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名琴“绿绮”和名山“峨眉”写出蜀僧来历非凡,暗示其技艺高超。
B.颔联“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以松涛声比喻琴声清越宏远。
C.颈联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
D.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4-03-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篇句句见“兴”,以一“兴”字贯穿全篇,景艳情浓,意境深厚。
B.第二句中的“碧”字,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诗前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
D.这首诗先虚后实,先写郊外踏春的恣意快乐,再写春游所得的感想。
2.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4-03-21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营

陈振林

他拿定了最后的主意,要向对面走过去了。

对面是曹营,是曹阿瞒的营寨。

本来,他是下定决心跟定了刘将军,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他从没有想过去曹营。在刘将军这里,他施展自己的拳脚,运用自己的谋略,也就在这新野小地,接连打赢了两场大战,奇袭夺得了一座坚固的城池。他和刘将军,已是形影不离。刘将军,也真离不了他这位谋士了。虽说如今四处征战,居无定所,但他还计划着,和刘将军一道平定天下,恢复王室。

奈何,昨夜接到老母亲的书信。书信中,母亲说家人在战乱中被冲散了,好在曹将军派人收留了自己,有了安身之所,盼儿子前去相聚。他爱着自己的母亲,多年来言听计从。他知道没有母亲的抚养,就没有如今的自己。他将书信认真地翻看,确信是母亲的手迹,确信母亲在曹营,也确信母亲在召唤着儿子前往相聚。

他骑上了马。那匹马,精壮强悍,是刘将军亲自挑选之后送给自己的。

刘将军拉着他的手:“元直兄,放心去见令堂大人吧……”

他没有言语,留下了一封信,那是关于他的好朋友卧龙先生的。他要将好朋友卧龙先生推荐给刘将军。他的心里,卧龙先生之智谋比自己胜过不知多少倍。

“与君此日别,何日再见君……”刘将军又说,声音低了下去。

他没有泪水,其实是忍住了心中的血泪。他双腿一夹,精壮的马儿迈开了四蹄,扬起一片尘土。

那马儿,奔向了对面的曹营。

曹营的将士列队欢迎他的到来。击鼓奏乐,热闹非凡。那个叫作曹阿瞒的人出现了,满脸的胡须,个子不高。阿瞒那如鹰的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他,脸上满是微笑。见到母亲,是在一座华丽的府第。那琉璃瓦的屋子,一间连着一间。那屋子的粗木柱,要两人合围才抱得下。这样的府第,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

“这就是元直兄的徐府了。”阿瞒小声地说道。

他没有回应,径直走到母亲的身边。母亲坐在正屋大堂,他向母亲双膝跪下:“母亲,儿来看您了……”老母亲满头银发,丝丝雪白,却根根竖立的样子。她一惊:“你,你怎么来了?”

他伏身再拜,泣道:“儿得了母亲书信,即刻起身,生怕误了时辰。”

“书信?为娘如何与你书信?”老母亲一字一顿,头上的白发一颤一颤。

他这才明白,自己中了他人的诡计,是有人模仿母亲的手迹欺骗了自己。他自己是饱读诗书之人,是满脑子智谋的人啊,怎么如此轻易上当了呢?他在地上不停地向母亲叩头。

他将自己关在了最里边的屋子里。那是间柴房,装了一屋子的柴草。他要面壁思过,反省自己。他想着,余生唯一的事情,就是好好侍奉自己的老母亲。

夜半时,有人敲响了柴房的门。来人说:“老夫人已不在卧室,不见了人。”他慌乱起身,满屋寻找自己的母亲。

屋子里没有,他奔向了后院。他看见了后院的一棵歪脖枣树,也看见了像画在枣树上的老母亲。

老母亲的满头白发,没有一丝杂乱,丝丝根根,精神抖擞。

母亲怎么会给自己写信呢?他不停地问着自己,一遍又一遍。

他耷拉着自己的头。他的头,再没有抬起来。

他知道,那一刻,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慈爱的老母亲,也亲手杀死了壮年的自己。

他挥动手臂,挥向了案上的书册。哗啦啦,一卷一卷的书册,像扑棱棱的鸡鸭,四散着躺在了地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材料二:

没有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或根据来作为历史小说的起点而去创作历史小说是不可思议的。著名学者吴晗在《谈历史剧》中写道:“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此言历史剧,理通于历史小说,“人物、事实都是虚构的,绝对不能算”历史小说。

可以这样说,历史小说这一概念中的“小说”,它所提供给历史的,是一种角度、一种视野,或者是一种密码;而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则更多地来自对历史的“编织”,而不是纯粹、简单的“反映”。小说的想象和感悟的特质在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构成小说文本的“形式的空间”,后者构成了“意蕴的空间”。

谈到想象,无疑就意味着创造。想象的创造,是力求其空间世界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小说想象的完整的艺术空间,是以艺术形式“力”的平衡为基本构架,把组成的各部分、各因素、各细节尽量地整合为相互不可分离的整体。小说的感悟包含了艺术的直觉和艺术的穿透性,它要在小说的空间里浸润可供阅读者领受的芳香油,并用艺术的特性灌注生气于小说空间之中,以艺术思维的纬线勾连小说世界与阅读者,从而触及各个连接点上的艺术细胞而让各部分产生共振。

(摘编自李裴《小说结构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元直得知母亲被困曹营,毅然决定前往探望,但他走向那曾经被他视为敌方的曹营时,内心是异常纠结的。
B.徐元直将书信认真翻看,三个“确信”表明他行事谨慎,与下文被骗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
C.徐元直到达曹营后,阿瞒“炯炯有神地望着他,脸上满是微笑”,突出了他计成之后的坦然与对徐元直的期待。
D.徐元直的母亲性情正直刚烈,当她发现曹阿瞒利用自己欺骗了儿子,致使儿子背信弃义后,因羞愤而自缢。
2.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塑造徐元直形象时,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他双腿一夹,精壮的马儿迈开了四蹄,扬起一片尘土”“他在地上不停地向母亲叩头”等。
B.材料一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徐元直帮助刘将军立足新野小城接连取得抗曹胜利并夺下一座坚固城池的过往,这使曹阿瞒用计赚他的情节更具合理性。
C.材料一的对话中三次使用省略号,省去了人物接下来的言语,很好地表现了言语者当时心中复杂难言的心情,收到了言虽未尽而意更深长的表达效果。
D.材料一以一个镜头结尾,把被徐元直挥扫四散的书册比喻成“扑棱棱的鸡鸭”,凸显了母亲的自缢给他带来的沉重打击以及他彻底反抗曹阿瞒的决心。
3.从接到母亲的书信到进入曹营后经历的事件,徐元直的内心经历了极其复杂曲折的变化,请梳理徐元直的内心经历并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4.请结合材料二中对历史小说特点的解说,分析材料一是怎么体现这些特点的。
2024-03-20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

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

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

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睛审视,先是害怕,当与最后一个倚在门框上的兵眼神相碰时,脸刷地白了!

“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忙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兵们挤进里屋,掀出瓦罐抖了抖,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

兵们吆喝着要酒,洋钱自管往地上扔。她捡了几块洋钱,抱上双菊提上篮子出门上街来。

半道街不见人影。在村东杂货铺有人与她搭讪:

“今儿新鲜哩。”

“嗯哪,来客哩,打壶酒。”

“割肉不?”

“割,嗯哪,割二斤。”她迟缓地答着。

酒肉备妥后,她扯着篮子又串了几家门。回来就赶着忙活。待十多个皇协兵把桌上吃喝了个精光,又东斜西歪时,才好像看出那酒里投了毒,喊叫最凶的,最先耳鼻出血,一个个先是浑身青紫,不大会儿,没了声息。倚门框的那个吃喝得顶少、难受的工夫顶长,跪扶住桌角,想跟她说话,只见双唇抖动,乞求的目光闪着怨愤,却吐不出整字来。她脸上抽搐了一下,裸血的双瞳闪出刺一样的凶光,抄起门后的顶门杠,照准那人的脑门抡去,“扑”一声,脑浆溅了她满脸,她触电般后退了一步,“哇——”吐了。

那最后被她砸死的皇协兵,进家后没来得及向她说第二句话,就死了。她呆若木鸡地望着血泊,默默呜咽。那是她朝思暮盼的丈夫!

整整半夜,她惊视着血尸发呆。以为自己坠在梦里。她拿绳子将尸身一个一个拖进猪圈里,又连夜弄土把猪圈填平。之后,她疯了。因为,在她拖尸那工夫里,饿急的孩子啃吃了洒上了酒的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猪圈被挖开,她杀死的十多个皇协兵被政府确认。病好后,方圆数十里依旧叨念西善堡有个疯英雄。

每年,小学生经过西善堡村参观自家村惨案,她必讲那个惊骇的夜晚,那个骨子里要报仇的勇气和那个颤抖的双手与喷涌的血浆。每一次她都经受剜心一样的痛苦。那夜晚几乎长年萦绕在她脑际。人在时,她讲得激动,人离后,她伴着孤寡与艰辛,默默无声地过日子……

多年,她的生活由县民政局补给。每逢过年过节局里总会有人来探望。探望的人帮她缝缝涮涮,搁下补助金,再拉些家常才走开。自从民政局给上补给,来过了多少趟,换过了多少人,谁也没提及过英雄本身是没有补助金的,只有烈属才有。

大概她已记不清,刚解放那年,领导上宣布她打死了十二个狗汉奸,把她丈夫的尸骨与闺女的尸骨合葬在一起,她还与领导争论:

“我打死了十三,十三!”

当然,没人告诉过她,县党史资料上有明文记载:屈伍生,中共党员,一九四三年秋,奉命打入敌伪内部,后因误伤牺牲,终年二十三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及村上不少人往外奔逃,表现出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沉重牺牲,为下文她的复仇做了铺垫。
B.“脸刷地白了”“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她认出丈夫时的愤怒和杀死皇协军的决心。
C.文章大量使用了像“甭冲我瞎说”“秋后”“一擦黑”“来客哩”一类口语化的词句,使文章显的更自然,更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突出。
D.本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特定的具体时间的出现也对小说这方面的有所补充
2.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和结构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主人公听闻日本兵大屠杀的消息,“内心胆怯”“嘤嘤哭”,这些描写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怯弱,
B.父辈人公见到参加伪军的丈夫后,毒死伪军,砸死丈夫。至此,她性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柔弱转为刚毅。
C.领导宣布女主人公杀死十二个狗汉奸时,她极力争辩,仍坚定地视伍生为仇敌,主要表现了她的执拗和疯癫。
D.小说的情节在战乱的悲剧中展开,在争论和误会的悲剧中结束。结构安排充满悲剧色彩。
3.请赏析小说尾段的表达效果。
4.有人评价鲁迅小说的标题“简约别致,寄寓遥深”。本文标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19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致力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为后文“我”找老妇人买白兰花作铺垫。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本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首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老妇人并非因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铺垫,请简要分析。
4.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4-03-18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渭州王龙图

欧阳修

汉军十万控山河,玉帐优游暇日多。

夷狄从来怀信义,庙堂今不用干戈。

吟余画角吹残月,醉里红灯炫绮罗

此乐直须年少壮,嗟余心志已蹉跎。

[注]①渭州王龙图,即诗人的好友王素,时以龙图阁直学士、兵部郎中、知渭州。②绮罗,穿着绮罗起舞的歌儿舞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称颂宋朝边境安宁,边境地区固若金汤,驻守边境的主帅闲暇时仍怀文人雅兴。
B.颈联对仗工整,以画角残月、红灯绮罗相对,表达对好友在边境潇洒风流生活的艳羡。
C.尾联发表感慨,感叹自己虽然已心志衰微,却仍能像青春少年那样,对着酒放声高唱。
D.这首送别诗通过对朝廷和好友的称颂,显现出宋代士大夫对娴雅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2.本诗和高适的《燕歌行》都写到了美人歌舞的情形,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14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

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投宿》,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3.《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
4.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课文《荷花淀》和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4-03-14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矣!’”太宗谓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节选自《道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A既安B则恣情C肆欲D甘乐E谄谀F恶G闻H正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诏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席而谢”中的“谢”字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中的“谢”字意思不同。
B.“则社稷不危矣”中的“危”与《赤能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中的“危”意思相同。
C.“避席”是古代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当今通常的离座起立以表敬意的礼节就是古代避席之礼的转化。成语“萧曹避席”的意思也与之相同。
D.“黄门侍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诏令,汉代以后沿用此官职,明清时为从二品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能够平定高昌,是因为高昌失掉了作为臣子的礼节,也由此得出了自己在今后治理国家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B.魏征认为古代帝王在创业之时能做到谦言慎行,察纳雅言,等到天下安定后,则忘乎所以,恣意妄为,
C.魏征引用齐桓公和鲍叔牙的对话,是希望唐太宗谨记平民时期的忧患意识,不厌恶逆耳忠言,并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D.魏征在回答“何为明,何为暗“时,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反面举例论证,最后作出总结,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
(2)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5.联系两则材料。请你思考作为仁君,如何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拟声词,这里形容风声。②拳毛:拳曲的马毛。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秋风口吻叙事,“我”即秋风,当她重回人间,就去寻找诗人。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形象。
B.颔联转为诗人自叙,和首联相接,场景生动,仿佛两位老友别后重聚,你一言我一语,畅叙深情。
C.“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两幅画面,借助动作细节,含蓄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平步青云。
D.诗人联想到秋风所过之处一定清爽明净,可以游目骋怀。这引得诗人抱病登高,兼答秋风情义。
2.有人说“一年颜状镜中来”一句格调虽低,却关联全篇,体现匠心。请尝试赏析。
2024-03-11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大小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材料二:

世人多,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萧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

(节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①自上下下:地位高的人谦虚地对待地位低的人。②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这几人最初身份都很低贱。③释:放弃,这里指不重用。④干莘,是桀的谀臣。恶来,纣王臣子。赵高,秦朝宦官。⑤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称孔子为东边姓丘的。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朝无贤A人B犹鸿鹄C之无羽翼也D虽有E千里之望F犹不能G致其意H之所欲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指流传,与成语“名垂千古”“永垂不朽”中“垂”的意思相同。
B.霸王,在文中是称霸天下的意思,与现在常说的“霸主”意思、用法均不同。
C.蔽,文中指昏聩、是非不分,与《赤壁赋》中“旌旗蔽空”中的“蔽”意思相同。
D.祭酒,指酹酒祭祀或祭奠,文中指主管学务的官员;陶渊明曾做过江州祭酒。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要尊重贤人并谦恭地对待士人”,接着使用引用、比喻、举例等多种方法进行论证。
B.材料一认为不重用亲人不是故意疏远他们,任用厨师、钓屠、仇人、奴仆并不是讨好他们,是掌握政权、建功立业的目标使然。
C.材料二以鲁人把孔子叫作“东家丘”、虞君轻视宫之奇的劝谏为例,论证世人重远轻近,对身边的贤士哲人缺少礼貌尊敬。
D.丁觇身份普通,虽然才华出众,却不受身边人重视,军府里的人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他的为人,都追捧王褒。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2)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
5.萧子云关于丁觇的言论包含哪两层意思?
2024-02-29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