配有金银鱼袋,系于带上,垂于身后,可显示官品之高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渊能征善战,屡建奇功。攻击夏国,大败诸羌,讨伐方腊,进攻契丹,数次征战,皆因战功而升迁。
B.王渊颇有智谋,审时度势。他根据敌军心理而精心部署,平定方腊;金兵入侵,只有他能陈诉利弊,劝君主放弃逃往镇江的想法而逃到钱塘,可据险自保。
C.王渊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张邦昌谋反,他来到都城,恸哭劝导张邦昌;康王即位后,他跟从随侍皇帝,几个月不脱铠甲。
D.王渊轻财好义,清廉简朴。生病时,皇帝派人探视,发现他家中竟然连帷帐床席也没有,就把自己的紫茸席赏赐给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渊谕小校韩世忠曰:“贼谓我远来,必易我,明日尔逆战而伪遁。”
②明年,张邦昌僭立,康王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尽包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正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B.《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C.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D.“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B.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C.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于,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D.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B.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C.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
D.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退 虾

周天红

老板,退虾!

退虾?不退。

节日的菜市场,人来人往,热闹呀。两句对话,像把菜市场点着了一样,炸开了锅。一位老 太婆,满头白发,少说也有七十岁,正跟卖虾的老板交涉。

你的虾少二两,不要了,我要退货。

怕不会哟,我这个摊子哪会有缺斤少两的事儿?

老太婆就认准要退虾。老板坚决不退。老太婆满脸阴沉。老板一脸通红,给憋的。

你看嘛,近点看,太婆,四斤虾,一两都不少。老板扶着老太婆上前看台秤,一刻一刻地指给 老太婆看。

大家都看见了,是四斤虾,一两都不少。老板就是耐得住脾气,要不,怎么每季度都能评上这个菜市场的“公平秤”呢。这把“公平秤”在这个小城里都是有点名气的。为这事儿,老板家里 没少领回去“红本本”。

不,肯定没有四斤,我提回去称过好几回,就少二两。我不要了,要退虾!老太婆是一口话,没得说,横竖要退。

没多久,市场管理的,工商的,来了好几个。

四斤虾,秤的指针不偏不歪地指着那位置呢,大白天的谁看不清楚呀。刚来的几个人左左右右地试验了几下秤,又扎扎实实地称了两三遍,真是四斤。

太婆,真是四斤虾。

你们不会是一伙的吧?我刚才在家里称还少二两呢。反正随便你们怎么说,好,我不要了!老太婆就认这个理儿,退虾!

太婆,退虾怕是不恰当哟!退了虾,不就说我欺人吗,还是欺骗一个老太婆呢。我这“公平秤”还往哪里挂嘛。老板颈脖子上都红了,说起话来还是很和气,真是难得呀。

我看这事儿还是去派出所解决!刚来的几个人中突然有个人提议。

去派出所?老太婆阴着的脸猛地一惊。

好,好,好,如果太婆真纠缠着不放,我们就只有去那里了。老板也同意这个方案,去派出所说事儿。

唉,这该死的虾!老太婆一把把虾从秤上拿下来提在手里,身子晃动了两下,差点坐在了虾盆子里。

老板一手上去,把老太婆扶住。大家帮着忙扶老太婆在摊子前的一把藤椅上坐下,捶背的、端水的、忙着买药的,七手八脚,把整个菜市场都闹翻转了。

好一会儿,老太婆转过气来,扫了老板一眼,又扫了一眼周围的人,说起了自己退虾的真正原因。

男人去世得早,自己一个人把两女一儿拉扯大。拉扯大一个,屋子就空一间。最后,儿子大 学毕业也去了远方工作。一套房子,就留下了老太婆一人。这个节假日,儿女们约好了要回来 过节。老太婆大清早就起来,准备了一桌大餐,全是儿女们喜欢吃的菜。正在老太婆高兴地准 备迎接着儿女时。大女儿说单位上加班。二女儿说她朋友从几千里以外的城市赶过来看她。 小儿子说要跟老婆回娘家陪老丈人喝酒呢。三个儿女,全都来不了了。老太婆看着一桌子的 菜,就只有一个虾子还没打整,可以退。退虾,找什么理由呢,只好硬说缺斤少两,才好退!

老太婆说着,菜市场一层层地安静了下来。老太婆说完,整个菜市场死一般的沉寂,能听见 水龙头一滴一滴水落下来的声音和有人轻轻的抽泣声。

太婆,我给你退虾。老板一句话打破了寂静。

老板接着说:太婆,虾钱你收着,虾我打整干净提着到你家,我们一起吃饭,过节!

菜市场一下又热爆开了。那几个穿制服的,卖肉的、卖鱼的、卖小菜的,一人手里拿着一样 东西,围着老太婆一路到她家。

可热闹了。洗菜的洗菜,整饭的整饭,倒酒的倒酒,吃着,笑着,闹着,好大的一家子人呢。

有人随口说了句:真是一顿和谐大餐。大家都说,对头,就叫和谐大餐!

你别说,人多,吃起来有味儿,大家也吃得高兴。摆笑话的,划拳猜子的,兴趣高得很。老太 婆看着大家热闹,也是喜上心头,哈哈大笑。

一桌子的菜,吃得只余下碗筷了。尤其那盘虾,更是吃得干干净净,一点皮儿都没留下。

老太婆一直乐着呢,假牙都掉了好几回。

(选自2017年11期《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对话十分简洁,既点明了“退虾”与“不退”之间的尖锐矛盾,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导入下文。
B.“老板家里没少领回去‘红本本’”中的“红本本”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老板获得了诚实经营的“荣誉证书”。
C.小说中老太婆相关情况的插叙,既补充了老太婆退虾的理由,又点出了如何孝敬父母及如何对待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
D.小说结尾写老太婆一直乐着,意味悠长,老太婆为自己的举动而高兴,不但有人陪伴自己过节,而且自己还拿回了虾钱。
2.小说以“退虾”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太婆;也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板;还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所有参与此事件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侯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谳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辟大理寺检法官,徙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廪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非所谓四夷侵中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言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繇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谏、管勾国子监。在职数年,以劲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铟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恚曰:“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 ”及曰:“义理为先,安有高下? ”卒不为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B.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成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C.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D.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及办案有方,得到认可。处理闽地诬陷仇家的官司时,救了五十三人,他的做法被提点刑狱推广。
B.吴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他上书指出国库空虚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上书十多件事,均被采纳。
C.吴及重视义理,不屈不阿。在做检法官时,他反对三司对法令的改动,即使触怒上级也始终坚持看法。
D.吴及为官有失,遭劾被贬。在集议定稿中,他与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经营的内容,被弹劾,遭贬。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
(2)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
2018-01-2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
5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017-11-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课外拓展训练语文试题(十一)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 年4 月1日《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阶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 《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就创业而言,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比创业时机的选择更为重要。
B.材料一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商机和为了梦想是创业者创业的主要动机,这说明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
C.材料二表明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D.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会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 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许多新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对其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3.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大学生要进行创业,自身应具备哪些条件?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B.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C.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D.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这里称韩韩琦为太尉。
B.“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用法。
C.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是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
D.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干谒文是,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的一封信,也是一篇著名的文论。文章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行”,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渴望拜见之意。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先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本文作者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闻。
D.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情急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字恳切,才华毕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2017-10-1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9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整合数据信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B.淘宝网使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C.随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分享经济中。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分享经济,文章先明确概念,再从原因、作用、出路上一一阐释。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手法,彰显分享经济的现实意义。
C.文章以Zipcar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提高交易效率和不分国界的优点。
D.最后一段提到对政府职能的思考,篇幅短却是是对文章主体立论不可或缺的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发展、大数据发展以及对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分享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
B.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C.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
D.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保定途中偶成

郭登

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解】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卒赠侯,谥忠武。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1.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2.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17-08-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辽宁辽南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