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8 道试题
23-24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1 . 下列各项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D.感(于)斯人(之)言
2023-06-23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A卷语言文字运用专练)
23-24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2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翻作《琵琶行》            霓为衣兮风
B.为长句,歌以赠之            势利导
C.转徙江湖间                      迁客骚人,多会
D.岂无山歌村笛                  微斯人,吾谁
2023-06-23更新 | 394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A卷语言文字运用专练)
23-24高一上·全国·假期作业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
B.使快弹            钟山只隔重山
C.曰《琵琶行》       如南山石
D.商人重利别离     绿杨烟外晓寒
2023-06-23更新 | 294次组卷 | 4卷引用: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A卷语言文字运用专练)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二螯                      不舍,金石可镂
B.挟飞仙遨游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惟江上清风                      泰山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2更新 | 381次组卷 | 40卷引用: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2019版)单元质量检测(五)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
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
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023-04-18更新 | 102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②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第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
C.第五句到第八句想象奇特,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握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旻《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3-23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江夏王刘义恭为征北将军,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师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群蛮大溃。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元景攻之未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众军随之,群蛮由是畏服。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孝建中,迁豫州刺史。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盻,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为光禄大夫,加金紫。卒,谥曰肃侯。泰始二年,诏以悫配食孝武庙。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悫自奋请行A义恭举悫B有胆勇C乃除振武D将军E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皇帝的谥号,文中指宋文帝刘义隆,谥“文”表示皇帝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文治。
B.豫州,古代九州之一,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因位于九州之中,故也称中州。
C.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官员的官服和佩饰,亦可指代贵官。
D.配食,也称“袝祭”“配享”,文中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使其亡灵在祠庙里共享祭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智勇兼备,作战勇猛。他能依据战时情况采用相应计策,巧破象阵;在攻打南新郡蛮帅田彦生时,他率部先登上白杨山,令敌人畏服。
B.宗悫廉洁自律,深受赞赏。讨伐林邑国获得胜利后,缴获了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他却分毫没有据为己有,宋文帝知道后对他十分赞许。
C.宗悫心胸宽阔,不念旧怨。同乡富豪庾业招待宗悫时,故意让他吃粗糙的饭食,后来庾业做了宗悫的属下,宗悫却不计前嫌,善待于他。
D.宗悫屡立战功,多受嘉奖。宗悫参与攻克林邑之战,击溃雍州群蛮,跃马绕城高呼就平定了刘诞之乱,而后得到升迁,去世之后获得恩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2)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5.宗悫年少时表现出了哪些超凡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03-23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七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