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井

墨中白

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

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宜长高粱,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粱、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

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

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了,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

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

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醉圣。酿酒师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比常人的白。

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粱、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

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

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

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

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

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

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

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

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

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

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

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

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不上我的酒好,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这行,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

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

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

来人摇头不语。

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可以放下刀,改行卖酒,烧酒也中。

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

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

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

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

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

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

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

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

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两片雪花飘落。

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着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
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双巧手。
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酿酒师的心境。
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原因。
3.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找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
4.《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目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传奇”的理解。
2023-12-0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容易(0.94) |
名校
2 . 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B.“四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诗、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D.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
2023-12-03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之异人质于赵,处于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选自《战国策》)

【注】①太山四维:以太山维系四隅,比喻安全稳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后欲取[A]而子之[B]使秦[C]而欲屠赵[D]不顾[E]一子[F]以留[G]计[H]是抱空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文中正是指年岁。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西面,名词作状语,在西面。与《鸿门宴》中“张良西向侍”的“西向”意思不一样。
D.侯,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谋略而言,吕不韦深谋远虑,他善于分步骤来进行谋划,先后亲自游说了异人、阳泉君、秦王后及赵王。
B.异人回到秦国后,吕不韦出主意让他穿着楚服见王后,是因为他知道王后是楚国人,这样可以投其所好,获得王后的好感。
C.吕不韦游说赵王,注意以赵国的长远的利益来说动赵王送归异人。这种方法和烛之武说动秦王“舍郑以为东道主”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D.异人为秦王分析形势,提出边关早闭晚开的建议,得到了秦王对他才能的认同,这也是他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
(2)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
5.吕不韦决定帮助秦国异人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难以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天、地、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摘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斑斓绚烂的纯粹美,追求各色颜色配合相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人山水画审美倾向上。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小说《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郭靖于江上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金色表示神秘威武,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
B.关于“五色”的文字较早记录在《尚书》中,虽然表达颜色的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相对应。
C.儒家色彩观的形成,与孔子主张由“礼”达“仁”,极力维护周朝典章制度有关,也与孔子提倡中庸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显现深邃荒寒淡远之境,是画家心灵世界、运用墨色技巧、确立墨正统地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五原色定为“正色”,将其他色定为“间色”,说明儒家既主张色彩有尊卑,使用有等级,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
B.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黄、红、紫、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C.天色为玄色,即幽冥之色,故玄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天”也就成了道家思想中产生万物的本源。
D.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体现了仅用水墨传神写意,臻于以墨造型、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     
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赵高、严嵩扮演者宜用白脸,如来佛、二郎神宜用金脸。
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节操。
C.中国文人画作者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刚正不阿的品格。
D.《醒世姻缘传》善用服饰色彩表现人物,如嫡母刚去世的素姐着一身艳服外出烧香。
4.结合材料一梳理我国各时期的色彩观念。
5.阅读下面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色彩观。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衣着,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第五十一回写袭人回家探母病时衣着,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怡红院题词怡红快绿,建造之初为蕉棠两植。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和《登高》进行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
B.《登高》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旅夜书怀》首联孤弱的细草在风中飘摇不定,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孤苦无依。
D.《旅夜书怀》尾联用反问手法,以沙鸥的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2.清·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说《旅夜书怀》颔联“十字写得广大,几莫能测”,请你从描写角度赏析《旅夜书怀》颔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外面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叫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吴召儿就拉我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

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

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蹬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塑造了吴召儿这一人物,平时像劳动人民一样淳朴、善良,战斗发生时又像革命战士一样英勇、无畏。
B.文中多次出现环境描写,既是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也是在暗示人们抗日的原因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C.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写明战争的结局,而是只能听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D.姑父这一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作者运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让人物鲜活生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侧面烘托,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的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B.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都是在为后文“截击”作铺垫。
C.虽然作品以残酷战争为题材,作者却选取一位漂亮、勇敢的年轻女性作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
D.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所目睹的吴召儿的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小说结尾部分出现的“红棉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孙犁的小说有“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的美誉,因而又被人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选文和课文《百合花》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诗化小说”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左文襄(左宗棠)礼部报罢,回籍,侘傺甚,充醴陵书院山长,修脯至菲,几无以给朝夕。时安化陶文毅公(陶澍)方督两江,乞假回籍省墓。醴陵为赣、湘孔道,县令特书院为行馆,嘱文襄撰书楹帖。文毅睹楹帖,激赏不已。问县令孰所撰,令具以文襄姓名对,即遣舆马迎之至,谈一日夜,大洽,即入幕府,礼为上宾。文毅得子晚,其公子尚在髫龄,而文襄有一女,年与相若。文毅一日置酒,邀文襄至,酒半,为述求婚意。文襄逊谢不敢当,文毅曰:“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文襄知不可辞,即慨然允诺。未几,文毅骑箕文襄经纪丧事挈公子归里亲为课读,且部署其家事,内外井井,如文毅在时。陶氏族人欺公子年幼,群谋染指,赖文襄之御侮,得无事。文毅藏书綦富,文襄暇日皆遍读之,学力由是日进,一生勋业,盖悉植基于是时也。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有删改)

材料二:

陶澍未第时,家极贫,课徒自给。而公性颇豪,嗜饮善博,虽家无儋石储,不顾也。后值岁暮,其妇崔泣谓公曰:“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不然,愿赐绝婚书,俾妾另谋生活。”公笑曰:“卿识何浅!我未交大运耳。日者谓我命当至一品。姑徐之,勿愁富贵也。”妇曰:“君有此大福,自有与君同享者。妾不敢作此想,请与君辞,听君好消息矣。”公不得已,书离婚书与之。

戴痴者,善饮,每以无饮友为恨。一日晚饮于市,见公袒衣而沽饮,饮颇豪,呼而问为谁,公答姓陶。曰:“子饮可几何?”公曰:“予好饮,而终未有能醉我者。”戴喜甚,曰:“我将与子较量。”遂沽浊醪二瓮,曳与对饮。两瓮既罄,公微醺,而戴已玉山颓倒矣。公起去,次日戴醒而忆之,复觅陶公饮,极欢。自是,遂与公为酒友。

(选自朱翊清《埋忧集》,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毅A骑箕B文襄经纪C丧事D挈公子归E里F亲为G课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礼部长官被称为礼部尚书。
B.文中“延入幕府”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延至其家”的“延”含义相同。
C.假,借、借助。与“假舆马者”(《劝学》)中的“假”意思相同。
D.既罄,文中指喝完了,其中的“罄”与成语“罄竹难书”中的“罄”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在家乡担任醴陵书院的山长时,十分落魄,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却有识人之能,看到左宗棠写的楹联便叹赏不已。
B.陶澍生前将自己的家事托付给左宗棠,并交代他要读书。在陶澍去世后,左宗棠不负所托,通读陶澍藏书,奠定功业的根基。
C.陶澍没考中科举时家里很贫穷,靠教书补贴家用,而他喜欢喝酒赌博,家里衣食难以为继,妻子便要离开他另谋生路。
D.戴痴以没有酒友为憾,一天晚上在集市与陶澍相遇,就与陶澍较量喝酒,结果戴痴大醉,而陶澍还好,于是两人结为酒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襄暇日皆遍读之,学力由是日进,一生勋业,盖悉植基于是时也。
(2)贫迫如此,妾实不能同为饿殍。为君计,鬻妾亦可度岁。
5.两则材料中都表现了陶澍心胸宽广的内容,请具体分析。
2023-1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焉 正:匡正                 斯语矣     事:实践
B.质胜则野       文:文明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C.仁之        端:事物的一头       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D.自者不长       矜:庄重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平民百姓
2023-11-2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再到,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还常意义的科学。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周振鹤认为历史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如果不强调客观性,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
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求是”是“历史学的力量”。
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
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有同有异,请简要概括。
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11-22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淮西事宜状(节选)

韩愈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又闻畜马甚多,自半年已来,皆上槽枥。譬如有人虽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跃,初虽可畏,其势不久,必自委顿。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必胜。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攻劫,必有杀伤。近贼州县,征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或时小遇水旱,百姓愁苦。当此之时,则人人异议,以陛下之听。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于后。内外应,其功乃成。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传》曰:“断而后行,鬼神避之。”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寮,辄竭愚诚,以效裨补。谨条次平贼事宜,一一如后:


       一: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遂与王师交战。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闵伤。宜明敕诸军,使深知此意。当战斗之际,固当以尽敌为心若形势已穷不能为恶者不须过有杀戮。

   一:《论语》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泰山压卵未足为喻。

【注】①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其子元济自立,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出兵讨伐吴元济。但讨伐并不顺利,僵持不下。时为中书舍人的韩愈撰《论淮西事宜状》上书宪宗。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固当以尽敌A为B心C若形势已D穷E不能F为恶者G不须过H有杀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两处置于动词前,与“枉用相存”中的“相”意思和用法一样,译为“互相”。
B.惑,有“困惑”之意,此处为使动用法,与成语“大惑不解”中的“惑”用法不同。
C.所以,“因此”之意,不同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所以”。
D.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其意思不同于成语“泰山压顶”。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B.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既需要承担战争带来的沉重赋役,又时常遭受兵卒骚扰。
C.韩愈认为,想要平定淮西叛乱,在决断、用兵、速战等策略中,速战是关键。
D.韩愈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卓识,在国家有难之时上奏朝廷,提出了应对措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
(2)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
5.韩愈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劝说皇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的?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