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2020-07-09更新 | 471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线条之美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费,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富,繁而不乱。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4.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5.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2020-07-09更新 | 383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载                                 令:美好
B.革带                                     敝:破旧
C.藜藿                                     厌:满足
D.毋使仓有告                           匮:缺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辱先人                              夫夷近,则游者众
B.积钱累月能就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贫穷至廉耻不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4.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②终身未尝为越产
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             ⑥沦于市井、 降于皂隶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B.叶氏家训告诫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7.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
2020-07-09更新 | 360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真题
4 . 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2021-09-07更新 | 25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9-06-09更新 | 4669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流行语生动反映出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愿望。纵观古今,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       )于旅游。一场完美的旅行,必须要选择一家称心如意的酒店。那么在古代,外出旅行或者出门办事,人们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呢?

西周早期,统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便于各地诸侯入朝纳贡和朝觐时休息。春秋战国时期,名为“传舍”或“逆旅”的客舍也出现了。西汉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馆。南北朝时,许多王公贵族发现经营旅馆存在巨大商机,竞相建置,旅馆林立城中。唐朝繁盛,各国使者纷纷到大唐学习、取经。为了彰显唐人风度,官方旅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民间旅馆的发展也相当可观。据《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在临安,私营旅馆临街而立,热闹非凡,尤其是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匝,令人( )。陆游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砖街巷的一家湖景旅馆里写的。明初,全国要冲均设驿馆、递铺,“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 )最常见。至晚清,中国的旅馆业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取材于刘中才《回到古代住旅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     
A.热衷       左顾右盼       局面B.热衷       眼花缭乱       格局
C.热心       眼花缭乱       局面D.热心       左顾右盼       格局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据《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
B.《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
C.《太平广记》记载的岐州富豪开设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可谓世所罕见。
D.据《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可谓世所罕见。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绝句
B舍相如广成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散文
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乐府诗
D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A.AB.BC.CD.D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

[宋]苏轼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呼唤园中那只鹤,想让它站在“我”座位旁边,它斜视着“我”,面有为难之色。
B.本诗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如“阁”是“搁置、高架着”的意思,使鹤瘦骨嶙峋的形象跃然纸上。
C.鹤与《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白鸥”意象的内涵相同,表达了一种不存机心的归隐之志。
D.这首七言古体诗构思巧妙,以呼、对、驱、饲来写作者与鹤之间的交流互动。
(2)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
(3)分析本诗主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在阅读方面,人类与动物并不是全无关联。动物能否看懂环境,往往决定着它能否安全地生存下去。人既要阅读作为客观世界的环境,也要阅读以符号为中介的书籍。

当人越来越多地阅读书籍的时候,人对客观自然环境或环境的阅读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人在“看”自然、“看”其他存在物、“看”其他人时,已经带着自身有价值取向的意义和理解结构,是“看”客观世界了。阅读就是一个通过编码符号进行的意义再生或过程。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几千年之前的老子、孔子的思想世界联系起来,也可以与远在欧美的哈贝马斯、罗尔斯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有了这两个维度的精神联系,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得以丰富起来。

(取材于韩震《阅读的本质》)

材料二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中,11.1%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此外还有7.6%的国民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见下表:

(取材于刘彬《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三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象征。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纸质书的未来正愈发显得不那么确定。还有什么能阻止书籍的数字化进程?是人类的情感,还是书籍超越文本载体的价值所在?

上世纪后期,唐·麦肯齐提出的“文本社会学”理论认为,承载文本的物质形式(书)会影响到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许多当代学者不再只是关心书页上的文字,而开始关注书籍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包括封面、字体、配图等书籍的各个要素。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将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的封面进行排列,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对文本及作者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印刷字体和封面一样,能够代表书籍所处的时代。不断翻新的技术使在书内大批量印刷图像成为可能,同时也为书籍打上时代的烙印。

机械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同一版本的书与书之间几乎没有区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读者或收藏家会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那些标记、批注或藏书票中,我们可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也可以了解一本书可能产生的时代影响。一篇文稿从编辑到付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差错以及随之而来的修正,都可能带来同一版本书籍的个体多样性。从中,我们或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改变,或可以窥见时局的风向转变。纸质书的装帧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意想不到的遗产。在一本1630年左右的书籍装帧中,人们发现了17世纪时期一位书商的记录,其中提到莎士比亚的另一出剧作《爱的功劳》。早有学者提出过莎翁曾写过对应《爱的徒劳》的另一剧本,这个发现显然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

“书籍成为历史”的说法是悲观的,但“历史”的含义同样也是积极的,它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值得保护和诠释的丰富意义。

(取材于陆纡文《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纸质书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阅读”。
B.无论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一个意义再生成的过程。
C.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2019年成年国民中至少有7.6%的人阅读量不少于10本。
D.无论纸质书还是报纸、期刊,其2019年人均阅读量都比电子书大。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项是(     
A.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从两个维度呈现不同的精神世界,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B.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
C.电子书无法承载“文本社会学”信息,直接影响了成年读者对各类读物的选择。
D.因为物质形式本身和印刷装帧流传所产生的意义,纸质书难以被电子书彻底取代。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社会学”理论的一项是(     
A.学校环保社团利用废旧书刊的书页制作成折纸工艺品,进行公益售卖。
B.宋代雕版书多用欧、颜字体,特色鲜明,墨色清润,刻写精良,为后世所重。
C.书籍会因为阅读者留下的签名、批注等独特个人印记而增加收藏价值。
D.同一书籍因传抄、印刷、装订而产生的版本差异,给书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        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                           细: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耕不耘,无所得食                  位卑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D.皆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拒大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2019-06-09更新 | 3056次组卷 | 10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2018-06-09更新 | 3759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天津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